古诗词诵读《破阵子》学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古诗词诵读《破阵子》学案

资源简介

课题:破阵子
一、学习目标
1、了解晏殊的生平及《破阵子》的创作背景,掌握词作“上阕写景—下阕写人”的结构,积累“新社”“斗草”等宋代民俗知识。
2、诵读词作,梳理上阕“燕子—梨花—碧苔—黄鹂—飞絮”的春景脉络与下阕“逢迎—疑怪—笑生”的人物活动脉络,把握词作明快欢快的基调。
3、赏析词作“白描”“对举”等手法,体会“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的画面感与“笑从双脸生”的传神效果,品味语言“温润秀洁”的特点。
4、领悟词作对春日美景与少女纯真天性的赞美,感受晏殊词中少见的生活气息,培养对古典诗词“以小见美”审美风格的认知。
二、课前预习
1、文学常识与背景积累:
晏殊,字同叔,北宋文学家、政治家,死谥元献,与幼子晏几道并称“二晏”;其词风闲雅清幽、语言清丽,受冯延巳影响较深,多写富贵闲愁,而《破阵子》是他难得的农村生活题材作品,展现“温润秀洁”的风格。
词中“新社”指春季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宋代民俗,春季祭祀土地神的日子),“斗草”是宋代少女间的传统游戏(宋代少女间的游戏,以采集的花草比赛输赢),这些民俗细节让词作充满生活气息。
2、词句与意象预习:
补全词句,并解释加点意象的含义。
(1)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梨花:春季盛开的白色梨花,象征春日时光的流逝)
(2)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黄鹂:栖息在树叶间的黄色小鸟,其叫声清脆,象征春日生机)
(3)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逢迎:相遇、碰面(此处指少女间愉快地相遇))
上阕中燕子、碧苔、飞絮等意象,共同构成一幅明媚的春日图景;下阕通过 “巧笑”“笑从双脸生” 等细节,刻画了少女纯真活泼、无忧无虑的形象。
3、字词与翻译预习:
解释下列词的含义,并翻译词句。
(1)日长飞絮轻(日长:指春季白昼逐渐变长)
词句翻译:白昼渐长,空中的柳絮轻轻飞舞
(2)疑怪昨宵春梦好(疑怪:疑惑、奇怪(这里指少女间的俏皮猜测))
词句翻译:(东邻女伴笑得灿烂)让人疑惑是不是昨晚做了美好的春梦
(3)元是今朝斗草赢(元:同“原”,原来、原本)
词句翻译:原来是今天斗草游戏赢得了胜利(才这么开心)
三、课堂探究
(一)整体感知:梳理结构与基调
1、阅读全词,按“上阕写景—下阕写人”划分层次。
层次 核心内容 描写角度 情感基调
上阕 (写景) 描绘春日景象:燕子归来、梨花飘落、碧苔点缀、黄鹂啼鸣、柳絮轻飞 视觉(燕子、梨花、碧苔、飞絮)、听觉(黄鹂声) 明快、清新,充满春日生机
下阕 (写人) 刻画少女活动:采桑径上相遇、猜测春梦、揭晓斗草赢、笑逐颜开 动作(逢迎)、神态(巧笑、笑生)、心理(疑怪) 欢快、活泼,洋溢纯真童趣
2、词作开篇“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有何作用?
①点明时节:以“燕子归”“梨花落”两个典型春日意象,结合“新社”“清明”两个节气,精准交代词作背景为“春末夏初”;②奠定基调:“燕子”的灵动与“梨花”的清丽,营造出明快、清新的氛围,为后文春景与少女活动铺垫;③民俗关联:“新社”是农村重要民俗,暗示词作的生活气息,与下阕“斗草”民俗形成呼应,让全词更具生活质感。
(二)文本研读:赏析手法与细节
1、赏析上阕的写景手法,体会画面感的营造。
写景手法 具体词句 表达效果
对举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 “燕子”(动、黑)与“梨花”(静、白)对举,“新社”(民俗)与“清明”(节气)对举,动静结合、色彩对比,画面鲜明,相映成趣
白描 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 用“三四点”“一两声”的简洁数量词,不加修饰地勾勒碧苔、黄鹂,如工笔画中的淡墨点缀,清新自然,极具画面感
视听结合 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听觉(黄鹂声)与视觉(飞絮)结合,黄鹂的清脆叫声让静态的春景“活”起来,飞絮的轻盈又增添春日的柔和,动静相宜
2、下阕如何通过细节刻画少女形象?请结合词句分析。
①神态细节:“巧笑东邻女伴”的“巧笑”,直接捕捉少女相遇时的甜美笑容,无需过多描述,便凸显其纯真活泼;②心理细节:“疑怪昨宵春梦好”,通过“疑怪”的猜测,展现少女间的俏皮互动,侧面烘托她们的天真烂漫(因简单的快乐而好奇);③动作与神态结合:“笑从双脸生”,“笑生”既写笑容从脸上绽放的动态,又强调“双脸”的稚嫩,将少女赢斗草后的喜悦具象化,传神地刻画出涉世未深、无忧无虑的少女形象。
(三)深层探究:理解风格与主题
1、为何被称为晏殊词中的“别调”?
晏殊的词作多以“富贵闲愁”为主题,风格虽 “温润秀洁”却缺乏生活基础;而《破阵子》突破了这一局限:①题材别开生面:聚焦农村春日景象与少女生活,涉及“新社”“斗草”等民俗,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是他难得的“接地气”之作;②情感更显明快:不同于以往词作的“闲愁”,本词以春日美景与少女欢笑为核心,情感明快、活泼,无丝毫哀怨,基调更显轻松;③语言更趋质朴:虽仍保持“清丽”,但通过白描与民俗细节,语言更贴近生活,少了富贵词的雕琢感,因此被视为“别调”。
2、词作的主题如何体现“以小见美”的审美特点?
①以“小景”见“春美”:上阕未写壮阔春景,而是聚焦“碧苔三四点”“黄鹂一两声”“飞絮轻”等细微景象,这些“小景”虽不起眼,却精准捕捉到春日的清新与生机,让春景更显亲切可感;②以“小事”见“情美”:下阕未写重大事件,而是记录少女“采桑逢迎”“斗草赢笑”的日常小事,通过“巧笑”“疑怪”等细节,展现少女纯真无邪的天性,让平凡生活中的快乐更具感染力。这种“以小见美”的写法,让词作虽浅白却意蕴悠长,凸显生活之美。
(四)语言与艺术特色
1、赏析词作“温润秀洁”的语言风格,举例说明。
①“温润”体现在语言的柔和与情感的平和:如“日长飞絮轻”,“轻”字既写飞絮的质感,又暗含春日的舒缓,无激烈情感,却让人感到温暖舒适;②“秀洁”体现在语言的清丽与画面的洁净:如“池上碧苔三四点”,“碧”“清”等色彩词清新淡雅,“三四点”的数量词简洁干净,勾勒出的画面无杂乱之感,如清水洗过般纯净;③整体语言无生僻字,如“巧笑”“斗草赢”等,直白却不浅俗,既符合少女生活的纯真,又保持了古典诗词的雅致,尽显“温润秀洁”。
四、课堂小结
主题总结:
词作以上阕明快的春景描写营造清新的春日氛围,以下阕生动的少女刻画展现纯真的生活乐趣;通过“新社”“斗草”等民俗细节,既赞美了春日自然之美,又歌颂了少女天真无邪的天性,是晏殊词中少见的充满生活气息与欢快情调的作品,体现了“以小见美”的审美追求。
五、课后作业
背诵《破阵子》(晏殊)全文,默写并标注词中的核心意象(如燕子、碧苔、巧笑)与民俗词(新社、斗草),简要批注其作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