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诵读《苏幕遮》学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古诗词诵读《苏幕遮》学案

资源简介

课题:苏幕遮
一、学习目标
1、了解范仲淹的生平及《苏幕遮》的创作背景,掌握词作“上阕写景—下阕抒情”的结构,体会“阔远之境与深挚之情统一”的特点。
2、诵读词作,梳理上阕秋景脉络与下阕的情感脉络,把握“景语即情语”的抒情逻辑。
3、赏析词作“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体会“碧云天,黄叶地”的阔远意境与“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的深沉情感,品味语言“秾丽而不艳俗、深沉而不颓靡”的风格。
4、领悟词中蕴含的羁旅乡思之情,理解范仲淹“政治家柔情”的一面,培养对古典诗词“以景衬情”审美手法的认知。
二、课前预习
1、文学常识与背景积累:
范仲淹,字希文,北宋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其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体现了他的政治抱负;《苏幕遮》是他少见的抒写羁旅乡思的词作,展现出不同于政论文的细腻情感。
词题“苏幕遮”是词牌名,本为西域乐曲名,后用作词牌,多用以抒写离愁别绪等情感,范仲淹此词以“苏幕遮”为题,却突破传统,营造出阔远秾丽的意境。
2、词句与意象预习:
补全词句,并解释加点意象的含义。
(1)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寒烟:秋日江面上的雾气,因带着寒意而称“寒烟”,营造迷蒙氛围)
(2)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芳草:象征离别的愁绪)
(3)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愁肠:因思乡而忧愁的内心,此处以“酒浇愁”的举动凸显愁绪之深)
上阕中“碧天”“黄叶”等意象,共同构成阔远秾丽的秋景;下阕中“休独倚”“酒入愁肠”等细节,直接抒发羁旅乡思之情。
3、字词与翻译预习:
解释下列词的含义,并翻译词句。
(1)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连波:连接着江上的碧波)
词句翻译:秋日的景色与江上的碧波相连,波面上笼罩着一片带着寒意的苍翠雾气
(2)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除非:只有)
词句翻译:每天夜里,只有做好梦才能让人安稳入睡
(3)明月楼高休独倚(休独倚:不要独自倚靠)
词句翻译:当明月照映着高楼时,不要独自倚靠在栏杆上
三、课堂探究
(一)整体感知:梳理结构与情感
1、阅读全词,按“上阕写景—下阕抒情”划分层次。
层次 核心内容 表现手法 情感/意境特点
上阕 (写景) 描绘秋日阔远秾丽之景:碧天、黄叶、秋波、寒烟、斜阳、芳草 情景交融、铺陈 意境阔远、色彩秾丽,暗含思乡的惆怅
下阕 (抒情) 抒发羁旅乡思之情:因思乡夜夜无眠,借酒浇愁却化作相思泪 直抒胸臆、反衬 情感深沉真挚,从“黯然神伤”到“相思泪”,愁绪层层递进
2、上阕结尾“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有何作用?
①内容上:以“芳草无情”反衬“人之有情”——芳草延伸至斜阳之外,看似“无情”地蔓延,实则暗喻思乡之情如芳草般无边无际,无法断绝,将景与情自然联结;②结构上:承上启下,既收束上阕的秋景描写,又引出下阕的抒情,让写景与抒情过渡自然;③意境上:“斜阳外”的芳草,进一步拓展了上阕“天接水”的阔远意境,为下阕深沉的思乡之情铺垫了开阔的背景,避免情感流于狭隘。
(二)文本研读:赏析手法与意境
1、赏析上阕的写景艺术,体会“阔远之境”的营造。
写景角度 具体词句 表达效果
空间层次 碧云天(高空)、黄叶地(地面)、秋色连波(江面) 从高空到地面再到江面,构建立体空间,展现秋景的广阔无垠,奠定“阔远”的基调
色彩搭配 碧(天)、黄(叶)、翠(烟) 色彩鲜明秾丽,打破传统秋词“萧瑟灰暗”的惯例,既显秋景的生机,又暗含词人对自然的热爱,衬托离情的可伤
动静结合 黄叶地(静,黄叶铺地)、秋色连波(动,碧波荡漾) 静态的“黄叶”与动态的“秋波”结合,让秋景更显鲜活,避免画面的死寂,凸显“阔远”中的灵动
2、下阕如何通过细节抒发“深挚之情”?请结合词句分析。
①“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以“好梦留人睡”的唯一希望,反衬“夜夜无眠”的常态,“除非”二字强调思乡之苦的深重——只有好梦才能暂时缓解,侧面凸显愁绪难以排遣;②“明月楼高休独倚”:“休独倚”是自我劝诫,暗含“曾独倚”的经历,明月本是团圆的象征,此处却成触发乡愁的媒介,细节中藏着深沉的无奈;③“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借酒浇愁”是传统抒情手法,但“化作相思泪”突破常规——酒未消愁反而催泪,将“思乡之苦”推向高潮,细节真实可感,让情感更显真挚深沉。
(三)深层探究:理解风格与主题
这首词为何被称为“阔远之境、秾丽之景与深挚之情的统一”?
①阔远之境:上阕从“碧云天”到“斜阳外”,空间跨度大,无局促之感,展现词人开阔的胸襟,不同于传统乡思词的“狭隘萧瑟”;
②秾丽之景:“碧”“黄”“翠”等色彩鲜明,“秋波”“寒烟”等意象鲜活,打破“秋景必萧瑟”的刻板印象,显露出词人对生活与自然的热爱;
③深挚之情:下阕“黯然神伤”“相思泪”等直接抒情,与上阕的阔远秾丽之景形成对比——景越阔远,越反衬出思乡之情的深切;情越深沉,越凸显出景的“柔而有骨”。三者相互映衬,让词既具视觉冲击力,又有情感感染力。
(四)语言与艺术特色
赏析词作“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举例说明。
①景中藏情:上阕“碧云天,黄叶地”,看似纯写景,实则“碧天”的高远易触发“思乡的遥远”,“黄叶”的凋零暗喻“归期的渺茫”,秋景中已暗含惆怅;②情由景生:下阕“明月楼高休独倚”,明月、高楼均是传统思乡意象,词人因见明月照高楼,才生出“休独倚”的劝诫,情与景直接关联;③情景合一:“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芳草的“无情”与词人的“有情”形成对比,芳草的“远”与思乡的“深”相互映衬,景即是情,情即是景,真正实现“情景交融”,让情感表达更自然、更深刻。
四、课堂小结
主题总结:
词作以上阕描绘“碧云天、黄叶地、秋波寒烟”的阔远秾丽秋景为铺垫,以下阕抒发“夜夜无眠、借酒浇愁、化作相思泪”的羁旅乡思之情为核心,通过“情景交融”的手法,将政治家的开阔胸襟与文人的细腻柔情结合,既展现了秋日自然之美,又传递出深沉真挚的思乡之苦,实现了“阔远之境、秾丽之景与深挚之情”的完美统一。
五、课后作业
背诵《苏幕遮》(范仲淹)全文,默写并标注词中的核心意象(如碧天、黄叶、芳草)与抒情句(如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简要批注其作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