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哦,香雪》学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6.3《哦,香雪》学案

资源简介

课题:哦,香雪
一、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铁凝的文学地位及《哦,香雪》的创作背景,梳理“火车开进山村—姑娘们盼火车—香雪换铅笔盒—香雪夜归”的情节脉络,把握小说“以小见大”展现时代变迁的特点。
2、从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角度分析香雪“淳朴、自尊、执着”的形象特点,对比凤娇与香雪的差异,理解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
3、赏析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体会环境对刻画人物、烘托情感、暗示主题的效果,品味小说清新淡雅、富有诗意的语言风格。
4、理解小说的时代内涵(农村走向开放文明的阵痛与喜悦),感受香雪对知识、尊严的追求,培养对纯真人性与时代进步的思考。
二、课前预习
1、作者与背景积累:
铁凝是当代著名作家,现任中国作协主席,其作品风格清新质朴、情感真挚,善于以细腻的笔触刻画人物内心,代表作除《哦,香雪》外,还有《玫瑰门》《大浴女》等;《哦,香雪》发表于1982年,获1982年全国最佳短篇小说奖,折射了改革开放初期农村渴望走向现代文明的时代信息。
小说以台儿沟为核心场景,通过台儿沟姑娘们与火车的互动,展现了传统乡村文明与现代工业文明的碰撞与融合。
2、核心意象与情节预习:
小说中“大山”象征封闭、保守的传统乡村,“火车”象征开放、进步的现代文明,“铅笔盒”象征知识、尊严与对现代文明的渴望,三者共同推动情节发展,凸显主题。
简要概括香雪“换铅笔盒”的核心情节:香雪在火车上,用40个鸡蛋向一位女学生换回渴望已久的铅笔盒,为了赶回台儿沟,独自走了30里夜路。
3、字词与语言预习: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解释词语含义。
皱褶(zhě zhòu):物体表面因折叠而形成的纹路,文中形容大山的轮廓
撼天动地(hàn):形容声势浩大或力量巨大,文中指火车轰鸣的声音
虔诚(qián):恭敬而有诚意,文中指台儿沟人对大山的敬畏
五彩缤纷(bīn):形容色彩繁多艳丽,文中指姑娘们对火车带来的新鲜事物的复杂情感
赏析第6段“在它跟前,她简直像一颗没根的小草”一句,该句运用比喻修辞手法,作用是将香雪比作“没根的小草”,生动形象地写出香雪在强大的现代文明(火车)面前的渺小、胆怯,体现乡村姑娘面对新事物时的无奈与迷茫。
三、课堂探究
(一)整体感知:梳理情节与时代信息
1、阅读全文,按“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梳理情节。
情节阶段 对应段落 核心内容 时代信息暗示
序幕:火车进山 1-3 火车开进封闭的台儿沟,打破山村的宁静 现代文明开始渗透传统乡村,时代变革的信号
开端:姑娘盼车 4-61 姑娘们每天盼火车停靠,与列车员互动(凤娇谈“北京话”,香雪关注铅笔盒) 乡村对现代文明的好奇与向往,不同姑娘有不同追求(物质vs精神)
发展: 渴望铅笔盒 62-69 香雪因同学嘲笑自己的木质铅笔盒,渴望拥有火车上的塑料铅笔盒 农村青年对知识、尊严的追求,反映对“平等”的渴望
高潮: 换回铅笔盒 70-77 香雪趁火车停靠,用40个鸡蛋换回铅笔盒,随火车驶出台儿沟 为追求理想突破传统束缚,展现农村青年的勇气
结局:香雪夜归 78-82 香雪独自走30里夜路回村,姐妹们在村口迎接她 文明追求中的“阵痛”(夜路的恐惧)与“喜悦”(成功与接纳),乡村的温暖与包容
2、小说开篇描写“台儿沟人历来是吃过晚饭就钻被窝”,有何作用?
①刻画台儿沟的封闭保守:“吃过晚饭就钻被窝”体现山村生活的单调、落后,与后文火车带来的新鲜事物形成对比;②为下文铺垫:突出火车进山的“突破性”,暗示这一事件将改变台儿沟的命运,也为姑娘们盼火车、追文明的情节提供合理性。
(二)文本研读:分析人物形象与手法
1、对比香雪与凤娇的形象,理解二者的差异与共性。
对比维度 香雪 凤娇 共性
关注重点 火车上的铅笔盒、书包等“精神文化”物品 列车员“北京话”、手表、发卡等“物质生活”物品 都向往现代文明,渴望走出大山,代表乡村青年对新生活的追求
性格特点 文静腼腆、少言寡语,内心执着、自尊敏感 大胆直率、泼辣活泼,情感直白 都淳朴善良,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展现乡村姑娘的纯真
追求本质 追求知识与尊严(铅笔盒象征平等与文明) 追求情感与物质(对“北京话”的好感、对城市物品的喜爱) 都体现对“更好生活”的向往,是时代变革中乡村青年的缩影
2、赏析香雪夜归时的心理描写,体会其形象成长。
心理变化 对应情节 形象体现
害怕 刚下车,面对漆黑的大山与陌生的山路 体现乡村姑娘的胆怯,符合其纯真的年龄与封闭的成长环境
不怕 想到手中的铅笔盒,回忆自己的追求 铅笔盒给予她勇气,体现对“知识与尊严”的执着,开始突破恐惧
犹豫 思考“40个鸡蛋换铅笔盒值不值” 对“代价”的短暂纠结,展现内心的细腻,而非盲目冲动
坚定 想到同学的嘲笑与自己的理想,加快脚步 明确追求的价值(尊严比鸡蛋更重要),体现从自卑到自信的成长
(三)深层探究:环境描写与主题
1、文中多次描写“大山”与“火车”,分析其象征意义及对主题的暗示。
意象 象征意义 文本例句 主题暗示
大山 封闭、传统的乡村文明 “掩藏在大山那深深的皱褶里”“默默地接受大山的恩赐” 传统乡村的淳朴与落后,暗示走向现代文明需突破“大山”的束缚
火车 开放、现代的工业文明 “两根纤细、闪亮的铁轨延伸过来了”“撼天动地的轰鸣” 现代文明的强大与吸引力,既是乡村的“希望”(带来新事物),也带来“冲击”(恐惧与不适)
2、小说结尾“哦,香雪!”一句有何深层含义?
①表层含义:是姐妹们见到香雪平安归来时的惊喜欢呼,体现乡村的温暖与姐妹情谊;
②深层含义:是作者对香雪的赞美——赞美她为追求知识与尊严,勇敢突破传统的勇气;
③主题升华:“哦”字饱含赞叹,暗示香雪的行为不仅是个人的成长,更是台儿沟(乃至中国农村)走向现代文明的缩影,象征着纯真人性与文明追求的美好结合。
(四)语言与艺术特色
1、赏析小说“清新淡雅、富有诗意”的语言风格,举例说明。
①写景富有画面感:如“车头那么雄壮地吐着白雾,仿佛一口气就能把台儿沟吸进肚里”,用“吐白雾”“吸进肚里”的生动描写,既写出火车的强大,又暗含对台儿沟的怜爱,语言鲜活而不华丽;
②抒情融入细节:如“你望着她那洁净得仿佛一分钟前才诞生的面孔,望着她那柔软得宛若红缎子似的嘴唇”,用“一分钟前才诞生”“红缎子似的”细腻比喻,刻画香雪的纯真,情感真挚,如抒情诗般优美;
③叠词增添韵味:如火车的“不停不停,不停不停”,既模拟火车的轰鸣,又突出其对台儿沟的“冷漠”,语言简练却富有节奏感。
四、课堂小结
主题总结:
小说以改革开放初期的台儿沟为背景,通过描写香雪为换回象征知识与尊严的铅笔盒,勇敢突破传统束缚、独自走夜路的故事,刻画了以香雪为代表的乡村青年纯真、执着的形象;既展现了传统乡村面对现代文明时的好奇、渴望与阵痛,也赞美了农村青年对知识、尊严的追求,暗示了中国农村走向开放、文明与进步的时代趋势。
五、课后作业
从文中选取一处最能体现香雪“自尊”的细节描写,抄写下来,并写100字左右的赏析,分析其如何展现人物品质。
示例:
细节描写:“她不再害怕了,在枕木上跨着大步,一直朝前走。大山原来是这样的!月亮原来是这样的!核桃树原来是这样的!”
赏析:这是香雪夜归时的心理与动作描写,她因手中的铅笔盒获得勇气,用“跨着大步”“一直朝前走”的动作,展现突破恐惧的坚定;对大山、月亮、核桃树的重新认知,暗示她不再觉得乡村“封闭”,而是将其视为“自己的土地”。这一细节既体现她对“尊严”的守护(铅笔盒带来的自信),也展现她与乡村的和解,人物形象更立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