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登高》学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7.2《登高》学案

资源简介

课题:登高
一、学习目标
1、了解杜甫的生平、《登高》的创作背景及律诗特点,积累诗中“落木”“长江”等意象,掌握诗歌“写景—抒情”的结构脉络。
2、赏析首联、颔联的景物描写,体会“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理解意象中蕴含的沉郁悲凉基调。
3、分析颈联、尾联的抒情内容,把握“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等名句的内涵,感受诗人沉郁顿挫的诗风。
4、通过吟咏背诵,体会诗歌“气象恢宏又情感深沉”的特点,感悟诗人晚年漂泊的苦痛与忧国忧民的情怀,培养对杜诗“诗史”价值的认知。
二、课前预习
1、文学常识与背景积累: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反映社会现实;代表作有《春望》《三吏》《登高》等,大多收录于《杜工部集》。
《登高》创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当时杜甫五十六岁,身处夔州(地名),晚年困窘,诗中“登高”既指重阳节登高习俗,也暗含人生坎坷、处境艰难的人生境遇。
本诗是七言律诗(体裁),被誉为“古今律诗第一”,特点是四联八句,对仗工整,四联皆对偶,格律严谨。
2、诗句与意象预习:
补全下列诗句,并解释加点意象的含义。
(1)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猿啸:猿的哀鸣,渲染悲凉氛围,触发诗人愁苦)
(2)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落木:飘落的树叶,象征诗人晚年的衰败与时光流逝)
(3)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百年:这里指晚年)
3、字词与翻译预习:
解释下列词的含义,并翻译诗句。
(1)渚清沙白鸟飞回(渚:水中的小块陆地;回:回旋飞翔)
诗句翻译:水清沙白的江中小洲上,鸟儿在回旋飞翔
(2)艰难苦恨繁霜鬓(苦恨:极其遗憾;繁霜鬓:鬓发像浓霜一样白,形容年老鬓白)
诗句翻译:历经艰难,满心遗憾,使得鬓发早早变得像浓霜一样白
(3)潦倒新停浊酒杯(潦倒:失意颓丧;新停:最近刚刚停止)
诗句翻译:处境困窘,身体衰弱,最近又刚停止饮酒(无法借酒消愁)
三、课堂探究
(一)整体感知:梳理写景与抒情
1、阅读全诗,按“写景—抒情”划分层次。
层次 对应联别 核心内容 表现手法 情感基调
写景 (秋景) 首联、颔联 首联:急风、高天、猿鸣、清渚、白沙、飞鸟;颔联:无边落木、不尽长江 情景交融、动静结合、视听结合 沉郁悲凉
抒情 (愁情) 颈联、尾联 颈联:万里漂泊的羁旅之愁,晚年多病的孤苦;尾联:国势艰难的遗憾,潦倒戒酒的无奈 直抒胸臆、对仗 悲愤深沉
2、诗歌前四句写景,如何体现“气象恢宏”的特点?
①空间辽阔:“高天”“无边落木”“不尽长江”,从“高”(天空)、“广”(落木)、“远”(长江)三个维度,展现开阔宏大的秋景,无局促之感;②动态强烈:“风急”“猿啸哀”“鸟飞回”“长江滚滚”,急风、奔涌的江水、回旋的飞鸟,赋予秋景动态张力,避免秋景的死寂;③意境深远:“萧萧”(落木声)、“滚滚”(江水声),听觉与视觉结合,既写眼前景,又暗含时光流逝、人生短暂的感慨,意境雄浑又深沉。
(二)文本研读:赏析意象与情感
1、赏析首联、颔联中的核心意象,理解其象征意义与情感内涵。
意象 诗句 象征意义 情感内涵
猿鸣 风急天高猿啸哀 悲凉、孤寂的象征 (猿鸣多与“愁”相关) 触发诗人漂泊的孤独与人生的失意
落木 无边落木萧萧下 时光流逝、人生衰老的象征(落叶凋零如人生暮年) 抒发诗人对晚年衰败、壮志未酬的感慨
长江 不尽长江滚滚来 永恒的时光、历史的沧桑 (长江奔流不息,永无止境) 以长江的“永恒”反衬人生的“短暂”,强化悲秋之情
飞鸟 渚清沙白鸟飞回 孤独无依的象征 (鸟儿回旋无归处) 暗喻诗人漂泊四方、无家可归的羁旅之愁
2、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被称为“千古名句”,请分析其“悲”在何处。
①“万里”之悲:漂泊距离遥远,远离家乡与故国,暗含思乡与忧国之情;
②“悲秋”之悲:秋天本是萧瑟之季,易触发人生凄凉之感,叠加诗人的困境,悲愁更浓;
③“常作客”之悲:“常”字说明漂泊并非一时,而是长期状态,凸显羁旅生活的艰辛;
④“百年”之悲:“百年”指晚年,诗人已近暮年,却仍无安定,暗含人生无常的感慨;
⑤“多病”之悲:身体衰弱,疾病缠身,既添生理痛苦,又让人生更显困窘;
⑥“独登台”之悲:“独”字写出举目无亲的孤独,重阳节登高本是团聚之时,孤独更显悲凉。
(三)深层探究:理解诗风与主题
1、如何理解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在《登高》中的体现?
①“沉郁”指情感深沉厚重:诗中“万里悲秋”“艰难苦恨”,将个人的羁旅之愁、孤病之苦与国家的“艰难”结合,情感不是浅淡的悲哀,而是深沉的悲愤,具有厚重感;
②“顿挫”指节奏起伏、情感跌宕:前四句写景看似壮阔,实则暗藏悲凉(以乐景衬哀情);颈联直抒胸臆,悲愁集中爆发;尾联“新停浊酒杯”又添一层无奈,情感一波三折,不直白宣泄,而是层层递进,体现“顿挫”的特点。
2、诗歌的主题如何体现“个人情怀”与“家国之忧”的结合?
①个人情怀:诗人通过“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抒发自身晚年漂泊、孤苦无依的个人愁绪,是对自我人生境遇的感慨;
②家国之忧:尾联“艰难苦恨”中的“艰难”,既指个人处境的艰难,更暗指当时国家的战乱、国势的衰败(安史之乱后唐朝由盛转衰),“苦恨”不仅是个人的遗憾,更是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③二者结合:个人的“悲”与国家的“难”相互交织,个人的漂泊是国家战乱的结果,国家的艰难又加重个人的悲愁,让诗歌的愁情超越个人层面,具有“诗史”的广度与深度。
(四)艺术特色:赏析对仗与语言
1、本诗“四联皆对偶”,请举例分析对仗的工整与表达效果。
对偶联 诗句 对仗分析 表达效果
首联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风急”对“渚清”(名词+形容词),“天高”对“沙白”(名词+形容词),“猿啸哀”对“鸟飞回”(名词+动词+形容词) 词性相对,句式整齐,描绘的秋景更具层次感,营造出雄浑又悲凉的氛围
颈联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万里”对“百年”(数量词,表时空),“悲秋”对“多病”(名词+形容词,表境遇),“常作客”对“独登台”(副词+动词短语) 时空对照(空间万里,时间百年),境遇叠加(悲秋+多病,常作客+独登台),将悲愁推向极致,情感更浓烈
2、赏析诗中“炼字”的精妙,举例说明。
①“急”(风急):既写秋风的迅疾,又暗含风的“冷”,触发诗人的生理与心理寒意,奠定悲凉基调;
②“哀”(猿啸哀):一个“哀”字直接点出猿鸣的情感色彩,将自然之声与诗人的愁情关联,情景交融;
③“无边”“不尽”(无边落木、不尽长江):“无边”写出落木的广阔,“不尽”写出长江的绵长,既显秋景的恢宏,又强化时光流逝、人生短暂的感慨;
④“独”(独登台):“独”字是颈联的情感核心,写出诗人举目无亲的孤独,让“羁旅之愁”更具体可感。
四、课堂小结
主题总结:
诗歌通过描写夔州重阳节登高所见的“急风、高天、落木、长江”等雄浑悲凉的秋景,抒发了诗人晚年漂泊的羁旅之愁、身体衰弱的孤病之苦,以及对国家战乱、国势艰难的深沉忧虑;将个人的人生困境与国家的命运兴衰交织,展现了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体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情怀,是杜诗中“以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典范。
五、课后作业
背诵《登高》全文,默写并标注诗中的核心意象(如风、猿、落木、长江),简要批注其情感内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