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赤壁赋》学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7.3《赤壁赋》学案

资源简介

课题:赤壁赋
一、学习目标
1、了解苏轼的生平及《赤壁赋》的创作背景,掌握“赋”的文体特点,积累文中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文言知识。
2、梳理文章“夜游之乐—乐极悲来—因悲生悟”的情感脉络,把握“乐—悲—喜”的情感变化,理解主客问答形式对情感与哲理表达的作用。
3、赏析文中“水月”意象的多重内涵,体会写景、抒情、议论三者紧密结合的艺术手法,品味“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等名句的语言美。
4、领悟苏轼“乐观旷达、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理解“变与不变”“物各有主”的哲理,培养面对困境时的豁达心态。
二、课前预习
1、文学常识与背景积累: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豪放派词人代表,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其晚年以“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概括自己的一生,黄州时期是他文学创作的巅峰期,代表作有《念奴娇 赤壁怀古》《前后赤壁赋》等。
《赤壁赋》是一篇文赋(文体),创作于“乌台诗案”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文中“赤壁”非三国赤壁古战场,而是黄州的赤鼻矶,作者借景抒情,抒发人生感悟。
2、核心意象与情感预习:
文中“水”“月”是核心意象,请结合预习推测其象征意义:
水:象征时光的流逝与人生的变化(如“逝者如斯”),也暗含“变与不变”的哲理(江水不息,却又始终是江水)
月:象征自然的永恒与人生的短暂(月有盈虚,却始终存在),也代表澄澈的心境与超脱的情怀
文章情感经历“乐—悲—喜”的变化,请简要概括各阶段的触发点:
乐:夜游赤壁,赏皓月碧水、沐清风,与友人饮酒赋诗,心情舒畅
悲:闻洞箫幽怨之声,触景生情,感慨人生短暂、功业无成
喜:苏子以“变与不变”“物各有主”的哲理劝慰,心境豁然开朗,主客尽欢
3、文言基础预习:
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指出通假字并解释。
(1)举酒属客(属:通“嘱”,劝人饮酒)
(2)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冯:通“凭”,乘)
(3)山川相缪(缪:通“缭”,盘绕、围绕)
(4)哀吾生之须臾(须臾:片刻,形容时间短暂)
(5)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苟:如果;虽:即使)
三、课堂探究
(一)整体感知:梳理结构与情感
1、阅读全文,按“情感变化”划分层次。
层次 对应段落 核心内容 情感基调 关键意象/事件
夜游之乐 1 泛舟赤壁,赏清风、皓月、碧水,与友人饮酒赋诗 舒畅、超然(乐) 清风、水波、明月、美酒
乐极悲来 2-3 闻洞箫幽怨之声,客感慨人生短暂(以曹操为例),抒发怀才不遇之悲 哀怨、低沉(悲) 洞箫声、曹操遗迹、江水
因悲生悟 4-5 苏子以“变与不变”“物各有主”说理,劝慰客人;主客释怀,开怀畅饮 豁达、喜悦(喜) 江水、明月、自然宝藏
2、文章以“乐”开篇,为何很快转入“悲”?
①触景生情:夜游的“乐”源于自然美景,但苏轼身处贬谪之中,内心积压的苦闷并未消失,美景的短暂易逝(如月色、清风)反而触发对人生短暂的感慨;②箫声触发:客人的洞箫声“呜呜然”,如“怨”“慕”“泣”“诉”,直接将氛围从“乐”拉向“悲”,成为情感转折的催化剂;③哲理思考:从自然之美延伸到人生价值,客人联想到曹操“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对比自身“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悲叹人生渺小、功业无成,使“悲”的情感更具深度。
(二)文本研读:赏析意象与手法
1、赏析“水”“月”意象在文中的多重内涵。
意象 出现场景 内涵解读 情感/哲理
水 1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描绘赤壁江水的澄澈壮阔,营造超然的夜游氛围 乐(陶醉于自然之美)
水 4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以江水“不舍昼夜”比喻时光流逝,又以“未尝往也”(江水始终存在)说明“不变”的哲理 理(辩证看待“变与不变”)
月 1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写明月缓缓升起的动态,赋予自然以诗意,衬托夜游的闲适 乐(超然物外的心境)
月 4 “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以月亮的“盈虚变化”比喻人生的起伏,又以“卒莫消长”(月亮始终存在)说明“永恒”的哲理 理(从自然中领悟人生真谛)
2、文中主客问答的形式有何作用?
①展现情感变化:主(苏轼的豁达面)与客(苏轼的苦闷面)的对话,实则是苏轼内心的自我争辩,通过“客悲”到“主劝”再到“客悟”,清晰展现情感从“悲”到“喜”的转变;②深化哲理表达:客的“悲”源于对“人生短暂”的片面认知,主的“劝”则以“变与不变”“物各有主”的辩证思维回应,让哲理在对话中自然呈现,避免枯燥说教;③增强文章波澜:主客问答使行文有问有答、有起有伏,避免平铺直叙,让情感与哲理的表达更具层次感。
(三)深层探究:理解哲理与情怀
1、苏轼如何通过“变与不变”的辩证思维劝慰客人?这一哲理体现了他怎样的人生态度?
①“变”的角度:“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认为天地万物都在不断变化,人生的短暂、境遇的起伏都是自然规律;②“不变”的角度:“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认为从永恒视角看,江水、明月始终存在,人类代代相传,“我”的精神也可与自然共存;③人生态度:这一哲理体现苏轼“乐观旷达、随遇而安”的态度——他不否认人生的“变”,但能从“不变”中找到精神寄托,不沉溺于悲苦,而是以豁达心态接纳现实,享受自然馈赠。
2、如何理解结尾“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的深意?
①表面含义:主客释怀后,在舟中相互枕着睡去,不知不觉天亮,呼应开篇的“夜游”,形成首尾圆合;②深层含义:“不知东方之既白”既写沉醉于豁达心境的状态,也暗示苏轼从“悲”中走出,不再被时间、境遇束缚,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③情感暗示:以平静的场景收尾,与前文的“悲”形成对比,凸显“乐观旷达”的主题,也暗含对贬谪生活的从容应对——即使身处困境,仍能在自然与哲理中找到心灵的安宁。
(四)文言知识与艺术特色
1、赏析文中“写景、抒情、议论”结合的艺术特色,举例说明。
①第1段:写景(清风、明月、碧水)为基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 描绘澄澈秋夜,抒情(“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融入景中,体现“乐”的心境,无直接议论却暗含对自然之美的赞叹,情景交融;②第4段:以“江水”“明月”为议论载体,“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既写景(江水不息),又抒情(感慨时光),更说理(“变与不变”),三者结合,让哲理不空洞,情感有依托,极具感染力。
2、解释下列特殊句式,并翻译。
(1)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状语后置)
正常语序:月于东山之上出,于斗牛之间徘徊;翻译:月亮从东山上升起,在斗宿与牛宿之间徘徊。
(2)何为其然也(宾语前置)
正常语序:为何其然也;翻译:(箫声)为什么这样悲凉呢?
(3)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判断句)
判断标志:“也”;翻译:这是自然界无穷无尽的宝藏啊。
四、课堂小结
主题总结:
文章以夜游赤壁为线索,通过主客问答的形式,借“清风、明月、江水”等意象,抒发了苏轼贬谪黄州时的苦闷与感慨;又以“变与不变”“物各有主”的辩证哲理,劝慰自己接纳人生的起伏,最终达到“乐观旷达、随遇而安”的心境。既展现了自然之美,又蕴含深刻的人生思考,是苏轼“穷则独善其身”人生态度的生动体现。
五、课后作业
背诵《赤壁赋》全文,默写并标注文中的核心哲理句(如“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简要批注其内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