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小站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无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天津市小站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无答案)

资源简介

2025-2026学年度高一阶段测试
历史试卷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 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单选题(共60分)
1. (本题2分)秦朝中央政府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这个政治制度是()
A. 科举制 B. 刺史制度 C. 郡县制 D. 察举制
2. (本题2分)秦朝三公九卿制和郡县长官产生的方式是()
A, 皇帝任命 B. 贵族世袭 C. 选举产生 D. 地方推荐
3. (本题2分)我国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的皇帝制度首创于()
A. 夏朝 B. 商朝 C. 西周 D. 秦朝
4. (本题2分)战国以前文献中,“华”与“夏”最初只指中原人,以别于周边的戎狄蛮夷。战 国以后“华夏”渐为通用词,既包括原来的中原人,又包括华夏化的戎人、狄人、夷人等。这 反映出(
A. 王室衰微无力控制诸侯 B. 传统华夷观念开始被打破
C. 华夏的认同观日益增强 D. 各民族之间的区别已消失
5. (本题2分)“烽火戏诸侯”指的是周幽王为博妃子褒姒一笑,数次点燃烽火,使各路诸侯 长途跋涉,匆忙赶去救驾。结果被戏弄而回,各诸侯懊恼不已。周幽王能数次“烽火戏诸侯” 是 源 于 ( )
A. 诸侯要向周王交纳贡赋 B. 诸侯需要加强地方控制
C. 诸侯需要随从天子作战 D. 诸侯要定期朝觐周天子
6. (本题2分)《论语》记载:“人而不仁,如礼何 人而不仁,如乐何 ”由此可见,孔子 对礼乐制度的贡献是()
A. 恢复了等级森严的礼乐制度
B. 建立了以人为中心的礼乐制度
C. 编订了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
D. 突出了以仁为中心的人本思想
7. (本题2分)苏家坐遗址是春秋战国时期曾国的一处重要的大型遗址群,该遗址中的罗兴 遗址点为作坊区,粮食作物生产加工痕迹较弱。下图是罗兴遗址点及其内两处作坊发掘地的 炭化植物遗存占比分析。据此可知,当时()
(
60.0%[
500%
40.0%
300%
200%
J0.0%
aoy


□罗兴地址点
矿治


■购作坊区
)
A. 农业与手工业尚未分离 B. 多种经营方式日益兴盛
C. 矿冶区更适合农业生产 D. 作坊粮食依赖外部供应
8. (本题2分)某中学历史探究课上,学生从穿衣的角度表达他们对诸子百家思想的理解, 甲生说:“应合乎大自然四季的变化来穿衣,天气冷多穿一点,天气热少穿一点。”乙生说:
“穿衣服要看你的身份地位,什么身份及何种地位,该穿什么样的衣服就穿什么样的衣服。”
丙生说 : “ 讲究穿着是一种浪费 , 穿简单甚至破旧的衣服也未尝不好 。 ” 丁生说 : “ 何必麻烦 , 由上面规定,大家都穿一样的衣服不就好了吗 ”他们的描述所对应的思想是
A. 甲—儒,乙—墨,丙—法,丁一道
B. 甲—道,乙—儒,丙—墨,丁一法
C. 甲—儒,乙—法,丙一墨,丁一道
D. 甲—道,乙—墨,丙一儒,丁—法
9. (本题2分)西周中期,矩伯以田为代价,从卫那里先后两次换得礼玉和皮币; 一个贵族
用“林孤里”的土地换取了另一个贵族的马车以及有关车饰和配件。这些可用于说明当时()
A. 井田制有所松动 B. 自给自足小农经济形成
C. 商品经济较发达 D. 礼制开始与政治相结合
10. (本题2分)商代许多文告、策命、法典铸刻在青铜器上,被称为金文档案;西周时期 重要档案都“藏于宗庙,放之天府”,以备查阅和求得祖先、神灵的保佑。据此可知商周时期 在天津考生领取答案
A. 重视文化传承和历史传统 B. 国家治理呈现理性化特征
C. 档案得到了有效保存利用 D. 王权与神权得到有效结合
11. (本题2分)何尊是西周早期周成玉时的青铜器,“其铭文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 下曰:余其宅兹中国”。“中国位于()
A. 关中平原 B. 成都平原 C. 汾河谷地 D. 洛阳盆地
12. (本题2分)西周中后期,周厉王因推行“专利”政策、压制舆论,引发国人暴动被驱逐。 随后,由周定公和召穆公共同执掌国政,维持了十余年的稳定统治,史称“共和行政”。这一事例可以佐证西冏()
A. 君主专制制度日益强化 B. 政治蕴含原始民主传统
C. 分封制促进地方自治 D. 宗法等级秩序完全崩溃
13. (本题2分)《尚书》中周公提出了“天命馏常,惟德是辅”,这成为历代治国理念的重要
依据。下列选项中,与此观点相一致的尼()
A.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B. “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
C. “观其士火夫……不比周,不朋党”
D. “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14. (本题2分)《礼记 ·礼运》记载:“故天子有田以处其子孙,诸侯有国以处其子孙,大夫 有采以处其子孙,是调制度。天子之元子犹士也,天下无生而贵者也。继世以立诸侯,象贤 也。以官爵人,德之杀也。死而谥,今也。古者生无爵,死无谥。贵贯尊尊,义之大者也。 故天子建国,诸筷立家,大夫置侧,士有贰宗,皆有等秩。”这则材料反映的政治制度主要 是 (
①内外服制 ④宗法制 ③分封制 ④井田制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5. (本题2分)西周分封制规定,诸侯需定期朝觐天子述职,否则洛受贬爵、削地甚至军 事讨伐:诸侯国的部分卿士由天子直接任命。这表明西周()
A. 形成严密的地方行政体系 B. 通过制度约束维护中央权威
C. 彻底瓦解了贵族政治基础 D. 确立官僚选拔的客观标准
16. (本题2分)据西周青铜铭文统计显示,在涉及诸侯册封的62篇铭文中,有47篇提及“昭 穆序列”、“嫡庶之辨”;涉及采邑继承的38篇铭文中,31篇强调“大宗立嗣”、“小宗附从”。 这反映了西周时期()
A. 宗法原则渗透政治实践 B. 铭文记载成为分封前提
C. 诸侯权力依赖军事征服 D. 采邑继承摒弃血缘关系
17. (本题2分)周原卜辞记载了周人在殷人宗庙中贞卜的内容:次日或此后某日,由王行 语祭、侑祭等不同祭法,分别祭祀成汤、太戊、武丁、大甲,报以祭品若干,得命兆之辞“思 正”“思有正”(即吉兆)。之后,周人开始武力伐纣行动。周人之举意在(
A. 建构改朝换代的合理依据 B. 承继寻贞问卜的历史传统
C. 巩固等级森严的宗法秩序 D. 宜扬敬祖法天的思想观念
18. (本题2分)下列史料,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红山玉器②仰韶彩陶③龟甲卜辞
A.①②③ B.②①③ C.①③② D.②③①
19. (本题2分)商代甲骨文多见“帝令风”“王卜求年”等卜辞,反映商王频繁占卜自然神意: 西周中期青铜器铭文则多载“王命某人司土”“王曰:典治百工”等内容。这一变化体现了
A. 原始宗教观念的消亡 B. 国家行政体系的完善
C. 文字记录功能的退化 D. 贵族分封制度的瓦解
20. (本题2分)有学者将中国早期历史划分为“神话时代”(如三皇五帝)、“传说时代”(如 夏朝)、“半信史时代”(如商朝早中期)和“信史时代”(如商朝晚期至周朝)。西方史学界在 研究中国早期文明时,往往以商朝晚期作为可靠历史的起点,其主要依据是
A. 般墟甲骨文的发现证实了商王世系 B. 商朝青铜器制作技术达到巅峰
C. 商朝建立了完备的官僚体系 D.《史记》详细记载了商朝历史
21. (本题2分)《礼记 ·礼运》中记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史记 ·夏本纪》载:“禹子启贤,天下属意焉。及禹崩,虽授益,益之佐禹日浅,天下未洽。 故诸侯皆去益而朝启。”据此可推断()
A. 禹破坏了传统的禅让制度 B. 启的贤能远超于益的贤能
C. 世袭制利于国家社会稳定 D. 原始民主传统逐渐被破坏
22. (本题2分)考古发现显示,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时代早期城址分布广泛,其中 黄河流域约40处,长江流域约18处,辽河流域近80处,其他区域零星分布。这一现象主 要反映
A. 中原文明辐射范围广阔 B. 早期文明呈现多中心格局
C. 游牧与农耕文明长期对峙 D. 地理环境决定文明发展水平
23. (本题2分)央视热播的《舌尖上的中国2 · 时节》展现了不少中国传统美食的生产、加 工工艺。假设该剧组想拍摄有关我国最早种植水稻的专题片,你认为最符合拍摄要求的外景 地 是 ( )
A. 仰韶遗址 B. 河姆渡遗址 C. 半坡遗址 D. 红山遗址
24. (本题2分)如图是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的五叶纹陶块,图中刻画了栽种于长方形扁框 中的叶菜类植物,五叶中有一叶居中直立向上,另外四叶于两侧对称分布,叶片粗壮饱满, 生意盎然。这反映了当时河姆渡人()
A. 最早掌握蔬菜种植技术 B. 已步入原始农耕社会
C. 采用氏族共同劳动方式 D. 具备高超的制陶技术
25. (本题2分)20世纪90年代,考古专家们先后两次对湖南省道县玉蟾岩文化遗址进行 发掘,出土了大最的打制石器以及世界上已发现时代最早的人工栽培稻实物标本和制造工艺 粗糙的陶器。由此可见,玉蟾岩文化遗址()
A. 已经初步具备了早期国家形态特征
B. 具有了明显的阶级分化特点
C. 属于新旧石器交替时期的文化遗存
D. 产生了最初的华夏文明形态
26. (本题2分)考古发现,北京人遗址中仅见少量粗糙的打制石器,且多与动物骨骼共存; 而距今约5000年的龙山文化遗址,出土了大量磨制石器、玉器及陶器,还发现了规整的窖 穴和村落遗迹。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
A. 生产工具的种类日益丰富 B. 原始社会生产力的显著进步
C. 人类对自然的改造能力减弱 D. 社会组织形式实现根本变革
27. (本题2分)浙江余杭良渚文化遗址发现了贵族专属墓地、大型水利系统和精美玉礼器; 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出土了宫殿基址、观象台及等级分明的墓葬群。这表明当时()
A. 南北文化交流频繁 B. 手工业技术的高度成熟
C. 社会分化趋势明显 D. 原始宗教主导政治生活
28. (本题2分)山东龙山文化遗存中曾多次出土胎质细腻、黑光发亮、造型美观、薄如蛋 壳的陶杯,但仅出土于较大型墓中,且出土数量少。据此可知,当时
A. 陶器成为日常实用物品 B. 民营手工业的技艺高超
C. 国家礼仪制度初步形成 D. 社会出现阶层分化现象
29. (本题2分)西周统治者总结殷商灭亡的教训,构建了“殷鉴”意识形态。周厉王被逐后, “周鉴”话语体系逐渐形成,成为贵族们规谏王室的依据。春秋时期,史官们补录西周后期君 主不遵礼制、不肯纳谏带来的恶果,为文献档案赋予了“周鉴”意义。从西周到春秋时期,对 “周鉴”的重视()
A. 反映出民本思想萌发 B. 源于对前朝观念的沿袭
C. 强化了宗法伦理意识 D. 体现对统治秩序的维护
30. (本题2分)湖北盘龙城墓葬与郑州商城墓葬在文化特征上存在诸多共性。盘龙城墓葬 中的陶爵、暨、鬲、豆、盆、簋、尊等,均是郑州商城墓葬的主要器类;盘龙城墓葬流行使 用朱砂,这一现象在郑州商城墓葬中同样存在;盘龙城与郑州商城墓葬所出玉器均属二里冈 文化常见器类,二者在玉柄形器与玉戈的随葬情况上也保持一致。这体现出
A. 江汉平原已成为商文化的核心区域
B. 商王朝通过军事征服控制南方
C. 商文化的影响范围扩大到长江流域
D. 区域文化的差异影响文明交流
二 、材料题(共40分)
31. (本题20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提出“仁者爱人”,即要有爱心和同情心,“己 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将“仁”作为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最 高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并创立儒家学派。晚年,他在鲁国整理一些文 化典籍,其中包含《诗》《书》《礼》《易》《春秋》,后来这些文献成为儒家的经典。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三春秋战国时期,礼乐崩坏,诸子蜂出,各引一端,不仅形成了真正的学术繁 荣,而且还有大量的新认知通过不同观点间的相反相成、相生相灭被创造出来。如孔子的仁 学体系和孟子的仁政理想;墨子的兼爱、非攻和大同精神;老子所构建的字宙论及字宙论同 社会论、人生论之间的逻辑联系;庄子主张把心的逍遥置于一切之上的人生观;荀子为证明 阶级存在的合理性而提出的“维齐非齐”论和天人相分的世界观;韩非等人建立的与时俱进 的理念等均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摘编自赵世超、卫崇文《论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运动》
(1)根据材料一,写出孔子所处的时代和他的思想核心。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孔子整理文化典籍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战国时期诸子的主要政治主张及百家争鸣的性质。
32. (本题20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周人小国寡民僻居西部,面对东部的广土众民,不能不设计一套统治机制— “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的制度。这一封建制度,包括两个要素: 一是分封子弟与亲威, 在紧要的地点戍守,彼此援助,构成一个庞大的控制网络;二是笼络不同文化的族群,寻求 合作。封君与周王室之间,依仗宗族纽带,用祖先崇拜的繁缛礼仪,以朝贡、觐见、馈赠、 通婚、封赏等不断加强亲戚之间的关系。经过西周的封建体制,中国经历了为时数百年的文 化融合过程。
——许倬云《万古江河》
材料二平王立,东迁于洛邑,辟戎寇。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 秦、晋始大,政由方伯。
——摘自《史记 · 周本纪》
美金(青铜)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铁)以铸锄夷斤(斧) ……试诸壤土。
——摘自《国语 · 齐语》
今以众地者,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迟也。
— 摘自《吕氏春秋 · 审分》
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是以九家之说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 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
——摘自《汉书 · 艺文志序》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周分封制的分封对象,并概括分封制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方面分析归纳春秋战国时期的时 代特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