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大单元 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大单元 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大单元教学设计
——万物有情:做阅读联想的创作者
一、单元目标与内容分析:
(一)核心素养定位:
1.语言运用:掌握“融情于景”的表达方法,学习“象征联想”的写作手法。运用排比、分号等句式增强表达效果。
2.思维能力:通过“由景及情→联想生活→哲理升华”三步法深化文本理解。建立“变形视角”思维模型。
3.审美创造:仿写《草原》中的情景交融段落,创作“自然微散文”。用“五感描写法”完成习作《变形记》重点场景。
4.文化自信:感悟古诗词中“借景抒怀”的传统。
(二)教材内容整合:
1.文本分析:
《草原》:融情于景的典范,直抒胸臆的抒情句是训练“从景想情”的典型语料。
《丁香结》:象征联想的哲思散文,“芭蕉不展丁香结”等古诗引用,示范如何从物象想开去。
《古诗词三首》:同景异情的月夜抒怀,意象选择体现情感差异,深化“借景抒情”认知。
《花之歌》:第一人称的诗意想象。纪伯伦以花自喻,“我是亲友的礼品”等排比句构建崇高生命观。奇特视角为《变形记》提供想象范式。
习作《变形记》:视角转换的创意写作。要求学生以他者身份重构世界认知。
2.跨学科链接:
美术:绘制“古诗意境图”或“变形世界”场景。
音乐:为《花之歌》配乐朗诵。
(三)学情诊断:
已有基础:能初步体会景物描写的情感,但联想深度不足。
认知难点:将抽象情感转化为具体描写,变形视角的细节刻画。
兴趣点:对角色扮演式写作(变形记)兴趣浓厚。
二、单元主题与情境设计:
(一)大主题凝练:“万物有情:做阅读联想的创作者”
认知发展轴:阅读联想→情感转化→创意表达
任务主链:自然观察员(品读)→情感解码师(悟情)→创想艺术家(写作)
(二)真实情境创设:
成立“自然情感研究所”,探究文本中的情感密码。
举办“变形奇遇记”故事创编大会。
三、单元导图:
四、任务群活动设计:
任务层级 任务主题 核心活动
青铜任务 (方法习得) 自然情感博物馆 1.建立“情感词汇库”。 2.批注初体验(《草原》片段)。
草原·景与情的密码 1.对比阅读。 2.蒙汉情深生活联想。
丁香结·物象到哲思 1.制作植物哲理卡。 2.蒲公英联想练笔。
古诗词·同景异情 1.月夜情感对比表。 2.为古诗配乐解说。
花之歌·想象方程式 1.排比句朗诵赛。 2.补写“我是______”。
黄金任务 (方法运用) 变形视角初体验 1.设计“变形身份卡”。 2.绘制变形世界草图。
变形记·重点特训营 1.“五感放大镜”扩写。 2.互评“最惊险一幕”。
语文园地·表达升级 1.分号诊所改病句。 2.设计校园路牌。
古诗今创·穿越者 1.《过故人庄》白话日记。 2.“诗意周末”微创作。
钻石任务 (综合展示) “万物哲思馆”策展会 1.布置三大展区(自然/变形/诗意)。2.展品解说与勋章评选。
五、具体教学设计:
第1课时:单元开启课——自然情感研究所开馆仪式
【核心目标】
1.通过自然影像与生活回忆,建立“景—情”关联,初步感知“触景生情”的表达逻辑。
2.分析《草原》原版与删减版差异,理解“融入感受”对文本感染力的强化作用。
3.用“自然情感研究所”情境串联单元任务,划分“阅读联想→变形创作→哲思策展”三阶段路径。
【重点环节设计】
1.展示三组自然摄影:
①草原羊群与蒙古包;②暴雨中的丁香;③月夜下的稻花香。
教师活动:提问:“哪张图最触动你?为什么?”
学生活动:
选取一张自然照片,写“联想便签”:“这让我想到______,那时我______。”
小组内交换便签,投票“最打动我的生活联想”。
2.要素初探
教师活动:
投影《草原》片段(删减版与原版对比),用红笔圈出作者联想句。
揭示单元要素:“从文字想开去,就像给文章插上翅膀。”
学生活动:
对比阅读《草原》删减版与原版,完成表格:
版本 景语 情语 感染力
删减版 羊群像白花 无 ★★☆
原版 羊群像白花 想坐下低吟小诗 ★★★★★
思考:加上作者联想后,你读到了什么新内容?
3.任务发布。
教师活动:
展示“研究所”三大实验室挂牌:
阅读联想实验室(批注秘技);
变形创想工作室(五感魔法);
哲思策展中心(成果发布会)。
学生活动:
填写“研究志愿卡”。
第2-6课时:青铜任务——从景到情的探秘
课时2:《草原》·景与情的密码
【核心目标】
学习“融情于景”写法,关联生活经验联想。
【重点环节设计】
1.对比阅读悟写法。
教师活动:
投影《草原》删减版(纯景物描写)VS原版(带情感句),用红笔圈出“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小诗”。提问:“加入作者感受后,画面有了什么变化?”
学生活动:
填写对比表格:
版本 景物描写 情感表达 阅读感受
删减版 羊群像白色大花 无 ★★☆
原版 羊群像白色大花 想吟一首小诗 ★★★★★
讨论:“如果删去情感句,会丢失什么?”(答案指向:作者与自然的共鸣)
2.蒙汉情深生活桥。
教师活动:
播放蒙古族献哈达视频,引导联想:“生活中是否有类似‘不忍别’的场景?”
学生活动:
写“我的惜别卡片”:“______(场景),我们______(动作),仿佛______(联想课文词句)。”
课时3:《丁香结》·象征的阶梯
【核心目标】
理解“象征联想”手法,建立物象——哲思关联。
【重点环节设计】
1.三级思维梯。
教师活动:
绘制阶梯图:第一阶(形):丁香花→十字小白花(批注课文)第二阶(意):丁香结→古人愁绪(链接“芭蕉不展丁香结”)第三阶(情):人生结→“结是解不完的”(重点标红)
学生活动:
小组完成“象征意义解码表”:
物象 文中象征 我的新解(例)
丁香结 愁绪 成长烦恼
梅花 / 逆风绽放
2.蒲公英哲思练。
教师活动:
展示蒲公英飞行视频,提问:“飘散是结束还是开始?”
示范双视角联想:
悲观:“离开母体是消亡”。
乐观:“种子拥抱新天地”。
学生活动:
写50字微感悟:“蒲公英的旅行:______(现象),让我明白______(哲理)。”
课时4:《古诗词三首》·月夜情感地图
【核心目标】
对比同写月夜的不同情感,理解借景抒怀。
【重点环节设计】
1.冷暖色批注法
教师活动:
分发双色荧光笔:冷蓝色(孤寂),标注《宿建德江》“野旷天低树”;暖黄色(喜悦),标注《西江月》“稻花香里说丰年。”
提问:“同样的月亮,为何诗人感受截然不同?”
学生活动:
完成“月夜情感对比图”:
诗句 情感色彩 关键意象
野旷天低树(孟浩然) 冷蓝色 孤舟、旷野
明月别枝惊鹊(辛弃疾) 暖黄色 稻香、蛙鸣
2.古诗新画创作。
教师活动:
展示AI生成的水墨动画:孟浩然孤舟对月VS辛弃疾田野漫步
学生活动:
任选一句诗,配文创作“诗意摄影脚本”。
课时5:《花之歌》·想象方程式
【核心目标】
发现奇特想象与排比效果,仿写创意句式。
【重点环节设计】
1.排比拆解实验室。
教师活动:
用“公式法”分析句子:“我是亲友的礼品”=本体(花)+喻体(礼品)+功能(传递情感)。
对比《杨柳与水莲》:杨柳眼中的星空花园VS水莲眼中的黑暗污泥。
学生活动:
小组完成“想象方程式”填空:“我是______(自然物),______(功能),______(情感)。”
2.五感奇幻扩写。
教师活动:
播放《阿凡达》生命树发光片段,示范感官描写:“荧光花粉粘在指尖(触觉),如星屑滑落(视觉)”
学生活动:
扩写课文句子“我在清风中呼吸”:“我(花)深吸一口气,清风裹着露珠的凉滑入喉咙(味觉),发梢的香气惊醒了沉睡的蝴蝶(视觉)。”
课时6:习作指导·变形视角初体验
【核心目标】
建立变形角色认知,设计五感观察视角。
【重点环节设计】
1.身份特征卡
教师活动:
展示“路灯自述”片段,标出身份特征:“我不能移动(限制),但整夜凝视街道(优势)。”
学生活动:
完成“变形角色档案”:
变形对象 云朵
物理特征 轻盈、可聚散
特殊能力 眼泪化成雨
观察局限 看不清地面细节
2.微距世界草图。
教师活动:
展示蚂蚁视角的草地摄影:草茎如巨柱,露珠似水晶球。
学生活动:
绘制“变形世界剖面图”:
例:蚯蚓眼中的地下王国
上层:树根如褐色血管(视觉)
中层:碎石子硌得生疼(触觉)
深层:泥土腥气钻入鼻孔(嗅觉)
第7-10课时:黄金任务——变形记创作
课时7:青铜任务整合·自然哲思展
【核心目标】
整合单元阅读联想成果,初建策展思维。
【重点环节设计】
1.三联展板设计。
教师活动:
分组布置展区任务:
A组(草原):制作“景情对照展板”(左侧贴风光图,右侧贴学生惜别卡)
B组(丁香):布置“象征意义树”(树干贴“丁香结”,树枝挂植物哲理卡)
学生活动:
完成展品解说词:“《草原》教会我们:______(情感词)藏在______(景物)中,就像那次______(生活事例)。”
2.变形预告片。
教师活动:
播放《玩具总动员》片段(玩具视角),启发:“你的变形世界会有哪些奇遇?”
学生活动:
写30秒“变形故事预告”:“我变成______,首夜遭遇______(冲突),发现______(真相)!”
课时8:习作《变形记》·五感特训营
【核心目标】
运用五感描写法扩写重点场景,增强细节表现力。
【重点环节设计】
1.细节放大镜。
教师活动:
展示对比片段:
原句:“地球干旱,土地裂开。”
升级版:“我(地球)的皮肤龟裂成蛛网(视觉),喉咙里沙尘翻涌(触觉),风中传来江河的呜咽(听觉)。”
归纳五感公式:物象+感官动词+诗意比喻
学生活动:
扩写指定句:“飘在天上时突遇雷暴”。
2.重点手术台。
教师活动:
展示学生习作《我是一滴水》片段,用红笔标出可升级处:“我被蒸发了。”→“阳光舔舐我的背,身体越来越轻,化作白雾升腾。”
学生活动:
互评工具:用★★★标记同伴习作中最生动的感官描写。
修改宣言:“我把______句升级为______,因为加了______(感官)描写。”
课时9:语文园地·表达精修坊
【核心目标】
掌握分号并列用法与地名拼音规则,提升语言严谨性。
【重点环节设计】
1.分号诊疗所。
教师活动:
出示病句:“草原辽阔风吹草低见牛羊。”
引导“治愈”。病因:场景并列未用分号→处方:“草原辽阔,风吹草低;牛羊隐现,牧歌悠扬。”
学生活动:
改写句子:“丁香幽雅香气透窗而来。”(加入分号与并列意象)
如:丁香幽雅,白如檐前积雪;香气透窗,惊醒了案头墨痕。
2.路牌设计师。
教师活动:
解析真实路牌“北凫””(B IF L ):“凫”指野鸭,此地曾为湿地→文化密码:地名留存自然记忆。
学生活动:
设计校园路牌:
地点 拼音方案 文化注解
翠竹亭 CU ZH T NG 竹寓气节
星海长廊 X NGH ICH NGL NG 仰望星空
课时10:古诗今创·生活诗意录
【核心目标】
转化古诗意象为现代表达,建立文化传承意识。
【重点环节设计】
1.古人朋友圈。
教师活动:
示范《过故人庄》白话日记:“推开木窗,麦浪混着泥土香扑来,远处青山斜斜揽住夕阳——这酒里酿着整个村庄的暖。”
设计苏轼“暴雨朋友圈”:
学生活动:
选古诗创写“古人动态”:
2.诗意镜头组。
教师活动:
播放日常场景视频。地铁站:扶梯上人流如彩色积木;篮球场:汗水砸地绽开水花
学生活动:
写“我的诗意瞬间”:
要求:用古诗意象描写生活场景例:补课归来遇雨,水洼映出霓虹,碎光流
转如“江清月近人”——原来繁华都市,也有水墨江南。
第11课时:钻石任务——“万物哲思馆”策展会
【核心目标】
综合呈现阅读联想与创意表达能力,通过策展深化对“情由景生”“变形想象”的理解。
【重点环节设计】
1.哲思展区布景
教师活动:
策展导引:
展示三大展区蓝图:
自然情语区(草原/丁香批注卡)
变形奇境区(变形分镜图+五感描写)
诗意生活区(古诗新创作品)
发布布景任务:“用展品讲述‘从眼中景到心中情’的故事。”
深度提问:
巡视时追问创作者:“你的《丁香结》小练笔,为何用‘暴雨中的白花’象征压力?”
学生活动:
展区共建:
自然区:将批注卡贴于对应摄影图旁。
变形区:用黏土塑“蚯蚓地下王国”,标注感官词。
解说速写:
撰写30秒导览词:“请看这片暴雨丁香(展品),作者从____(景)想到____(情),揭示____(理)。”
2.勋章认证仪式。
教师活动:
评价支架:
展示三色勋章标准:
最佳联想奖(建立景物-情感-哲思三重联结)
最妙细节奖(五感描写≥3处且新颖)
文化传承奖(古诗意象创新运用)
颁奖导语:
学生活动:
勋章投选:用贴纸投票,并填写“授勋理由书”:“我投《蒲公英哲思》最佳联想奖,因它将____(物)升华为____(理)。”
获奖宣言:
获得者简述创作思维。
六、评价体系设计:
维度 青铜任务 黄金任务 钻石任务
阅读联想力 1.批注生活经验≥3处 2.解读植物象征意义准确率80% 1.古诗意象现代转译合理度 2.矛盾哲思挖掘深度 1.展区主题契合度 2.导览词三层逻辑性(景-情-理)
创意描写能力 1.五感描写≥2种感官 2.变形角色设定新颖性 1.动作链≥3环节 2.分号/拼音错误率≤10% 1.展品创意表现力 2.勋章投票理由充分性
文化传承力 1.古诗意象标注准确率 2.植物哲理卡文化内涵 1.路牌文化注解准确率 2.古人朋友圈历史契合度 1.古诗新创转化效度 2.策展文化融合性
七、教学资源与拓展。
(一)课内资源重组:
排比句朗诵赛:整合《花之歌》“我是……”排比句,分组设计多声部朗诵(领诵+齐诵),体会句式气势。
(二)课外拓展精选:1.
1.文本深化:宗璞《紫藤萝瀑布》与《丁香结》对比阅读。
2.哲理短诗仿写:泰戈尔《新月集》选段(如“云是雾的梦”),仿写“变形”短句。
3.视听资源:纪录片《航拍中国·内蒙古》草原片段;蒙古族呼麦音频《旷野的回响》。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