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淮北市濉溪县孙疃中心学校2025-2026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安徽省淮北市濉溪县孙疃中心学校2025-2026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5-2026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一次教学评估
八年级历史试卷
单项选择(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右图展现了1839年6月3日起,历时23天,有总计重237万余斤鸦片在虎门海滩被当众销毁的场景。这一重要历史事件
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
将农民起义推到了历史最高峰
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D.打开了遏制新思潮涌流的闸门
2.《南京条约》及其附件签订后,美、法两国以恫吓手段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比利时、瑞典、挪威等西方国家也接踵而至,要求“援例”订约。这反映了《南京条约》的签订
A.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B.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C.加速了自然经济的解体 D.助长了列强侵略中国的野心
3.这是鸦片战争中的重要战役之一,在战斗中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率将士殊死抵抗,终因弹尽援绝,壮烈殉国。这场战役是
A.镇江之战 B.定海之战 C.虎门之战 D.吴淞之战
4.《给葛罗男爵先生的训令》(1857年5月9日)中说到:“因而我们所想修订的正是为了要在更大的程度上,为我们的商业打开通向天朝帝国(清朝统治下的中国)的道路。”据此,可以判断出英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是
A.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B.广东水师搜查商船“亚罗号”
C.鸦片战争中割占香港岛,建立了据点
D.法国天主教神甫马赖被处死
5.有人说:西方侵略者发动的第二次鸦片战争是“海盗式的扩张”,给中国文化和人类文明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以下选项最能说明这一点的是
A.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B.列强获取大量赔款
C.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D.签订《北京条约》
6.史学界一般认为,太平天国有两个革命纲领,一个主张经济公有,另一个主张向西方学习发展资本主义。其中,主张向西方学习发展资本主义的纲领是
A.《天朝田亩制度》 B.《资政新篇》
C.《定国是诏》 D.《海国图志》
7.下图是太平天国运动发展过程的示意图,图中①②处对应的重大历史事件应该是
A.①金田起义②天京事变 B.①定都天京 ②天京陷落
C.①永安建制 ②定都天京 D.①永安建制 ②天京事变
8.从19世纪70年代起,洋务派开始大规模筹建新式海军,到80年代,初步建成了福建、广东、南洋和北洋等海军。1885年,清政府成立海军衙门统一协调指挥。这表明当时的中国
A.近代海防意识的增强 B.与世界市场联系紧密
C.阻止了民族危机的加剧 D.走上了富国强兵的道路
9. 1876~1878年,左宗棠率领配备了新式武器和进行了新式训练的清军,成功收复新疆。由此可见,洋务运动的开展
A.抵制了外国资本的入侵 B.维护了西北边疆的统一
C.促进了民族企业的发展 D.缓解了东南海疆的威胁
10.地图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下图是某次战争形势图,该战争是
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中法战争
11. 1899年,日本驻华公使照会总理衙门,要求清政府不得将福建割让或租借给其他国家。在日本的威逼下,清政府妥协屈服并发表声明:“福建省内及沿海一带均属中国要地,(除日本外)无论何国,中国断不让与或租给。”这一声明发表的背景是
A.太平天国控制长江沿岸城镇 B.中国被迫五口通商
C.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D.武昌城内新军起义
12.“他一生孤独,最大的精神支撑是内心崇高的社会理想,是一个状元告别仕途后仍念念不忘的兴国之梦。”这是后人对清末状元张謇的评价。其“兴国之梦…体现在
A.创办大生纱厂,走“实业救国”道路
B.提出“自强求富”,创办汉阳铁厂
C.提出“救亡图存”,进行维新变法
D.提出“师夷长技”,掀起洋务运动
13. 1895年5月10日《申报》发文:“昨接京电悉,公车孝廉(指参加会试的举人)千余人,上书二万言,力拒议和,叩求都察院代奏。”该文描述的历史事件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
B.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
C.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
D.是一场伟大的社会革命运动
14. 19世纪末,康有为在《孔子改制考》中把孔子说成是“托古改制的先师”;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强调“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由此可知,康有为和梁启超主张
A.学习西方,发展科技 B.解放思想,宣扬民主
C.变法维新,救亡图存 D.发动民众,进行革命
15.历史学家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中指出:“戊戌政变之后,百日维新作为一场政治运动失败了。但作为一场思想文化运动,新学家们带来的解放作用远不是西太后发动的变所能剿洗干净的。”下列选项符合此观点的是
A.清政府拒绝用改革来挽救统治危机
B.百日维新首次实践了英国式的君主立宪制
C.戊戌政变导致变法措施被完全废除
D.百日维新促进了思想启蒙和民族意识的觉醒
二、辨析改错(12分)16.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在“答题卷”该题前的括号内正确的打“√”,错误的打“×”,并加以改正。
(1)英国从《虎门条约》中获得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和在通商口岸租地建房等权利。
(2)1860年,曾国藩的淮军包围安庆。陈玉成和李秀成率部救援失败,安庆陷落。
(3)1874年,美军进攻台湾南部,台湾人民据险反击,清政府也派兵人台,部署防务。
(4)19世纪70年代,受外商刺激和戊戌变法的影响,我国开始出现商办企业。
材料解析(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4分,共28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40年,圆明园内正上演着昆曲《惊梦》……歌舞升平……列强入侵的炮声……大清王朝纸醉金迷的沉梦就此彻底粉碎。
——据舞蹈史诗<复兴之路》解说词
(1)材料一中“入侵的炮声”来自哪一次战争?这场战争后中国陷入了怎样的社会?(4分)
材料二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俄国不花费一文钱,不出一兵一卒,而能比任何一个参战国得到更多的好处。”
——马克思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俄国在我国东北得到的“好处”。这些“好处”是通过哪两个条约实现的?(4分)
材料三
福泽谕吉说:“日清战争,使大日本帝国受到尊重。”
张之洞在给朝廷的电报中指出:“倭约万分无理,地险、饷力、兵权,一朝尽夺,神人共愤,意在吞噬中国,非割占数地而已”。
——摘编自邓元时《甲午战争与中日两国的历史命运》
(3)根据材料三,指出“日清战争”“甲午之役”指的是哪一战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场战争发生的历史背景。(4分)
(4)近代史上列强的侵华行径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灾难,你从中得到什么认识?(2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五口通商香港失,断鸿声中夷舰现。圆明园中尽烈火,太和殿里无君颜。水师已覆巨舰沉,黄海之水腥且成。春帆楼上条约订,马关之约逆臣签……落日秋风哭宝剑。
(1)材料一中涉及哪些给近代中国带来屈辱的历史事件?(4分)
材料二
图一 图二
(2)概括材料二中图一到图二所示通商口岸位置的变化。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4分)
材料三 甲午中日战争之后,列强争相在华设立银行,如英国的有利银行,法国的东方汇理银行……在中国开设工厂,如英国的增裕面粉厂、和丰船厂,美国烟草公司……还争夺中国的铁路权,如俄国修筑满洲里至绥芬河、哈尔滨至大连、石家庄至太原等铁路。 材料四 《马关条约》的签订,激起了全国的悲愤和抗议。3年以后,发生了戊戌维新运动……如果没有甲午战争的失败,就不会激起中国这样迅速地奔跑。……这次战争确实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转折点,它的意义就在于激发了全民族的觉醒,一种要求改革和进步的觉醒、富强意识的觉醒、爱国主 义和自救的觉醒。 ——据戴逸《甲午战争深刻影响世界历史》
(3)根据材料三,概括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对中国经济侵略的方式。根据材料四,概括其主要观点。(6分)
四、分析与探究(15分)
19.阅读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据《江苏巡抚李鸿章致总理衙门原函》 材料二 三十年后,日本其兴,中国其弱乎?日人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求官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欧洲者,询某厂船炮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源,其在此乎! ——据梁启超《变法通议》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指出李鸿章和梁启超对中国贫穷和落后原因的分析有什么不同。(4分)
材料三 19世纪60年代开始的这场运动……还是给中国的窗户开了一条缝,风的确是吹进来了,也奠定了中国工业的一个初步基础,让中国人看到什么是西方工业。
——摘编自张鸣《重说中国近代史》
(2)材料三中“这场运动”指的是什么?概括“风的确是吹进来了”含义。举出“这场运动”创办的军事工业一例。(5分)
材料四 “君权日益尊,民权日益衰,为中国致弱之根源。”“今日策中国者,必日兴民权。”“法者天下之公器,变者天下之公理……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据梁启超《变化通议》
(3)根据材料四,指出梁启超认为中国应该作出怎样的改变。在戊戌变法的内容中,哪一措施体现了梁启超关于“变科举”“开学校”的要求和主张?(4分)
(4)综合以上材料和问题,给以上探究的问题拟定一个恰当的主题。(2分)
参考答案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