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漳州市第五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福建省漳州市第五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5-2026学年上学期漳州五中高一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考试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命题:高一历史备课组)
第I卷(选择题,共60分)
一、选择题(本题有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并将答案写到答题卷上。)
1.2024年,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对外公布了吕梁市离石区吉家村遗址的发掘资料。专家初步判定,该遗址是仰韶文化中期一处典型遗存。这一判定的主要依据应是该遗址出土了 ( )
A.精美玉器 B.彩绘陶器 C.炭化稻粒 D.黑陶残片
2.央视热播的《舌尖上的中国2·时节》展现了不少中国传统美食的生产、加工工艺。假设该剧组想拍摄有关我国最早种植水稻的专题片,你认为最符合拍摄要求的外景地是 ( )
A.仰韶遗址 B.河姆渡遗址 C.半坡遗址 D.红山遗址
3.下面是中国新石器时代区域文化发展示意图。对图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古代中华文明 ( )
A.区域文化与自发展未受外界影响 B.多元文化共生且中原核心趋势渐显
C.文化函合源于部落间的战争冲突 D.地理环境单一导致文化发展的趋同
4.战国以前文献中,“华”与“夏”最初只指中原人,以别于周边的戎狄蛮夷。从国以后“华夏”渐为通用词,既包括原来的中原人,又包括华夏化的戎人、狄人、夷人等。这反映出 ( )
A.王室衰微无力控制诸侯 B.传统华夷观念开始被打破
C.华夏的认同观日益增强 D.各民族之间的区别已消失
5.《诗经》记载“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商周金文中有许多带鸟形的铭文及器名。材料及图示信息主要反映了殷商时期 ( )
A.神权与王权的紧密结合 B.图腾崇拜显示对早期国家的认同
C.青铜铸造技术高度发达 D.甲骨文与金文文字体系一脉相承
6.衢州孔庙是我国仅有的两座孔氏家庙之一,是孔氏宗子祭孔、推行祖宗崇拜与孝道的产物。下列中国古代制度中,与家庙形成有直接关系的是 ( )
A.分封制 B.宗法制 C.皇帝制 D.郡县制
7.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各学派提出不同主张。下列言论与学派对应正确的是( )
①“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②“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③“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④“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A.①道家 ②墨家 ③法家 ④儒家B.①儒家 ②墨家 ③法
家 ④道家
C.①儒家 ②法家 ③墨家 ④道家D.①道家 ②法家 ③墨
家 ④儒家
8.商代的王位继承多为兄终弟及,17代产生了30位王。西周王位多由嫡长子继承,如果没有嫡长子,则根据长幼、品德等条件在其他王子中选择,11代产生了12位王。这本质上反映了 ( )
A.家国一体的特征 B.神权色彩的削弱℃.王权加强的趋势 D.王位争夺的激

9.据考证,商周公卿在传世文献和标准器铭文中有姓氏可考者65位。图1和图2是商代和西周同、异姓公卿比例图,由此可知 ( )
A.商周时期存在原始的民主传统 B 西周政治具有家国同构的特点
C.西周政治权力高度集中于王室 D.军功爵制逐渐成为主要的官制
10.2025年国产动画电影《哪吒2》中,东海龙王敖光使用的龙牙刀是当时少有的青铜兵械,民众在农田的集体劳作主要使用的是石器和骨器。下列与电影《哪吒2》的时代、地域和文化特征最接近的文化遗存是 ( )
A.良渚古城遗址 B.西安姜寨聚落遗址 C.安阳殷墟遗址D.四川成都的武侯祠
11.据学者统计,春秋时期弑君事件多达七十九起,其中弑君代立就有二十六起,而这类事件到战国时期已较为罕见。导致此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
A.权力运行机制重构 B.礼乐文化适时调整
C.贵族道德水平提升 D.君主保卫措施完备
12.“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是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的名句,此句体现出诗人坚持不懈、永不放弃的精神。根据所学知识判断,此句应出现于 ( )
A.《诗经》 B.《春秋》 C.《离骚》 D.《黄帝内经》
13.下表所示为春秋战国时期文献中吴越地区的相关记载。据此可知,春秋战国时期( )
时间阶段 相关记载 文献
春秋前期 吴公子季札观周乐,能精准阐释《风》《雅》《颂》,却仍自称“蛮夷”,以“断发文身”为俗。 《左传》
春秋后期 越君勾践令诸大夫习《诗》《礼》,朝堂论政引“华夏先王之道”,但祭祀仍保留“鸟图腾”仪式。 《国语》
战国中期 楚王孙遗者钟铭文载“吴人,越人,尚同乎楚”,吴越贵族通婚频繁,且多以“华夏共祖”自称。 《史记》
A.长江流域礼制整合的初步完成 B.华夏认同在吴越地区逐步深化
C.东南地区华夏共祖观念的萌生 D.吴越习俗与周礼的互动式演变
14.直至公元前4世纪,很多诸侯国还存在着封邑制度,但同过去的采邑制有很大不同,封君在其封土内,仅有衣食租税之权,而没有治民之权,实质上已只成为国君优厚大臣和宗室等变相的俸禄。这一变化体现出春秋战国时期 ( )
A.宗法制度的日趋削弱 B.分封制度发生变异
C.中央集权的不断发展 D.官僚政治逐步确立
15.在商鞅变法的措施中,对中国封建经济影响最深远的是 ( )
A.废井田,开阡陌 B.限制工商业者的活动
C.实行县制 D.奖励耕织,废除贵族特权
16.春秋时期礼义尚存,各国使臣的外交言辞多以委婉著称,以赋诗言志进行反霸权外交。战国时期崇尚利益,策士们的外交辞令变得直率,多以滔滔不绝的雄辩达到目的。外交辞令的变化体现的本质是 ( )
A.新兴的士阶层崛起 B.社会转型进程加快
C.变法运动成为潮流 D.百家争鸣局面兴起
17.如表为孟子、荀子及韩非的主张。三人均 ( )
思想家 主张
孟子 认为人天生具有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端之心,主张通过“仁政”教化
司子 人先天具有好利而恶害等自然本能,主张“明礼义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
韩非 认为“好利恶害,人之情也”,主张“不务德而务法”
A.以人性为思想立论基础 B.赞同诸子思想互相交融
C.主张将礼与法有机结合 D.代表了底层民众的利益
18.从以下治国思想的转变中,可以看出我国历代治国思想 ( )
朝代 统治思想
战国时期 百家争鸣
秦朝时期 尊崇法家,焚书坑儒
西汉初期 推崇黄老之学,无为而治
汉武帝时期 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尊崇儒术
A.由皇帝个人喜好所决定 B.有利于文化领域的发展
C.受现实统治需要的影响 D.体现出中央集权的削弱
19.史学大家吕思勉认为秦统一“绝不全是兵力的关系”,当时中国“在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本有趋于统一之势。”吕思勉认为秦的统一 ( )
A.主要通过政治会盟来实现 B.缘于秦文化的强大号召力
C.是顺应历史发展趋势之举 D.符合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20.下图所示是东汉时期不同地域隐逸士人数量变化概况。这一变化反映了东汉中后期( )
A.士人对政治的失望B.道教势力影响广泛C.儒学地位出现动摇D.区域文化差异增大
21.下列各项史实与结论之间对应正确的是 ( )
A.《黄帝内经》中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 B.《神农本草经》奠定中医理论基础
C.《九章算术》在世界数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D.《史记》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22.汉代教科书《九章算术》采用问题集的形式,包括方田、粟米、衰分、均输、勾股等九章。如《衰分章》第18题“今有田一亩,收粟六升太半升,今有田一顷二十六亩一百五十九步,问粟几何?”材料反映了汉代 ( )
A.数学成就世界领先 B.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C.教育重视社会实践 D.精耕细作体系完备
23.某同学在复习某一阶段历史时设计了如下思维导图。下列选项中,与这一历史时期阶段特征相符的是 ( )
A.从早期国家到大一统国家 B.区域开发与民族交融
C.“盛世”与“危机”并存 D.传统主流思想的巩固
24.历史地图是中学历史教学的重要辅助工具,是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媒介。由下列两幅地图的变化可知
图1 东晋十六国形势图 图2 北齐、北周、陈的对峙形势图
A.民族交融受到阻碍B.蕴含统一趋势 C.地方行政建制稳定 D.主流思想确立
25.下图是两千年来中国历代气候变化统计情况,其中,第一个冷冻期间西北草原面积大幅度减少。史料记载,西晋期间,冰、雨雹、冻寒等气象记录的频率越来越高。由此带来的直接结果是 ( )
A.少数民族大量内迁 B.政权更迭频繁 C.生态环境全面恶化 D.民族交融加强
26.东汉灭亡后出现三国鼎立局面,随后西晋虽统一全国,但不久又陷入分裂,此后的东晋、十六国、南北朝时期,多个政权并立。这一时期,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特征是( )
A.民族交融与盛世局面 B.经济发展与文化停滞
C.民族交融与区域开发 D.中外交流与藩镇割据
27.魏晋南北朝时期家训文化盛行,许多名士、文人都有自己的家训(如下表)。与这一时期家训文化盛行密切相关的是 ( )
名士文人 家训内容(节选)
王羲之 事君廉,交友真,与士同心,与儒共德,宥寝视决,文物传世。
王导 忠谨事主,崇尚正直,慎戒好胜,淡泊名利。
陶渊明 言必信,行必果,事不两立,道不两存。
A.宗法制度的加强 B.门阀制度的兴盛 C.佛道思想的盛行 D.传统儒学的复兴
28.如表为西晋、唐前中期、北宋三个时期的战争数量对比表(部分),据表可推知,西晋到北宋 ( )
西晋(266- 316) 唐前中期(618- 763) 北宋(960- 1127)
战争总数 219 350 579
北方地区战争数 176 295 408
都城所在地 洛阳 长安 开封
A.社会秩序持续动荡 B.人口地理格局发生较大变化
C.政治中心不断东迁 D.北方地区农耕经济急剧衰退
29.唐玄宗即位后,为防御吐蕃、突厥、契丹等对唐边境的不断袭扰,改变了边防重镇原来以几百人为单位的小军事部署,开始部署集中指挥的庞大集团军;为缓解中央财政压力,又给予集团军节度使自行募兵权并允许其自行组织屯田以解决军粮的不足。这说明唐朝节度使 ( )
A.为民族交融创造了条件 B.是中央决策的重大失误
C.必将导致安史之乱发生 D.是特定历史环境的产物
30.“以诗证史”是史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下表所引唐诗中,能够作为史料用于直接佐证对应历史问题研究的一项是 ( )
选项 唐诗 出处 历史问题
A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苏味道《正月十五夜》 唐代市民生活与城市管理
B 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 李白《永王东巡歌》 唐代文人华夷观念的变化
C 胡为秋夏税,岁岁输铜钱。 白居易《赠友》 唐代租庸调制的执行情况
D 及第新春选胜游,杏园初宴曲江头。 刘沧《及第后宴曲江》 唐代科举制的改革与发展
A.A B.B C.C D.D
第II卷(非选择题,共4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3小题,第31小题12分,第32小题14分,第33小题14分,共40分)
3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隋朝)明确规定九品以上地方官一律由尚书省所属吏部任免,每年由吏部进行考核······与此同时,选举权也集中到中央······代之以科举制。科举制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首先设立秀才、明经等科······一律按才学标准录取······
--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二 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1)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为解决“官僚的选拔问题”,隋朝统治者有何创新?并根据材料一分析该制度与以往选官制度相比有何不同。(6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科举制的“客观的历史合理性”的体现。(6分)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水利工程数量较汉代增长3倍,唐代则达5倍,太湖流域亩产从魏晋三斛增至隋唐五斛。······永嘉之乱后,北方士族南迁带来庄园管理经验与文化资源,推动“火耕水耨”向精耕细作转型。唐代安史之乱后,百万北方人口南迁,带来纺织、陶瓷技术,促进江南手工业专业化。
东晋“土断制”将南迁流民编入户籍,为江南提供稳定劳动力。唐代设立“转运使”专管漕运,推动江南粮食规模化北运,刺激曲辕犁等农具普及。
龙骨翻车、曲辕犁等技术提升开垦效率,促使政府调整土地政策。唐代江南受田额比北方高20%,推动“圩田”与“闸坝结合”的水利体系形成。
--摘编自李伯重《多视角看江南经济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魏晋南北朝至唐代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李伯重所述“制度调适”“人口迁移”“技术传播”在南方经济发展中的辩证关系。(6分)
3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根据春秋战国时期单元知识结构示意图,以秦国为例,简述①②③处史事之间内在联系(6分)
(2)从下面时间轴上任选三个相互关联的历史事件,结合所学知识自定一个你想论述的观点并加以阐述或说明(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8分)
《2025-2026学年上学期漳州五中高一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B B C B B B C B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A C B B A B A C C A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C C B B A C B B D A
31.(1)由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创立科举制)。2分 不同:官吏选拔权集中到中央;用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按才学标准选拔官员。任2点4分)
(2)人才持续流动,而且制度化;公正公平,机会均等原则;激励个人奋斗精神。6分(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32.(1)原因:北民南迁带来劳动力和技术;“土断”制度等提供保障;统治者的重视;自然地理条件优越;南方社会相对稳定。(任4点8分)
(2)辩证关系:制度调适促进技术传播;技术传播促使政府调整土地政策和赋税政策;人口迁移促进技术传播革新和制度调适;技术传播推动人口向边远地区迁移。(任3点6分)
33.(1)6分
①处:铁器、牛耕的推广,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使得更多的土地被开垦出来,促进了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为地主阶级的壮大奠定了经济基础。
②处:随着地主阶级的壮大,他们为了维护自身利益,要求在政治上进行变革,各国纷纷变法,而变法又进一步推动了思想的解放,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正是这种思想解放的体现,不同学派为变法等社会变革提供了理论支持。
③处:秦国通过商鞅变法,在经济上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政治上建立起中央集权制度,思想上也受到法家等思想的影响,这些变革使得秦国的社会性质发生转变,逐步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最终实现了社会变革,为秦国后来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2)8分
观点:中国古代科技在继承中不断发展创新。
阐述:西汉时期发明了造纸术,到了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使造纸的原料更易获取、成本降低,纸张质量也得到提高,这是对造纸术的继承与创新,大大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东汉时期,张仲景著有《伤寒杂病论》,系统地阐述了中医理论和治病原则,华佗发明“麻沸散”,用于外科手术麻醉,这些医学成就为后世医学发展奠定了基础。后来,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总结了农、林、牧、副、渔等方面的生产技术,也是在前代农业生产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总结与发展,体现了古代科技在继承中的创新发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