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赤峰第四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第四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赤峰第四中学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月考试题
高二历史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甲骨文记载,商王常用“王占曰:吉,得”等语句占卜田猎、战争等事务;而西周早期青铜器铭文多以“王令XX”开头,记录册命、赏赐等活动。这一差异反映出 ( )
A.神权与王权分离 B.国家治理模式的转型
C.专制统治的确立 D.血缘宗法制度的强化
2.春秋各国,宗室贵族相互倾轧,胜者对待失败者最常用的手段就是“分其室”;商鞅“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将大家族分为小家庭,一“室”变多“户”,由官府析分登记。这说明 ( )
A.伦理道德日益败坏 B.礼乐制度不复存在
C.人口数量不断增加 D.社会转型趋势明显
3.495年,北魏孝文帝下诏,要求“迁洛之民,死葬河南,不得还北”。下图为某学者统计的此后北魏出身鲜卑族的348篇墓志人物丧葬地分布示意图。这可以用于说明当时北魏( )
A.社会习俗改革较为彻底 B.迁都洛阳弊端显现
C.民族之间隔阂已经消除 D.士族阶层分化严重
4.唐前期,“奏抄”是以尚书省名义上奏皇帝的处理国家政务的公文书,其审批权在门下省。经过门下省审议后,皇帝只是画'闻'表示通过,并不可否。安史之乱后,“奏状”成为政务运作的主体文书,需由皇帝以下制敕的方式作出裁决。这说明( )
A.安史之乱后三省六部制名存实亡
B.唐朝中后期出现皇权加强的趋势
C.门下省的政务审议职能逐渐弱化
D.唐中后期中央政府行政效率提高
5.两宋时期,政府奉行“依资序迁”的官僚选人原则,重视对人事管理、财务审计、考察磨勘等诸多事务的复核。士大夫们对于政府行政运作程序及其内容密切关注。据此可知,两宋( )
A.官员选拔方式趋于多样化
B.政府行政运作繁琐且低效
C.士大夫深受程朱理学影响
D.官僚政治制度化程度较高
6.家谱是家族传承的重要载体,有寻根问祖、敦亲睦族等重要作用。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官修谱牒兴盛,宋朝以后,流行私修,家谱走向了普通百姓的家族中。这种变化从侧面反映( )
A.选官制度发展演变 B.宗法观念逐渐淡化
C.市民经济发展繁荣 D.社会主流思想改变
7.元代行省制度“立中书省一,行中书省十有一。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行省长官“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但无中央诏令不得更改赋税、调动军队。这表明行省制度 ( )
A.沿袭前代路级分权模式
B.推动元朝中枢机构的成熟
C.体现了因俗而治的特点
D.兼具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
8.《清史稿·职官志三》载:“总督,从一品。掌厘治军民,综制文武,察举官吏,修饬封疆······凡文职道、府以下,武职副将以下,均由总督奏请升调免黜。一切政务,与巡抚会商,听命于部院,不敢专擅。”据此可知,清朝的这一制度设计( )
A.形成了地方分权制衡的格局
B.提高了地方政府的行政效率
C.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D.完善了地方行政层级体系
9.清末留学生要获政府录用须经部试和廷试两关。学部考试虽不直接授官,但可作任官依据;廷试则直接授予官职。下表为清末四届留学生参加廷试的录用情况。这一情况反映出( )
届次 考试时间 录取
第一届 光绪三十四年四月十二日(1908年5月11日) 40
第二届 宣统元年四月二十七日(1909年6月14日) 102
第三届 宣统元年九月(1909年10月) 238
第四届 宣统三年四月(1911年5月) 444
A.新政改革驱动近代人才需求扩张
B.近代教育呈现大众化转型
C.社会风尚引发留学教育报考热潮
D.“中体西用”思想内涵突破
10.下表是20世纪前后中国部分读书人的境遇简表,由此说明当时( )
李伯元 1897年6月,放弃科举,来到上海,开办了第一份上海小报《指南报》,痛斥时弊,之后受商务印书馆聘请。
鲁迅 1898年12月,放弃科举,前往南京就读水师学堂,后转矿业学堂,最后东渡日本。
陆士谔 科举废除后,来到上海,一面行医,一面写小说。直到1944年病逝,一生中创作了百余部作品。
张逸云 科举废除后,将家族从事的酱园业做大做强,成为拥有酱园9处、门市部近百家的沪上酱园巨子。
A.传统的社会阶层流动方式改变
B.传统社会的价值体系已崩溃
C.近代工商业在经济中居于主导
D.科举考试转向选拔实用人才
11.1950年4月,中共中央发布《关于在报纸刊物上展开批评和自我批评的决定》,要求《人民日报》及地方党报刊登群众对党员干部的批评。6月,《人民日报》刊登河北省枣强县农民联名投诉区委书记压制批评的来信,并跟踪报道事件处理结果。此举意在 ( )
A.巩固人民民主政权 B.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C.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D.保障人民当家作主
12.1986年,中共中央将《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条例》改名为《国家公务员条例》;1993年,《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正式实施,标志着曾经属于“干部”群体中的部分人员此后将以单纯的“公务员”的身份出现。这一称谓变化有利于 ( )
A.强化政治身份的属性 B.增强为人民服务的意识
C.改变民众的择业观念 D.防止腐败侵蚀国家机构
13.在雅典,公职人员尽管是选举产生,但担任所有公职均需具备一定条件,如辩论、年龄、财产资格、群众口碑、是否欠国家的债务等。当选的公职人员都要接受一次特别的审查,只有审查合格的才能任职。据此可知,古代雅典 ( )
A.贵族阶层掌握城邦的权力
B.权力机构有较高的公信力
C.公民的自由受到严格限制
D.只具有形式上的民主政治
14.古罗马屋大维时期,原不被承认的个人独裁被元老院以元首制名义,授予了合法外衣,自居“第一公民”的元首由此获得“合法的”至高权力。这一制度建构说明当时罗马 ( )
A.军事强权成为政权核心支柱
B.官僚体系取代了贵族寡头统治
C.公民政治参与实现实质扩容
D.共和制传统仍具有一定影响力
15.法王腓力四世在1302年创设并召开三级会议,确定了王国政府有权向天主教会征税的原则。1314年召开的第四次三级会议上,国王征收新税的要求得以通过。法国三级会议的召开( )
A.打开议会立法的进程 B.缓解了王权与教权的冲突
C.利于进一步强化王权 D.阻碍了城市工商业的发展
16.1787年美国宪法明文规定,任何一州不得在商业或税收方面出台任何规定,使某些港口享有特惠而歧视它州港口;对开往某州或从某州开出的船舶,不得强令其在它州报关、办出港手续或纳税。这些规定旨在 ( )
A.重塑中央政府权威 B.保证商业资源流通
C.调解州与州的矛盾 D.缓和政府财政危机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一
孙中山在设计建立中华民国的政治制度时,明确批判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特别不接受西方“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孙中山认为美国宪政规定的“三权分立”制度,不完备,存在着许多弊病,运转效果也不甚好。他指出: “夫美洲之不自由,更甚于专制国。盖专制皇帝且不难爱民,虽专横无艺,犹不敢公然以压抑平民为职志。若资本家则不然,资本家者,以压抑平民为本分者也,对于人们之痛苦,全然不负责任者也。一言以蔽之,资本家者,无良心者也。
--摘编自刘书林《试论美国“三权分立”模式的本质及局限》材料二
美国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防止了专制而强暴的政府出现,在相互牵制中消弭了潜在的政府权力。三权分立制衡从一开始就是为了追求法治的目的而确立的,这种机制维持的是三种权力之间没有任何一种权力凌驾于其他权力之上的动态平衡,使美国的人权、民主自由等法治价值得到不断的保障和实现。但三权分立使联邦政府三个分支相互敌对,讲究以野心对抗野心,却忽视了国家权力作为一个整体的有效运用,这给政府职能的有效履行造成了阻碍。--摘编自张文博《浅析美国的三权分立体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孙中山拒绝采用西方“三权分立”体制的原因。(5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三权分立”政治体制的特点。(8分)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国家政治制度形成的认识。(2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材料一
20世纪前期,政府逐步接纳妇女进入文官行列。但在很长时期内,广大妇女不能进入重要岗位,只能担任抄写、打字和收发之类的工作,多数是临时雇员,而且受到年龄和婚姻限制,同工不得同酬。面对种种不合理现象,英国文官界妇女在社会进步势力的声援下,长期坚持斗争。1919年,议会通过法案规定:任何人不应因性别或已婚而被剥夺担任文官的资格。两年后财政部又首先制定接纳妇女担任文官的实施细则,允准妇女参加文官考试,平等竞争各类文官职位,但同时又规定女文官候选人必须是单身女子,一旦结婚必须辞职。正因为如此,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仍然只有少数妇女能获此幸。部分妇女进入高级文官阶层,则是几十年以后的事情。
--摘编自阎照祥《英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
表21870年英国枢密院《文官制度改革令》颁布后人数变化情况
年 文官人数 年 文官人数
1881 50,839 1914 280,900
1891 79,241 1922 317,721
1901 116,413 1939 387,400
1911 172,352 1943 710,400
--资料来源:G.德鲁雷和T.布切尔:《现代文官制度》
(1)根据材料一,概括20世纪以来英国妇女在入职文官职位方面发生的主要变化。(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导致文官人数不断增多的主要因素并对“文官人数不断增多”这一现象进行简要评价。(7分)
19.某历史学习小组搜集史料,探究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在根据地的民主政权建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在 1937年底共产党人自动发起举行了民主化的地方选举,使以前无选举权的地主和商人都可与农民一起投票。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举行的全体成年男子都参加的选举。选民不仅包括男人,还包括妇女。选举前进行了紧张的竞选活动。选民们分到了无记名选票,不识字的选民由学生帮助写选票。
--摘编自安娜·路易斯·斯特朗《斯特朗文集》
注:安娜·路易斯·斯特朗,美国进步女记者与作家。抗日战争时期两次来华,报道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革命斗争和边区军民的抗战活动。
材料二
图4为华北抗日根据地扫盲普及读物“抗战三字经”(部分)。
材料三
图5为中共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1942年3月26日第三版刊发报道“林伯渠李鼎铭当选边府正副主席政府委员”,按“三三制”选出。
分别阐述每则材料对研究抗日战争时期中共民主政权建设的价值。(6分)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抗日战争时期中共民主政权建设的历史影响。(4分)
(3)如进一步探究抗日战争时期中共民主政权建设,还可以从哪些角度收集史料,举例说明。(2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中国魏晋以下门第社会之起因,最主要的自然要追溯到汉代之察举制度。但就汉代察举制度之原始用意言,实在不好算是一种坏制度。但日子久了,那制度就变坏了。这不止是汉代选举制度如是;我们可以说,古今中外一切制度,都必如是。否则一项好制度若能永远好下去,便将使政治窒息,再不需要后代人来努力政治了。惟其一切制度都不会永久好下去,才使我们在政治上要继续努力,永久改进。制度也只是历史事项中之一目,人类整部历史便没有百年不变的,那能有一项制度经过一两百年还算得是好制度呢?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运用中国古代史相关知识评析材料中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不得用材料中的史实)
高二历史答案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D A B D A D C A A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C B B D C A
二.非选择题
17.【答案】(15分)
(1)原因:“三权分立”体制存在弊端;该体制易使政府运转效果不佳;“三权分立”无法保障平民权益;孙中山意识到“三权分立”体制不适合中国国情。(5分,一点2分,三点5分)
(2)特点:注重权力相互制约;以追求法治为目的;重视维护权力的动态平衡;忽视国家权力的整体性;具有鲜明的民主性。8分)
(3)认识:政治制度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程度密切相关;政治制度受国家政治文化传统影响;政治制度的选择一定要符合国情,不可照搬照抄;要尊重政治文明的多样性。2分,两点)
18.【答案】(13分)
(1)变化:从禁止到逐步接纳;从普通、临时性的雇员到成为高级文官成员;从受到年龄、婚姻限制到法律上取消限制;从不允许通过考试平等竞争各类文官职位到法律上可以通过考试平等竞争各类文官职位。6分)
(2)主要因素:英国殖民扩张、工业革命、扩军备战及两次世界大战爆发,导致政府管理职能急剧扩展(只回答“政府管理职能急剧扩展”亦可);教育程度的提高,人民要求平等参与政府工作的愿望强烈;通过考试择优录用机制的运行使许多有才能的人进入文官范畴。4分,言之有理,可酌情赋分)
评价:英国文官人数增多为当时的国家治理提供有力保障;文官人数增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政府机构臃肿、办事效率低下;也增加了政府的财政负担。β分,负面1分)
19.【答案】(12分)
(1)价值:材料一是文献史料,是美国记者对抗日根据地民主选举的记述,反映了民主政权建设状况,具有重要的价值;材料二是实物史料,阐释了中国共产党民主宪政思想,宣传了实施民主的具体行动步骤,是中共动员民众参与根据地民主政权建设的生动见证,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材料三是实物史料,出自中共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具有权威性,详细叙述了参议会的召开情况,对于研究抗战时期参议会的运行、“三三制”原则等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6分,言之成理即可)
(2)影响:团结了不同阶级和阶层的民众,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对抗战的最终胜利起了重要作用;扩大了中国共产党的海内外影响;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积累了经验。4分,两点言之成理即可)
(3)示例1:可以搜集有关抗日战争时期中共民主政权建设的影像史料,如选举照片、摄像等直观生动的史料。
示例2:可以搜集有关抗日战争时期中共民主政权建设的口述史料,如当事人的回忆录等,当时的亲历者更有说服力。
示例3:可以搜集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关于民主政权建设的相关文件、公告等,作为官方的文件,有更高的史料价值。
示例4:可以搜集抗日战争时期根据地民众对中共民主政权建设的评价方面的史料,能够反映民主政权建设的成果,说明民主政权建设的影响。
(2分,两点,言之成理即可)
20.【答案】(12分)
评分建议
(1)提取材料中观点。3分)
①观点清晰明确,并表明自己看法,得3分;②只有观点未表明看法,得2分;
③无观点或观点与材料无关,得0分。
(2)评析过程须有史实支撑,逻辑严谨,论证充分。6分)
①史实2分:举出与观点紧密联系的2个以上史实或角度,得2分;
②论证4分:多角度论证,逻辑清晰,文字通顺,得4分;论证能支持论题,逻辑较为清晰,得2分;论证不能支持论题或缺乏逻辑联系或没有论述的,得0分。
(3)结论须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加以总结升华,不能简单重复材料中观点。3(分)
①结论明确、恰当、有拓展,不能简单重复材料中观点,须与阐述有严密的逻辑关系,得3分;②结论较为明确,与阐述有一定的逻辑关系,得2分;③结论错误或无结论,得0分。
示例
观点:一切好制度不可能永久好下去,需要不断改进。
我认同材料中作者的观点。任何新制度在创立初期时都是为了解决一些社会问题,都有其价值和合理的一面,但随着环境改变和社会发展,出现了新问题,该制度就无法再持续下去,需要不断革新。隋唐时期随着经济发展,士族势力不断衰落,庶族地主不断发展,庶族地主需要获得更多的参政机会和参政权力,九品中正制无法继续下去,科举制就应运而生。科举制以学识和才干为选拔标准,“学而优则仕”,提高了官员的文化水平,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促进了科学文化的发展,巩固了统治者的统治。但到了明清时期,随着专制制度达到顶峰,统治者加强了思想文化控制,科举制“八股取士”,禁锢了读书人的思想,阻碍了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
所以说,任何好制度不会一成不变的,也要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变化,不断革新。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