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民族中学2026届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民族中学2026届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民族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测试历史试题
一、单选题
1.在云南李家山古墓群遗址中发掘出战国时期的青铜器牛虎铜案(见下图)。该铜案为古滇国祭祀之器,前所未见。以大牛为主体,牛四脚为案足,牛背作案盘面。另有猛虎扑于牛尾,一小牛立于大牛腹下,以示对小牛犊的保护。据此可以说明( )
A.铁犁牛耕已推广至南方 B.青铜文化鲜明的地域性
C.当地冶铸技术日臻成熟 D.跨区域经济文化的交流
2.汉文帝时“弛山泽之禁”,出现“豪强大家,得管山海之利,采铁石鼓铸、煮海为盐,一家聚众,或至千余人 成奸伪之业,遂朋党之权”。汉武帝时实行盐铁官营,禁止私人冶铸和煮盐,规定“敢私铸铁器煮盐者,钛左趾(在左脚上挂铁钳),没入其器物。”这一政策转变( )
A.消除了豪强势力的威胁 B.减轻了百姓的赋税负担
C.体现了治国思想的转变 D.提高了手工业技术水平
3.《晋书》记载,后秦皇帝姚兴统治时期,“天水姜龛、东平淳于岐、冯翊郭高等皆耆儒硕德,经明行修,各门徒数百,教授长安,诸生自远而至者万数千人。兴每于听政之暇,引龛等于东堂,讲论道艺,错综名理”。这说明后秦统治者( )
A.推崇中原传统文化 B.推行思想控制政策
C.意在推动变法革新 D.放任士族垄断教育
4.景云二年(711年),唐睿宗设河西节度使,与此前临时派出、无固定辖区和镇所的节度使不同,河西节度使已有固定镇所与辖区,任期渐长。至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此类节度使增至10个,且“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由此可见,唐朝节度使制度的变化( )
A.有利于领土疆域的扩展 B.促进了边疆地区的稳定
C.提升了政府的行政效率 D.埋下了地方割据的隐患
5.下表为北宋995—1080年年均铸币量的情况统计(单位:百万贯)。铸币量的变化反映出,北宋时期( )
年份 995年 1000年 1007年 1015年 1021年 1050年 1077年 1080年
数量 0.80 1.25 1.83 1.25 1.05 1.46 3.73 5.06
A.政府逐渐放弃抑商政策 B.财政危机不断加剧
C.经济发展活力日益增强 D.居民重视货币储蓄
6.明末学者徐光启翻译了西方《几何原本》,并阐述了几何学的本质,“下学功夫,有理有事。此书为益,能令学理者祛其浮气,练其精心;学事者资其定法,发其巧思。故举世无一人不当学”。然而,当时对于该著作却“习者盖寡”。据此可知,当时( )
A.西方科技已全面领先中国 B.士大夫普遍排斥西方文化
C.西学东渐的社会影响有限 D.西学无助于中国社会转型
7.下图为1845—1848年英国货物输华总值(单位:英镑)。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
A.经济受到鸦片战争的破坏 B.实行贸易保护政策
C.传统的小农经济根深蒂固 D.民众仇视西方侵略
8.1853年,清廷令大江南北在籍官绅举办团练,曾国藩的湘军、李鸿章的淮军乘势而起。当时湘军“一营之权全付营官,统领不为遥制;一军之权,全付统领,大帅不为遥制。”后来清廷又允许各地军队“自筹军饷”。这种状况( )
A.加剧中国的民族危机 B.加强中央势力的扩张
C.推动洋务运动的发展 D.助推汉族官僚的崛起
9.1885年前后,清廷设立海军衙门,办练新式海军,督抚纷纷对海军、海防等事务提出建议,地方学堂也以“创立海军”为议题课考学生,朝野上下一时间出现了空前的“海军热”。这主要缘于( )
A.新式学堂的推动 B.海防观念的产生 C.洋务官员的提倡 D.边疆危机的触动
10.新文化运动时期,对于“国民性”的含义,知识界有着不同的理解。下图是某同学在探究这一问题时所做的笔记内容摘录。这反映出当时的知识界旨在( )
陈独秀:打破“奴隶道德”,有“政治之觉悟”、“伦理之觉悟”。 李大钊:“自由之精神”、“自我之权威”、“自我之觉醒”。 鲁迅:塑造“理想的人性”。
A.唤起国人的主体意识 B.抨击传统的伦理道德 C.摆脱专制制度的束缚 D.培养科学务实的精神
11.黄埔军校从1924年3月开始招生,到北伐战争前招生至第五期中招生人数从645人扩展到2418人,其中湖南籍和广东籍学生最多,占总数的百分比将近44%。浙江籍学生从第三期起学生数增幅比较大。这反映出( )
A.国民党内宁汉势力的合流 B.大革命形势逐步扩展
C.“工农武装割据”的开展 D.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
12.20世纪30年代,中华苏维埃政府深入群众组织农业生产,帮助群众解决生产中的具体问题,并大力推广农业生产知识,实行农业技术改革,进行劳力互助,开展积肥运动,兴修水利。这些举措( )
A.巩固了苏维埃政权的社会基础
B.推动了减租减息政策的实施
C.粉碎了国民党的经济封锁政策
D.反映了土地改革运动的开展
13.1936年,日本《二十年百万户移民计划》制定完成,同年广田内阁将其作为“七大国策”之一开始实施。该计划的核心是:从1937年开始,20年内由日本向中国东北移民500万人,进而建立起“日满不可分”“以大和民族为核心”的人口结构。这反映当时( )
A.伪满洲国傀儡政权垮台 B.日本推行以华治华方针
C.中华民族危机日益深重 D.日本企图掩盖侵华罪行
14.1937年11月,日军步兵500人和一个骑兵连向山西长治县进犯。八路军第129师一个连的兵力分散埋伏在10里长的山地、道路附近,三人一组,五人一群,飘忽不定,时聚时散地打击敌人,经过几小时的战斗,消灭日军近百人,击毁军车一辆。这一战役( )
A.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B.八路军充分发挥了游击战的优势
C.使华北地区成为抗战主战场 D.得到敌后根据地人民的大力支持
15.1947—1949年,随着东北、平津、中原、华东地区逐渐解放,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军管会严格遵守“各按系统,自上而下,原封不动,先接后分”的原则,接管大工业城市。这一原则确立的主要目的是( )
A.稳定城市经济与社会秩序 B.配合解放区土地改革
C.推动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 D.开辟反蒋的第二战线
16.1964年1月,毛泽东在谈话中指出:“美国现在在两个‘第三世界’都遇到抵抗。第一个‘第三世界’是指亚、非、拉。第二个‘第三世界’是指以西欧为主的一批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的、有些还是帝国主义的国家,这些国家一方面压迫别人,另一方面又受美国压迫,同美国有矛盾。”这一论断意在( )
A.摒弃意识形态领域羁绊 B.构建反霸国际统一战线
C.推动不结盟运动的开展 D.加速殖民体系彻底崩溃
二、材料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社会休闲生活及假期发展简况
时期 简况
先秦 祭祀、射礼等活动是贵族重要的休闲方式。《礼记》记载,祭祀活动礼仪繁琐,是当时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秦汉 出现了角抵、百戏等大众娱乐活动。汉代画像石上留存有大量角抵表演的场景。官员休假制度逐渐形成,官员每五日一休。
唐宋 唐代城市中出现了夜市,市民娱乐活动丰富,如听戏、观舞等。宋代瓦舍勾栏兴起,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官员假期增多,除了常规休假,还有各种节日假,如春节、寒食、冬至各放假七日。
元明清 元代杂剧兴盛,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重要内容。明清时期小说流行,茶馆、戏楼成为人们休闲聚会的场所。官员假期有所调整,明代官员每月休假三天,加上春节、冬至等节日假。
——据《汉官旧仪》《后汉书·礼仪志》等资料整理
材料二 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的苏州、杭州等城市,茶馆遍布大街小巷,成为市民日常休闲的重要去处。茶馆中不仅可以品茶,还常有说书人讲述《三国演义》《水浒传》等通俗小说故事,听众云集,热闹非凡。《清嘉录》记载苏州节日休闲场景:“元宵前后,比户挂灯,灯彩奇巧,游人如织,至十八日方罢。”除了传统节日,一些行业性庙会也在兴起,如南京夫子庙庙会,集购物、娱乐、祭祀于一体,吸引了周边地区的民众前来参与。苏州的灯彩制作、扬州的漆器工艺等,因满足市民休闲消费需求而日益兴盛。同时,许多民间艺人以表演为业,形成了专业的演出团体,进一步丰富了市民的休闲选择。
——据《清嘉录》《明清苏州城市社会研究》等资料整理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社会休闲生活及假期的发展特点,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休闲生活发展对社会的影响。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06年9月,载泽等人在奏请官制改革折子中言道:“循此不变,则唐之藩镇,日本之藩阀,将复见于今日。”由此,清政府开始了称为“丙午官制改革”。其中中央“略与日本现制相等”,地方则要“废现制之督抚,各省新设之督抚,其权限仅与日本府县知事相当,财政、军事权悉收回于中央政府”。具体做法是以立宪为名,各省设立审判庭、议事会、董事会,分割督抚的行政权和司法权。同时,清廷中枢还达成一项改革“五不议”的共识,即军机处事不议,八旗事不议,内务府事不议,翰林院事不议,太监事不议。对此,张之洞批评道:“若果行之,天下立时大乱,鄙人断断不敢附和。倡议者必欲自召乱亡,不解是何居心!”甚至参与改革的袁世凯所提出的方案也被朝廷斥为揽权之嫌。最终,这场改革以不了了之收场。
——摘编自谌旭彬《秦制两千年——封建帝王的权力规则》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丙午官制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晚清“丙午官制改革”失败原因及影响。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后,随着沿海港口的相继沦陷,云南成为“抗战大后方”战略支点,国民政府被迫依托西南通道获取国际援助。1937年8月,云南省主席龙云提议修建滇缅公路,1938年1月总工程处迅速成立,随即征调汉、彝、白、傣等各族劳工20万人投入建设,仅9个月便全线贯通。1938~1942年,滇缅公路运输盟国援华物资45万吨,占外援总量90%。1937年,滇黔公路修成;抗战后期,川滇公路(昆明—西昌段)以及自印度雷多经缅甸密支那至昆明的中印公路(史迪威公路)相继修通。到1945年,云南公路总里程增长至3510公里,实现130%的增长。铁路建设方面,1938年10月,川滇铁路动工,1941年3月昆明至曲靖段率先通车。
——摘编自方国瑜《抗日战争滇西战事篇》
材料二 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为了迫使重庆国民政府投降,对香港和仰光实行轰炸,接着又切断了滇缅公路,使大量的援华物资无法运进中国。为保证二战亚洲战场上对日作战的军备物资,中美两国决定联合开辟新的国际运输线。驼峰空运开始后,规模逐渐扩大,援华空运大队的人员由初期的8千多人增至8万多人,各类运输机到1945年8月已达629架,而中国航空公司参加空运的飞行员至战争结束前已增到约200人,飞机增至30架。到战争临近结束,中美用于驼峰航线的运输机达659架(含中航30架),动员了空勤、地勤人员85643人。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也最为艰巨的后勤工作之一,“驼峰航线”在开通期间从来没有因天气原因和日军战斗机的攻击而停飞过。无数盟国飞行员用生命和鲜血保证了航线的畅通,为抗战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摘编自佘湘、唐艳华:《“驼峰航线”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1)根据材料一,概括抗战时期云南交通建设的特点。
(2)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抗战时期西南大后方交通建设的意义。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特色”是对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物质文明、制度文明与精神文明创造和发展特点的高度概括总结,是中华文明区别于其他文明的底色,是中国历史发展独特道路的根本所在。“中国特色”有着丰富的历史内涵,集中体现在制度体系、治理体系与价值体系上。制度体系是“中国特色”的标识性载体,治理体系是“中国特色”的内在驱动,价值体系是“中国特色”的精神导向。
——摘编自卜宪群《谈谈“中国特色”的历史内涵》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选取一个角度,自拟论题加以阐释。(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参考答案
1.B
2.C
3.A
4.D
5.C
6.C
7.C
8.D
9.D
10.A
11.B
12.A
13.C
14.B
15.A
16.B
17.(1)特点:休闲方式多样化;休闲活动逐渐平民化;假期制度逐渐完善。
原因:经济发展,城市繁荣;相对稳定的政治环境有利于社会休闲生活的发展;文化的不断发展为休闲生活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市民阶层的兴起和壮大,使得大众休闲娱乐需求增加,推动了休闲生活平民化的发展。
(2)影响:促进商品经济繁荣,推动资本主义萌芽;丰富市民精神文化生活,促进文化传播交流;改变市民生活方式,缓解生活压力,减少社会矛盾,利于社会秩序稳定。
18.(1)背景:民族危机和统治危机加剧;民主革命运动的兴起与发展;清末新政的推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地方督抚势力崛起,威胁中央集权。
(2)原因:改革的本质意图是维护封建君主专制,违背历史潮流且失去人心;统治集团内部矛盾重重;一些地方督抚极力反对;晚清治国理政能力严重削弱。
影响:加速了清王朝走向灭亡;客观上推动了民主革命的发展;埋下了民国时期军阀割据的祸根。
19.(1)特点:出于抗战需要;建设速度快;参与群体广泛,各民族共同建设;建设成果显著,公路、铁路均得到发展。
(2)意义:为中国战场提供大量物资;打破了日军对中国的封锁;加强了反法西斯同盟各国间的合作;为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提升了云南的战略地位;改善了西南地区的交通状况。
20.论题:中国古代制度体系具有适用性和延续性,成为“中国特色”的标识性载体。
科举制为代表的国家吸纳社会精英的机制、以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为代表的中枢机制、以刺史制度为代表的监督机制、以户口编制、财税征纳为代表的社会治理及赋役制度等等。从秦朝至清朝,这套制度体系在协调中央与地方关系;吸纳社会精英人才的、保障财税的征纳,推动政治决策的理性、行政执行的效率等方面发挥重要功用。无论是汉族,还是游牧族群,均会沿袭这一体制,仅做因时制宜的增减。作为制度载体的政权或王朝会有兴亡,但体制本身却处于发展延续中,例如,郡县制是保障中央集权有效行使的地方行政制度,秦统一后在全国推行,因中央集权的强弱和国家治理的需要不断调整。中国古代的官员选拔制度,发展到隋唐时期,形成了以考试选拔人才的科举制,此后不断发展完善。科举制扩大了用人范围,对历代封建国家政权的稳定发挥了巨大作用,也为人类政治文明作出了重要贡献,
综上,中华民族自古以来逐步形成的一整套国家制度体系,是中华文明长期稳定发展,不断进行的保障。也是中华文明自身特色的体现。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