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部分学校八年级(上)期末历史试卷(扫描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2025学年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部分学校八年级(上)期末历史试卷(扫描版,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4-2025 学年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部分学校八年级(上)期末
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 15 小题,共 30 分。
1.黄爵滋上书道光帝的奏折中指出:“嗣后上自官府缙绅,下至工商优隶,以及妇女僧尼道士,随在吸食
(鸦片)……以中国有用之财,填海外无穷之壑。易此害人之物,渐成病国之忧。”这道奏折意在强调鸦
片走私( )
A.毒害民众身心健康 B.削弱军队的战斗力
C.导致白银大量外流 D.加剧政府的吏治腐败
2.1850年,西方轮船可以自由出入包括上海在内的五个开放口岸;1860至 1870年,中国的沿海、沿江航运
被外国垄断,如美商旗昌轮船公司和英商太古洋行,可以到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导致中国近代航运主权
丧失的重要条约是( )
A.《南京条约》《天津条约》 B.《南京条约》《北京条约》
C.《天津条约》《北京条约》 D.《马关条约》《辛丑条约》
3.某网站推出了专栏“跟着诗词学历史”,其中有段音频朗诵了这样的内容:……昔日金田举义,云雷彻
南天。枪戟曳摇湘鄂,刀锋闪晃苏浙,挥师解民悬。纵横十八省,决荡兴波澜……由此判断这首词歌颂了
( )
A.三元里人民抗英 B.台湾人民的抗日武装斗争
C.太平天国运动 D.义和团发动保卫天津战斗
4.1900年 8月 14日,俄国《边疆报》记者扬契维茨基在前线发出报道:“傍晚,万籁俱寂。枪声早已停止,
我重新登上城墙,眺望城市。在这个古城的上空,曾经从夜里两点到下午两点,到处纷飞着令人生畏的弹
雨、燃红的铅弹、钢铸的榴弹,甚至还有中国人用生铁制成的古老的炮弹。”这段战地新闻写于( )
A.英国发动鸦片战争 B.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C.日本发动甲午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攻陷北京城
5.某历史学习小组围绕“走进戊戌变法,感知近代化探索”这一主题,准备在公众号推送一篇文章,请为
其选一幅合适的配图( )
A. B. C. D.
6.19世纪末 20世纪初,清政府推行了一系列经济改革,具体举措如表。由此形成的社会现象是( )
第 1页,共 10页
1896年总理衙门奏请准各省设立商务局,以显示“恤商之战”“行护商之政”
1898年颁布《振兴工艺给奖章程》,又设农工商总局
1899年令在沿海省份设立保商局,保护回国侨商
1901年撤销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改设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
1903年设商部,后与工部合并,改为农工商部,国家政权机构中首次建立专门负责经济发展
的机构
A.甲午战败,财政危机加剧 B.努力挽回利权,抵御列强
C.列强侵略,维新变法兴起 D.新思潮涌动,新阶级诞生
7.同学们上网查阅资料,了解新文化运动的旗帜、进步期刊《新青年》的发行历史,将其刊载的宣传新思
想的文章,分类整理成如表。据此判断新文化运动( )
类别 (恩级) 文学 新诗 小说 公釜艾 解冕 罩辱 世界革命
1920年 9月前(篇) 65 39 140 34 1 4 0 0
1920年 9月后(篇) 2 10 101 15 79 41 113 20
A.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B.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C.提倡科学、反对愚昧 D.后期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
8.某校八年级的同学们在“学党史、知党恩、跟党走”的主题演讲活动中,讲到:红船,见证了中国历史
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这里提到的“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是指( )
A.中国共产党成立 B.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
C.国民党一大召开 D.井冈山根据地的开辟
9.2024年是黄埔军校建校一百周年,同学们搜集到下面两段史料,据此判断该学校创办的目的是( )
军校教导团排、连长丰悌对军校教育方针作了具
军校政治部副主任熊雄撰文《一年来的本校政治工
体阐述,他说:“所谓教育方针,便是教育施行
作》,指出:“教育方针的总原则,就是‘军事与政
所根据的原则。这个原则,乃是军事教育与政治
治打成一片’。政治部依据这个原则,故对学生官长
教育并重,而且不但是并重,政治教育更超过于
兵夫乃有贯注全部的政治教育计划。”
军事教育之势。”
A.培养军事及政治人才 B.传播救国救民的社会责任
C.强化国共两党凝聚力 D.激发民众支持革命的热情
第 2页,共 10页
10.遗址不仅镌刻着民族的历史足迹和文化传统,而且书写着不懈抗争的历程。下列历史遗址共同见证了
( )
A.日军开始了局部侵华 B.中国全民族抗战开始
C.日军所犯的侵华罪行 D.国共两党的合作抗日
11.文学艺术传递时代呼声。下面两个文学艺术作品共同传递出的时代呼声是( )
作品:《铁道游击队》 作品:《愚公移山》(1940年)
作者:刘知侠 作者:徐悲鸿
作品简介:小说讲述了20世纪40年代初的中国山东地区,作品简介:以西洋写实主义的技法创作的鸿
一支游击队在铁路线上与日本侵略者进行斗争的故事。 篇巨作,坚定了广大人民抗日必胜的信心。
A.讨伐封建主义 B.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
C.停止国共内战 D.推翻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
12.下面是川军抗战老兵的口述内容。由此判断他参加的战斗是( )
14岁的我在简单训练后,加入川军 122师出川抗战。1938年参加战斗,当时战友死伤无数,
但最终打了胜仗,取得抗战以来最大的胜利。
A.平型关大捷 B.台儿庄战役 C.武汉会战 D.第三次长沙会战
13.2014年 9月 1日,为永远铭记抗日英烈的不朽功勋,民政部公布了首批抗日英烈与英雄群体名录(见下
表)。从中可得到的正确结论是( )
类别八路军新四军东北抗日联军国民革命军陆军党政工作人员其他抗日群体和个人外籍抗日英烈
人数 96人 27人 21人 87人 30人 18人 1人
A.日本侵略者屠杀中国军民数量极大 B.国民党在抗日战争中做出突出贡献
C.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D.日本侵略者陷入人民战争汪洋之中
第 3页,共 10页
14.从 1915年至 1922年,中国私人的棉纺织厂由 22个增至 64个;纱锭由 700014枚增至 2221000枚;布机
由 2254台增至 12459台。即厂数、纱锭、布机等都增长两倍以上。全国缫丝厂,由 170余家增至 433家。
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民族工业技术优于列强在华企业技术 B.民族工业主要集中在轻工业
C.西方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D.清政府鼓励民族工业的发展
15.如图是民国上海城市的一组老照片。据此判断它们最适合用来研究( )
A.文化教育深受西方影响 B.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C.自由平等观念渐入人心 D.社会生活走向近代化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 4 小题,共 70 分。
16.长征历程 谱写英雄史诗八年级(1)班同学开展课本剧创作,请你参与完成。
【剧本名称】长征历程 谱写英雄史诗
【创作目的】通过课本剧的编演,深刻感受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一部苦难中铸就辉煌的壮丽篇章。
【幕启】一组同学扮演身着戎装的红军战士,在舞台歌声背景下,整装待发。
红旗飘,军号响。子弟兵,别故乡。 路迢迢,秋风凉。敌重重,军情忙。
王明路线滔天罪,五次“围剿”敌猖狂。 红军夜渡于都河,跨过五岭抢湘江。
红军主力上征途战略转移去远方。 三十昼夜飞行军,突破四道封锁墙。
男女老少来相送,热泪沾衣叙情长。 不怕流血不怕苦,前仆后继杀虎狼。
紧紧握住红军的手,亲人何时返故乡? 全军想念毛主席,迷雾途中盼太阳。
问题 1:上面歌词反映了哪些史实?
【群舞】二组同学以“长征足迹”为主题表演了三幕群舞。
问题 2:请给上面的群舞场景配画外音。
红军过藻泽地:▲______红军爬雪山:▲______红军过草地:▲______
【朗诵】三组同学扮演再走长征路的记者团,以及红军后人代表,来到江边祭奠红军烈士,祭文在阴云下
雄劲苍凉地回响。
第 4页,共 10页
滔滔湘江,奔腾北上,英勇红军,挥师西上,前有
天堑高悬胜利桥,雨驰何惧怒涛潮。红军两岸同霄
强敌,后有虎狼,血肉之躯,铜壁铁墙,全军奋勇,
夜,夹击双行共霁朝。铁索九根江上舞,英雄廿二
强力破障,前仆后继,势不可当,打通血路,三军
浪中骁。精兵飞越湍流渡,勇士冲锋赤帜飘。
过江,数万将士,血洒湘江,为国捐躯!
问题 3:分别写出上面两篇祭文所歌颂的战斗场面有何历史意义。
17.社会风貌 折射不懈探索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 20年代到 60年代,外国传教士和商人在南洋和中国东南沿海城市创办了 60余种近代中、外
文报刊,如第一份以“新闻”命名的报纸《天下新闻》,开中文报纸刊登广告先河的《遐迩贯珍》等。 19
世纪 60年代到 90年代,以中国人为主创办的近代报刊迅速兴起,这些报刊“传述各国之事,上自朝廷,
下及闾里,尽情议论”。自维新变法以来,先后创办了上百种报刊,基本反映了维新派的政治主张和维新
改良措施。 辛亥革命前后,中国近代报刊发展再一次形成高潮,据统计,仅武昌起义后的半年内,全国报
刊就增至 700余种,“共和”“民主”“民国”等字词在民初报刊名称上十分突出。
——摘编自姚琦《中国近代报刊业的发展与百年社会变迁》
(1)根据材料一的划线部分,结合相关史实,说明时代变迁推动了中国近代报刊事业的发展。
材料二男子礼服分为大礼服、常礼服 2种。其中大礼服分昼用、夜用 2种:昼用大礼服为西式大氅式;夜
用大礼服类似燕尾服,但后摆呈圆形,裤用西式长裤。常礼服也分 2种:一为西式,一为袍褂式,均为黑
色,衣料采用国产丝、毛织品或棉、麻织品。女子礼服则只有 1款:上用长与膝齐的对襟长衫,下用长裙,
衫裙均加绣饰。穿着礼服出席丧礼时,男子要在左腕缠上黑纱,女子则在胸前缀以黑纱结。
—— 1912年 10月 3日《民国服制》
(2)根据材料二,概括民国时期服饰的特点。
材料三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上海,在华洋杂处的洋泾浜地区,流行一种以不准确的音译方式产生的“洋泾
浜”话。比如当时的人力车夫在招揽外国人坐车时,会说“油狗惠罗康怕奶”(You go Hui Luo Company?
你去惠罗公司吗?)如果洋人同意,他就开价:“爱泥特土角”(I need two jiao,我要两角钱)。有些洋泾
浜语句甚至成为社交场上的一种时髦语言,比如在表示对别人的感谢时,有人会说:“生克油饭来麦去”
(Thank you verymuch.非常感谢你。)称丈夫为“黑漆板凳”(husband),称妻子为“怀爱夫”(wife),
称夜晚为“衣服宁”(evening),称教师为“铁车儿”(teacher)。
——摘编自《上海闲话》
(3)根据材料三,分析 20世纪二三十的上海“洋泾浜”话流行的主要原因。
18.重要会议 见证决策力量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1年 7月,来自各地的代表陆续汇聚上海召开会议,后来又转移到浙江嘉兴,在南湖的一艘游船
第 5页,共 10页
上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和决议,选举产生了党的中央领导机构。从此,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有了
可以信赖的组织者,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力量。
——摘编自徐云根《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1)写出材料一中会议的名称,结合会议通过的纲领,说明这次会议使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力量”。
材料二《古田会议决议》铸就了新型人民军队的军魂,会议以决议的形式确立了以党委制为核心的党领导
军队的组织制度,实现了中国历史上军权由个人掌控到革命政党掌管的重要飞跃。古田会议坚持和贯彻党
对军队绝对领导这一根本原则,其实质确保党指挥枪的原则贯彻落实到部队建设各领域和完成任务的全过
程。
——摘自黄光礼叶勇明著《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遵义会议以后,我军一反以前的情况,好像忽然获得了新的生命,迂回曲折,穿插于敌人之间,以为我向
东却又向西,以为我渡江北上却又远途回击,处处主动,生龙活虎,左右敌人……这些情况和“左”倾路
线统治时期相对照。全军指战员更深刻地认识到:毛主席的正确路线和高度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的军事艺
术,是使我军立于不败之地的唯一保证。
——摘自刘伯承《回顾长征》
(2)根据材料二,分别概括古田会议和遵义会议在中国革命历史上的地位。
材料三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预备会议上的报告中说:“我们大会的方针是什么呢?应
该是:团结一致,争取胜利。简单讲,就是一个团结,一个胜利。胜利是指我们的目标,团结是指我们的
阵线,我们的队伍。”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将团结确定为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工作方针,七大是第一
次。这在当时有它的特别意义。
——摘自韩广富曹希岭《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 1000个为什么》
(3)根据材料三,结合中共七大的内容,说明这次会议的特别意义。
(4)综上所述,总结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所召开会议的共同作用。
19.红色征程 铸就辉煌伟业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一路披荆斩棘,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创造出辉
煌的革命伟业。
【梳理线索 追寻革命历程】
(1)根据下列思维导图,分别写出①②国共合作的成果。并简述国共关系的变化如何影响着中华民族的伟大
复兴。
第 6页,共 10页
【走近展馆 感受革命伟业】
(2)如图一组图片呈现的革命纪念馆承载了中国革命不同时期的一段重要史事。请你参照示例,从中任选一
处,为其撰写解说词。
示例:图三百团大战纪念馆位于今山西省阳泉市狮脑山,是为了纪念抗日战争时期彭德怀指挥的百团大战
修建的。馆内陈列了 1940年 8月至 1941年 1月,为了粉碎日军对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扫荡”和封锁,振奋
抗战军民的士气,八路军总部在彭德怀指挥下,对日军发动“百团大战”的照片、兵器等实物史料和相关
文献史料,从中我们不仅看到了百团大战取得辉煌战果,有力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更认识到这场战役
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振奋了全国军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
【阅读报刊 见证胜利时刻】
(3)如图的报刊是中国革命进程的重要见证。请分别简述报刊中报道的事件对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影响。
(4)综合以上探究,概括新民主主义革命历程中,中国共产党人的使命担当。
第 7页,共 10页
参考答案
1.C
2.A
3.C
4.D
5.B
6.D
7.D
8.A
9.A
10.C
11.B
12.B
13.C
14.C
15.D
16.王明“左”倾错误的危害;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与长征开始;红军长征初期的重要行动;红军对
毛泽东正确领导的期盼。
,红军过沼泽地:“脚下是泥泞深陷的沼泽,身前是不见边际的荒芜。红军战士们相互搀扶,有的背着受伤
的战友,有的用树枝探路,干粮吃完了就嚼草根、煮皮带,却始终没有停下前进的脚步。这片沼泽吞噬了
无数年轻的生命,却吞不掉红军‘不怕牺牲、向死而生’的钢铁意志!”红军爬雪山:“雪山顶上寒风呼
啸,积雪没膝,空气稀薄得让人喘不过气。红军战士大多穿着单衣,却要在零下几十度的严寒中攀爬。他
们不是不怕冷、不怕累,而是心中装着‘北上抗日’的信念,让这座‘神山’,最终成为红军脚下的丰碑!”
红军过草地:“茫茫草原,水草纵横,暗藏着深不见底的泥潭,也藏着饥饿与疾病的威胁。红军战士们每
天走几十里路,却只能靠野菜、草根充饥,雨水打湿了衣服,就靠体温烘干。他们带着伤病,带着疲惫,
却始终保持着乐观这片草地,见证了红军最艰苦的岁月,也见证了最伟大的信仰!”
,湘江战役为中央红军突破国民党军最后一道封锁线、继续北上保留了核心有生力量,避免了红军全军覆没
的危机。飞夺泸定桥粉碎了国民党军“围歼红军于大渡河以南”的计划,保障了红军主力顺利渡过大渡河,
为后续翻越夹金山、与红四方面军会师扫清了关键障碍
第 8页,共 10页
17.【小题 1】说明:维新变法时期,资产阶级维新派创办报刊,宣传维新变法思想,推动了报刊事业的发
展;辛亥革命前后,随着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和民国的建立,“共和”“民主”“民国”等思想广泛传播,
报刊数量激增,推动了报刊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小题 2】特点:礼服种类多,区分细致;中西结合;注重礼仪规范。
【小题 3】主要原因:上海是近代中国重要的通商口岸,中外交流频繁;西方文化对上海的影响较大;洋泾
浜地区华洋杂处,为了方便与外国人交流,人们创造并使用这种不准确的音译语言
18.【小题 1】会议名称: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共一大)。
说明:中共一大通过的纲领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明确了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
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还确定了党的中心工作等,这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中国共产党
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从此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力量。
【小题 2】地位:古田会议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遵义会议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
义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
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小题 3】特别意义:中共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这次会议为争取抗日
战争的最后胜利准备了条件,并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指明了战后的奋斗方向;将团结确定为大会的工
作方针,有利于凝聚全党的力量,为实现胜利目标而奋斗,具有特别意义。
【小题 4】共同作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所召开的会议都在关键时期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凝聚
了力量,推动了中国革命的发展,在不同阶段为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19.【小题 1】①成果: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统治。②成果:取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影响:国共合作时,
能集中力量推动中国革命发展,促进中华民族复兴;国共分裂时,会引发内战、给外敌可乘之机,阻碍中
华民族复兴。可见,国共关系的合与分,直接影响着民族复兴的进程。
【小题 2】示例一:图一江西南昌起义纪念馆位于今江西省南昌市,是为纪念 1927年 8月 1日中国共产党
领导的南昌起义修建的。馆内陈列了起义时的武器、文献等史料,展现了周恩来、贺龙等领导革命军打响
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第一枪的历史场景。南昌起义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的
第 9页,共 10页
开端,从中我们能深刻认识到中国共产党人探索革命道路的勇气与决心。示例二:图二山西灵丘平型关大
捷纪念馆位于今山西省灵丘县,是为纪念平型关大捷修建的。馆内陈列了八路军一一五师在平型关伏击日
军的史料,记录了中国军队取得的全民族抗战以来的第一次大捷。平型关大捷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
神话,振奋了全国军民的抗战信心,让我们看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在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
【小题 3】图一《民国日报》: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
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图二《大公报》: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以来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
利的民族解放战争,它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为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彻底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
放奠定了重要基础。图三《南京日报》:南京解放标志着统治中国 22年的国民党反动政权垮台,结束了国
民党在大陆的统治,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小题 4】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以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为使命担当,在革命历程中,勇于探索、敢于斗争、
坚定信念,始终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懈奋斗
第 10页,共 10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