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导学案(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导学案(表格式)

资源简介

第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课程标准:①通过了解冷战时期的典型事件,②认识冷战的基本特征,③理解冷战的发生、发展与世界格局变化之间的相互影响
子目1:冷战与两极格局:关注“学习聚焦”
问题1:阅读教材110页第1段,结合学案【拓展1】(2)(3)(4)部分;深度理解冷战的含义、概况、手段。(课本梳理、课本补充)问题2:精读学案【拓展1】部分;梳理教材110-111页正文。(课本标注、课本补充);回答教材111页“思考点”(课堂提问)问题3:阅读教材111页“史料阅读”,你能解读哪些信息?(自主思考);结合111页波兰领土变迁示意图;回答111页的“学思之窗”的提问(课堂提问)问题4:阅读教材112页“历史纵横”,你能解读出什么信息?(写在书上)问题5:关于冷战的发生,你认为谁要付主要责任;并找出依据?(课堂探究)
【拓展1】1.美苏“冷战”(两大特征:以美苏对抗为标志;斗争形式以“冷战”为主,“热战”为辅。)(1)冷战的背景●●:①二战结束后,美国和苏联战时同盟的基础不复存在。雅尔塔体系以美、苏为主导,奠定了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框架。②世界主要国家实力的变化:西欧和日本普遍衰落,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苏联实力增强,社会主义国家在世界上的影响增大。③根本原因:美苏两国在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上的矛盾日益加剧。④外部原因:他国干涉,英国丘吉尔铁幕演说对“冷战”的兴起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实际上揭开了美国对苏联实施冷战的序幕。(2)冷战的含义:指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至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美苏为首两大集团之间逐步形成的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长期对峙与竞争状态。主要方式有经济封锁、政治孤立、军备竞赛、局部战争、文化渗透、和平演变等。(3)概况:①从内容看:包括政治上反苏反共,经济上封锁打压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军事上建立包围圈和军备竞赛,文化上以资产阶级自由化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和平演变”;②从对象看:对社会主义国家“遏制”,对资本主义国家扶植控制,对新兴民族国家(中间地带)进行争夺;③从方式看:以非战争形式的对抗为主;④从范围看:美苏“冷战”的重点是争夺欧洲控制权;此外,美苏还在亚非拉广大地区进行争夺,通过扶植代理人展开“热战”,如: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等。“冷战”的手段:●●①经济:资本主义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经济封锁、制裁。②政治:颠覆其他国家政府。③外交:外交封锁、对抗。④军事:在外国建立军事基地,组建军事同盟,进行军备竞赛,发动代理人战争。⑤文化:文化入侵,相互攻击对方不懂价值观念与社会制度。冷战的开始:1947年,美国总统杜鲁门提出以“遏制共产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杜鲁门主义”。(6)冷战的表现形成●●
问题1:结合学案右图;雅尔塔体系、冷战、两极格局三者之间的关系?(自主思考)问题2:结合学案【拓展1】(5)(6)部分;在教材112页,梳理两极格局的形成。(课本标注)问题3:阅读学案【拓展2】;客观评价马歇尔计划。(课堂探究)
【拓展2】铁幕演说、马歇尔计划铁幕演说:是1946年3月5日,前英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在美国富尔顿城威斯敏斯特学院发表的反苏联、反共产主义的演说,运用“铁幕”一词之意攻击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用铁幕笼罩起来”,因此此演说被称为“铁幕演说”。铁幕演说也被认为是正式拉开了美苏冷战的序幕。1947年3月12日美国“杜鲁门主义”出台,标志着以美国为主的资本主义阵营,与苏联为主的社会主义阵营之间的冷战正式开始。马歇尔计划:二战后西欧经济面临崩溃,经济危机激化了社会矛盾。英国、法国、意大利、比利时等国工人运动此起彼伏。这种状况使美国政府意识到,“共产主义是在贫困和不满的土壤里蔓延和滋长的”,为了“遏制”苏联全球扩张主义,防止西欧 “变质”,无论如何也要稳定欧洲、复兴欧洲。于是美国政府出台了援助西欧的“欧洲复兴计划”即“马歇尔计划”。1947年提出;1948-1951年实施;效果:一石多鸟。
子目2: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力量的成长:关注“学习聚焦”
问题1:阅读学案【拓展3】、结合教材113页第1段、113页“示意图”、教材113页“第二次柏林危机”、114页“古巴导弹危机”、115页“问题探究”。分析冷战的特点。(自主理解、课堂探究)问题2:①阅读学案【拓展4】;梳理教材114页正文。(课本标注);②阅读教材114页“史料阅读”;回答教材114页的“思考点”(写在书上)
【拓展3】2.“冷战”影响下的国际关系●●(1)德国的分裂:1949年,在美国和苏联支持下先后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2)朝鲜战争①背景:美苏分区占领朝鲜半岛,建立了大韩民国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②概况: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侵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中国抗美援朝。(3)越南战争:1961年美国发动,1973年停战。(4)古巴导弹危机:1962年,苏联向古巴运送导弹,美国武装封锁古巴,苏联被迫撤导弹。3.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特点●●(1)阵线分明:美苏及其盟国互相争夺和对抗,阵线比较分明和稳定。(2)主导力量: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作为对立双方的盟主,在国际事务中起着主导作用。(3)斗争方式:“冷战”是斗争的主要方式,表现为政治上的对抗、军事上的对峙、意识形态上的对立和经济上的割据。地缘政治特点明显,有避免大战的自我控制机制。(4)体现矛盾:体现着两种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其内部也有分歧和矛盾,但最终仍要服从美、苏战略利益的大局。体现了大国之间的国家利益之争,带有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5)对峙地区:欧洲是美苏双方最重要的争夺地区;亚洲是各自势力范围的交界地区。(6)不对称和不完全的:美国集团要比苏联阵营强大,有些国家处于两大集团之外,如印度、印度尼西亚等。(7)演变趋势:由两极格局演变为美苏争霸,美苏争霸互有攻守,既有和平方式的对抗,也有局部战争。两极格局中孕育着多极化发展趋势
【拓展4】多极力量的成长●●1.原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根源在于世界经济力量结构的多极化发展趋势。2.表现:西方阵营逐渐分化(1)西欧:1967年欧洲共同体的成立和发展。是一个经济一体化组织(2)日本:经济“起飞”及其要成为“政治大国”的追求(80年代)。社会主义阵营开始瓦解(60年代)(1)原因:苏联的大国主义和民族利己主义。(2)表现:东欧国家反对苏联控制的斗争,中苏关系的破裂。中国崛起(1)标志事件:拥有“两弹一星”、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美国总统尼克松正式访华等。(2)意义:中国成为国际社会中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第三世界的兴起(1)万隆会议:1955年,29个亚非国家和地区第一次在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情况下举行了万隆会议,由此诞生了体现和平共处原则的“万隆精神”。(2)1961年不结盟运动兴起:是发展中国家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的重要标志。影响:对美苏两极格局造成了有力冲击。①促进世界和平、稳定和繁荣。②抑制和削弱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③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拓展5】欧共体、日本对两极格局的冲击①西欧国家和日本都是资本主义国家,它们与美国在政治制度、生产方式、意识形态、文化传统等领域有高度的一致性,虽然反对美国控制,但主要是一种经济上的竞争和外交上的争夺,中间随时会有妥协;反对苏联也主要是出于意识形态上的冲突。②西欧与日本是为了取得与美国平起平坐的地位而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并联合美国对苏联进行冷战。③从对霸权主义的冲击过程来看,西欧与日本是从经济上的竞争到外交上的斗争;第三世界的联合则恰好相反,如不结盟运动是从政治上的斗争到经济上的斗争。
子目3:两极格局的瓦解:关注“学习聚焦”
问题1:阅读学案【拓展5】;梳理教材115页正文(课本标注),思考:美苏缓和为什么是苏联的退让与妥协。(自主思考)问题2:阅读学案【拓展5】;冷战过程中;美、苏、中三国关系存在怎样的互动?(自主思考)问题3:精读学案【拓展7】、结合所学;回答教材115页的“学习拓展”?(写在书上)问题4:精读学案【拓展8】;中美关系;如何避免冷战思维;摆脱修昔底德陷阱?(自主思考、课堂探究)
【拓展5】冷战的过程中的美苏关系的演变。●●
【拓展6】两极格局下美国的对外政策●●(1)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表现为实行“冷战”;在中国,支持蒋介石发动内战,对新中国进行封锁孤立;20世纪70年代,开始调整与中国的关系,并与中国建交。(2)对西欧:政治上扶植反共力量;经济上利用马歇尔计划进行援助,控制西欧。随着西欧的崛起和走向联合,美国调整战略,逐渐走向平等的政治同盟关系。(3)对日本:美国从独占日本到扶持日本,日本从追随美国到开始谋求政治大国地位,走向平等的政治军事同盟关系。
【拓展7】2.两极格局的瓦解●●(1)原因:①苏联放任西方对东欧的“和平演变”攻势。②国内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放弃共产党的领导地位。(2)标志:苏联解体。(3)影响:(1)积极:①美苏两国势均力敌,在近半个世纪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②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科技革命的进行创造了相对稳定的国际环境。③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从对方身上借鉴经验,推动了世界整体发展。④促使亚非拉发展中国家不结盟运动兴起,第三世界由此崛起。⑤美苏双方争夺在军事、科技等领域的优势,客观上有利于科技发展。消极:①打上浓厚的大国强权政治色彩,无视弱小国家利益,导致战后超级大国推行霸权主义政策。②擅划国界、分裂国家的做法,种下了不稳定的祸根,导致战后世界的纷争和不安宁。③美苏两国为谋求霸权,展开长期的军备竞赛和地区争夺,导致世界局势长期紧张动荡。④在两极对峙的格局下,国际经济秩序长期得不到改善,给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⑤加剧了世界的紧张局势,形成了全面“冷战”和局部热战的局面。⑥政治上,使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分裂为两个敌对的阵营,国际关系严重恶化。3.启示:●●(1)要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社会发展具有多样性,应尊重各国人民根据国情选择自己的发展道路。(2)以经济发展为中心,重视教育,促进科技文化发展,提升国家综合国力;(3)军备竞赛消耗大量资源和财富,给人类生存环境造成严重影响;(4)冷战思维影响国际关系的发展,大国的强权政治依然成为和平的潜在威胁。应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 (5)世界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努力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
【拓展8】二战后格局演变、冷战思维
【拓展9】20世纪以来国际格局的变动及中国的国际地位近现代国际关系格局的基本特征欧洲为中心(一战前)→欧美为中心(一战后)→美苏为中心(二战后两极格局)→多极化趋势(20世纪70年代后)国际格局的变动一战后形成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原因:一战改变了帝国主义国家的力量对比;帝国主义战胜国为重新瓜分世界先后召开了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调整了它们在欧洲和亚洲、太平洋地区的关系,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中国地位:巴黎和会决定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中国作为战胜国未得到尊重,说明弱国无外交;华盛顿会议上签署的《九国公约》,为美国在中国的扩张提供了条件,说明中国仍处在帝国主义列强共同支配之下二战后形成的雅尔塔体系原因:二战后,国际力量对比发生重大变化:欧洲在战争中受到严重削弱;美国的经济军事力量空前膨胀,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苏联政治军事力量壮大,成为世界上唯一能够与美国相抗衡的国家。美苏在实力均势的基础上,按照雅尔塔等国际会议确立的基本原则,重新划分势力范围,形成了雅尔塔体系两极格局中的中国地位:中国抗日战争取得胜利,解放战争推翻国民党政权,成立新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两极格局瓦解,世界格局朝多极化方向发展原因: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后,美国成为唯一超级大国,两极格局随之结束。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根源于世界经济力量的多极化中国地位:在多极化趋势发展过程中,中国改革开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是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重要力量
【拓展10】近现代国际格局的演变●●近现代国际秩序的演变时期背景名称内容评价1648年反思因宗教引发的欧洲三十年战争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国际会议与谈判机制:确立国家领土、主权与独立等原则;遵守条约与集体制裁是近现代国际关系的奠基石;打击欧洲封建传统势力,有利于促进民族国家的形成1815年反思拿破仑战争与反法同盟维也纳体系欧洲协调机制:大国协调、欧洲均势①积极:外交制度进一步发展,国际法应用范围扩展。②消极:恢复欧洲封建统治,带有大国强权政治色彩一战后反思一战帝国主义之间的战争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西方大国协调机制:国际联盟和“全体一致”原则①积极:利于一战后国际秩序稳定;部分民族国家重获独立。②消极:实质是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工具,埋下二战祸根二战后至1991年反思二战反法西斯的正义战争雅尔塔体系全球性国际协调机制:联合国、“大国一致”原则和集体安全①积极:避免新的世界大战发生。②消极:大国相互妥协的产物,带有明显的强权政治色彩1991年至21世纪初冷战结束多极化趋势的发展东欧剧变,苏联解体,雅尔塔体系瓦解,多种力量分化组合,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世界总的趋势呈现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局面演变趋势总结:①权力中心迁移:从欧洲中心(17-19世纪)→ 美苏两极(20世纪)→ 美国单极(冷战结束后)→ 多极并存(21世纪)。②.规则与制度:主权原则扩展至全球 → 国际组织制度化(国联→联合国) → 非国家行为体(跨国公司、非政府组织)影响力上升③.冲突形态:宗教战争→王朝战争→民族国家战争→意识形态冷战。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