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阜阳市第三中学2026届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图片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安徽省阜阳市第三中学2026届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图片版,含答案)

资源简介

阜阳三中2024级高二年级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
语文试卷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
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

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3.本卷命题范围: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三单元,古诗词诵读。
一、阅读(71分)
(一)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独善其身的另一种方式是注重道德修养,这也是士人“文”的身份所具有的属性。如果说士
人向外用审美建构了一个“和”的私人天地,那么向内则是用道德修养建构了天人合一的“和”的
境界。中国古代士人十分重视“内省”的工夫论,这一点从古代哲学对心、性、情的探讨就可以看

出。内圣外王是所有士人的理想,外王因为现实各种因素很难实现,但内圣即个人的道德修养则
是一己努力可以实现的。中国古代哲学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工夫与境界:即通过“内省”的工夫

达到“和”的境界。
《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
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是儒家“和”的基本表述。由一己的修身养性(“成
己”),达到天地万物的理想状态(“成物”)。可以说,儒家的“和”,是通过个人的修养工夫,获得的
一种包括自己在内的“成天地之和”的理想状态。《庄子·天道》:“夫明白于天地之德者,此之谓
大本大宗,与天和者也。所以均调天下,与人和者也。与人和者,谓之人乐;与天和者,谓之天
线

乐。”这是道家“和”的基本表述。由此可见,儒家是以天合人,道家是以人合天,认为通过心斋、坐
忘等离形去智的工夫,可以让人返回最初的本然状态。郭庆藩对《庄子》这一段的注疏云:“夫灵
府明静,神照洁白,而德合于二仪者,固可以宗匠苍生,根本万有,冥合自然之道,与天和也。”“夫
顺天所以应人也,故天和至而人和尽也。”强调通过个人感官和理智欲望的减之又减,达到以人合
天的目的。可见,儒、道两家都重视个人的心性修养工夫,进而达到“和”的境界。

道德修养的目的是获得一种从心所欲不逾矩的精神自由,这就是“游”。孔子说:“志于道,据
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明确将“游于艺(六艺)”视为个人修养的一个重要环节。
在孔子看来,治国、立功或者说兼济天下固然重要,但并非最终目的,他更赞赏的理想境界:在积
极入世、实现济世理想的同时,体验一种“和”的境界。徐复观认为:这是一种“‘大乐与天地同和
的艺术境界”。此种艺术境界,与道德境界,可以相融和。…一个人的精神,沉浸消解于最高艺
术境界之中时,也是‘物我合一’‘物我两忘’。”这就是一种尽善尽美的天人合一的境界。
【高二一调·语文第1页(共8页)】
ZH2510116B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