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淮安市涟水县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选修)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江苏省淮安市涟水县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选修)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高二历史选修参考答案(2025.10)
一、选择题(15*3=45分)
1- 5 ABCDA 6-10 CDDBC 11-15 ABBDC
二、材料题,(16+14+13+12=55分)
16.(16分)
(1)目的:加强皇权;集思广益。(2分)
评价:三省六部在职权上既分工又合作,互相牵制;分散了相权,加强皇权;提高了办事效率;是君主专制的产物。(6分)
(2)演变:由皇帝决策转向内阁辅佐决策,类宰相化。(2分)
原因:中枢决策协调机制缺失;政务处理效率降低;政事过量,皇帝个人精力有限。(6分)
17.(14分)
(1)特点:中央和地方监察体系分开;监察向独立化、机构化演变;监察权逐步脱离行政干预;监察对政府机构有依附性;监察官员位卑权重。(6分,任答3点即可)
(2)变化:从御史台到一台三院,御史台内部结构和分工更细致。 (2分)
作用:加强政府对官吏的监察,防止贪污腐败;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治理;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和封建统治的巩固,对后世影响深远。(4分)
局限:服务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作用的大小取决于皇帝。(2分)
18.(13分)
(1)原因:政治腐败;工业发展;平等自由思想的推动。(6分)
(2)特点:中西结合;党派性强;军治色彩浓厚;制度逐步完善(4分)。
背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西方文官制度的传入;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确立。(3分)
19.示例12分
论题:社会核心价值观教育是时代背景的反映。(2分)
阐述:1949—1956年,即新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这一时期正处于巩固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权、恢复发展国民经济的关键时期;“一五”计划的实施、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最终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因此,该时期的社会核心价值观具有明显的过渡性,核心价值观教育也体现了这一时期政治、经济、意识形态领域的社会特征。
1978—1992年,即改革开放初期。1978年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新时期政治、经济、思想等领域的拨乱反正,使社会发展从“文革”的无序状态重回正轨。这一时期经济不断发展,民主法制得以重建与完善,强调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面临改革开放不断深入所出现的新问题,如西方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传入等,开展精神文明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因此,这一时期的核心价值观教育充分体现了时代的要求。(9分)
总之,社会核心价值观教育是时代特征的结晶与反映,也服务于时代的发展需要。(1分)
(任选两个阶段,围绕论题,阐述清晰,符合史实即可)2025-2026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年级10月月考
历 史 试 卷(选修)
考试时间: 75分钟 总分:100分
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5分。
1、宋代路、州、县三个层级具有上下领属关系,但路一级诸监司(帅、漕、宪、仓)互相牵制,事权分化,区划交叉,中心分离,没有单一的权力机构。可见,宋代地方制度( )
A.制约了地方行政效率的提高 B.消除了中央与地方间的矛盾
C.形成更有效的地方治理模式 D.基于藩镇体制框架适度优化
2、雅典法律规定,亲生父母皆为公民的人年满十八岁时在德莫(村社)登记造册。登记时,德莫成员要在宣誓后对他进行投票;如果裁决候选人不是自由人,此人可向民众法庭申诉,法庭判他胜诉,便有权入籍成为公民。造册完毕之后,议事会将检查入籍名单,发现不满年龄,为其登记的村民将被处罚。这表明古希腊( )
A.法律繁琐重形式 B.注重民主程序
C.保护奴隶主特权 D.社会公正平等
3、中世纪的西方封建国家中,与君权平列的有教权。君权是世俗权力,管辖世俗界,教权是精神权力。封建君主如果侵犯了封臣的权利,封臣可以不对封主尽义务。这表明中世纪的西方封建国( )
A.封君与封臣间互不隶属 B.君权与教权的分权制衡
C.君主专制政体尚未形成 D.国王与教会的矛盾尖锐
4、19世纪中期,英国国王有选择和任命首相及其他内阁大臣的法定权力。但实际上,国王只能接受议会选举结果,委任在选举中获胜的党派领袖为首相,授权首相组阁。这说明当时英国( )
A.法律未能得到执行 B.内阁权力开始膨胀
C.议会主权得以确立 D.国王“统而不治”
5、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建立的不同形式的民政权,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各时期依次建立的人民政权是( )
A.苏维埃政权—边区政府—行政区 B.边区政府—苏维埃政权—行政区
C.苏维埃政权—行政区—边区政府 D.行政区—苏维埃政权—边区政府
6、汉朝采取一种由下而上推荐人才的制度,自东汉后期其选举标准往往取决于地方上少数人的品评。如许劭、郭太都擅长品评人物,“天下言拔士者,咸称许、郭”。这一现象较适用于研究( )
A.察举制选举标准的完善 B.世家大族的没落
C.九品中正制产生的渊源 D.中央集权的加强
7、陈寅恪先生认为,“盖进士之科虽创于隋代,然当日人民致身通显之途径并不必由此”,据统计,唐早期的科举入仕官员有245名,在整个唐早期的899名官员中占比仅为27.8%。由此可知,隋代至唐早期( )
A.地方割据势力潜滋暗长 B.科举制度不受帝王重视
C.选官制度改革流于形式 D.士族门阀政治影响较大
8、下图是民国六年,马星驰在《新闻报》发表的漫画《这把交椅能坐几个人》。这可用于说明,当时中国(  )
A.传统朋党政治死灰复燃 B.袁世凯企图复辟帝制
C.资产阶级革命力量强大 D.民主革命的任务艰巨
9、在英国,撒切尔夫人将“政治态度”作为选拔高级文官的一个基本的前提条件,自20世纪80年代初到1987年,白金汉宫中的40位常任次官和135位副常任次官,大多数是由撒切尔夫人与其大臣根据他们的政治倾向而任命的。这一行为( )
A.不利于文官参与政策的制定和决策
B.试图打破文官“政治中立”的传统
C.导致了政务官和事务官职合并
D.破坏了文官制度职务常任原则
10、宋仁宗时,以“宰相自用台官,则宰相过失无敢言者矣”为理由,收回了宰相对台谏官的举荐权,使谏官的监管对象扩大到包括宰相在内的公卿百官。宋仁宗此举( )
A.使监察权得以超越行政权 B.削弱了君主权力
C.有利于监察机构行使职权 D.提高了行政效率
11、1906年,孙中山在东京《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的演说中提出了文官考试思想:“一是考选权……必须设独立机关,专掌考选权。大小官吏必须考试,……必须合格之人,方得有效。一为纠察权,专管监督弹劾的事。”这一思想( )
A.奠定了近代中国文官制度的基础 B.是近代中国文官制度建立的标志
C.保证了行政的连续性与稳定性 D.体现了强烈的开放性和平等性.
12、我国古代儒家主张“仁”“信”、墨家主张“兼爱”、法家主张以“法”治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有“和谐”“诚信”“友善”“法治”等内容。这表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A.照搬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 B.植根于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
C.是现代中国建设的经验总结 D.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
13、1979年,中共中央下发《关于实行干部考核制度的意见》,对各类干部的考核各有侧重。对于技术干部、专业干部,侧重考核其技术业务水平和成果;对于党政干部,侧重考核其政治思想水平、政策水平和工作能力。《关于实行干部考核制度的意见》的颁布意在( )
A.深入贯彻党的群众路线 B.为改革开放提供政治保障
C.加强干部管理的法制化 D.建立清正廉洁的官僚队伍
14、下图展示的是截止到2008年2月28日,我国各种法律法规及数量统计情况。这说明我国( )
A.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已形成 B.市场经济体制已经确立
C.公民的法律意识进一步提高 D.依法治国得到有力保障
15、春秋时期郑国执政子产主张“禁暴止乱”,他通过“铸刑鼎”限制了贵族任意解释刑法条文的特权。《管子》中既强调治国要“齐之以礼”,又主张“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这反映了当时( )
A.儒法一体观念普及 B.社会矛盾得到缓和
C.法治思想有所发展 D.礼乐制度趋向崩溃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 4小题(16+14+13+12=55分)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 在唐代时期,三省的长官都可以称为宰相,凡涉及军国大事的重要事宜都需要经过三省的审批,走三省的流程,即由中书省进行诏书的起草,门下省负责批驳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在贞观年间,唐太宗给予一些资历比较浅的官员“参知政事”的名号,给予一些资格较老的官员“平章事”或“同三品”的名号,以参与宰相事务。
——摘编自温帅《唐代三省六部制的运行机制及其影响》
材料二 由于中枢缺乏协调,大量事务须由皇帝亲裁,导致政事拖延、决策失误。有鉴于此,朱元璋先后设立了四辅官、殿阁大学士辅佐决策。然终洪武一朝,设官参与决策始终是末流,并非常态。永乐时,明成祖朱棣以解缙等入值大内,预机务,作为近侍,于内廷参与决策。这一做法在仁、宣两朝逐渐成为惯例。亲近重臣加大学士衔于大内当值,负责奏章的初步处理,为日后内阁的确立奠定了基础。正统初年,外廷委任三杨,内廷宠信王振,开始了内阁类宰相化的特殊决策模式。
——摘编自刘瑞华《明洪武至正统中枢决策制度演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皇帝让众多官员参与宰相事务的目的,并简评唐代三省六部制。(8分)
(2)根据材料二,概述明代洪武至正统年间中枢决策权的演变,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演变的原因。(8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秦汉统一国家形成后,中央设有御史大夫主管监察,下设御史中丞及各类御史专掌监察。在地方上,由秦以来的御史监郡制,逐渐过渡到汉武帝时期的刺史巡视监察。东汉,御史大夫不再是监察官,御史中丞掌管的御史台成为专门监察机构。从御史大夫到御史台,从御史监郡到刺史巡视,这是秦汉监察制度在向组织独立化、机构化演变。特别是西汉开始,地方监察与行政不再合署办公,是监察脱离行政干预的标志。但是,这时的监察组织仍有很强的依附性,职能交叉明显。例如,西汉御史大夫府与丞相府在职能上还有重叠,东汉御史台隶属于少府,少府属于皇帝的私人机构,其依附性又十分明显。
——摘编自卜宪群著《谈我国古代的监察制度》
材料二 唐朝建立了稳定的一台三院制的监察体制。御史台下分设台院、殿院、察院,统辖诸御史,御史台长官御史大夫“掌邦国刑宪典章之政令,以肃正朝列”,“掌以刑法典章,纠正百官之罪恶”。台院,设侍御史,主要职掌纠弹中央百官,参加大理寺审判和推鞠由皇帝制敕交付的案件。殿院,设殿中侍御史,职掌朝会时百官仪态行止、言行队列,以维护朝仪的秩序和尊严,并负责推按狱讼,监察和巡视京城内外及驻屯京师的诸卫和禁军。察院,设监察御史。武德初年,负责巡按地方,纠视刑狱,并监察百官和在京的所有中央机关的工作和簿案。
——摘编自李青《中国古代监察机构的演变及其改革的经验教训》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汉监察体系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汉到唐朝监察体系的变化,说明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主要作用及局限。(8分)
18、文官制度是古今中外重要的用人制度。近代英国文官制度奠定西方文官制度的基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3分)
材料一 光荣革命后,旧制度带来贪污腐败、卖官爵、政治丑闻屡见不鲜。这些严重影响到工业资产阶级要求加速发展经济和实现自由竞争的愿望。19世纪50年英国工业革命的完成,加大了政府工作量,也使得政府工作变得更加复杂化、更加专业化,需要更多的专业人员管理这些新老产业。
——摘编自徐愿《英国近代文官制度的建立及其影响》
材料二 民国时期的文官制度总体上以西方文官制度为蓝本,同时汲取了科举制的合理成分,带有中西合璧的味道。民国时期的文官制度在法制化道路上经历了一个逐步发展的进程。有关文官考试、任用、薪俸、抚恤等相关的法律体系从无到有,逐渐形成和完备。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党派性则更加浓厚,一切文官均需为国民党的一党私利服务,成为实际上的“党务员”。军治色彩则在北京政府时期体现得最为明显,军阀之间相互割据,凭借自己的军事势力,制造政潮,以军压政。
——摘编自陶继波《民国时期文官制度发展概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近代文官制度建立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说明民国时期中国文官制度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国时期中国文官制度确立的背景。(7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社会核心价值观教育变迁经历了不同的历史时期。
1949—1956年间的核心价值观,既具有新民主主义的因素,又具有社会主义的因素,并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主义因素逐渐增长。这一时期的核心价值观教育强调发展生产,提高国力,改善民生,突出唯物主义和马克思列宁主义。
1956—1966年间的核心价值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为人民服务。铁人精神、鞍钢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等时代精神反映了这一时期核心价值观的魅力。该时期的核心价值观教育充分发挥榜样示范性作用,注重用文艺作品进行宣传与普及。
1978—1992年间,逐渐形成了以“共同富裕、民主法制、精神文明、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的价值观,从而使社会核心价值观回归社会主义的正常轨道。这一时期的核心价值观教育,主要是以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为载体,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五讲四美”、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等教育活动。
1992年党的十四大之后,随着改革开放日益进入“深水区”,意识形态领域的矛盾渐趋复杂,党和国家对原有的社会价值观不断进行重新整合和创新发展;直至党的十八大,最终形成了今天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时期的核心价值观教育采用了多样化、综合化、现代化的教育方式,如主题教育、体验式教育、社会实践教育、现代媒体平台运用等方式。
——摘编自韦冬雪、陈元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社会核心价值观教育变迁探要》
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时代变迁与社会核心价值观教育变化”进行探究,自拟一个论题,并作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观点正确,任选两个时期的史实加以阐述,做到史实准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