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建设美丽中国测试卷(含解析)2025-2026学年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五章建设美丽中国测试卷(含解析)2025-2026学年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

资源简介

第五章建设美丽中国测试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2024安徽中考」2024年5月,重庆某山地景区遭遇暴雨天气,景区工作人员利用地理知识引导游客积极应对,化解潜在风险,有效保护了游客安全。据此完成1——2题。
1.代表“暴雨”天气状况的符号是 ( )
2.景区工作人员引导游客采取的保护措施可能有( )
①狂风暴雨时,应防范悬崖高处的碎石跌落
②电闪雷鸣时,应远离大树,防止遭到雷击
③若洪水来袭,应快速向地势高的地方逃生
④若泥石流发生,应顺着泥石流流动方向跑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025安徽芜湖期末」2024 年第一季度,我国自然灾害以低温雨雪冰冻、地震等灾害为主,干旱、洪涝、沙尘暴、森林火灾等不同程度发生,造成26省(区、市)一千多万人不同程度受灾。读我国2024年第一季度主要自然灾害分布示意图,完成3——4题。
3.结合图文可知,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有( )
①种类多 ②分布广 ③不易治理
④影响范围广 ⑤持续时间长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⑤ D.③④⑤
4.各种自然灾害发生主要地区对应正确的是( )
A.冰雹:西北地区
B.暴雪:南方地区
C.干旱:华北地区
D.森林火灾:东南沿海
「2025贵州毕节月考」“京台高速”是我国规划修建的从北京至台北的高速、高铁两用交通要道。读京台高速部分路段示意图,完成5——6题。
5.平潭至新竹的跨海大桥在修建过程中要面临台风、地震的威胁,该区域地震频发的原因是( )
A.位于亚欧板块与美洲板块交界处
B.位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处
C.位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处
D.位于亚欧板块与南极洲板块交界处
6.地震发生时,正确的做法是 ( )
A.室外的居民远离高大建筑
B.高层住户乘坐电梯快速逃生
C.在高速公路上高速驾驶汽车
D.上课的学生一起涌向教室门口
「2025山东威海期末」我国是一个地质灾害频发的国家,学会正确认识、处理灾害,提高灾害应对能力,是每个中学生应该认真对待的问题。读我国某种地质灾害的分布图,完成7——8题。
7.图中所示的地质灾害是 ( )
A.地震 B.寒潮
C.台风 D.泥石流
8.图示区域该地质灾害多发的原因有 ( )
①海拔较高,太阳辐射强
②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
③山地广布,地势落差大
④气候炎热,蒸发量较大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2025辽宁沈阳月考」资源与环境问题对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有着巨大影响。据此完成9——10题。
9.漫画反映的问题属于大气污染的是 ( )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10.为减少漫画④现象的发生,生活中我们应该( )
A.绿色出行
B.发展节水农业
C.禁止乱砍滥伐
D.探究新能源
读山东省部分清洁能源基地布局图,完成11——12题。
11.山东省重点发展的清洁能源有 ( )
A.生物能、风能、水能 B.地热能、核能、风能
C.潮汐能、水能、风能 D.太阳能、风能、核能
12.与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相符的做法是 ( )
A.大力发展高耗能产业
B.发放新能源汽车补贴
C.垃圾混装、焚烧掩埋
D.鼓励乘坐私家车出行
“十四五”规划提出构建以“三区四带”为主的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筑牢我国生态安全屏障。读我国“三区四带”生态功能区分布示意图,完成13——15题。
13.划分“三区四带”的主要依据是 ( )
①行政区域 ②经济发展水平
③自然地理特征 ④生态系统特征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14.图中 ( )
A.长江重点生态区全部位于北方地区
B.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区纬度最高
C.北方防沙带只覆盖了内蒙古自治区
D.南方丘陵山地带易发生泥石流
15.经过多年不懈的努力,黄河流域已产生了良好的生态效应,其中对应正确的应该是 ( )
A.①加快②水量③ 凌汛
B.①加快 ②含沙量 ③洪涝
C.①减缓 ②含沙量 ③洪涝
D.①减缓 ②水量 ③凌汛
二、综合题(共3题,共55分)
16.(16分)某中学地理社团进行了“高大山脉对气流阻挡作用”的模拟演示。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发现问题】四川盆地平均每年寒潮出现的次数比同纬度的长江中下游平原少。
【模拟演示】演示材料:毛巾、挡板、厚手套、干冰、水、烧杯等。
演示步骤:①将裹住毛巾的挡板立于桌面上,模拟高大山脉;②戴厚手套取适量干冰放入烧杯,放在挡板的一侧;③向烧杯中加入清水,出现大量白雾;④面向挡板,用适当力度扇动白雾,借助白雾的移动模拟气流运动状态。(如图2所示)
(1)大部分白雾被阻挡在挡板的 (A/B)侧。由此可见,寒潮的分布受 因素影响。(4分)
【演示结论】不考虑其他因素,当气流运动方向与山脉走向不一致时,高大山脉对气流有阻挡作用。
【解决问题】
(2)读图1,四川盆地北部的 (甲山脉名称)、大巴山脉对来自北方的寒潮有 作用,因此平均每年寒潮出现的次数比同纬度的长江中下游平原 。(6分)
【拓展延伸】
(3)寒潮属于 (气象/地质)灾害,寒潮过境多出现 等天气。在生活中,你要准备哪些物品应对寒潮 。(6分)
17.「2025山西太原期中」(20分)台风登陆牵动人心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资料一 2024年第3号台风“格美”于7 月20日14时在菲律宾以东洋面生成。该台风云系庞大,强度猛烈,影响范围广,生成后逐渐发展增强为今年首个超强台风。台风“格美”于25日先后在我国台湾省、福建省登陆,多地出现狂风暴雨。此外,台风还引发了山洪、滑坡等次生灾害,各级相关部门和应急救援力量及时开展防汛救灾抢险工作。截至26日18时,台风“格美”已造成福建省76.69万人受灾。
资料二 台风“格美”7月20日8时——27日8时的预报路径图。
(1)台风“格美”的发源地是 ,移动方向为 。(4分)
(2)台风“格美”影响我国主要地区的气候类型是 ,我国气候的显著特征是 。(4分)
(3)从不利和有利两方面分析台风“格美”给我国带来的影响。(6分)
(4)说出我国易受台风影响的季节,并为减少台风造成的损失提出合理化建议。(6分)
18.(19分)我国是能源生产和消费大国,能源安全关系着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下图为我国2017—2021年能源消费占比示意图和长江上游水电站示意图。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面问题。
水能发电,合理调配
我国加快推进水电站建设,向家坝、溪洛渡、白鹤滩、乌东德水电站与长江三峡、葛洲坝水电站,共同构成一条世界最大的清洁能源走廊,是实施“西电东送”的“大国重器”。
(1)2017—2021年我国能源消费占比最大的是 ,在其使用的过程中排放二氧化碳等造成环境问题。(2分)
(2)说出我国在长江上构建世界最大清洁能源走廊的优势条件。(4分)
(3)说出“西电东送”对我国东部地区的有利影响。(4分)
核能供暖,绿色发展
2022年11月1日,辽宁红沿河核电站核能供暖示范项目正式投运供热,可惠及当地近2万居民。
(4)分析红沿河核电站用核替代煤发电供暖的意义。(4分)
我国积极改善能源结构,大力发展低碳能源,预计在2060年前达到碳中和。
(5)运用所学知识,为我国早日实现“碳中和”写一份50字以上的倡议书。(5分)
第五章自主检测
1. BA代表的是多云天气,B代表的是暴雨天气,C代表的是小雨天气,D代表的是雾天。
2. A由材料可知该地区为山区,地势落差大,因此当遇到暴雨天气(可能伴有雷电)时会引发滑坡、泥石流、崩塌等地质灾害以及强度较大的洪水。结合所学的野外遇险逃生技巧,狂风暴雨会引发崩塌灾害,导致高处碎石跌落,因此要注意防范。暴雨天气可能会伴随雷电,因此要远离大树,防止被雷击。遇到洪水、泥石流来临时,首先应向与其方向垂直的两侧地势较高的地方逃离,确认安全后,原地等待救援。
3. B我国自然灾害频发,主要受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影响,从文字材料和地图中可知,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有种类多、分布广、影响范围广。
4. B由图可知,冰雹主要发生在南方地区;暴雪主要发生在南方地区;干旱和森林火灾主要发生在西南地区。
5. C板块内部,地壳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图中区域位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多地震。
6. A地震发生时建筑物不稳定,室外的居民应远离高大建筑;地震发生时电梯易损坏,不应乘坐电梯;地震发生时会导致地面震动加剧,高速驾驶汽车不安全;学生一起涌向教室门口会发生踩踏,尤其在地震时更加不安全。
7. D图示灾害主要分布于西南山区,此地质灾害是泥石流,而非地震、寒潮、台风,且寒潮和台风属于气象灾害。
8.6图示地质灾害为泥石流,多发生在西南地区,一方面这里山地广布,地势陡峭,落差大;另一方面这里降水丰沛且集中在夏季,受地形和降水的共同影响,常发生崩塌、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
9. D读图可知,①反映的是乱砍滥伐森林,不属于大气污染;②反映的是水资源短缺,不属于大气污染;③反映的是汽车尾气排放,属于大气污染;④反映的是酸雨,属于大气污染。
10. D读图可知,④反映的是酸雨现象,针对此现象,最有效的措施就是探究新能源,推广清洁能源,如天然气、太阳能和风能,采用先进的污染治理技术,减少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排放,从而防治酸雨。
11. D由图可以看出,山东省重点发展的清洁能源有太阳能、风能和核能,没有体现出水能、潮汐能和地热能。
12. B“大力发展高耗能产业”“垃圾混装、焚烧掩埋”和“鼓励乘坐私家车出行”是污染环境的做法,不利于山东省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只有“发放新能源汽车补贴”有利于山东省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13. D区域的划分是为了更好地认识区域内部的地理特征,因地制宜,促进区域的发展。划分“三区四带”的主要依据是自然地理特征和生态系统特征。
14. D读图可得,长江重点生态区主要位于南方地区,东北森林带纬度最高,北方防沙带主要覆盖了内蒙古自治区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方丘陵山地带易发生泥石流。
15. C读图可得,黄河流域植被恢复后,地表径流量减少,河流流速减缓,植被根系发达,固定土壤,含沙量减少,减轻下游河段的洪涝灾害。
16.答案 (1) A 地形
(2)秦岭 阻挡或减弱 少
(3)气象 大风(或降温或雨雪)帽子或围巾
解析 (1)读图可知,大部分白雾被阻挡在挡板的A侧,说明当气流运动方向与山脉走向不一致时,高大山脉(地形)对气流有阻挡作用。由此可见,寒潮的分布受地形因素影响。(2)四川盆地北部分布着高大山脉,图中甲秦岭、大巴山脉等对来自北方的冬季风(寒潮)有阻挡或减弱作用,而位于同纬度的长江中下游平原北部没有高大山脉,冬季风(寒潮)能长驱南下,因此四川盆地平均每年寒潮出现的次数比同纬度的长江中下游平原少。(3)寒潮属于气象灾害,寒潮过境多出现大风、降温、雨雪等天气。在生活中,要准备帽子、围巾、手套等物品应对寒潮,御寒保暖。
17.答案 (1)菲律宾以东洋面 (自东南)向西北
(2)亚热带季风气候 气候类型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
(3)不利:狂风暴雨;城市内涝;引发山洪(或洪涝)、滑坡、泥石流;发生水土流失;基础设施遭到损坏;生态环境受到破坏等。有利:带来降水,缓解南方地区的旱情等。
(4)季节:夏、秋季。建议:做好提前预报、预警;制定应急预案;提前加固房屋门窗;台风时,尽量避免外出;外出时,避开积水区域,避开大型广告牌;平时加强科普知识宣传,提高人们防灾减灾意识等。
解析 (1)台风“格美”发源于菲律宾以东洋面上,移动轨迹大致是从东南方向朝着西北方向行进。(2)台风“格美”登陆的地区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这一区域的气候类型以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我国气候的显著特征是气候类型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3)台风给我国带来的影响有不利影响和有利影响。不利影响:台风是一种强烈的天气系统,其中心附近风力强劲,同时会带来大量降水。城市地面硬化面积大,雨水下渗能力弱,短时间内的强降水容易造成内涝。山区地形陡峭,在雨水的冲刷下,容易发生滑坡和泥石流。强风和暴雨会破坏地表植被,带走土壤。狂风和洪水会对各类基础设施造成直接的冲击和破坏。有利影响:在一些降水较少、出现干旱的地区,台风带来的降水可以补充水资源,缓解旱情。(4)我国易受台风影响的季节是夏、秋季,在夏季和秋季,海洋温度较高,为台风的生成和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能量和水汽条件。建议:利用先进的气象技术,准确预测台风的路径、强度和影响范围,及时向公众发布预警信息。明确各部门在台风来临时的职责和应对措施。增强建筑物抵御强风的能力。台风时,尽量避免外出,保障人员生命安全。外出时,避开积水区域,避开大型广告牌,防止掉入积水坑或被广告牌砸伤。平时加强科普知识宣传,提高人们防灾减灾意识,让人们了解台风的危害和应对方法。
18.答案 (1)煤炭
(2)长江主要流经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多,水量丰富;地势起伏大,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我国东部地区能源需求量大。
(3)缓解能源短缺,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改善空气质量。
(4)减少煤炭消耗,改善环境;充分利用电站余热,实现节能减排;提高核电站经济效益。
(5)作为中学生,我们应该节约用电,如随手关灯,用完电脑及时关闭。低碳绿色出行,多使用公共交通工具或步行、骑行出门;逛街时带上购物袋,少用塑料袋;不用水时,及时拧紧水龙头,生活用水“一水多用”;适量点餐,剩余饭菜打包,减少使用一次性饭盒和一次性筷子就餐;垃圾分类投放等。
解析 (1)读图可知,2017—2021年我国能源消费占比最大的是煤炭,占到一半以上。(2)长江主要流经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多,水量丰富;流经地势阶梯交界处,地势起伏大,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我国东部地区经济发达,人口、城市众多,能源需求量大。(3)西电东送工程向东部地区输送了经济、高效、清洁的电力,不仅满足了东部地区日益增长的电力需求,而且缓解了东部地区日益严重的环保压力,缓解东部地区的能源紧张状况,调整东部地区的能源消费结构,改善东部地区空气质量。(4)煤炭燃烧会带来空气污染和二氧化碳排放,红沿河核电站为居民提供核能供暖可以减少煤炭消耗,改善环境;充分利用电站余热,实现节能减排;提高核电站经济效益。(5)中学生从个人和生活中的小事做起支持国家早日实现“碳中和”,践行节约用水、用电和低碳出行。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