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一调考试·高二年级历史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1.C考查西汉时期的政治特点。根据材料可知,武帝虽在甘泉宫避暑,仍及时了解政务:面对丞相“未敢发兵”的迟疑,武帝不仅发怒斥责,并下诏明确军事指令(捕斩反者),表明丞相的行动需受君主监督,关键决策最终由君主决定,佐证了汉武帝时期三公权力削弱的必然,故选C项。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标志是郡县制的推行,故排除A项;材料未提及中枢机构的行政流程或效率问题,故排除B项;材料体现了君主对军政核心事务的直接掌控,不能佐证边疆地区军事防御能力不足,故排除D项2.A考查唐朝的政治制度。根据材料可知,唐中期统治者给予地方节度使中央宰相的头衔,但通过侧书“使”字限定其身份,界定其权力边界,从而维持权力秩序,体现二者的权力博弈,故选A项。“藩镇割据”的核心是地方节度使拥兵自重、不听中央号令(如赋税自收、官吏自派、世袭职位),但材料仅提及节度使“带相衔”,未涉及军事、财政、人事权独立等“割据”关键特征,故排除B项;材料未提及“权力分割”(如中央内部三省权力划分、中央与地方权力划分的具体冲突),也未涉及“行政效率”的相关内容,故排除C项:材料仅提及“诸道节度使带平章事”,未对比不同节度使的权力差异,无法得出“权力失衡”的结论,故排除D项。3.D考查古罗马的政治制度。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罗马共和国早期,贵族元老院掌握决策权,通过宗教理由剥夺平民担任执政官的权利,本质是维护贵族对核心公权力的垄断,反映出贵族寡头体制的特征,故选D项。材料中贵族明确以“天命”为由拒绝平民担任执政官,本质是维护贵族垄断政治的特权,而非保护平民利益,故排除A项;罗马共和早期的“民主”是贵族的民主,平民被排除在核心政治之外,并非现代意义上的民主政治,故排除B项;“公权力”转移,意味着平民实际获得了核心政治权利,但材料仅体现平民“要求”参政但被拒绝,并未实现公权力转移,故排除C项4.B考查中古西欧的封建制度。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的法国已经进入等级君主制阶段,材料中路易十一摧垮贵族同盟、收回领地,打破了地方贵族的领土割据;查理八世“合并了布列塔尼地区”,将原本独立的地区纳入王室的直接控制范围。二者均体现国王对地方领土、政治权力的掌控力提升,故选B项。材料中法王收回贵族领地强化王权,与城市自治权无直接关联,故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市民阶层”故排除C项;材料中法王收回贵族领地、合并独立地区,本质是强化王权,进一步瓦解了封建制度,而不是扩张封建制度,故排除D项5.A考香美国民主政治。根据材料可知,这些现象析射出美国政治体制是一个权力分散的多元制衡体系各种权力分支、政治团体和社会力量相互交织,形成了一个复杂的政治生态。这种体制的目的是防止任何单的权力中心主宰国家事务,保障公民的权利和自由。美国在制度设计中,在权力制衡和政府效率之间做出了权衡。它优先考虑权力制衡和民主参与,认为这是保障自由和民主的关键。即使这种选择可能会导致政府决策效率的降低,但美国政治体制的维护者认为这是实行民主制度所必须付出的代价,故A项正确。美国的政治制度仍然是以间接民主为基础,通过选举代表来行使权力。因此,美国的分权制衡主要体现了联邦制与间接民主的结合,故排除B项;美国民主是有产者的民主,黑人、印第安人没有与白人同等的权利,故排除C项:D项是对材料的错误解读,故排除6.C考查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民国初期,共和党等党派与同盟会合并,国民党成立,材料中孙中山明确提出“建立完全国家”必需“先有完全政党”,主张两党以英美先进国家的政党政治为模范、秉持公理发展,核心是倡导按照资产阶级政党政治的逻辑(如政党竞争、议会协作、遵循公理)来构建政治体系,故选C项。材料中孙中山未提及袁世凯或其独裁行为,仅围绕“政党”“议院”“公理”展开,无法体现识破了袁世凯独裁阴谋,故排除A项;孙中山的核心主张是“两党以英美为模范、以公理为依归”,强调合作而非斗争,故排除B项;材料仅体现孙中山对政党政治的理想期待,“完全议会”“完全政党”是政党政治的特点,而不是民主政治的弊端,故排除D项。7.A考查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根据材料可知,《训政纲领》规定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代行国家最高权力,国民政府在其领导下执行政务,且二者通过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政治会议连接,形成国民党一党主导权力运行的架构。即南京国民政府的“训政”运作中,权力高度集中于国民党,并非真正实现民主宪政,而是借“训政”名义,行国民党一党专制独裁之实,故选A项。材料中国民党垄断权力,国民政府依附于国民党,这种党治模式是对政治民主化的阻碍,故排除B项;南京国民政府的“训政”只是近代政党政治实践中的一个案例,不能说明近代政党政治彻底失败,故排除C项;孙中山的训政理念强调训政是向宪政过渡,最终要还政于民,让民众参与国家治理,但南京国民政府的“训政”运作是国民党独揽大权,与孙中山训政理念内核不符,故排除D项。8.B考查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的制度探索。根据材料可知,这一规定体现出人民当家作主、民主集中制、权力监督等原则,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制度探索的成果,奠定了新中国成立后的民主政治原则,故选B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的标志是1937年9月《国共合作宣言》的发表,与1939年时间不符,故排除A项;“解放区”是解放战争时期对中共根据地的称呼,1939年属于抗日战争时期,根据地称为“抗日根据地”,时空概念混淆,故排除C项;“苏维埃民主政权”是土地革命时期(1927~1937年)中共在苏区建立的政权形式,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为适应抗日需要,中共将“苏维埃政权”改为“抗日民主政权”,故排除D项。9.C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推行均田制改革,通过“均给天下之田”和“劝课农桑”,将无主荒地分配给农民,缓和阶级矛盾,根本目的在于维护统治秩序,故选C项。孝文帝均田制改革的直接目的是解决土地兼并、贫富分化导致的社会动荡,保障赋税和徭役来源,巩固小农经济是均田制的客观效果,并非是根本目的,故排除A、B、D三项10.C考查改革开放的成就。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50~60年代,革命歌曲成为主流,当时处于新中国成立初期,需要革命歌曲凝聚力量,这是国家政策和社会环境(强调集体、革命精神)的体现。20世纪70年代末期,港台歌曲逐渐流入并被大众接触,到80年代内地流行歌曲和港台歌手登上春晚,因为改革开放的推进,国家政策逐渐放宽对文化的限制,社会环境更加开放包容,人们对多元文化的接受度提高,故选C项。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港台流行歌曲在全国传播,并非因为区域经济失衡,而是受政策开放【高二年级一调考试·历史参考答案第1页(共2页)】26-L-104B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26-L-104B-历史DA 转曲.pdf 历史.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