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哈师大青冈实验中学2025—2026学年度10月份考试高一历史试题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50分)1.下图是河姆渡人生活想象图,此图反映了当时河姆渡人A.发展小农经济 B.农耕定居C.过着群居生活 D.财产私有2.央视热播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从最平凡的一锅米饭、一个馒头,到各种小吃,全方位展示了中国人的日常饮食。米饭,永远是江南餐桌上最后的主角。有可能最早享用米饭的古人类是A.元谋人 B.北京人 C.半坡人 D.河姆渡人3.考古学家将原始社会区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其依据是A.生产组织的方式 B.所处的地域环境C.风俗文化的特征 D.工具的制作水平4.“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这种现象与制度相关A.中央集权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君主制5.秦国人长期与戎狄杂处,“父子无别,同室而居”。商鞅“为其男女之别”,“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由此可知,该变法内容带有的政治目的是A.方便基层管理 B.保障贵族利益 C.改变社会风俗 D.打破血缘关系6.华夏之名在西周已经出现,它成为中原居民的总称,以别于四邻较为落后的民族。后者相对华夏族被称为夷、蛮、戎、狄。春秋战国之交,曾以蛮国自居的楚国、被中国诸侯看作戎、狄的秦国已不再被视为蛮夷。这一变化说明A.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萌芽 B.不同民族差异消除C.华夏文化认同观念逐步增强 D.大一统趋势的加强7.公元前720年,周平王死,因为随葬品不足,新继位的周桓王只得派人去鲁国祈求,史称“求赙”。西周以来“天子不求私财”的传统从此打破,过去诸侯必须朝会天子的礼仪也名存实亡,相反,天子却要向诸侯进行聘问。这说明当时A.传统政治秩序遭到破坏 B.西周社会已礼崩乐坏C.宗法制进一步发展 D.周天子失去共主地位8.战国时期,秦国某地区原本由世袭的卿大夫统治,其封地内的赋税、军事等权力皆由卿大夫自行掌控。商鞅变法后,该地区被划分为县,由秦王直接任命县令进行治理,县令需定期向秦王汇报政务,且职位不能世袭。这一变化主要反映出商鞅变法中设县的举措A.扩大了贵族的统治范围 B.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C.使地方拥有了独立的行政权 D.导致诸侯割据的局面加剧9.在不同历史时期,人们对商鞅变法的总体评价不同。如下表所示:时期 总体评价商鞅变法至汉武帝之前 对变法正面评价最为辉煌、普遍的时期。汉武帝尊崇儒术至清末民初 商鞅变法饱受批评的时期。清末民初至今 对商鞅变法的认识逐渐客观,评价总体持赞扬态度。这表明A.变法是历史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B.历史人物评价缺乏统一的标准C.历史评价受到时代背景的影响 D.多角度的解释历史更具全面性10.秦始皇通过出巡祭祀六国神祇,如封禅泰山、祠湘山、望祀虞舜于九嶷山、上会稽山祭大禹。这些举措意在A.限制民间信仰 B.培育民众政治认同C.推行文化专制 D.完善宗法等级秩序11.商周以来,人口统计多以族、家、社为单位,有着浓郁的血缘宗族色彩。秦首创的“户籍相伍”策,以地缘要素的“户”为单位,使小农个体家庭取得了相对独立的地位。秦首创的户籍制度A.保护平民百姓利益 B.打破贵族世袭统治C.完善基层民主自治 D.加强对民众的控制12.秦制规定,对皇帝的名字要进行避讳,如秦始皇名政,秦即避讳“政”字,连同音字如“正”也在避讳之列,因而改称正月为“端月”。另外,文件中提到皇帝时,必须换行顶格书写。这些规定主要是为了A.凸显皇帝独尊 B.保证皇帝独裁 C.宣扬皇帝功业 D.实现文书统一13.秦朝时期,某大臣在朝堂上奏请:“如今六国已定,四海归一,陛下功过三皇,德兼五帝,宜更改名号,以彰显伟业。”秦始皇听闻后,下令群臣商议,最终确定称“皇帝”,自称“朕”,其命令称“制”或“诏”,且皇位由子孙世代传承。这一情境主要反映出秦朝皇帝制度的特征是A.皇权受到相权的制约 B.具有明显的等级色彩C.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D.皇位传承采用禅让制14.为了巩固统一的新兴政权,秦朝统治者对各种制度进行了“重塑”。其中,经“重塑”而成的中央官制是A.分封制 B.三公九卿制 C.行省制 D.内阁制15.汉武帝去世后,继位的昭帝年仅8岁,外戚霍光以大将军身份秉政,领尚书事。西汉后期如外戚王莽等,也都是以大将军或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等身份执掌中央大权。上述现象反映出A.国家实行重武轻文方针 B.中央行政中枢权力调整C.汉匈之间战争绵延不绝 D.汉武帝晚年曾昏庸无能16.西汉王国政区变化表,据此可知皇帝纪年 公元纪年 王国数量汉高帝十二年 前195年 10国汉文帝十六年 前164年 17国汉景帝中六年 前144年 25国A.郡国并行制下汉朝疆域不断扩大 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C.推行“推恩令”的条件更加成熟 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17.据《汉书》记载:“功臣侯者百有余邑,尊王子弟,大启九国 而藩国大者夸(跨)州兼郡,边城数十。”材料说明A.君主专制的加强 B.封建统治的巩固C.中央集权的削弱 D.民族交融的增强18.在广东佛山澜石东汉墓出土的一件陶制水田模型中,附有表现农田劳作的陶俑,或犁地,或插秧,或收割,或脱粒,还表现了备耕田中的粪肥堆。这反映出该时期A.占城稻广泛种植 B.南北经济差距缩小C.制瓷技术的成熟 D.农业生产精耕细作19.建武六年(公元30年),光武帝诏令“王莽时吏人没入为奴婢不应旧法者,皆免为庶人”;建武十五年,光武帝“诏下州郡检核垦田顷亩及户口年纪”。这两项措施的作用包括①稳定社会秩序 ②增加赋税收入 ③平抑商品价格 ④完善户籍制度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20.中国古代的某一赋税制度“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使赋税逐渐由“舍地税人”朝“舍人税地”方向发展。该制度A.规定农民承担定额租调 B.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C.以均田制的实施为基础 D.以庸代役保证农民的生产时间21.北魏云冈石窟中佛陀造像兼具外来艺术风格与中原衣冠特征,北齐《北史》载“(鲜卑)勋臣习汉礼,汉人效胡服”。这些现象A.实现边疆地区全面汉化 B.消除民族间的军事对抗C.推动儒家思想广泛传播 D.促进民族交融深化发展22.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是社会转型时期进行的重大改革。与商鞅变法相比,北魏孝文帝改革的“除旧布新”主要体现在A.废分封行县制 B.实行盐铁专营 C.废旧俗兴汉化 D.重农抑商23.有学者说:“在南北朝后期,北朝显示蓬勃活力;北朝最终得以统一南方,绝不仅仅来自部族的骑射传统和强大的武力。……北朝的强盛来自体制的力量,而体制的进步活力,则可以最终归结为北方的独特历史道路。”“北方独特的历史道路”包括①双向的民族交融 ②学习士族制度 ③实行三省六部制 ④颁布均田令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24.下面是我国古代两个时期的形势示意图。由图1到图2可以看出当时中国发展的趋势是图1 图2①诸侯混战愈演愈烈 ②经济重心逐渐南移③南方政权渐处劣势 ④由分裂逐步趋向统一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25.下列是中国古代朝代更替示意图(局部)其中图示①②③对应的朝代分别是A.蜀、西晋、隋 B.东汉、南宋、唐 C.东汉、西晋、唐 D.蜀、西夏、隋二、材料题:共50分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2分)材料一:周王正妻所生之子称嫡子,其他妻室所生之子为庶子。周王的嫡长子、嫡长孙一系有继承王位的权利,称其为大宗。次子、庶子的后裔相对于大宗称为小宗。而次子、庶子的嫡长子、嫡长孙于本支又是大宗,其次子、庶子之后裔又是小宗。以此类推,形成一个庞大的宗族网,小宗必须服从大宗。——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材料二:周有天下,裂土田而瓜分之,设五等,邦群后……然而降于夷王(西周第九代君主),害礼伤尊,下堂而迎觐者……迄于幽、厉,(周)王室东徙,而自列为诸侯矣。厥后,问鼎之轻重者有之,射王中肩者有之……天下乖戾,无君君之心……周之败端,其在乎此矣。——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1)材料一反映了西周的哪种政治制度?由材料一可以看出该制度的最大特点是什么?该制度有何作用?(8分)(2)材料二所述的政治制度是什么?该政治制度与材料一所述的政治制度之间有什么关系?(4分)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题目。(20分)材料一:下列为反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变化的一组图片材料二: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首者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爵。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徭役);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认为收孥(官奴婢)。宗室非有军功者论,不得为属籍……而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入三十县。 秦孝公用商鞅,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尤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材料三:秦朝废封建、行郡县是中国政治制度史上一大改革和创新。郡守是郡一级行政区的最高长官,本郡范围以内的民政、财政、司法等各项事务,皆在其管理范围之内。郡守由皇帝任命,必须绝对服从皇帝的旨意。郡守以下设有郡丞、郡尉各一人。郡下设县,县的最高长官称县令或县长。尽管后继的各个封建王朝在地方行政体制上也都各有不同程度的创新和发展,但是无论是郡(州)县两级制还是州(路、省)郡(府、州)县三级制,从理论上来说,它们都是秦代郡县制的继承和嬗变。——摘编自张卓琳《秦郡县制度研究》(1)材料一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什么历史史实?(2分)(2)材料二、三中涉及了商鞅变法的哪些经济措施?(6分)简评商鞅变法的这些经济措施。(6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秦朝推行郡县制的意义。(6分)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材料一:秦汉统一帝国形成后,民族认同意识进一步增强。司马迁在《史记》中,以黄帝为华夏第一帝,将“五方”之民,将秦、楚、越,以及中国四边的匈奴族、南越族、东越族、西南夷等的祖先一同纳入华夏同祖共源的世系中去,成为古代中国人“同源同祖”的渊源,由此构建了由五帝三王起始的中国五千年的政治与民族、文明的历史。——摘编自李禹阶《华夏民族与国家认同意识的演变》材料二:通过孝文帝的改革,北魏政权从政治制度到经济基础完全转变为汉族传统形式的政权,拓跋鲜卑的主体部分也迅速和汉族融为一体,孝文帝本人及北魏政权由此受到汉族士人的拥戴,十六国以来北方的民族交融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秦汉魏晋南北朝卷》(1)根据材料一,概括司马迁在民族认同方面的贡献。(4分)(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孝文帝为推动“民族交融”的举措及影响(从民族关系角度回答影响)。(8分)(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民族交融的因素。(6分)高一学年历史试题答案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50分)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B D D B A C A B C B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答案 D A C B B C C D B B题号 21 22 23 24 25答案 D C B D A二、材料题(31题12分,32题20分,33题18分,共50分)31.(1)政治制度:宗法制。 特点:嫡长子继承制。作用: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2)政治制度:分封制。关系:宗法制与宗法制相互补充,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血缘纽带,宗法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两者相辅相成、互为表里。【详解】(1)政治制度:根据材料“周王正妻所生之子称嫡子,其他妻室所生之子为庶子。周王的嫡长子、嫡长孙一系有继承王位的权利,称其为大宗”可知,这是宗法制,其纽带是血缘关系。 特点:根据材料“周王的嫡长子、嫡长孙一系有继承王位的权利,称其为大宗”可知,嫡长子继承制。作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嫡长子继承制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2)政治制度:根据材料“周有天下,裂土田而瓜分之,设五等,邦群后”可知,分封制,巩固了周王朝的统治。关系: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宗法制与宗法制相互补充,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血缘纽带,宗法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两者相辅相成、互为表里。32.(1)出现了铁犁牛耕。(2)重农抑商;废除井田制,开阡陌;奖励耕织。简评:从根本上确立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发展了封建经济,为秦国争霸和统一奠定了物质基础;但从长远看,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商品经济发展。(3))意义: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标志;形成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模式,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促进了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为后世地方治理提供了借鉴。(答出三点)36.(1)贡献:构建起“同源同祖”的思想观念;民族认同意识进一步增强(2)举措:迁都洛阳、穿汉服、讲汉话、改籍贯、改汉姓、通汉婚。影响:适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3)因素:民族迁徙(答北民南迁,少数民族内迁也给分)、友好往来、冲突和战争、统治者的改革【详解】(1)根据材料“司马迁在《史记》中,以黄帝为华夏第一帝,将‘五方’之民,将秦、楚、越,以及中国四边的匈奴族、南越族、东越族、西南夷等的祖先一同纳入华夏同祖共源的世系中去,成为古代中国人‘同源同祖’的渊源,”可知,构建起“同源同祖”的思想观念;根据材料“秦汉统一帝国形成后,民族认同意识进一步增强”可知,民族认同意识进一步增强。(2)举措:结合所学知识,孝文帝改革的举措有迁都洛阳、穿汉服、讲汉话、改籍贯、改汉姓、通汉婚等。影响:根据材料“北魏政权从政治制度到经济基础完全转变为汉族传统形式的政权,拓跋鲜卑的主体部分也迅速和汉族融为一体,孝文帝本人及北魏政权由此受到汉族士人的拥戴,十六国以来北方的民族融合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可知,适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3)结合所学知识,影响民族交融的因素一般有民族迁徙、友好往来、冲突和战争、统治者的改革等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