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 C2. B3. ①. 从兽形到半兽形再到人形 ②. 死而复生的能力 ③. 获得蛇的庇佑(每空 1 分,共 3 分)4. ①上古时期,蛇被神化,古人根据蛇的特点来塑造始祖和神灵形象。②随着人类对自然认知和改造能力的提升,蛇走下神坛,降格成为权力和地位的象征。③在龙的概念出现及地位上升后,蛇渐趋普通。 (一点 1 分,两点 2 分,三点 4 分,共 4 分)5. ①语言平实,可读性强。全文较少使用生僻词汇或专业术语,即使涉及古籍内容,也会用白话加以解释,避免理解困难。②多引历史故事,趣味性强。文中穿插愚公移山、伍子胥建城、刘邦斩蛇等故事,富有趣味性。③考古角度新颖独特。文章以大众所熟知的生肖动物为出发点,来讲述其背后所蕴含的历史与文化,易于引起读者兴趣。(每点 2 分,答满 3 点即可,共 6 分)【解析】【导语】这篇阅读材料以蛇意象为切入点,系统梳理了从上古图腾崇拜到汉代的文化演变。文章结构严谨,先以《山海经》等文献铺陈人首蛇身的神灵形象,再通过闻一多《伏羲考》阐释“拟兽化-拟人化”的演进逻辑,最后落脚于闽越地区的蛇崇拜遗存。材料兼具学术性与通俗性,既引用大量典籍佐证,又穿插“愚公移山”“蛇门”等典故增强可读性,通过蛇地位升降的叙事,生动展现了华夏文明中人与自然关系的动态变迁。【1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C.“最早出现在汉初”错误。原文“可见在距当时将近300 年的汉初,作为华夏始祖的伏羲与女娲就已经是人首蛇身的形象”,只能说明汉初时伏羲与女娲就已经是人首蛇身的形象,不能说明伏羲和女娲的人首蛇身形象“最早”出现于汉初。故选 C。【2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反映了战国时期人们的蛇崇拜”错误。愚公移山的典故中仅是提到了操蛇之神,并不能据此得出“战国时期人们的蛇崇拜”这一结论。C.“该族群至今仍保持着信奉蛇神的传统”错误。根据原文“许慎在《说文解字》里说:“‘闽:东南越,蛇穜(种)。从虫,门声’,又说‘蛮,南蛮,蛇穜’。这里说南蛮和东南越的闽族都是信奉蛇神的氏族”“古闽族发展到今天,确切可考的族群尚有畬族,‘畬’与‘蛇’同音,可见不无渊源”可知,原文只说古闽族是信奉蛇神的氏族,畬族由古闽族发展而来,与“蛇”有渊源,但并没有说如今的畬族依旧信奉蛇神。D.“因而蛇的地位十分崇高”错误。根据原文“为什么上古时代的始祖和众多神灵都是人首蛇身的形象?这或许反映了上古时代人们盛行的图腾崇拜”可知,应该是因为蛇的地位崇高,所以上古时期的神灵多与蛇有关,选项因果倒置。故选 B。【3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空:原文“神灵和始祖的形象从兽到人兽同体再到全人形这个过程”描述了神灵最终演变为全人形的三个阶段,因此可填写“从兽形到半兽形再到人形”。第二空:原文提到古人观察到蛇的蜕皮和冬眠习性后,“更延伸想象出它们具有长生不死和死而复生的神奇能力”。此处强调蛇的“死而复生”能力,因为蜕皮后“宛若新生”直接指向这种特性。因此可填写“死而复生的能力”。第三空:原文指出古人希望与蛇这类神奇生物联系,“以获得它们的庇佑,帮助应对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当先民自称蛇的后代时,目的正是为了寻求保护。因此可填写“获得蛇的庇佑”。【4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①由“古人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蛇,发现它们无足而能行走……更延伸想象出它们具有长生不死和死而复生的神奇能力”可知,古人因对蛇的敬畏与神奇能力的想象将蛇神化,根据蛇的特点塑造始祖和神灵形象。②由“当人类发现自己有能力改变大自然之时……蛇虽然走下神坛,但没有消失,而是降格为部落首领的重要附属物,成为权力和地位的象征”可知,蛇在这一时期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③由“当龙的概念出现及地位上升后,蛇便慢慢从高位退下,渐趋普通”“司马迁在《史记·高祖本纪》中记载刘邦是真龙天子,还记载了他斩杀白帝子(一条拦路蛇)的故事……此时,蛇的地位已不如龙”可知,在龙的概念出现后,蛇的地位下降,渐趋普通。【5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体裁和语言特点的能力。①介绍典籍中关于蛇和蛇之意象的记载时,未堆砌生僻词汇或专业术语;提到《山海经》中众多人首蛇身或操蛇、践蛇、珥蛇的神灵神人时直接列举名称,未使用晦涩难懂的表述;引用《说文解字》等古籍内容后紧接着用白话解释,语言平实更具可读性。②文中讲述操蛇之神时提到《列子·汤问》中愚公移山的典故,增加了趣味性;介绍蛇与古代城池的关系时,讲述伍子胥为吴王建造城池时立蛇门以制越的故事,使内容更加生动。从而让文章富有趣味性,吸引读者。③文中古代文献典籍中关于蛇的记载、分析上古时期神灵和人类始祖为何是人首蛇身形象、阐述蛇在人类文化观念中的演变等,都围绕生肖蛇展开,将考古知识与大众熟悉的生肖文化相结合,易于引起读者兴趣。6. D 7. D18. ①刚烈坚贞:面对李甲的背叛和孙富的算计,她没有丝毫妥协,毅然决然地选择投江,以死明志,维护自己的尊严和爱情的纯洁。②聪慧冷静:当李甲告知孙富之计,她迅速看穿李甲的懦弱和孙富的险恶用心,表面冷静应对,让对方放松警惕,实则为后续的反抗做准备。③自尊自爱:她积累百宝本为托付终身,遭李甲抛弃后,怒沉百宝,不愿让财富成为李甲等人的获利工具,彰显出她对自我价值的珍视和不容他人践踏的尊严。 (一点 2 分,共 6 分)9. ①“逢人且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此句是对李甲轻易向孙富吐露心声行为的一种批判(1 分),也揭示了人际交往中人心复杂、不可轻信他人的社会现实,起到了警示世人的作用(1 分),同时推动情节发展,暗示李甲与杜十娘的命运因他的轻信而改变(1 分)。②“三魂渺渺归水府,七魄悠悠入冥途”,这联诗句以一种富有诗意和神秘色彩的语言,表达了对杜十娘悲惨命运的深切同情(1 分),渲染出浓厚的悲剧氛围,让读者对杜十娘的遭遇倍感痛心(1 分),也增强了故事的感染力和艺术效果(1 分)。(一点 3 分,共 6 分)【解析】【导语】这篇节选通过杜十娘与李甲、孙富的三角冲突,深刻揭露了封建礼教对人性的压抑。杜十娘“怒沉百宝”的戏剧性场景,以毁灭财富象征对真情的绝望,其刚烈决绝与李甲的懦弱形成鲜明对比。作者冯梦龙运用层层递进的叙事手法,将个人悲剧升华为对时代价值观的批判。两联诗句的插入既强化了道德评判,又增强了抒情效果,体现了话本小说“文备众体”的艺术特色。【6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D.“因为她将人生悲剧归因于个人时运不济,流露出了消极的宿命论倾向”错误。杜十娘感叹“命之不辰”,表面看似归因于时运,但结合上下文可知,这是她在被李甲背叛后的悲愤之语。她的悲剧根源并非“宿命”,而是李甲的懦弱自私、孙富的恶意算计,以及当时社会对女性的压迫与轻视。她的“怒沉百宝箱”与投江,是对现实的控诉,对不公命运的反抗,而非消极接受宿命论。故选 D。【7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把握能力。D.“带有一定的虚伪性,意在博取杜十娘同情,以便让她更容易接受被转卖的安排”错误。李甲的眼泪主要源于其懦弱性格与两难处境(父子伦常与爱情),并无虚伪意图。文中他“拥被而起,欲言不语”“扑簌簌掉泪”等描写,更体现内心挣扎而非刻意博取同情。故选 D。【8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把握能力。①杜十娘与李甲“情好,已及二载,千辛万苦”,本寄望“百年欢笑”,却遭无情背叛。面对李甲的背叛和孙富的算计,她拒绝接受被转卖的屈辱命运,也不愿让自己的真情与财富沦为他人交易的筹码。“抱持宝匣,向江心一跳”的决绝,不是懦弱的逃避,而是以生命为代价维护自己的尊严和践行“死生相共”的爱情的纯洁,体现出杜十娘的刚烈坚贞。②当李甲含泪提出将她转卖给孙富的计划时,杜十娘并未当场崩溃哭闹,而是“放开两手,冷笑一声”,以反讽的语气称孙富为“大英雄”,并假意答应“明早快快应承了他”,甚至提醒李甲“须得兑足交付郎君之手,妾始过舟,勿为贾竖子所欺”。这一系列反应看似顺从,实则是她在看穿李甲的懦弱和孙富的险恶用心后在极度悲愤中迅速做出的决断,她表面冷静应对,让对方放松警惕,实则为后续的反抗做准备。这种“不动声色”的应对,展现了她临事不乱的聪慧和冷静。③杜十娘“私有所积,本为终身之计”,但是遭到李甲抛弃后,杜十娘怒沉百宝,实际上是对李甲背叛的无声控诉,她的财富远胜千金,李甲背叛的不仅是爱情,更是对她价值的彻底漠视,是对她尊严的践踏,她也不愿让财富成为李甲等人的获利工具,彰显出杜十娘对自我价值的珍视和不容他人践踏的尊严。【9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能力。①“逢人且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此联位于李甲接受孙富“千金之计”、承诺“归与商之”之后,是对李甲轻信他人、泄露真情的隐性批评,也暗含对世情险恶的警示。李甲在孙富的引诱下,将自己与杜十娘的“始末根由,备细述了一遍”,毫无防备地暴露了自己“惧怕老子”“难归之故”的软肋,最终被孙富抓住弱点设下圈套。诗句“未可全抛一片心”正是对李甲这种“全抛一片心”的天真(或愚蠢)的讽刺——他对心怀叵测的孙富毫无警惕,轻易将私情与困境托出,为后续的背叛埋下伏笔。诗句本身是民间流传的处世箴言,作者在此插入,既是对李甲的批评,也暗示了孙富这类人的虚伪险恶,起到了警示世人的作用。②“三魂渺渺归水府,七魄悠悠入冥途”位于杜十娘投江之后,是对其悲剧结局的沉痛哀悼,也强化了悲剧的感染力与情感张力。诗句以古典诗词中常用的“魂归水府”“魄入冥途”意象,直白描绘了杜十娘投江后的凄惨结局,将叙事的冷静转为作者直接的抒情,寄托了作者对杜十娘刚烈赴死悲惨命运的深切同情。“渺渺”“悠悠”2二词渲染出悲凉空寂的氛围,用富有诗意和神秘色彩的语言,让读者对杜十娘的悲惨遭遇倍感痛心,增强了故事的感染力和艺术效果。10. CEG 11. C 12. D13. (1)得到原城而失掉信用,用什么庇护百姓?丢失的东西就更多了。(何以,用什么;所亡,丢失的东西;“滋”,更加;句意 1 分)(2)而且晋文公想要继承齐桓公的霸业,用来辅佐天子,这是宏大的志向。(袭,继承;翼,辅佐;乃,是,判断句;句意 1 分)14. ①守原之事关系重大,与寺人相谋有辱王命。②这一行为滋生了伤害贤良、败坏政治的祸根。③晋文公疏贤臣而问政于宦官,为后世宦官专权开了恶端。(每点 1 分,共 3 分)【解析】【导语】这篇文言文阅读材料展现了晋文公重耳的政治智慧与历史争议。材料一通过“寺人披进谏”和“围原守信”两则故事,刻画了晋文公善于纳谏、重视诚信的明君形象;材料二柳宗元的评论则尖锐指出其“问守原于寺人”的政治失误,批判其违背“谋于朝”的治国正道。两则材料形成鲜明对比,既呈现了历史人物的复杂性,又体现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任贤远佞”的治国理念,具有深刻的历史反思价值。【10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这之后我跟随狄君在渭水之滨打猎,你替晋惠公来追杀我,(惠公)命令你三天到达,你第二天就到了。“余”是主语,“从狄君”是状语,“田”作谓语,“渭滨”后置状语,语意完整,在其后 C 处断开;“女”为主语,“为惠公”“来求”为状语,“杀余”是谓语和宾语,结构完整,在 E 处断开;主语“惠公”承前省略,“命”为谓语,“女三宿”为宾语,句子成分完整,在 G 处断开。故选 CEG。【11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正确。“让”,责备/谦让。句意:晋文公差人责备他。/他的话不谦让。B.正确。“其”,都是副词,还是。句意:你还是离开吧。/我们还是回去吧。C.“意思相同”错误。“法”,准则/法令,制度。句意:这难道可以作为治理国家的准则吗?/秦孝公采用商鞅的法令制度。D.正确。“背”,违背/背叛。句意:却违背了齐桓公兴盛的原因。/不顾及恩德道义,背叛君主和亲人。故选 C。【12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为了弥补自己的过失”错误。材料一原文“寺人披请见……以难告”,可见寺人披求见的核心目的是“提醒晋文公将遭灾难”,而非“弥补自己的过失”。故选 D。【13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所亡”,“所”字结构,丢失的东西;“滋”,更加;“何以庇之”,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以何庇之”。(2)“袭”,继承;“翼”,名词活用作动词,辅佐;“乃大志也”,判断句。【14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①由原文“守原,政之大者也……不宜谋及媟近,以忝王命”可知,柳宗元认为守原地关系重大,若与寺人谋之,有辱天子之命。②由原文“贼贤失政之端,由是滋矣”可知,柳宗元认为开宦官干政之端,滋生“贼贤失政”的祸根。③由原文“乃卒定于内竖,其可以为法乎”“后景监得以相卫鞅,弘、石得以杀望之,误之者晋文公也”可知,柳宗元认为文公疏狐偃、先轸等贤臣而独问于寺人勃鞮,开启后世宦官用事(景监相卫鞅、弘石杀望之)之恶例,故不可为法。参考译文:材料一:晋国公子重耳逃往狄国,跟随他的人有狐偃、赵衰、颠颉、魏武子、司空季子。僖公二十四年春天,秦穆公派兵护送重耳回到晋国(即位)。吕甥、郤芮(害怕重耳报复),准备焚烧晋文公正宫并杀死晋文公。宦官勃鞮(寺人披)请求进见晋文公,晋文公派人责备他,并且拒绝接见,说:“蒲城那一战,献公命令你一夜之后赶到,你当天就到了。后来我跟随狄国国君在渭水岸边打猎,你替惠公来追杀我,惠公命令你三天之后赶到,你两天就到了。虽然有国君的命令,你为什么这么快呢?我被你斩断的衣袖还在,你还是离开吧!”勃鞮回答说:“我以为您回到晋国即位后,应该明白(君主必须分清公仇私怨的道理)了;如果您还没明白,恐怕又要遭遇祸难。国君的命令不能违背,这是古代的制度。清除国君所憎恶的人,我只看自己的能力是否足够。(当时您是)蒲城人也好,(后来是)狄国人也罢,跟我有什么关系呢?如今您即位为君,难道就没有像当年蒲人、狄人那样反对您的人吗?齐桓公曾不计较管仲射中自己带钩的仇恨,反而让管仲辅佐自己,您如果改变齐桓公那样的做法(而记私仇),(那我自然会离开,)何必要劳烦您下命令呢?(如果您记私仇而不接纳有过错的人),那么要离开的人会很多,难道只有我这个受过宫刑的人吗!”晋文公于是接见了勃鞮,勃鞮3便把吕甥、郤芮准备作乱的事情告诉了晋文公。僖公二十五年冬天,晋文公包围了原城,命令士兵只携带三天的粮食。三天后原城还不投降,晋文公就下令撤军。间谍从原城出来,说:“原城准备投降了。”军中官吏说:“请再等等吧。”晋文公说:“信用,是国家的宝物,是百姓赖以生存的保障。得到原城却失掉信用,用什么庇护百姓?丢失的东西反而更多。”(于是)军队后退三十里,原城随即投降。晋文公向宦官勃鞮询问原城守官的人选,勃鞮回答说:“从前赵衰曾带着一壶饭食从小路追赶您(却没追上),饿了也不肯自己吃(那饭食)。”所以晋文公就让赵衰担任原城的守官。材料二:晋文公从周天子那里接受原城之后,为选择原城守官的事感到为难。(他)询问宦官勃鞮(的意见),并根据勃鞮的建议把原城交给赵衰治理。我认为镇守原城,是国家重大的政事,凭借这一职位可以承接天子的旨意,建立霸主的功业,对诸侯发布命令,不应该和受宠信的宦官商议,以致辱没天子的命令。然而晋文公选择重要职位的官员,不在朝堂上公开商议,却在宫廷内私下讨论;不广泛征求卿相大臣的意见,却只和宦官谋划。虽然赵衰的贤能足以胜任原城守官,国家的政事没有因此败坏,但伤害贤才、败坏政治的祸端,却从此滋生了。何况当时晋国并不缺乏可以商议政事的大臣啊!狐偃是(晋文公的)谋臣,先轸担任中军主帅,晋文公却疏远他们而不咨询意见,不向外寻求贤才的建议,最终却由宦官来决定(守官人选),这难道能作为(治理国家的)准则吗?而且晋文公想要继承齐桓公的霸业,用来辅佐天子,这是宏大的志向。然而齐桓公因任用管仲而兴盛,因任用竖刁而衰败。(晋文公)获得原城、开拓疆土,正是他开始执政、向诸侯展示(治国能力)的时候,却违背了齐桓公兴盛的原因,重蹈他衰败的轨迹。不过晋文公能成为诸侯霸主,是因为他的土地广阔、军力强盛,而且有天子册封的道义名义。诸侯确实畏惧他,怎么能真心信服他呢?后来景监能够(向秦孝公)推荐商鞅并让其担任丞相,弘恭、石显能够(设计)杀害萧望之,(开创这种宦官干预政事先例)贻误后世的,正是晋文公啊。唉!找到贤能的大臣来镇守大邑,那么(晋文公)询问的对象(赵衰)不算选错,但问题在于询问的人(勃鞮)选错了。然而(这种做法)尚且让当时的人感到羞耻,又贻误后世到如此地步,何况那些询问的人和选拔的人都选错的情况,又能用什么来挽救呢?所以我写下晋文公的过错,来附合《春秋》中记载许世子止(因进药不当致父死)、赵盾(因逃避责任致君被杀)相关事件时所体现的(褒贬)道义准则。15. D16. ①首联以灯、月“劝”“唤”的拟人化表达,暗写诗人对读书的热爱——他将自身主动读书的行为,转化为外物的“劝勉”,告诫人们要珍惜时间,不负韶华。②颔联直接抒怀,面对古籍中的“诸老”(先贤),诗人不盲从、不自卑,认为自己通过努力,未必比不上千年之前的先贤,展现出不甘落后、刻苦奋进、努力求学、立志超越的进取感悟。③颈联写时光推移中自己双鬓变白,居处简陋,却始终坚持夜坐读书,暗含读书需耐住孤独寂寞、付出长期艰苦努力。(一点 2 分,共 6 分)【解析】【导语】这首《夜坐》展现了杨万里夜读时的哲思与生活情趣。青灯素月拟人化的描写营造出静谧而灵 动的读书氛围,颔联通过与古人相较体现治学自信,颈联时空交织勾勒出苦读身影,尾联“小雨新肥半圃蔬”的清新意象巧妙化解了夜读清贫,体现诗人超然物外的达观心境。【15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D.“反衬诗人深夜读书没有供给的哀愁之情”错误。作者正愁“夜饮无供给”时,小雨却恰好下起来了,可以滋肥园子里的蔬菜,所以表达了作者的高兴之情。17(1)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2)江山如画 画图难足(3)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18. B19.① “护右”改“护佑”;②“驭寒”改为“御寒”。 (一点 1 分,共 2 分)20. A.追本溯源 B.按图索骥 (一词 1 分,共 2 分)21. 甲:所以“求”引申为“想要得到” 乙:像两股绳交叉缠绕丙:那么“深度”二字(一句 2 分,共 6 分,意思对即可)22. ①运用夸张手法,突显 DeepSeek 的火爆程度;②口语化表达,生动形象,吸引读者;4③与“深度求索”的庄重形成对比,增添趣味。(答出一点 2 分,二点 4 分,三点 5 分)【解析】【18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短语结构类型的能力。“深度求索”是偏正结构。A.后补结构。B.偏正结构。C.主谓结构。D.并列结构。故选 B。【19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辨析形近字的能力。第一处,“护右”的“右”应写作“佑”。“右”指右边;“佑”有辅助、帮助、庇佑的意思。语境表达的是人们希望得到神明的庇护,应用“佑”。第二处,“驭寒”的“驭”应写作“御”。“驭”本义指驾驶马车,引申为控制、驾驭,如驾驭、驭手等;“御”有抵挡、防御的意思。语境表达的是动物皮毛能够抵御寒冷,应用“御”。【20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A 处,前文提出“‘求索’二字有何来历呢”这一问题,接着说“我们不妨……求索一番。‘求’的本义就是皮毛衣服……我们接着说‘索’字……”,下文具体分析了“求”“索”二字的本义,这表明此处需要一个表示探寻事物根源、来历的成语,故可填“追本溯源”。追本溯源:追究根本,探索源头,比喻追寻根源。B 处,文中提到“有个成语叫……说的是古代有一位相马专家伯乐的儿子拿着《相马经》,根据文中的描述去寻找千里马的故事”,据此可知需要填入一个能概括这个故事的成语,故可填“按图索骥”。按图索骥:指按照图像寻找好马,比喻按照线索去寻求。【21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甲处,前文提到“‘求’的本义就是皮毛衣服,甲骨文像是手拿着一件毛朝外的皮衣”,接着阐述了两种关于“求”字本义引申出其他含义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在祭祀时把珍贵裘皮献给神明,向神明求告以期得到护佑或赐福,所以“求”有诉求、祈求之意;另一种观点指出动物皮毛是大家都想要得到的东西,所以“求”字就从本义引申出了“想要得到”的意思,故可填:所以“求”引申为“想要得到”。乙处,结合上下文“‘索’的本义是粗大的绳子”“使其扭结成股,上端为了防止松散而系上绳结。几股细绳缠绕起来的大绳才是‘索’”和图中字形可知,“索”的甲骨文像两股绳交叉缠绕,故可填:像两股绳交叉缠绕。丙处,前文围绕“求索”二字展开,此处后面开始阐述“深”字的含义。从“求索”过渡到“深”,需要一个引导性的语句,自然地引出对“深”字的讨论。DeepSeek 中文名是“深度求索”,可用“深度”二字来进行过渡,故可填:那么“深度”二字。【22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词语表达效果的能力。①“火出天际”是一种极度夸张的说法。从实际情况来看,一个产品或事物很难真正达到“火到天际”的程度,但作者使用这样的表述,是为了强调 DeepSeek 自出现后受到了极大的关注,传播范围极广,影响力非常大,让读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其火爆程度超乎寻常。②“火出天际”是一种非常口语化表达,在日常交流中人们经常会使用类似夸张且形象的说法来形容某事物很受欢迎。在正式的文本中,这种口语化的表达打破了常规的严肃和刻板,使文章语言更加生动活泼,更能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③前文提到 DeepSeek 的中文名“深度求索”广为人知,“深度求索”给人一种庄重、严肃、富有文化内涵的感觉,它体现了对知识、真理的执着追求。而“火出天际”则是一种活泼、夸张的表达,与“深度求索”的风格截然不同。这种风格上的对比,使文章在表达上更加丰富多样,增添了趣味性。23.【审题解析】材料给定的情景相当具有典型性,李文秀“刚回到阿勒泰”时,被“一事无成困扰着”,这一困扰来源于中国的传统价值观念,即“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追求。通过《我的阿勒泰》中李文秀与其妈妈的对话,材料引出了对“有用性”的探讨。张凤侠以草原上的树草为喻,深刻地揭示了“有用”的相对性。这不仅是对传统实用主义观念的一种挑战,也是对个体存在价值的一种肯定,即无论是否对他人产生效益,每个生命体都有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我们听到的更多的是要成为一个有用的人,这种“有用”常强调对于他人、家庭、社会的责任,这也让一些人在陷入“一事无成”的困境时自责、低落、精神内耗、自暴自弃,甚至做出一些极端性行为,本题意在引导学生对“有用性”这一话题作辩证思考。向外看,给他人提供帮助,有益于民族、国家是“有用”;向内看,“有用”的标准不应该只是由外部所决定,还在于不需要被外界的眼光所束缚,就像大自然中的树草一样,即使你在社会上并不起眼,但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你依然拥有自己的尊严和价值。考生如能结合个人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探讨清楚何为真正“有用”即为切题。【参考立意】51、万物逍遥,何问用否?2、有无相调,可为用之3、无用之用 方为大用4、有用是地基,无用是华屋5、人生,并不是拿来用的【范文】万物逍遥,何问用否?阿勒泰无垠草原之上,草木静静生长,不问有用无用,只随风摇曳,自在逍遥。当李文秀在阿勒泰的草原上,面对妈妈的回答,她或许开始领悟到:人生的真正意义并不在于“有用与否”的外界评判,而在于内心的自在与超脱。李文秀的困扰有其渊源。自人类进入后工业时代以来,一切仿佛被按下了加速键:人们用“职业赛道”取代“人生规划”,不断以加速度从“出发”直抵“到达”。一个个成就被“打卡”,一项项发明被“解锁”,世界发展一日千里,财富丰盈前所未有,然而人们却越发焦虑与紧张——唯结果论成为通行真理,社会达尔文主义成为竞争者心照不宣的准则。在此番你追我赶,唯恐落于人后的时代潮涌中,“无用”的评价将是生命不可承受之重。然而,我们未必不能手捧《庄子》,来一场心灵的逍遥游。放下“有用与否”的执念,方得自在情怀。鲲鹏之显现,旨在映照小雀之浅薄。然而我们若执迷于大鹏之伟力,计较“以大鹏之用,可取代多少架货运飞机”,这岂非重蹈小雀之覆辙?鲲鹏寓言的精髓,非在于力量之大小,而在于视野之开阔,或曰境界之提升。小大之别,实则是眼界之高下。数丈与九万里,自不可相提并论。立于不同高度观世,景象自是大相径庭。若你纠结于外部评价,得失纠葛间,难免落得彻夜难眠,然而换个角度看,鲲可以化作鹏,庄周可以化作蝴蝶,山、水、你、我俱融化在十日并出的光芒中,又有何执念呢?具备“顺其自然”的心境,拥抱自我丰盈。宋荣子洞察人间纷扰,超脱荣辱之境,却仍未能触及逍遥之真谛,盖因其尚未达到无我之化境;列子乘风而行,风停则必坠凡尘。宋荣与列子,皆有所依凭,而人生若有所待,便如身负枷锁,难以自在。万物自有意义,对李文秀而言亦是如此:当她顺应自然,内心无羁之时,天地灵韵便汇集到她的笔下,流淌出关于阿勒泰的诗篇,昭示出草木有情,万物自有意义。人生于世,或许我们都免不了迎来送往、身不由己,也难免遭遇寒风彻骨、无计可施的时刻。但请不要忘记每个人心中那片阿勒泰草原,它让我们挣脱实用主义的枷锁,以超越之姿,审美之心,旷达之怀,自在逍遥。62025-2026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高三语文试题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4.考试结束后,考生将答题卡交回。一、阅读(72分)(一)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古代文献典籍中关于蛇和蛇之意象的记载,最突出的应属上古时期神灵和人类始祖的人首蛇身形象,如汉画像石中人首蛇身状的伏羲和女娲。事实上,不止是他们,在古代文献中,上古时期的神灵多是人首蛇身的模样。仅《山海经》便多次提及人首蛇身或操蛇、践蛇、珥蛇的神灵神人,例如女娲、伏羲、烛龙、延维、窫窳、共工、相繇、贰负神、黄帝、启、奢比尸以及众多山神。有关操蛇之神的故事,我们更加耳熟能详的恐怕要数战国早期的作品《列子·汤问》中愚公移山的典故。愚公因出行被太行和王屋两山所阻,发愿要把山搬走,自己搬不完就让后代继续搬,“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手执灵蛇的山神听说了,怕他们真的挖个不停,便报告给了天帝。直至汉末时期,文学家王延寿在游览汉景帝之子鲁恭王建造的灵光殿时,看到殿中壁画而作《鲁灵光殿赋》,还提到“伏羲鳞身,女娲蛇躯”,可见在距当时将近300年的汉初,作为华夏始祖的伏羲与女娲就已经是人首蛇身的形象。为什么上古时代的始祖和众多神灵都是人首蛇身的形象?这或许反映了上古时代人们盛行的图腾崇拜。蛇在我国是一种广泛存在的动物,从南到北的平原、沼泽、山地、丘陵、江河都可见其身影。古人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蛇,发现它们无足而能行走,毒蛇还能致人死亡,自然而然地对这种神秘的生物产生了敬畏情绪,在观察到它们会冬眠和蜕皮等生活习性后,更延伸想象出它们具有长生不死和死而复生的神奇能力。古人的生存环境恶劣,生命往往受到大自然的威胁。他们希望自己能与这些神奇的生物有所联系,以获得它们的庇佑,帮助应对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于是他们把蛇想象成神,并按照蛇的特点来塑造始祖,始祖和神灵便成了人首蛇身、半人半兽的形象。闻一多在《伏羲考》里生动地阐释了这个过程。他认为华夏民族的图腾是龙,而龙的主干部分和基本形态都是蛇。一开始人是以蛇作为自己的祖先,极力把自己装扮得像龙(越人断发文身以像龙子),这是“人的拟兽化”。但无论如何装扮,都只能做到人首蛇身、半人半兽的地步,而不是全然的蛇。但在这个过程中,人类的知识进步了,于是他们开始把始祖的形象设置成人首蛇身,这叫“兽的拟人化”。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过去断发文身以像蛇的习俗被废弃,连记忆也淡薄了,于是始祖的模样就变作全人形了。高三语文第一次月考试题第1页共8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渤海大学附属高级中学2026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pdf 渤海大学附属高级中学2026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答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