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绵阳外国语学校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四川省绵阳外国语学校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温馨提示:平常心对待考试!让智慧在笔尖流淌,用细心为成功奠基!】
绵阳外国语学校2025~2026学年上期第一学月教学质量检测
高二年级历史试卷
本试卷分为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6页。完卷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共16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这一思想产生的制度渊源是
A.宗法制 B.禅让制
C.郡县制 D.察举制
2.从西周到春秋时代,周天子经常召开以“诸大夫”为名的贵族会议和以“国人”为名的平民会议,“凡国之大事,致民(召开国人会议);大故(重大事故,如灾害、兵寇、国丧等),致馀子(卿大夫嫡长子以外的儿子)”。这可用于证明先秦政治
A.充分尊重民众意见 B.植根于儒家思想文化
C.深受传统遗风影响 D.呈现家国同构的特色
3.东汉实行察举制,“郡察孝廉,州举茂才”,州、郡都必须定期向朝廷举荐一定数量的人才,而判断孝廉、茂才的标准包括对儒家经典的熟悉程度和道德声望的高低等。这客观上
A.推动了独尊儒学局面的出现 B.促使社会阶层趋于固化
C.打破了世家大族对政权的垄断 D.动摇了郡县制的基础
4.王安石变法期间,总是大量附会《诗经》《尚书》等儒家经典。他指出,免役法出于《周官》所谓府、史、胥、徒;保甲法起于三代丘甲;市易法源自周之司市。这反映了王安石
A.恢复三代的秩序 B.托古改制的策略
C.尊崇儒学的思想 D.遵循传统的意识
5.洪武三十年(1397年)九月,明太祖命户部下令“每乡里各置木铎(铜质的大铃铛)一,内选年老及瞽者(乐师)每月六次持铎徇于道路,高唱圣训以警众”。当时不少官员也自觉将振兴木铎视作治理地方的重要环节。可见,明代木铎老人
A.负责沟通乡里的官民关系 B.专门解决地方吏治的问题
C.严格监视百姓的言行举止 D.具有基层教化的重要作用
6.据图一和图二,清政府这一调整的主要目的是
A.防止地方势力的膨胀 B.限制省级官员的职权
C.缓解基层官员的冗滥 D.增加地方政区的层级
7.维新变法期间,有大批被裁撤的官员极端仇视变法,他们或造谣惑众,或上书恫吓,使得京师谣言四起,一些大臣更是对康有为和梁启超充满仇恨。这表明
A.废除科举遭官员反对 B.维新派力量过于弱小
C.变法存在失败的风险 D.变法加剧了社会分裂
8.1931年《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规定:“训政时期由中国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国民大会行使中央统治权”“选举、罢免、创制、复决四种政权之行使,由国民政府训导之。”这些规定
A.宣告了军政时期的结束 B.体现了防止专制的精神
C.削弱了抗日民主政权建设 D.违背了“主权在民”原则
9.在1937年11月陕甘宁边区的乡、区、县普选中,有70%的选民参加了选举。晋察冀边区在1940年大选时,参选乡民的比例在70%以上,中心地区的平山、灵寿等县达90%以上。上述数据可用来说明
A.统一战线阶级基础扩大 B.工农民主政权得到了巩固
C.基层自治体制趋于完善 D.根据地动员能力日益增强
10.为促进少数民族全面发展,新中国制定了一系列民族政策:民族区域自治、培养少数民族干部、使用和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宗教信仰自由等等。这些政策有利于
A.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B.消除各少数民族发展差异
C.形成多元一体的民族格局 D.推动基层自治的创新完善
11.《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规定,公务员“非因法定事由,非经法定程序,不被免职、降职、辞退或者处分”。如表所示为辞退公务员的“法定事由”的具体规定。这说明我国的公务员制度
法定事由 具体规定
年度考核不称职 连续两年被确定为不称职
不胜任工作 不胜任现职工作,又不接受组织的其他安排
机构调整 因所在机关调整、撤销、合并或者缩减编制员额需要调整工作,本人拒绝接受组织合理安排的
不履行法定义务 不履行公务员义务,不遵守公务员纪律,经教育仍无转变,不适合继续在机关工作,又不宜给予开除处分的
旷工 旷工或者因公外出、请假期满无正当理由逾期不归连续超过十五天,或者一年内累计超过三十天的
A.兼顾工作效率和稳定性 B.坚定贯彻党管干部原则
C.依法筑牢反腐倡廉屏障 D.注重激发干部队伍活力
12.约公元前494年,斯巴达国王克列奥美涅斯已因未能攻占阿哥斯而遭到监察官审判。约公元前506年,斯巴达人规定两个国王中只能一王出征,还必须有两名监察官随行。此外监察官和国王还要每月交换一次誓言。由此可知,古希腊城邦斯巴达的寡头政治
A.监察官是国家元首 B.国王有名无实
C.实质上是君主专制 D.具有民主色彩
13.有学者称,法兰克王权理论很大程度上就是法兰克王权基督教化的历史演进。借由教务会议,墨洛温国王不仅在族群众多的高卢论证了自身统治权力的合法性,而且逐渐成为法兰克主教团认可的正统基督教君王。这反映出当时的西欧
A.教权依附于世俗王权 B.民族国家意识逐渐觉醒
C.王权与教权矛盾缓和 D.王权借助宗教维护统治
14.1690年,英国议会通过了几个财政法案,限制国王的收入。威廉国王得到的终生享用的收入只及詹姆士二世的一半,完全不敷支出,用当时议会成员埃特里克的话说,新国王被置于了“仅够伙食钱”的困地。这说明在当时英国
A.国王权力被完全剥夺 B.议会权力高于王权
C.责任内阁制已经确立 D.财务状况逐渐恶化
15.下表是美国制宪会议中出现的三个国会建设方案。最终方案的形成过程体现了
方案一(弗吉尼亚方案) 方案二(新泽西方案) 最终方案(康涅狄格方案)
设立一个按人口比例分配表决权的国会 设立一个各州无论大小有同等表决权的国会 设立各州享有同等表决权的参议院和按人口数确定代表名额的众议院
A.选举是民主原则的基本体现 B.国会是代议政体的权力中枢
C.妥协是现代政治的重要机制 D.分权是共和制度的关键措施
16.二战结束后至1968年间,英国政府曾对文官制度作了新的调整。观察下图,从中可以推断出的结论是
A.行政人员在政府中的作用降低 B.福利制度导致官员的人数膨胀
C.文官人员设置体现分工专业化 D.文官层次过多影响行政的效率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
二、材料解析题。(共3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5分)
材料一 明清时期封建巡视制度得到进一步强化。首先是巡视监察法规的系统化。明清进一步加强巡视立法,清朝颁布了我国历史上最完整的一部以独立形式存在的监察法规——《钦定台规》,中国古代的巡视法规达到系统化程度。其二是建立严密的地方巡视系统。明清延续了唐宋以来中央对地方巡视系统多元化的趋势,建立起三个互不统属的独立系统:一是监察御史系统,包括专差、巡按御史两种;二是按察司系统,职责就是按察所属的府州县,下设主要官员有按察使;三是督抚系统,督抚即总督和巡抚。其三是加强巡视官之间的互相监督。明清统治者规定同一系统或不同系统的巡视官员可以互相监察、互相纠举,以保证巡视体系正常运转。
——《中国古代巡视制度梳略》
材料二 西方国家的问责机制是国家政治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国家的政治体制紧密相关,是责任政府的基本元素,其效力范围是整个国家,其约束的对象是整个国家的所有公职人员。西方国家对政府公职人员的监督体系主要包括法律监督、行政监督和舆论监督。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新闻监督通过新闻媒介的传播达到全社会或公众对政府官员的监督,由于这种监督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和国民性,因而这种监督比行政监督更有效、更有力量。
——《西方官员问责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中央对地方巡视制度强化的特点和原因。(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西方国家对官员监督与中国明清时期的巡视制度的不同之处。(9分)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整体评价中国明清时期和近代西方对官员的监督。(6分)
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我国历朝盛世如上述者(汉高祖、光武帝、唐太宗、明太祖与康熙、雍正、乾隆)之出现,几乎都是一字号的雄才大略、君权神授、独裁专制的英明之主也。在我国历史上,往往也是皇权愈大,政治愈清明,大小官吏,愈不敢贪赃枉法。……我们的皇帝陛下愈凶,愈厉害,权力愈大,直接管咱黎民百姓的地方官,愈不敢为非作歹。所以在传统中国里,黎民百姓对权力最大的皇帝,不但没有恶感,反而由衷崇拜呢!其原因亦在此。……钱穆是中国文化史上的基本卫道之士,他认为传统中国的相权,是制衡君权的法宝,比现代西方的三权分立制还要完美。……但中国相权哪能制衡君权?它只是君权的直线延伸和代理。皇帝如是秦皇汉武,宰相就是皇帝的爪牙;皇帝如是阿斗,那么以重典治国的诸葛丞相,就是代理皇帝,他们之间没什么制衡关系。
——唐德刚《袁氏当国》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材料中唐德刚关于古代中国君主制度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观点展开评析;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摘编自郭睿君等《中国古代文书行政与国家治理》
(1)根据材料,概括秦汉至唐宋时期中国文书行政发展的特点。(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汉至唐宋时期文书行政发展的意义。(7分)
绵阳外国语学校2025~2026学年上期第一学月教学质量检测
高二年级历史答案
1—5 ACBBD 6—10 ACDDA 11—16 ADDBC C
17.(25分)
(1)特点:加强立法,巡视监察系统化、规范化、制度化;巡视多元化;注重内部反腐。(6分)
原因: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强化,需要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以巩固统治;明清时期社会矛盾复杂,加强对地方的巡视有助于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继承和发展前代巡视制度的经验。(4分)
(2)监察对象:明清:最高统治者不受监督;西方:对所有公职人员进行监督;
监察途径:明清:官员内部的监督;西方:还通过新闻媒介实行社会监督;
监察目的:明清:保障君主权威和地位;西方:保证民主制度的落实。(或明清服务于君主专制;西方服务于资产阶级民主代议制。)(9分)
(3)评价:都有利于防止官员腐败,整顿吏治;有助于提高行政效率,保障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巩固统治;由于目的和所处时代、方式不同,在效果上存在明显差异。(6分)
18.(12分,其中观点2分,态度2分,评析8分)
示例1:
观点:材料中唐德刚认为古代中国君权至上,相权无法制衡君权,只能是君权的辅助。
态度:这一观点较为中肯的指出了古代君主制度的实质。
评析:秦汉时期,三公坐而论道,丞相开府治事,但最终决策大权仍然掌握在皇帝手中,三公设置本身就是对相权的分割制约,分担皇帝的工作。唐宋时期,君权进一步加强,无论三省六部制度的创设还是二府三司制度的发展,本质都是分割相权以集中君权。明清时期,内阁作为君权的辅佐机构,毫无法定独立治事之地位,而军机处则将这一关系推向顶峰。纵观古代君主制度的发展规律,最终可以充分说明古代君相关系的实质。
示例2:
观点:材料中唐德刚认为古代中国君权至上,相权无法制衡君权。
态度:这一观点有失偏颇。
评析:事实上,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宰相作为中枢权力机构,执掌国家最高行政权力,在很大程度上形成了对君主的制约。秦汉时期,三公坐而论道,与皇帝之间构成相对较为平等的关系;此外丞相开府治事,政务人事大权在握,成为中枢权力的象征。唐宋以来,虽经三省六部制度的沿革变化,但丞相因掌握行政权力而实质处于三权之优势地位。明中以来,内阁首辅制与票拟之权则构成了对君权的实质约束,使中枢决策过程具有一定程度的民主性。综上所述,材料中作者对君相关系的看法则过于绝对。
19. (15分)
(1)特点:①文书种类丰富(涵盖考绩、行移等);②载体从竹简转为纸张,印章技术改进;③形成“一文一事”制度并规范化;④文书行政流程(起草、审核、运行)成熟;⑤设专职文书吏员及管理机构;⑥文书与档案分工明确。(任答4点即可得8分)
(2)意义:①规范行政流程,提升国家治理效率;②保障政务往来的准确性与规范性;③为后世文书行政提供制度借鉴;④推动档案管理体系独立发展;⑤适应中央集权加强的需要。(任答4点即可得7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