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百家争鸣 课件(任务驱动教学)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7课 百家争鸣 课件(任务驱动教学)

资源简介

(共19张PPT)
春秋战国时期
思想文化繁荣
(百家争鸣)
经济上:铁器牛耕的推广,生产力发展。(根本原因)
政治上:王室衰微,诸侯崛起,战争频繁,
各诸侯竞相招揽人才,变法图强。
所谓“百家”,是虚指,形容学派多,主要分为:儒,墨、道、法、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
所谓“争鸣”,辩论。指各家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广收门徒,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春秋战国的时代特征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第7课 百家争鸣
课程标准:
知道老子、孔子的思想和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理解这些思想是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重要源泉。
一、老子和《道德经》(春秋)
约公元前571年-
公元前471年
哲学之父,智慧之父
姓名
时代、籍贯
历史地位
代表著作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
春秋后期楚国人
道家学派创始人
《老子》(又称《道德经》)
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
《道德经》书影
【任务1】结合课本39页,从《道德经》看老子思想。
一、老子和《道德经》(春秋)
人法地,地法天,
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德经》
1、思想核心:道
“道”是万物的本原和总规律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道德经》
(长短、高低、难易等)
哲学思想:顺应自然
2.辩证法思想:
①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双方可以相互转化;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天下莫不知,而莫能行。
——《道德经》第七十八章
2.辩证法思想:
②处世上,以退为进,以柔克刚
思想主张 核心
辩证
政治
1、思想核心:道
“道”是万物的本原和总规律,应顺应自然。
①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双方可以相互转化;
【任务1】结合课本39页,从《道德经》看老子思想。
一、老子和《道德经》(春秋)
我无为,而民自化;
我好静,而民自正;
我无事,而民自富;
我无欲,而民自朴。
——《道德经》第五十七章
小国寡民……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道德经》第八十章
小国寡民
无为而治;
②处世上,以退为进,以柔克刚
约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
姓名
时代、籍贯
历史地位
代表著作
孔子,名丘,字仲尼
春秋后期鲁国人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的思想由弟子整理成《论语》,整理修订《春秋》《诗经》等古代文献资料
《论语》书影
二、孔子和儒家学说(春秋)
二、孔子和儒家学说(春秋)
材料一:据统计,《论语》一书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依次是
人 仁 君子 礼 孔子
167次 109次 107次 75次 69次
樊迟(孔子弟子)问仁。子曰:“爱人”
任务二:
1、从“人—仁—君子”三个词语的频次上,反映出孔子对于“人”的最高标准是什么?要达到这一最高标准,需要有怎样的品质?
马棚失火
颜渊(孔子弟子)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加强道德规范的约束,主张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来维系社会秩序
1、核心思想:仁(最高标准)
有爱心和同情心,理解和体贴别人(仁者爱人)
二、孔子和儒家学说(春秋)
思考:孔子认为作为天下君子楷模的统治者,该有怎样的治国理念?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注:北极星),居其所而众星共之……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
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礼记·檀弓下》
思想主张 核心
治国理念
“仁”(仁者爱人)
以德治国(为政以德),反对苛政
以德治国
反对苛政
思考:你认为孔子提倡“为政以德”“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什么积极意义?
“为政以德”要求统治者爱护百姓,体现出民本思想,有利于改善民生;
“道之以德”,就是用道德教化思想,有利于弘扬正气,稳定社会秩序;
有利于对今天提倡的以德治国、建设和谐社会提供借鉴。
《孔子杏坛讲学图》
学在官府
【任务3】观察材料和课本41页,说明春秋时期的教育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一变化有何进步意义。
变化:从 “学在官府”变为“学在民间”,出现私学。
意义:①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促进教育公平性;
②促进了教育在民间的发展。
教育思想:有教无类
3、教育思想:
二、孔子和儒家学说(春秋)
【任务4】下列孔子言论分别体现了什么教育和学习理念?
材料1:学生冉求胆小,遇事退缩,孔子有针对性的教育他,凡事要抓紧,马上去做。学生仲由敢作敢为,但不够稳重。孔子怕他冒失,就叮嘱他凡事要请教父兄后再做。
材料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矣。”“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材料3:“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材料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因材施教
诚实求学、虚心请教
温故知新
学思结合
二、孔子和儒家学说(春秋)
4、教育方法:
5.文化贡献:
①孔子的思想被弟子及在传弟子整理成《论语》
后世称为“六经”
二、孔子和儒家学说(春秋)
思考:孔子在文化上有哪些贡献?
②修订“六经”;编订编年体史书《春秋》;整理古籍《诗经》《尚书》等。
思考:孔子对中国古代社会乃至世界有何影响?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孔子列为影响世界进程的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①对传承我国古代文化经典和学术思想作出巨大贡献。
②其创立的儒家学说后来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对古代政治与文化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他提出的一些道德规范对我国社会发展具有深远影响。41页第三段。
③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1.背景:
①经济大发展:铁器牛耕的推广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为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基础。(根本原因)
思考:春秋战国时期政冶、经济和文化领域出现了哪些新的变化?
②政治大动荡:王室衰微,分封制瓦解,士阶层崛起
③文化大繁荣:私学兴起,为学木繁荣提供了阵地
三、百家争鸣
学派 代表 主要思想 代表作
儒家
墨家
道家
法家
兵家
墨子
庄子
韩非子
《墨子》
《孟子》
《庄子》
荀子
孟子
《荀子》
《韩非子》
兼爱、非攻、节俭、尚贤
礼治,明确尊卑等级
治国顺应自然和民心,
追求精神自由,人格独立
以法治国,树立君主权威,
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兼爱” :人们互爱互利。
“非攻” :反对各国相互攻伐兼并、残害生命。
“尚贤” :选贤能的人治理国家。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韩非子
申不害重“术” ,商鞅重“法” ,慎到重“势” 。到战国末期,韩非将这三派兼容并顾。
三、百家争鸣
【任务5】阅读课本,梳理学派的基本信息。
仁政,“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拥护正义之战
孙武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孙子兵法》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荀子
共同目的:解决社会问题。
古今连线
当今的行为观点
古代各派学说、主张
同学之间团结友爱
公民都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依法治国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主张和平,反对战争
以人为本,以德治国
墨家,非攻
墨家,兼爱;儒家,仁爱
儒家,仁政、以德治国
儒家,有教无类
法家韩非子,法治
道家老子,顺应自然
三、百家争鸣
辩证看待问题
道家老子,辩证法思想
启示:对于传统文化,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
【任务6】根据材料,结合课本所学,分析“百家争鸣”的影响。
材料:“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文化繁荣的鼎盛时代。诸子学说的不少命题成为后代学说的萌芽形态,后来的学者大都从这里吸取思想材料或理论形式,进行改造和发展的工作。
——侯外庐《中国思想史纲》
①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成为我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
②为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43页)
三、百家争鸣
合作探究:
假如你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君主,面对诸侯纷争,社会剧变的局面,你会选择哪一学派观点作为治世药方?为什么?
仁政?无为而治?
兼爱非攻?以法治国?
法家。各国为了发展封建经济,纷纷在国内变法,法家反对空谈仁义、主张法治、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富国强兵,在战国争雄中立于不败之地。
老子
儒家—孟子、荀子
墨家—墨子
道家—庄子
法家—韩非子
兵家—孙武
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根本原因)
百家争鸣
流派
影响
盛于战国
兴于春秋
王室衰微
分封制瓦解
士阶层崛起
孔子
促进思想学术繁荣,对后世影响深远
课堂小结
认识: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
核心:道、顺应自然
核心:“仁”、仁者爱人
随堂检测
1.下图为2022年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其3D设计的拟人化熊猫,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此理念源于我国古代的( )
A.道家思想 B.儒家思想
C.墨家思想 D.法家思想
A
2.网上有这样一则“段子”:平时学习不努力,考前又不听圣人“温故而知新”的教诲,他怎么会保佑你及格呢?材料中的“圣人”是指( )
A.老子 B.孔子 C.墨子 D.荀子
B
4.春秋战国是社会大动荡的时期,也是学术思想非常活跃的时期,各种学说蓬勃兴起。以下不属于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思想活跃的原因的是( )
A.私学兴起,下层人民可以接受教育
B.战争频繁,社会动荡不安
C.统治者重视人才培养 D.社会生产力进步
3.2020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该民法典对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具有重大意义。战国时期主张“以法治国”的思想家是( )
A.孟子 B.孔子 C.墨子 D.韩非
D
B
随堂检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