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七年级第一次大练习历史试题2025.10一、选择题(25分)1.化石是记录地球历史的特殊文字。考古学者发掘的元谋人和北京人的“特殊文字”可用于研究(A.人类起源B.农耕生活C。部落联盟D,国家产生2。朱绍侯在《中国古代史》中写道:“1965年发现于云南元谋县上那蚌村的元谋被人,·是我国己发现的较早的人类。”可以印证这一观点的可靠依据是()A.考古发掘的问齿化石B.学者的研究成果报告C.历史著作的相关记载D.影视作品的纪实演绎3.北京人已经学会使用火,还会长时间保存火种,用火烧烤食物、御寒、驱兽。最能支持这一结论的是()A.遗址中发现的灰烬、烧石和烧骨B.《韩非子》关于远古时代的记述C.《山海经》远古时代的神话传说D.历史研究学者的推测和论述文章4.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A.元谋人遗址B.蓝田人遗址C.北京人遗址D.山顶洞人遗址5,西安半坡遗址的房屋、窖穴、墓莽中发现了很多粟的遗存。在其中一个深不足1米;底径约1米的窖穴内有粟粒朽灰堆积,专家推测其为储粮窖。据此可知,半坡先民()A.举握人工取火技术B。处于打制石器时代C.过若农耕定居生活D。依靠食物采巢为生6.该遗址因为地处东南沿海,地下水位较高,保存了丰富的有机质遗存,如干栏式建筑。据此判断“该遗址”是()A.元谋人遗此B.北京人遗址℃.河姆波遗址D.半坡遗址7。判断人类进入文明社会标准的“中圈方案”是()A:私有制、阶级、贫富分化B.文字、私有制、阶级的产生C.私有制、阶级、国家的产生D.传说、史书、和文字的佐证8。在距今约4000年的陕西神木石峁遗址是由皇城台、内城、外城三座基本完整并相对独立的城垣构成,城内密布官殿建筑答遗迹。下列与其文化特征最相近的考古遗址是()北京人遗址B.良渚遗址C.河姆波遗址D.半坡遗址9.下列出土于我国不同地区的玉器文物可以印证中华文明的(浙江度诸遣址·五踪四川三星堆道址·玉踪山西陶寺逢址·玉踪A,先进丰富B.稳定发展C。多元一体D。民族交融10。文明沉淀铸就了灿烂的华夏文明,被尊粜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的是()A。炎帝和费帝B.尧C.舜D.禹111.中国人自称龙的传人。源于约8000年前的“龙”形,·遍布中华大地,贯穿鉴个新石器时代直至今天,成为中华民族共有的图脚。这最能体现的中华人文精神是()A.华夏认同B.革故鼎新C.道法自然D.和而不同12.如果把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河姆菠人、半坡人、炎帝与黄帝、大禹治水、良渚古城等概念作为一个学习主题,那么这个学习主题应该是()A,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B.帛期国家与社会变革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D.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13.当你看到《最早的中国一二里头文明的崛起》一书时,你应想到的朝代是()A.夏朝B.商朝C.秦朝D.元朝14.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的绿松石龙形器,器物造型独特,由众多细小的绿松石片精心拼合而成,工艺极为梢湛。它的出土体现了()A.二里头时期已出现成熟文字B.当时高超的手工业制作水平C.二里头文明来源于外来文化D,二里头时期已进入青铜时代15.夏商周时期是我国单期国家的产生与发展的重要阶段。夏、商、周三朝的灭心亡给后世君主的主要启示是要(A.提倡改革B.里视教有C.以民为本D.发展经济16。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发生在图中①处朝代的历史事件是()夏朝①周约公元·约公元公元公元前2070年前1600年前1046年前771年中国古代朝代更替示意图(局部)A.大禺治水B.盘庚迁股C.国人暴动D.涿鹿之战17.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有“康”(指粮仓)“畎”(指田间水沟)“园田”(指为农田施肥)等字,这反映出商代()A.手工业的新发展B.私有观念的产生“C.农业技术的进步D.赋税负担的繁重18.用公元纪年法来看,公元前1046年属于(A.公元I0世纪40年代B:公元前10世纪40年代C.公元11世纪40年代D.公元前11世纪40年代19.《周易》中“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表达了对汤武以战争方式推翻旧王朝的立场是(A。存疑B.赞同C.批判D.否定20。西周时期实行了一种“封诸侯,建同姓?的社会制度。该制度自在A.发展经济B.稳定改高C。编修典籍D.减省刑罚21.铁侧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是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之一。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于()A.商朝B.西周C.春秋时期D.战国时期22.《街子儒效篇》记裁:“(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材料表明了周王分封诸侯凭借()A血缘亲疏B.长幼尊卑C.功劳大小D.品德优劣23.西周早期青铜器利篮铭文:“武(王)征商,唯甲子朝,岁鼎,克昏夙有商…”《尚书·收誓》:“时甲子味爽,王朝至于商郊牧野。”以上材料指向同~一本件。两则材料(A互为印证B.直相矛盾C.孤证不立D.不足采信2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