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部分重点中学TOP二十名校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调研考试历史试题(图片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河南省部分重点中学TOP二十名校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调研考试历史试题(图片版,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8届高一年级T0P二十名校十月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1.C根据材料可知,在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河洛地区,生活于豫中丘陵区的先民们,与生活在准河上游沙澧
河流域的先民们相比,由于所处自然地理环境不同,生产方式与生活习俗也判然有别,这表明人们的生产
生活方式因地制宜,故选C项。地理因素影响文明的发展,但“决定”一词过于绝对,且文明是指宗教、国
家、文字等,材料体现的是文化而非文明,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仰韶文化是指黄河中游地区一种
重要的新石器时代彩陶文化,其持续时间大约在公元前5000年至前3000年,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
文化的空间差异,而非时间层面前后的连续性,排除D项。
2.C根据材料可知,河套、中原、海岱、巴蜀、江汉和太湖等地区均是中国文明的发源地,中国文明的起源是
“多源”或“多元”的;二里头时代已由“邦国”或文明时代进入“王国”文明时代,形成一个整体,中原文明成
为核心,中国文明也从多元转向了一体,故选C项。龙山时代邦国林立,材料未体现龙山时代中原的中心
地位,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郡县制、官僚制是中央集权的表现,中央集权制萌生于春秋战国时
期,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部落联盟,且部落联盟是指三皇五帝时期,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
3.A根据材料可知,周公以政治力量对殷遗民采取分而治之的办法,以较温和的措施削弱其力量,减少了
叛乱的可能性,同时仍以聚族而居的形式缓和矛盾、维护社会稳定,故选A项。分封制建立了社会的等级
结构,材料与此无关,排除B项;促进族群间的交流是客观效果而非主要目的,排除C项;这些措施旨在巩
固周的统治,但材料未体现“专制统治”,一般认为秦始皇时期确立了专制统治,排除D项。
4.B根据材料“晚世之时,七国异姓”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重视血缘亲疏
等级。材料中战国时期的封国国君多为姬姓贵族的局面所破坏,异姓通过实力夺权,宗法分封制被严重
破坏;战国七强中“只有楚、燕、秦三国国君的血统保持了高度延续性”则是它们通过自身实力维持王族统
治的结果,二者共同指向战国时期“实力至上”的政治变革趋势,这也表明战国时期传统的政治秩序遭到
破坏,故选B项。材料与周天子无关,排除A项;材料不涉及诸侯国之间的战争,也不涉及地主阶级掌权,
排除C、D两项。
5.A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社会生产为商业发展提供物质基础,手工业的规模化发展、冶铁等促
进了生产工具的进步,有利于生产力的提高,为社会生产力的释放创造条件,故选A项。材料仅体现了生
产规模大,不涉及技术水平,排除B项;根据材料可知,大私营作坊生产规模大,并非是一家一户的小规模
家庭式经营,排除C项;战国时期,奴隶制经济逐渐转变为封建经济,因此奴隶制经济仍是社会主流与史
实不符,排除D项。
6.D根据材料可知,法家思想家基于现实的人性特点,将富国强兵的国家目标与个人利益相结合,以此促
进社会的活力,故选D项。荀子主张隆礼重法,但材料并未体现“礼”,排除A项;“全面地继承”与材料信
息不符,排除B项;法家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墨家代表下层平民的利益,排除C项。
7.B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国的一些国君要依靠相邦处理政务,但相邦又容易侵犯和削弱军
权,因此秦始皇利用分权的原则将相权分散,设立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太尉掌管军事,御史大夫
掌管监察又参与处理朝政,故选B项。皇帝制、郡县制、焚书坑儒均与丞相、分割相权无关,排除A、C、D
三项】
8.A根据材料可知,小篆对前代文字进行了规范化、定型与简化,提高了书写效率,有利于推广文化教育,
顺应了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需要,故选A项。小篆在全国的推行是文化层面统一的表现,统一货币和
度量衡才是经济层面统一的表现,排除B项;材料仅体现了汉字自身的发展,并未体现秦始皇在全国推行
小篆,排除C项;商代甲骨文是一种成熟的文字,“初创”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
9.B根据材料可知,该学者认为秦汉统治者选用“唯上”的酷吏,吏治服务于统治者集权统治,将整个社会
按照国家意志进行整合,带有集权政治的特征,故选B项。材料未体现对官吏德行的重视,排除A项;材
料主旨是集权政治,统一多民族国家在秦己经建立,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政策的实行层面而非决策
层面,排除D项
10.C根据材料可知,地方政府兴修水利使水稻在这一地区的种植面积扩大,增加了粮食产量,表明当时农
业水平得到提高,故选C项。北方地区水稻种植限于水源、水利条件较好的地区,“普遍种植”与所学知
识不符,排除A项;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开发,与材料时间不符,且陈留郡种植水稻与当地水利条件
改善有关,与江南开发无关,排除B项;材料中陈留郡太守并不代表地方豪强地主势力,排除D项
11.D汉代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其管理模式有利于团结当地上层人物,有利于该地区的和平,设置军事据
点等均有利于保障丝绸之路的通行,故选D项。汉代于公元前202年建立,公元前60年不属于汉初时
期,排除A项;东汉时期北部的威胁为匈奴,唐代时期突厥在我国北部、西北地区活跃,排除B项;根据材
料“维持西域当地原有政权的统治方式”可知,汉代对西域是间接管理模式,排除C项。
12.C根据材料可知,北魏通过均田制、三长制加强了国家对地方和人口的控制,削弱了威胁皇权的门阀势
力;太后宦官等皇权代理人强势,说明北魏时期皇权有所加强,故选C项。北魏时期国家仍是分裂状况,
尚未走向统一,排除A项;东晋是门阀政治的极盛时期,门阀占有大量土地,均田制会削弱门阀士族的实
力,排除B项;材料不涉及民族交融,排除D项。
13.A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人口作为劳动力资源,是经济发展的原因和表现。材料中扬州户数
和人口数远超江州和湘州,表明扬州人口密集,反映了长江下游的江南地区比长江中游的江西、湖南一
【历史试题参考答案第1页(共2页)】
26-X-037A系。通过联姻,天下之国都是王的兄弟、甥舅,而诸国之间也都有兄弟、甥舅之亲。就这样,
周人建立了一个以“尊尊”“亲亲”为原则的等级社会。王国维说这是周人的“一统之策”。
摘编自卜宪群《中国通史·从中华先祖到春秋战国》
(1)根据材料,概括西周宗法制的特点。(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西周宗法制。(6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初,汉武帝把全国划分为十三州部,每州为一个监察区,设一
名刺史。刺史是专司监察职能的监察官,督察范围是“以六条问事”。其中,第一条是针对
不法的豪强地主,其余五条则是督察二千石郡国守相,以防止地方官滥用权力。刺史“秩六
百石”,相当于一个中下等县令的秩品,但权力很大。每年八月,刺史“周行郡国,省察治政,
黜陟能否,断理冤狱”,“课第长吏不称职者为殿,举免之”。刺史制度初创时期,刺史的选
用、管理、考课制度非常严密,一般是通过辟举高第,或者选拔政绩显著、有忠直节者为之,
刺史不得在本籍贯所在地任职。西汉刺史制度的实施对加强中央集权、澄清地方吏治、缓
和社会阶级矛盾起到积极作用。
摘编自刘欣尚《汉代的刺史制度》
材料二
东汉末年,汉代统治者日益腐朽,党锢之祸、黄巾暴动迭连而起,阶级斗争与统治阶级
内部的斗争相互交织。为了镇压人民的暴动和维持地方统治秩序,汉灵帝改刺史为州牧。
州牧大多是秩中二千石的九卿、重臣,职高权重,集各州行政权、军权、财权于一身,在州内
可以随意发号施令、封官置吏,中央又缺乏对他们必要的制约和监察,州牧俨然成为一方之
土皇帝,最终演变为拥兵自重的地方割据势力。
一摘编自陈长琦《汉代刺史制度的演变及特,点》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西汉刺史与东汉州牧的不同点。(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从汉朝刺史到州牧的嬗变中得到的启示。(4分)
【历史试题第4页(共6页)】
26-X-037A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
先秦至唐的主要人口迁移
周朝都城由周原(今陕西岐山一带)东迁到丰、镐(今西安西南),又迁到伊洛平原的成周(今河南洛
①周朝
阳),大批贵族、平民、奴隶随之移民
秦始皇征发数十万人越过南岭山脉,征服了珠江流域的越族,建立郡县;将数十万人迁入河套地区,

秦朝
设置了40多个县
华北平原已显得人满为患,而长江流域人口稀少,开发虽较困难但容易维持生计,人们自发向南

西汉后期
移民
三国两晋南
永嘉之乱后,今河北、山东、河南以及江苏、安徽二省淮北的移民相继渡淮河、长江南迁;东晋哀帝
@
北朝时期
时,关中所遭破坏尤其严重,今陕西、甘肃境内人口南迁汉水流域,一部分进入四川
唐朝政府将数以万计的归降少数民族首领和上层人物安置在首都长安一带,将上百万高丽人迁入

唐朝前期
内地
摘编自葛剑雄《中国人口发展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人口迁移的类型。(8分)
(2)从材料中任选一个时期,阐述该时期人口迁移的背景及影响。(6分)
【历史试题第5页(共6页)】
26-X-037A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