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题 九年级上册三单元 《诗词三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主备教师课 时 2课时教材分析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苏轼的一篇经典词作,通过对月抒怀,表达了词人对亲人的思念和美好祝愿。本词意境优美,语言流畅,有着很高的文学价值。同时,本词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教学目标 1.积累文学常识,了解词在形式上的特点。 2.诵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熟读成诵。(重点) 3.分析作品的意蕴和艺术特点,理解词人借咏月所表达的人生感悟,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难点)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新课导入月亮在中国人的眼中,从来都不是一颗普通的星球,它是挂在天上的一首诗。它既有着“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婉约,又有“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的豪放;既饱含着“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思乡情,又有着“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感慨。那么恰逢月圆中秋夜,宋代大文豪苏轼有何感想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往千年之前,去听听苏轼的月下吟唱。活动一:知人论世 夯实基础1.作者简介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一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坡仙,谥号“文忠”,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美食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最高官至礼部尚书。因为反对王安石新法,被人弹劾“谤讪朝廷”,下狱,先后被贬谪到黄州、惠州、琼州等地。一生坎坷,飘零不定。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首;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李志敏评价:“苏轼是全才式的艺术巨匠。”主要作品《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2.背景链接这首词是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苏轼差知密州。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公元1076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词人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已七年未得团聚。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3.文学常识词是一种诗的别体,萌芽于南朝,是隋唐时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到了宋代,经过长期不断的发展,进入到词的全盛时期。词最初称为“曲词”或者“曲子词”,别称有:近体乐府、长短句、词子、曲词、乐章、琴趣、诗余等,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词牌是词的调子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在总句数、句数,每句的字数、平仄上都有规定。词一般都分两段(叫做上下片或上下阙),词一般按字数将词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三种,58字以内为小令;59到90字为中调;长调91字以上,最长的词达240字。4.诗文朗读指名一学生试读,请另一学生评价,然后播放情景课文,扫除字词障碍。天上宫阙(què) 琼(qióng)楼玉宇低绮(qǐ)户 共婵(chán)娟活动二:自主探究 整体感知探究任务一如此佳作我们不仅要字正腔圆地读,更要有板有眼地读,那本首词的韵律和节奏有何特点呢?1.探究方法(1)自由朗读诗词。(2)运用先前所学习过的按照音节意、句内逻辑等方法划分断句,边读边确定朗读节奏。(3)关注上下阙中的韵脚词,分析诗词的押韵。(4)结合分析,再次诵读,体会诗词的韵律美。2.成果展示预设:《水调歌头》是一首词,“水调歌头”是词牌名。词的押韵和节奏视词牌而定。整首词押“an”韵,其中上阕押“ian”韵,下阕押“uan”韵。本首词是典型的双调词,语句宛转悠扬,摇曳多姿。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教师范读,请学生评价,然后举行朗读挑战赛,评出较好的进行表扬,再举行男女生朗读挑战赛,及时鼓励表扬。选出擂台赛冠军,让其配乐朗诵,进一步激发诵读兴趣。探究任务二后人如此评价这首词“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这首词作究竟写了哪些内容能获如此评价呢?请尝试着用第一人称或者第三人称,将词中句变作平时的语言表述出来。1.探究方法(1)自由朗读词前小序、上阙、下阙。(2)联系课下注释及先前所学的文言词语,尝试理解词作内容。(3)独立思考后,用自己的话说说词作内容大意。2.成果展示词前小序: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怀念(弟弟)子由。上阙:明月从何时才有?端起酒杯来询问青天。不知道天上宫殿,今天晚上是哪年。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返回月宫的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起舞翩翩玩赏着月下清影,归返月宫怎比得上在人间。下阙: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不能入睡的人(指诗人自己)。明月不该有什么怨恨吧,为何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但愿亲人能平安健康,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第二课时活动三:合作探究 深入思考“诗言志,词言情”。《水调歌头》这首词句句扣住“月”来写,情感多次起伏变化,在抑扬之间反复转换,有很强的感染力。探究任务从词作中找寻关键词,仔细品味,体会作者的情感。1.过程安排(1)自由朗读诗词,圈画关键词语,结合上下文,把握词语的内容,体会词人不同的情感。(2)小组讨论,根据文章内容,结合关键词语,梳理词人的情感变化。(3)小组交流讨论,并形成结论做好记录,选派一位代表规范作答。2.成果展示预设1:“兼怀”。小序中交代作词的缘由,写出了词人对弟弟的思念。预设2:“欲”和“恐”。写出了词人想回到天上去,但又担心天上的宫殿太寒冷,写出了词人内心的矛盾纠结。预设3:“恨”。词人赏月已久,此时月已西斜。表面上写月儿对人们的怨恨,实际上写的是词人在恨,写出了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与苦闷。预设4:“难”。人月同理,人间有离别的痛苦、团聚的欢欣,月亮也会阴藏晴出,团圆残缺,这些事情自古以来难得圆全。表现出了词人由心中有所郁结,到心胸开阔与达观的心理变化。预设5:“但愿”。词人认识到自然和人生共有的规律,所以他不悲观消极,而是充满期待和祝愿。词人希望共赏明月中互相慰藉,这样就可以做到“不应有恨了”。全词以美好的境界结束,是积极乐观的。这是代替世人发出美好的祝愿,感情热烈而奔放。3.材料链接本词作于作者在密州做知府时,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他以开封府推官通判杭州,是为了权且避开京城政争的漩涡。当时他以激烈的言辞攻击王安石变法,受到了变法派的猛烈攻击,被迫离开京城。熙宁七年调知密州,虽说出于自愿,实际上仍是处于外放冷遇的地位。苏轼在政治斗争中处于下风,被迫与兄弟分散,并且他并不知道自己未来如何,因此内心处于纠结之中。苏轼一生仕途不顺,屡遭贬谪,历经八州。但是他却在偏远之地赈灾荒,筑长堤,除盗贼,救旱灾,一扫贬谪悲苦,勤政爱民,奋发图强。4.结合着以上材料,说说你读出了苏轼怎样的胸怀呢?明确:读出了苏轼乐观旷达的胸怀。上阙中“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体现了苏轼乐观旷达的胸怀。苏轼写这首词时正政治失意,思想的矛盾、对现实不满充塞胸怀,由此,才写出幻想中的天上宫阙,幻想超脱尘世。他想回到朝廷,但又担心朝廷太冷了,无法容身,还是留在地方好。虽中秋正值金秋时分,但此时他却觉“寒”,这种“寒”意是来自朝廷改革派的诋毁,打压、中伤。可即使心有“寒”意,却依然心怀天下,忧国忧民。下阙中“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体现了苏轼乐观旷达的胸怀,此句饱含着词人对人生的思考,自古以来世上就没有十全十美的事,没有必要因为暂时的离别而忧伤,即使多次求而不得,思却未见,但词人思考后便释然了,还强调对人事要开朗、大度。“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体现苏轼乐观旷达的胸怀。他推己及人,“人长久”指的是希望全天下饱受相思之苦的离别之人都能够平安健康,共赏明月,从中可以读出苏轼普世的胸怀。5.再次结合配乐有情有味地朗读这首词,注意语气和情感。6.活动小结我们读出了作者作词时的复杂情感,有思念、有矛盾、有苦闷、更有哲思、释怀和祝愿。从伤感到开朗,在这样的自我排遣中,我们看见的是一个乐观旷达的苏轼。的确,这就是苏轼的可贵之处:他孤寂过,愁苦过,矛盾过,但他最终选择的仍然是奋发!这就是《水调歌头》的难得之处:全文情感多次起伏变化,最终基调却仍然是昂扬!课堂小结《水调歌头》这首词的上片写“把酒问天”下片写“对月怀人”,抒发了词人政治失意的苦闷和对弟弟子由的怀念之情。表达了词人由心有郁结到心胸开阔的乐观旷达的情怀。拓展延伸1.作为从小玩到大的兄弟,苏轼、苏辙彼此相知于心,因为聚少离多,兄弟俩常常鸿雁传书,几十年间从未间断,仅以“子由”为题的诗词都已超过100篇。请大家再读一读苏轼的其他两首写给兄弟子由的诗,体会兄弟二人真切的情感。阳关曲·中秋月苏轼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译文:夜幕降临,云气收尽,天地间充满了寒气,银河流泻无声,皎洁的月儿转到了天空,就像玉盘那样洁白晶莹。我这一生中每逢中秋之夜,月光多为风云所掩,很少碰到像今天这样的美景,真是难得啊!可明年的中秋,我又会到何处观赏月亮呢?赏析:这首小词,题为“中秋月”,自然是写“人月圆”的喜悦;调寄《阳关曲》,则又涉及别情。记述的是作者与其胞弟苏辙久别重逢,共赏中秋月的赏心乐事,同时也抒发了聚后不久又得分手的哀伤与感慨。狱中寄子由·其一苏轼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百年未满先偿债,十口无归更累人。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译文:身逢盛世,身为微臣的自己却愚蠢地自蹈死地。中年殒命,算是提前偿还了前生的孽债,但是一家老少十多口人,从此就要拖累弟弟来抚养了。一死何足道哉,到处的青山都可以埋葬骨骸,只是当年与弟弟相约夜雨对床的盟誓再也无法实现,此后夜雨潇潇的时刻,子由只能独自伤心了。但愿与子由世世代代都做兄弟,把未了的因缘付诸来生!赏析:全诗写诗人与苏辙之间的感情。前四句,重在托付家人,希望得到苏辙的照料。后四句则言兄弟之情,希望能与他生生世世都是兄弟,能够继续这一兄弟未完的因缘。2.欣赏歌曲《但愿人长久》,加深对诗词的理解。布置作业1.课堂作业找出《行路难》《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水调歌头》这三首诗歌中共用的意象,说说其内涵所在。参考答案:酒诗人们或借酒怡情,或解愁忘忧,或送友饯行,或书写人生,感叹现实,用他们那被醉人的酒香熏染的、裹挟着情思的诗句撞击着我们的心灵,让悠远的诗韵飘散在千百年的岁月沧桑里。清酒:好酒,尊贵的酒。代指奢华的宴享。杯酒:一杯酒,好友间推杯换盏,同论人生。把酒:诗人把酒问天,有借酒遣怀之意。2.课后作业如果思念是有形的,你心中的思念会是一番怎样的模样呢?请以“思念”为话题,明确写作对象,写一篇200字左右的片段作文。【板书设计】(共43张PPT)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诗词三首挂在天上的一首诗月情境导入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花好月圆人团聚情境导入一起去往千年之前去听听苏轼的月下吟唱走进《水调歌头》情境导入核心素养壹贰叁积累文学常识,了解词在形式上的特点。诵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熟读成诵。分析作品的意蕴和艺术特点,理解词人借咏月所表达的人生感悟,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重点)(难点)活动一知人论事夯实基础作者简介字子瞻,一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坡仙,谥号“文忠”。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美食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最高官至礼部尚书;反对王安石新法,被人弹劾“谤讪朝廷”,下狱;先后被贬谪到黄州、惠州、琼州等地;一生坎坷,飘零不定。人物简介人物身份生平经历苏轼(1037年—1101年)作者简介文学成就——北宋中期文坛领袖苏轼(1037年—1101年)题材广阔,清新豪健,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诗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词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散文善书,“宋四家”之首。书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画背景链接这首词是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苏轼差知密州。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公元1076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词人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已七年未得团聚。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文学常识词:萌芽于南朝,时兴于隋唐。到了宋代,进入到词的全盛时期。①词最初称为“曲词”或者“曲子词”,别称有:近体乐府、长短句、词子、曲词、乐章、琴趣、诗余等,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②词牌是词的调子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在总句数、句数,每句的字数、平仄上都有规定。③词一般都分两段(叫做上下片或上下阙),词一般按字数将词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三种,58字以内为小令;59到90字为中调;长调91字以上,最长的词达240字。欣赏情境课文诵读: 注意字词读音生字正音天 上 宫 阙(què)琼 楼 玉 宇(qióng)低 绮 户(qǐ)共 婵 娟(chán)活动二自主探究整体感知探究任务一本首词的韵律和节奏有何特点呢?探究方法自由朗读诗词。运用先前所学习过的按照音节意、句内逻辑等方法划分断句,边读边确定朗读节奏。关注上下阙中的韵脚词,分析诗词的押韵。结合分析,举行朗读挑战赛,体会诗词的韵律美。成果展示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水调歌头整首词押“an”韵,其中上阕押“ian”韵,下阕押“uan”韵。本首词是典型的双调词,语句宛转悠扬,摇曳多姿。成果展示——朗读挑战赛探究任务二本用第一人称或者第三人称,将词中句变作平时的语言表述出来。探究方法自由朗读词前小序、上阙、下阙。联系课下注释及先前所学的文言词语,尝试理解词作内容。独立思考后,用自己的话说说词作内容大意。词句翻译丙辰中秋 , 欢饮达旦 ,大醉 ,作此篇,兼怀子由翻译: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天亮,喝得大醉,写了这首词,兼以表达对弟弟子由的怀念之情。“欢饮达旦,大醉”提示上阕内容(把酒问月);“兼怀子由”提示下阕内容(月下怀人)。作用:交代作词时间和缘由,总领全篇。熙宁九年(1076年)到天亮苏轼的弟弟苏辙的字词句翻译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美玉砌成的楼宇指想象中的月中仙宫经受不住哪里比得上什么时候端起酒杯。把,拿、持宫殿晚上回到天上去词句翻译译文:皎洁的明月是从什么时候出现的?我端起酒杯询问青天。不知道天上的宫殿里,今晚是哪一年。我想驾着长风回到天上,又担心在那美玉砌成的楼宇里,经受不住高出的寒冷。我在月光下翩翩起舞,身影也随着舞动,(清冷的月宫)哪里比得上人间。词句翻译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 ,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朱红色的楼阁雕花的窗户为什么人的“欢”“合”月的“晴”“圆”健康长寿怨恨不能入睡的人,指诗人自己。经常姿态美好这里指月亮词句翻译译文: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外,照着不能入睡的人(指自己),(月儿)对人不该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它经常在人们离别时圆呢?人间总有悲有欢有离有合,这些事自古以来就难以求全。只希望人人都健康长寿,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活动三合作探究深入赏析成果展示请从词作中找寻关键词,仔细品味,体会作者的情感。探究方法自由朗读诗词,圈画关键词语,结合上下文,把握词语的内容,体会词人不同的情感。小组讨论,根据文章内容,结合关键词语,梳理词人的情感变化。小组交流讨论,并形成结论做好记录,选派一位代表规范作答。成果展示“欲”和“恐”小序中交代作词的缘由,写出了词人对弟弟的思念。写出了词人想回到天上去,但又担心天上的宫殿太寒冷,写出了词人内心的矛盾纠结。“兼 怀”成果展示“恨”“难”词人赏月已久,此时月已西斜。表面上写月儿对人们的怨恨,实际上写的是词人在恨,写出了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与苦闷。人月同理,人间有离别的痛苦、团聚的欢欣,月亮也会阴藏晴出,团圆残缺,这些事情自古以来难得圆全。表现出了词人由心中有所郁结,到心胸开阔与达观的心理变化。成果展示“但 愿”词人认识到自然和人生共有的规律,所以他不悲观消极,而是充满期待和祝愿。词人希望共赏明月中互相慰藉,这样就可以做到“不应有恨了”。全词以美好的境界结束,是积极乐观的。这是代替世人发出美好的祝愿,感情热烈而奔放。结合着以下材料,说说你读出了苏轼怎样的胸怀呢?本词作于作者在密州做知府时,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他以开封府推官通判杭州,是为了权且避开京城政争的漩涡。当时他以激烈的言辞攻击王安石变法,受到了变法派的猛烈攻击,被迫离开京城。熙宁七年调知密州,虽说出于自愿,实际上仍是处于外放冷遇的地位。苏轼在政治斗争中处于下风,被迫与兄弟分散,并且他并不知道自己未来如何,因此内心处于纠结之中。苏轼一生仕途不顺,屡遭贬谪,历经八州。但是他却在偏远之地赈灾荒,筑长堤,除盗贼,救旱灾,一扫贬谪悲苦,勤政爱民,奋发图强。内容解析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我本来是神仙境界中来的,现在想随风回到天上神仙住的“琼楼玉宇”中去,但是又怕经受不住天上的寒冷。实际上想回到朝廷中去,但是又怕党争激烈,难以容身。表面上——政治遭遇内容解析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既然天上回不去,还不如在人间好。做地方官只要奋发有为,做地方官同样可以为国家出力。积极乐观的情绪内容解析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乐观旷达既然月有圆缺,人有离合,自古以来都是这样,那就没有什么可悲伤的了。内容解析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唯愿兄弟俩彼此珍重,在远别时光里共赏中秋美好的月色。积极乐观兄弟不能团聚的安慰自己政治遭遇的安慰结合配乐有情有味地朗读这首词我们读出了作者作词时的复杂情感,有思念、有矛盾、有苦闷、更有哲思、释怀和祝愿。从伤感到开朗,在这样的自我排遣中,我们看见的是一个乐观旷达的苏轼。的确,这就是苏轼的可贵之处:他孤寂过,愁苦过,矛盾过,但他最终选择的仍然是奋发!这就是《水调歌头》的难得之处:全文情感多次起伏变化,最终基调却仍然是昂扬!活动小结《水调歌头》这首词的上片写“把酒问天”下片写“对月怀人”,抒发了词人政治失意的苦闷和对弟弟子由的怀念之情。表达了词人由心有郁结到心胸开阔的乐观旷达的情怀。活动小结拓展延伸再读一读苏轼的其他两首写给兄弟子由的诗,体会兄弟二人真切的情感。阳关曲·中秋月苏轼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本诗记述的是作者与其胞弟苏辙久别重逢,共赏中秋月的赏心乐事,同时也抒发了聚后不久又得分手的哀伤与感慨。拓展延伸再读一读苏轼的其他两首写给兄弟子由的诗,体会兄弟二人真切的情感。狱中寄子由·其一苏轼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百年未满先偿债,十口无归更累人。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希望得到苏辙的照料。言兄弟之情,希望能与他生生世世都是兄弟,能够继续这一兄弟未完的因缘。欣赏歌曲《但愿人长久》找出《行路难》《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水调歌头》这三首诗歌中共用的意象,说说其内涵所在。课堂作业酒清酒:好酒,尊贵的酒。代指奢华的宴享。杯酒:一杯酒,好友间推杯换盏,同论人生。把酒:诗人把酒问天,有借酒遣怀之意。如果思念是有形的,你心中的思念会是一番怎样的模样呢?请以“思念”为话题,明确写作对象,写一篇200字左右的片段作文。课后作业板书设计人:悲欢离合月:阴晴圆缺月宫:不胜寒人间:暖上阕把酒问天下阕对月怀人热爱生活胸襟豁达水调歌头乐观旷达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14《水调歌头》.pptx 14《水调歌头》教学设计.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