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渭南市韩城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陕西省渭南市韩城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陕西省韩城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一、单选题
1.如表所示为陕西西安鱼化寨遗址家户内出土各类遗物数量统计情况(单位:件)。这说明当时该地区( )
农业工具 狩猎工具 手工业工具 装饰品 半成品
北首岭期 0 0 35 0 0
半坡期 13 12 192 7 5
史家期 6 14 41 4 3
A.狩猎经济占据主导 B.私有制逐渐产生
C.社会分工日趋明显 D.磨制石器被淘汰
2.考古学家将1959—1978年二里头遗址(夏朝晚期文化遗址)出土的遗物与邻近地区同期或略早于二里头文化时期的遗址出土的遗物进行了对比研究,如图所示为他们据此得出的二里头遗址中各种文化因素占比情况。对此解读最合理的是,夏朝时( )
A.文化中心位于湖北 B.存在跨区域文化交流
C.形成多元一体格局 D.政治中心不断地迁移
3.下表所示为春秋战国时期的部分言论。这些言论均强调了( )
言论 出处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 《左传》
自古及今,未有穷其下而能无危者也 《荀子》
民乏财用,不亡何待 《国语》
A.诸侯国兴亡的规律 B.发展经济的迫切性
C.推行“仁政”的根据 D.关注民生的重要性
4.秦朝建立后,始皇帝征发民众修建阿房宫,修建长城,修建骊山陵墓;征兵扩大疆土,与匈奴等少数民族作战。这些举措( )
A.缘于农业生产的恢复 B.巩固了秦朝的统治
C.意在满足皇帝的私欲 D.加重了百姓的负担
5.汉初,中央与郡、国政府都有铸币权,百姓也可私铸;汉景帝时,朝廷颁布法律禁止民间私自铸钱,但郡、国政府仍有铸币权;汉武帝即位后,专令上林三官铸钱,“诸郡国前所铸钱皆废销之”。这一系列政策变化( )
A.反映了中央集权的强化 B.凸显了皇权的随意性
C.满足了休养生息的需要 D.提高了商业交易成本
6.据记载,三国孙吴时期,一些大土地所有者拥有“商船千艘”,州郡吏民及诸营兵“浮船长江,贾作上下”。这反映出当时( )
A.士族地主操纵政权 B.官兵参与土地兼并
C.水路交通较为便捷 D.农村集镇贸易兴起
7.吴越国时期,杭州“邑屋华丽,盖十万余家”。苏东坡曾言:“吴越地方千里,带甲十万,铸山煮海,象犀珠玉之富甲于天下。”材料集中反映了( )
A.政府废弃抑商政策 B.南方成为经济重心
C.官方主导贸易活动 D.江南经济得到发展
8.唐初,诏令的出台须由中书、门下两省共同署名,如果门下省不在诏书上副署,即便得到皇帝的同意,中书省发布的诏书也不具备法律效力。这体现了( )
A.决策民主化趋势 B.君主专制的衰落
C.权力制约的设计 D.提高效率的考量
9.如表所示为唐朝时有人调查整理的南朝前中期佛教发展概况南朝佛教的发展客观上( )
时期 佛寺/所 僧尼/人
宋 1913 36000
齐 2015 32500
梁 2846 82700
A.削弱了南朝国力和军力 B.巩固了士族政治的基础
C.彰显了江南的文化优势 D.开启了佛教本土化进程
10.舞筵是唐代胡人跳舞专用的毡毯,胡人舞筵广泛存在于唐代陆上丝绸之路沿线的石窟壁画、碑石图案和海上丝绸之路沉船瓷器纹饰中。舞筵的广泛存在印证了唐代( )
A.贵族生活的奢靡 B.万国来朝的盛况
C.绘画载体的变化 D.多元文化的交融
11.雇佣性募兵制贯穿整个宋代,“或募土人……或取营伍子弟……或募饥民……或以有罪配隶给役。取之虽非一途,而伉健者迁禁卫(拱卫京师的精锐部队),短弱者为厢军(又称‘镇兵’,主要是各州府的杂役士兵)”。由此可知,宋代募兵制( )
A.凸显了世袭色彩 B.消除了流民问题 C.不利于农业发展 D.有利于巩固统治
12.庆历新政失败之后,王安石在《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中,将形势危急的根源归结为“方今之法度,多不合乎先王之政故也”,并提出通过效仿先王来推动改革“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嚣天下之口”。这些言论间接说明当时( )
A.世人留恋前朝 B.儒学实现复兴 C.改革阻力较大 D.阶级矛盾尖锐
13.宋哲宗时,苏辙出使契丹,契丹侍读学士当面吟诵其父(苏洵)兄(苏轼)之文以及他的《茯苓赋》,并表示恨不得见其父子三人的作品全集。这反映了辽国君臣( )
A.对外交传统的不满 B.对敌国使臣的收买
C.与北宋交好的诚意 D.对中原文化的倾慕
14.如图所示为1958年出土于云南勐海县勐遮镇的用八思巴蒙古文字书写的“勐往甸军民官印”,印背还刻有汉字铭文——“勐往甸军民官印”和“中书礼部造,至元三十年二月一日”。该印见证了元朝( )
A.有意减少汉字使用 B.对云南的行政管辖
C.册封少数民族首领 D.推行民族平等政策
15.据估算,宋代农业经济占经济总量的比重为59%—66%,工商业所占比重为34%—41%。越来越多此前自给自足的日常生活资料、生产资料进入流通领域。据此可推知,宋代( )
A.农业丧失主导地位 B.城乡经济互动加强
C.政府鼓励商业贸易 D.经济对外依赖性强
16.《文公朱先生行状》记述朱熹的日常起居时,称他“终日俨然,端坐一室,讨论典训,未尝少辍”,经常“讲论经典,商略古今,率至夜半”。朱熹的行为体现了理学思想中( )
A.道法自然的规范 B.有教无类的传统 C.格物致知的追求 D.克己复礼的要求
二、材料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韩国派遣水工郑国游说秦王嬴政修建大型水利工程。嬴政采纳郑国建议后,发觉这是韩国的阴谋,于是下令驱逐所有其他诸侯国的人。为此,李斯(楚国上蔡人)上《谏逐客书》,促使嬴政改变了主张,网罗了天下英才。其理由是: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据[汉]司马迁《史记·李斯列传》等整理
(1)根据材料,指出韩国的“阴谋”是什么,并结合所学知识推测秦国应对这一“阴谋”的举措。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朝能够统一六国的原因。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北魏孝文帝非常喜爱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中的义理,他看过经文之后便能讲解。对于学习,他不依赖老师传授,而是自己深入探究其中的精微深奥之处。史书、儒生对经书的传注及诸子百家的著作,他无不广泛涉猎,尤其擅长谈论《庄子》和《老子》,对佛教的教义也极为精通。他才情横溢,文思丰富,喜欢作文章,无论是诗歌、辞赋、铭文还是颂词,他都可随兴而作,行文自然流畅。他具备高超的文学才能,起草重要文书时,能够随时即兴口授旨意,等到记录完成之后,往往不需要进行任何修改润色。
材料二 史臣评论说:北魏的根基在代地(今山西北部一带)、朔方(今陕北及内蒙古河套平原一带)、以及后来平定的汉族聚居的黄河流域。北魏开疆拓土,历经数世,一向以武力作为立国之本,而对于文化教育方面的事务,则无暇顾及。到高祖(北魏孝文帝)时,他英明睿智,效法古代圣贤,协调天人关系,无论是对国家的制度创设,还是对朝廷与民间的行为规范,他都仔细斟酌,取舍得当,使得国家焕发出文化的光彩,域内百姓都因此受到了精神与智慧的滋养。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北齐]魏收《魏书·高祖纪》
(1)根据材料一,列举北魏孝文帝文化修养深厚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其文化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朝是中国陶瓷业的鼎盛时期,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唐代,饮茶之风大盛,“茶圣”陆羽在他的《茶经》中用“类银”“类雪”来形容邢窑白瓷的釉色。邢窑白瓷,其胎、其釉的白度相当成熟。在唐代,制瓷业已经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官府专门设置了“将作监”“少府监”等专门管理手工业的机构。唐代晚期,长沙铜官窑首创釉下彩绘,并把绘画和诗文用于瓷器装饰,耀州窑黑釉瓷器充满西域风情,采用的贴花技术来源于波斯萨珊王朝的金属压印、锤揲工艺。在伊朗、伊拉克、埃及、俄罗斯以及印尼、日本等国家都发现了大量唐三彩陶器。
——摘编自叶喆民《中国陶瓷史》
材料二 瓷器贸易在宋代获得空前的发展。红海沿岸转运的港口,如福斯特一地,残瓷堆积如丘,见证了当时中西瓷器贸易的规模之大。由于巨大的外销市场,南方不少地区都生产瓷器,湖南生产的瓷器溯水逾岭运到广州,几乎专为外销之用。宋代四大镇,原来都不是城市,只因其经济功能,于是蔚为大镇。四大古镇中的景德镇以产瓷为主,佛山镇以冶铸铁器为主,两者都因特定产业而兴盛,这两项产业的产品兼有内与外两种方式,盛况能持续数百年之久。
——摘编自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陶瓷业发展的表现及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瓷器贸易兴盛的影响。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吾宋制治,有县令,有郡守,有转运使,以大系小,丝牵绳联,总合于上。虽其地在万里外,方数千里,拥兵百万,而天子一呼于殿陛间,三尺竖子驰传捧诏,召而归之京师,则解印趋走,唯恐不及。
——[北宋]苏洵《嘉祐集》卷一《审势》
材料二 唐失其道,化内地为藩镇,内外皆坚,而人至不能自安;本朝反其弊,使内外皆柔,虽欲自安,而有大不可安者。
——[南宋]叶适《水心别集》卷十四《纪纲二》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北宋初期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利弊加以评析。(要求:史实准确,符合逻辑,表述清晰)
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B D D A C D C A D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D C D B B C
17.(1)韩国的“阴谋”是通过派遣郑国游说秦国修建大型水利工程,以此消耗秦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从而削弱秦国的实力。秦国应对这一“阴谋”的举措是,尽管发现了韩国的阴谋,但秦国并没有停止水利工程的建设,而是继续修建郑国渠,最终使其成为有利于秦国农业发展的重要工程。同时,秦国通过李斯的建议,改变了驱逐其他诸侯国人才的政策,广纳贤才,增强国力。
(2)秦朝能够统一六国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 秦国的地理优势:秦国地处西部,易守难攻,且有丰富的自然资源,能够支持长期的战争。2. 政治制度的改革:商鞅变法使秦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得到极大加强,奠定了统一的基础。3. 军事力量强大:秦国拥有强大的军队和先进的武器装备,能够在战争中占据优势。4.嬴政唯才是举,吸引诸侯国人才到秦国为官,促进秦国发展,为其统一提供条件。
18.(1)表现:他非常喜爱读书,能够深入探究“五经”中的义理;广泛涉猎史书、儒家经典及诸子百家的著作,尤其擅长谈论《庄子》和《老子》;对佛教教义也极为精通。文化背景:他具备高超的文学才能;儒学成为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汉族文化的熏陶。
(2)作用:一是促进了北魏的汉化进程,加强了民族融合;二是推动了北方经济的发展,增强了国家的综合实力;三是通过制度创新和文化建设,提升了北魏的文化水平和社会文明程度;四是为后来的隋唐统一奠定了基础。
19.(1)表现: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制瓷工艺高度成熟并不断创新;制瓷业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将绘画、诗文融入瓷器装饰;吸收西域文化元素。
原因:饮茶之风的推动;政府对手工业发展的重视;开放包容的民族政策;对外贸易的发展。
(2)影响:促进了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南方工商业市镇的形成与发展;有利于增加政府的财政税收;冲击了社会轻商观念;推动了中华文明在海外的传播。
20.北宋初期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利有弊。北宋初期,针对唐末五代藩镇割据的局面,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如设立转运使以控制地方财政,实行文官治理地方以削弱武将权力,设立枢密院和三司分割宰相权力等。这些措施有效地防止了地方势力坐大,确保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稳定。其利在于有效遏制了地方割据势力,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稳定。过度的中央集权也带来了弊端,地方官员缺乏自主决策权,导致行政效率低下,地方事务需层层上报,反应迟缓。此外,中央对地方的过度控制也使得地方在面对突发事件时缺乏应变能力,影响了地方的经济发展和社会治理。总体而言,北宋初期的中央集权措施在短期内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但也埋下了地方治理困境的隐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