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咸阳市礼泉县2025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陕西省咸阳市礼泉县2025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陕西省咸阳市礼泉县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一、单选题
1.先秦的传世文献《国语》记载:“昔伊、洛(黄河支流的古称)竭,而夏亡。”而殷墟甲骨卜辞和清华大学收藏的战国竹简《尚书》中均将夏朝称为“西邑”。汉代亦有文献称禹为“西夷人”。下列相关认识中,最为合理的是( )
A.夏朝的灭亡源于气候变化 B.战国竹简文书更真实可靠
C.商汤的功绩被后人所夸大 D.夏文化的地域性特征突出
2.自西周到春秋末期,人们所言之“利”大多都是“公利”,如民之利、国之利、社稷之利、公室之利。战国时期,社会“上下交征利”,不论国家还是个人,都以获得最大化的“利”作为行事、判断的准则。导致这一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
A.血缘宗法制逐渐崩溃 B.政治秩序与格局重构
C.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 D.社会主体士阶层崛起
3.先秦时期,诸子百家纷纷提出各自的“圣人”观念,尊称本派研习典籍为“经”,并对其宗师多加推崇,推动了圣人崇拜思潮的发生。诸子百家意在( )
A.践行仁政理念 B.完善理论体系
C.重建社会秩序 D.推动文化变革
4.《史记》中司马迁对秦参与的不同时期的战争,使用了不同的表述:秦昭王至秦统一前的战争,主要使用“攻”字记述,如“王贲攻魏”;而秦统一后,战争则集中使用“定”的表述。《史记》中不同的描述反映了司马迁( )
A.认为秦的统一依赖其军事力量 B.通过描述战争抨击秦朝暴政
C.史学观念有浓厚主观主义色彩 D.对秦朝统一历史意义的认可
5.如表展示了两汉时期史学领域代表性成就,由此可知两汉时期( )
著作 作者 中国史学地位 史学家对其评价
《史记》 西汉·司马迁 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班固:“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汉书》 东汉·班固 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郑樵:“断代为书,是致周秦不相因”
《汉纪》 东汉·苟悦 开创编年断代史体例 顾炎武:“以前人之书改窜而为自作”
《东观汉纪》 东汉官修 第一部官修史书 范晔:“当世甚重其书,学者莫不讽诵”
A.华夏文明富有活力 B.官修史书居于主导
C.文化氛围自由宽松 D.史学体例日趋完备
6.三国魏代汉、西晋代魏,都是通过自上而下“禅让”实现。王朝国史书写必须在前代王朝纪年之下书写本朝的“创业之主”,行用本朝之纪年须待“禅让”完成之后。这一做法旨在( )
A.表明政权更迭具有平稳性 B.维护儒家忠孝伦理的传统
C.突显新朝皇权来源正当性 D.为王朝更迭制造社会舆论
7.魏晋南北朝时期水旱灾害频发,夹杂其他异变现象频仍,于是书写灾异成了诗人笔下从未停歇的话题。他们在诗中表达自己对土地、庄稼、农夫、流民的忧愁,表达对晴天、祥雨的渴望,对风调雨顺、粮食丰收的向往。这些诗作( )
A.实现了文学体裁的突破创新 B.促使统治阶层更关注民生
C.体现了文人的家国责任意识 D.具有较强的社会教化功能
8.公元733年,唐玄宗改唐初的10道为15道,置采访、观察使以常驻,使其主管监察,道逐渐成为州以上的一级行政区划。“安史之乱”后,军事成为道的主要政务,朝廷遂将原在边防实行的镇守节度使制应用于诸道。这一变化( )
A.完善了中央对地方的监察制度 B.有利于不断加强中央集权
C.体现了中央对现实政治的妥协 D.加速了唐王朝的土崩瓦解
9.唐朝前期,财政完全由中央统收统支,各地的赋税收入要全部上缴中央,运送到京城或指定的国库,中央对地方的支出又要转运到各地。两税法实行后,属于地方的开支就地留在州县,只有上供的部分才被送往京城。这一转变( )
A.导致藩镇势力日益坐大 B.降低了政府对实物税的依赖
C.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D.有利于减轻民众的赋役负担
10.北宋政府规定,本路籍贯者不得担任本路一级长官,也不得在家乡州县任地方长官;后来又增加一条:禁止官员在自己产业(田产)所在地任官;北宋晚期,回避法又增加了新内容,即官员必须回避在长期居住的州县任职。宋代回避制度旨在( )
A.加强中央集权 B.确保吏治清明 C.强化地方治理 D.践行民本思想
11.辽太祖立国后“建孔子庙,诏皇太子春秋释奠”;金世宗令人译《五经》,“欲女真人知仁义道德所在耳”;西夏虽以佛教立国,但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从辽、宋、金输入汉文典籍以满足阅读需求。上述现象反映了( )
A.多元一体的格局 B.儒学正统秩序的重建
C.文化认同的理念 D.崇文尚读风气的盛行
12.相比前代,宋代农民的识字率和文化素质大大提高,如岳飞虽出身佃农,却从小就有机会读书识字。福建建州地区“耕且读者十家而五六”,邵武地区“皆聚徒教授”。这主要得益于当时农村( )
A.商品经济的繁荣 B.租佃关系的盛行 C.门第观念的淡化 D.农业生产的发展
13.为了应对人口信息管理、民讼决遣、盗贼防治等日益繁剧的社会事务,宋代从都城到州城、县城,从镇寨场到乡村里保,普遍设有兼职或专职的烟火公事,主要负责处理一般日常民政事务,重要民政事务仍归州县衙门。烟火公事的设置反映宋代( )
A.州县事权遭到分化 B.社会的流动性增强
C.基层组织权力扩大 D.城市娱乐活动丰富
14.明前期,大婚、大礼、万寿、出师、制对等例行公文。由内阁直接票拟,经司礼监朱笔抄后直接下六科签署颁行。明朝中期,按照上述规则颁行的诏令在全部诏令中的比重越来越大,并出现“首轴专票”之现象。这一趋势表明( )
A.内阁中枢地位的强化
B.司礼监宦官专权趋势显现
C.奏折制度的有效运行
D.君相之间的矛盾趋于缓和
15.明清阅读海图长卷遵循自右而左的顺序。明朝海图方位“以海为上”,沿海编排依次为广东、福建、浙江、直隶(江苏)、山东、辽阳(辽东);而清中期以后,海图方位“以陆为上”,沿海编排依次为盛京(辽东)、直隶、山东、江南(江苏)、浙江、福建、广东。据此可知( )
A.明朝仍遵循天朝上国的传统 B.清朝海防严峻局势得以缓解
C.制图理念背后彰显时局变迁 D.清朝海图绘制呈现转型特征
16.清王朝规定,蒙古、新疆、西藏地区的民事、行政和命盗刑事案件都归理藩院的直属机构理刑清吏司管辖。在案件的执行上,一般的刑事案件,可以罚牲畜来代替惩罚,对无力缴纳者或案情有疑者,可以顶佛经入誓,做出保证,则可免罪。这一做法旨在( )
A.完善边疆司法体制建设 B.促进佛教事业发展
C.强化对边疆的治理效能 D.因俗而治因地制宜
二、材料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伴随着汉朝对匈奴的战争,中原水利技术首先在汉军的军事要塞以及随后的屯田点被引入。《水经注》记述了敦煌人索劢率领酒泉、敦煌兵士千人到楼兰屯田,兴修水利的事迹:“敦煌索劢,字彦义,有才略……将酒泉、敦煌兵千人,至楼兰屯田。……横断注滨河(注:筑坝断河)……大田三年,积粟百万,威服外国。”由于水利和农耕的展开,河西走廊地区以及随后的西域地区都已经播下中原农业文明的种子,中原的农业文明成为融合当地各民族、“变夷为夏”的重要因素。无论是在河西走廊还是西域,诸多的游牧民族都放弃游牧转而学习中原的农耕,因此中原水利支撑的农耕文明也成为这些地区和中华大地不可分割的重要纽带。
材料二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二师于1964年对米兰绿洲行进勘查规划中发现了米兰(西域楼兰古国)汉代水利工程遗址。自米兰河故道发现了古城堡干渠,进而追踪发现7条大型支渠,均匀地分布和控制着整个古城地区。干渠全长8.5公里,渠身一般宽10~20米,渠高3~10米。支渠总长28.4公里,渠身一般口宽3~5米,渠高2~4米。渠槽微成洼曲,小的斗、农、毛渠面积,阡陌纵横,密布于各支渠间的灌溉面积上。估计古城灌区控制面积达4.5万亩,其中曾经从事于农耕的土地约1.7万亩。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郑晓云《汉代中原水利的西传与民族融合》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代中原水利技术传入西域的原因,并简析其意义。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水经注》的记载、米兰汉代水利工程遗址的史料价值。
18.[古代政府的尊孔]
材料一 唐代对于儒学尊崇更甚。唐高祖武德二年(619年)诏“国子学立周公、孔子庙”,武德七年“以周公为先圣,孔子配享”。太宗贞观二年(628年),左仆射房玄龄等建言,“伏请停祭周公,升夫子为先圣”,诏从之。贞观四年,诏州、县学皆作孔子庙。唐代以科举取士,明经、进士二科尤重,这推动了五经标准读本的编撰。五经皆系孔子整理编定,由此孔子作为“先师”的正统地位也得到加强。乾封元年(666年),高宗“幸孔子庙,追赠太师,增修祠宇,以少牢致祭”,又废周公庙。武周时期,出于政治需要,复推崇周公。在玄宗朝,为了消除武周影响,不祀周公,并把对孔子的尊崇推向顶峰。
——摘编自焦天然《汉唐间孔子与周公地位之嬗变》
材料二 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诏天下通祀孔子”;并令礼部尚书与儒臣“定释莫礼仪,颁之天下学校,令以每岁春秋仲月通祀孔子”,又“颁释莫先师孔子仪注于天下府、州、县学”。从此确立了政府在全国各级学校同一日内用同一套礼仪祭祀孔子的制度。洪武十七年又敕,每月朔望,祭酒以下行释菜礼于国子监,府、州、县长官以下则诣学校行香。全国性的整套祭祀礼仪,到了洪武十七年六月命礼部制大成乐器颁天下儒学时,也开始趋于完备。
——摘编自朱鸿林《中国近世儒学实质的思辨与习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述唐代孔子地位的变化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说明历代统治者尊孔的影响。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朝时全国仅广州一地设有市舶司,负责外贸事务。宋朝有二十多个对外贸易港口,设有广州、泉州、明州、杭州、密州五个市舶司,市舶司下有的还设有市舶务、市舶场等下属机构。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年),颁行“广州市舶条法”,委官推行,并适用于各市舶司。北宋中期以后,海外贸易的收入一直占宋朝全年收入的15%左右。……南宋晚期,泉州更一跃成为世界第一大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出现了“涨海声中万国商”的盛况。宋朝政府虽积极采取招徕蕃舶、鼓励贸易的政策,但为了保障抽解和博买,防止商税透漏、走私贸易及重要物资外流,仍实施以防范和限制为主的管理制度。
——摘编自卜宪群《中国通史》(五卷本)
材料二 元初,上海港成为全国八大对外贸易口岸中地理位置最北的一个,是东北亚国际往来的必经港口,同时和南方海上丝绸之路也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也出现了不少热衷于海上经商的权贵和大族。元朝政府高度重视海上贸易和商税收入,至元十四年(1277年),在上海设立市舶司,次年,在朝廷下诏书招徕番舶前来贸易的同时,也有垄断海运的权贵大族通过派遣“家客”“干人”等出海贸易,有些甚至还委派船总管分赴各国。《松江府志》称元代“江南数郡顽民率皆私造大船出海,交通琉球、日本、满刺、交趾诸蕃,往来贸易,悉由上海出入,地方赖以富饶”。
——摘编自张晓东《古代上海的大族与海上航运——以元代为中心的考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海外贸易发展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元代上海地区海外贸易发展的影响。
20.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周朝至北宋、南宋至清朝时期主要都城的空间分布格局与迁移轨迹
以“古代都城的发展与变迁”为主题,任选角度,自拟标题,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
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C C D D C C C D A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C D B A C C
17.(1)原因:汉朝对匈奴军事行动的需求;中原农业文明的扩展。(答对任意一点即可)意义:为汉匈战争的胜利提供后勤保障;促进了西域地区的开发;推动了民族交流与融合;改变了西域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有利于西北边疆的巩固,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答对任意三点)
(2)史料价值:《水经注》的记载是文献史料,作为古代专门的水利著作,对研究汉代西域水利发展有较高的价值;米兰汉代水利工程是实物史料,具有客观性和直观性,与文献史料相互印证,研究价值高。
18.(1)变化:总体上从周孔并尊到独尊孔子。原因:重建大一统统治秩序的需要;唐代科举制的发展;孔子因修订五经而加强了作为先师的地位;唐代政局的变化。
(2)影响:强化了封建专制统治;有利于儒家思想和文化的传承;促进了教育的发展;推动了中华民族共同文化心理的发展。
19.(1)表现:对外贸易港口众多;对外贸易管理体系日益完善(答机构和法律体系日益完善也可)外贸税收成为国库重要财源;贸易中心转移到东南沿海;海上丝绸之路贸易路线进一步扩展。(答对任意四点)
(2)影响:改善了对外交往条件;推动了海外贸易繁荣;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壮大了商业权贵和大族势力等。(答对任意三点)
20.地理因素影响古代都城的发展与变迁
在中国历史上,都城的选择和迁移不仅反映了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变迁,也深受地理因素的影响。从周朝至北宋,再到南宋至清朝,中国历代都城的空间分布和迁移轨迹体现出了对地理环境的适应与利用。水资源的优势一直是古代都城选择的重要因素。早期的西安(长安)和洛阳都位于黄河流域,拥有充足的水源保障和灌溉条件,利于农业发展和人口聚集。这一地理优势支持了长期的政治稳定与经济繁荣。随着历史的发展,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南宋时期的杭州等地成为新的政治中心。这一迁移主要是由于长江流域气候温暖湿润,农业技术的发展更进一步提升了该地区的经济地位。同时,由于南宋初期北方的政治动荡和军事威胁,南方的地理位置相对偏远,易于防守。进入明清时期,北京被选为都城,体现了国家统一后对北方稳固边防的需要。北京不仅接近长城防线,而且拥有便利的水路交通,通过大运河连接了南北经济文化。选择北京作为都城,表明对北方疆域和资源的战略重视,同时也借助了其自身的地理优越性。综上所述,中国古代都城的迁移轨迹深刻反映了地理环境对政治决策的影响。水资源、经济条件和防御需求成为都城选择的关键因素,推动了不同历史时期国都的变迁与发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