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 历史期中复习指南重点考点回顾课件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七年级上册 历史期中复习指南重点考点回顾课件

资源简介

(共19张PPT)
七上历史复习指南
1、注意朝代时间、易错字(如商鞅变法、都江堰、汉武帝等)
2、重视皇帝等人物的功绩
3、理解事件及影响(如百家争鸣、商鞅变法等)
4、认识制度(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等)、政策(休养生息等)、统一措施及影响
5、归纳盛世表现、王朝灭亡原因与启示、青铜器特点、改革的内容与影响、战争影响等等
6、注意单元标题/时代特征
中国古代史主要特征综述
两条基本线索:
三种社会形态:
民族大融合时期:
结束分裂、实现统一的封建王朝:
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1)秦朝:结束春秋战国分裂局面实现统一。
(2)西晋:结束三国分裂局面实现统一。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及强化、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
趋势:地方的权力不断削弱,中央的权力不断加强(中央集权加强)
趋势:从分裂到统一,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史料
按类型
可分为:
按可信度分为:第一手史料和第二手史料
获取历史信息/提炼某文物的价值的方法:
①我是谁?(什么史料?)
②我有什么价值?(历史价值答题:证实了···史实;有助于了解···情况;反映了···现象;艺术价值答题:反映了···制作工艺技术高超,造型精美)
③我会干什么?(对当时、今后的影响)
依据史料研究时注意的问题:
1.注意辨别史料的真伪性,尽量采用第一手史料;
2.注意史论结合,论从史出,注意结合多种史料相互印证
3.注意史料的时代背景,把历史人物和事件要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去看待。
①实物史料(文物、遗址、遗物、当时的新闻图片、纪录片、照片)
②文献史料(史书、文书、日记、报刊、信件)
③口述史料(神话传说、俗语、谚语、歌谣、回忆录、访谈录音等)
距今约
170万年
距今约
3万年
距今约
70万-20万年
山顶洞人
旧石器时代
打制石器
黄河中上游:仰韶文化(半坡遗址)
黄河下游:大汶口文化
长江下游:河姆渡文化(河姆渡遗址)
辽河上游: 红山文化(牛河梁)
黄河中下游:龙山文化(陶寺)
长江下游: 良渚文化
部落联盟时期:炎黄尧舜禹
距今约
1万-5000年
距今约
5000年
北京人
元谋人
新石器早期
新石器晚期
新石器时代
磨制石器
群居
定居生活
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显著的变化是?
生产力进步
从事采集渔猎;会用火
制作陶器;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
时空定位
原始社会
第一单元 时期: (主题)
史前
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
任务一、思考古代人类农耕遗址的分布、特点。
北京人、山顶洞人
半坡居民(仰韶文化)、陶寺古城
元谋人
一.多元一体
黄河
长江
分布特点:
①数量众多,分布广泛
②主要分布黄河、长江流域
满天星斗,星罗棋布
人面鱼纹彩陶盆
半地穴式圆形房屋
猪纹陶钵
干栏式建筑

水稻
不同原因: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
研究人类起源的重要依据:
考古发现,化石
河姆渡居民、良渚古城
远古人类 元谋人、蓝田人、郧县人 北京人 山顶洞人
时间
类型
体貌特征
使用工具
火的使用
组织形式
地位
距今约3万年
与现代人基本相同
打制石器,已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
距今约170万年
160万年
100万年
距今约70-20万年
直立行走,但保有猿的一些特征
粗糙石器
打制石器
技术较成熟
会使用火
可能会人工取火
群居生活
集体生活
他们有什么共同之处?
1.都处于旧石器时代;
2.都会制作工具,使用打制石器;
3.都过着采集狩猎的群居生活。
研究人类起源的重要依据是什么?
考古发现,化石
直立人
直立人
晚期智人
一分证据说一分话
元谋人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之一
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之一。
学会用火是人类进化史上的里程碑。
迁徙穴居生活
第1课远古时期的人类活动
河姆渡人(河姆渡文化) 半坡人(仰韶文化)
不同点 生活年代
生活地点
原始 农业 农作物
农具
原始畜牧业
原始手工业
建筑形式
造成差异的原因 相同点 距今约6000年
距今约7000年
浙江余姚河姆渡(长江流域)
水稻
骨耜、磨制石器
以猪、狗为主
黑陶(猪纹陶钵)、玉器、天然漆
干栏式建筑
半地穴式房屋
猪、狗等
磨制石器

陕西西安半坡(黄河流域)
彩陶(人面鱼纹彩陶盆)、装饰品、乐器、纺织
第 2 课 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
都处于新石器时代;都生活在大河流域;都发展了原始农业,饲养家畜;都过着定居生活;都使用磨制石器;都会制作陶器
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
农耕定居生活
【第3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
1.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有?
私有制、阶级、国家的产生
2.拥有同时期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的遗址是?
良渚古城遗址
3.哪一遗址的发现表明当时黄河中游地区已经出现了早期国家?
陶寺古城遗址
4.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具有怎样的特征?
多元一体
5.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是?
炎帝和黄帝
6.尧舜禹时期,天下为公是怎样的传位制度?
禅让制
7.在华夏族形成过程中黄帝和炎帝之间以及蚩尤和炎黄联盟之间发生的大战分别是?
阪泉之战、涿(zhuō)鹿之战
8.“三过其门而不入”竭尽全力治水的人是?

9.哪一遗址的发现表明距今约5000年,长江下游地区已经出现了早期国家?
10.墓葬随葬品数量不同,说明出现?
良渚古城遗址
阶级分化,贫富差距
第二单元 时期: (主题)
时间(年)
夏朝
公元前2070年
公元前1600年
商朝
西周
春秋
战国
东周
夏商周
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封建社会
公元前1046年
公元前771年
公元前770年
公元前475年
公元前221年
公元前476年
地位: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原始社会结束,奴隶社会开始。
周平王东迁洛邑
铁制农具和牛耕
分封制瓦解
王室衰微
诸侯崛起
铁器牛耕的推广
战国七雄
商鞅变法
都江堰
百家争鸣
二里头
世袭制代替
禅让制(启)
商汤灭夏,盘庚迁殷,甲骨文、司母戊鼎、
武王伐纣
(牧野之战)、
分封制、国人暴动(周厉王)
奴隶社会
时间 开国之君 亡国之君 国都
夏朝 约公元前2070年 至约公元前1600年
商朝 约公元前1600年 至公元前1046年
西周 公元前1046年 至公元前771年


阳城(禹时期)
二里头遗址(晚期都城)

商纣王
亳(汤时期)
殷(盘庚时期)
周武王
周幽王
(烽火戏诸侯)
镐京
灭亡的共同原因:统治者的暴政导致亡国
【归纳夏、商、西周灭亡的共同原因?你有什么认识?】
认识:
①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②统治者要勤于政事,重视发展生产,爱护百姓

4



西






区别制度
中国境内主要古人类遗址分布图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①公天下:禅让制
②家天下:世袭制(从启开始)
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左传》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谓大同。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是为小康。
——《礼记·礼运》
分封制
天子——
诸侯——
卿大夫-
士-
平民
奴隶
特点:层层分封、等级森严
统治阶层
诸侯权利:
①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
②受封者可在自己封地内进行再分封
诸侯义务:
进献贡赋、服从调兵
作用/影响/意义:
积极:巩固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扩大统治范围。
消极:诸侯具有较大的独立性,为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埋下了祸根。
写出战争的影响:消极/积极
材料:国家战死人数多、
诸侯国数量变少、
戎狄蛮夷认同华夏、
诸侯国纷纷变法
战争性质变化:
春秋五霸:齐桓公(首霸)、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宋襄公(越王勾践、吴王阖闾)
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
战国七雄:
给人们带来灾难
促进国家统一
促进民族交融
促进政治改革
第6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从春秋争霸到战国兼并
齐楚秦燕赵魏韩, 东南西北到中间
商鞅变法 公元前356 人物:商鞅、秦孝公 目的:富国强兵
措施 作用
政治 1.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2.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
3.建立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
4.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经济 1.废除旧的土地制度(井田制)
2.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3.统一度量衡
军事 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损害了旧贵族的利益,有利于新贵族(地主)掌权
加强对人民的管理,有利于社会稳定
战国
商鞅
战国
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对后世的行政制度产生重大影响。
建立封建土地私有制,利于地主阶级(最能体现变法性质)
体现重农抑商的思想,促进生产力提高
方便税收,促进经济的发展
提高军事实力(强兵)
(重农抑商)
(世卿世禄制)
商鞅变法的意义、成功的原因及启示:
成功原因:
①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②变法符合国情
③商鞅作为改革家个人品质(不畏强权、公正无私)和措施得力
启示:
①要坚持改革,改革是强国之路,要顺应历史发展潮流;
②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会遇到很多挫折;
③改革要符合国情,与时俱进。
意义:
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说明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
耕作方式的演变:
原始社会:刀耕火种、耒耜耕种
商周:集体耕作(井田制)
春秋战国:铁器牛耕(个体耕作,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出现)
耕作技术变化:由原始粗放到精耕细作
石器时代
青铜时代
铁器时代
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是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
宗庙之牺
,为畎亩之勤。
孔子的弟子:冉耕,别号伯牛;
第5课 动荡变化中的春秋时期
影响农业发展因素:
①生产工具的改进,如耧车;
②自然环境;
③耕作技术的进步,如牛耕;
④兴修水利工程,如都江堰;
⑤统治阶级政策的调整;
时期 流派 代表人物 主要思想
春秋 儒家
道家
战国 儒家
道家
墨家
法家
孔子
《论语》
老子
《道德经》
孟子
荀子
庄子
墨子
韩非子
核心思想:“仁”
政治主张:以德治国,反对苛政
教育主张: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仁政”,民贵君轻,拥护正义之战。
实行礼治,明确尊卑等级
(哲学)思想:①顺应自然;② 对立的双方相互转化。
政治主张:“无为而治”
顺应自然和民心;追求精神自由,人格独立
兼爱、非攻、节俭、尚贤
以法治国;树立君主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共同目的:解决社会问题。
第8 课 夏商周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1、天文历法有利于指导哪一行业的发展?
2、扁鹊与《黄帝内经》什么时期出现?
3、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什么时候开始?
4、甲骨文内容涉及战争、农业、天文、祭祀等方面,归纳特点为:
5、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为:
6、商周时期青铜器的特点是什么?
7、三星堆遗址(长江上游、四川广汉):展现夏商时期的古蜀文明,表明与中原王朝的密切关系,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具有 的特征。
8、哪个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
①(商朝)司母戊鼎; ② (商朝)四羊方尊
③(西周)何尊:周成王时的青铜器,铭文中“宅兹中国”的最早记载。
9、我国古典诗歌两大源头是 。反映了什么时期的史料?
10、如何对待传统文化:
多元一体
农业
①种类丰富,用途广泛;
②制作工艺高超; ③由国家掌握,规模宏大,组织严密,分工细致
战国
商朝
内容丰富
金文、铭文、钟鼎文
《诗经》“楚辞”

先秦时期
史料实证
中国境内主要古人类遗址分布图
通过《甲骨文字形举例》,可以说明什么?
汉字“鱼”字演变的简单历程
说明了什么?
汉字的发展一脉相承
说明甲骨文具备了
汉字的基本结构
史实梳理
中国境内主要古人类遗址分布图
方面 表现 作用
经济
政治
思想
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和推广使用
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兼并,分封制逐步瓦解,各国变法改革,封建制度开始确立
“百家争鸣”局面形成
提高生产力,促进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新的生产关系出现(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
有利于国家统一
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经济和政治的变革促进了思想的繁荣
春秋战国的社会变革
(经济、根本原因)
秦国 都江堰水利工程
蜀郡/四川成都成为天府之国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