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无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重庆市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无答案)

资源简介

重庆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 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3. 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4. 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卷上答题无效。
5. 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本卷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有学者认为,西周分封制不仅是“封邦建国”,更是一种对殷商及其联盟方国势力的“包围、隔离、监视、分解与重组”。这一观点主要强调西周分封制( )
A. 具有鲜明的政治战略意图
B. 继承了商代的内外服制度
C. 确立了周王的专制权力
D. 实现了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2. 汉代《盐铁论》记载:“夫权利之处,必在深山穷泽之中,非豪民不能通其利。”汉武帝时实行盐铁官营,郡国设置盐官、铁官,下令“敢私铸铁器、煮盐者,钛左趾,没入其器物”。这一举措( )
A. 解决了封国问题
B. 促进了商品经济繁荣
C. 削弱了豪强势力
D. 废弃了重农抑商政策
3. 唐代科举考试中,考生可以将自己的文学作品投献给达官贵人,称为“行卷”。主考官在决定录取名单时,除了看考生的卷面成绩外,还会参考其社会名气和品行。这反映出唐代科举( )
A. 尚未形成完善的考试制度
B. 受到传统选官制度的影响
C. 注重考生的实际从政能力
D. 成为寒门入仕的主要途径
4. 有学者在研究宋代历史时发现,“田制不立”“不抑兼并”是宋代土地政策的重要特点,与此相伴的是租佃制关系的发展。这些现象( )
A. 加剧了社会阶级矛盾
B. 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
C. 推动了小农经济瓦解
D. 抑制了土地兼并趋势
5. 明清之际,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顾炎武强调“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王夫之认为“一姓之兴亡,私也;而生民之生死,公也”。这些思想( )
A. 动摇了儒学正统地位
B. 反映了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
C. 体现了早期民主启蒙色彩
D. 推动了明清社会变革
6. 鸦片战争后,徐继畲在《瀛寰志略》中介绍英国议会制度时写道:“都城有公会所,内分两所,一曰爵房,一曰乡绅房……国有大事,王谕相,相告爵房,聚众公议,参以条例,决其可否,复转告乡绅房,必乡绅大众允诺而后行。”这表明当时( )
A. 知识分子完全认同西方制度
B. 清政府开始推行政治改革
C. 部分士人对西方有所了解
D. 西方民主制度已传入中国
7. 下表为19世纪60-90年代中国部分企业概况。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企业名称 创办时间 创办人 性质
江南制造总局 1865年 李鸿章 官办
轮船招商局 1872年 李鸿章 官督商办
继昌隆缫丝厂 1873年 陈启源 商办
A. 民族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B. 洋务运动以发展民用工业为主
C. 工业结构体系日趋完善
D. 工业发展具有多种经营形式
8. 1919年6月,天津总商会发表通电指出:“查禁售日货已万众一心,天津人民同此心理。惟恐各界人士激于义愤,实行检查,易生冲突,殊非正当办法。”这一通电反映了( )
A. 商人阶层成为反帝爱国运动主力
B. 五四运动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C. 北洋政府严厉镇压爱国运动
D. 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获得快速发展
9. 1927年,毛泽东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写道:“很短的时间内,将有几万万农民从中国中部、南部和北部各省起来,其势如暴风骤雨,迅猛异常,无论什么大的力量都将压抑不住。”这一判断( )
A. 推动了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
B. 强调了农民革命的重要性
C. 促成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D. 反映了中共工作重心的转移
10.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组织东部沿海工矿企业内迁。到1940年底,内迁厂矿共448家,机器材料7.09万吨,技工1.2万余人。这一举措( )
A. 改变了中国的工业布局
B. 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C. 保障了战时军需民用
D. 打破了日军的经济封锁
11.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这些规定( )
A. 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确立
B. 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
C. 奠定了民族政策法律基础
D. 保障了少数民族独立权
12. 1978-1984年,中国粮食产量年均增长率达5%,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5.1%。这一现象主要得益于( )
A.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
B.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展开
C.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D.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13. 有学者认为,古代雅典的民主政治是一种“成年男性公民的民主”,其局限性显而易见,但“就民主的程度而言,古代雅典的民主制却是迄今所发现的最彻底的民主”。这一观点旨在强调雅典民主( )
A. 具有广泛性和彻底性
B. 是奴隶制民主的典范
C. 具有历史进步性
D. 是现代民主的源头
14. 罗马法规定,如果当事人涉嫌犯罪,必须提供证据证明自己的清白,否则将承担不利后果。但有一例外原则:“当原告无法证明时,被告的清白应当被相信。”这一原则后来演变为( )
A. 无罪推定原则
B.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C. 契约自由原则
D. 司法独立原则
15. 16世纪,马丁·路德提出“因信称义”,认为只要信仰上帝,灵魂便可获得拯救;他主张建立民族教会,力主用民族语言进行宗教活动。这些思想( )
A. 动摇了上帝的存在
B. 促进了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
C. 扩大了教皇的权威
D. 实现了宗教与政治的分离
16. 有学者在评价某历史事件时说:“它不仅是资产阶级的政治革命,也是社会革命,它彻底摧毁了封建专制制度,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该历史事件是( )
A. 英国光荣革命
B. 美国独立战争
C. 法国大革命
D. 德意志统一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
本卷共3小题,第17题25分,第18题15分,第19题12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甲午战争后,清政府为偿付巨额赔款,大举外债。列强通过在华开设银行、争夺铁路投资权、开采矿山等方式加强经济侵略。与此同时,民间“设厂自救”的呼声日益高涨,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1895-1913年,民族资本新开设的资本在万元以上的工矿企业有549家,资本总额达1.2亿元。
材料二:
民国初期,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民族工业发展的法令,如《暂行工厂通则》《公司条例》等。1912-1919年,新建工矿企业470多家,新增资本达1.3亿元,相当于过去50年投资总额。纺织、面粉、卷烟等轻工业发展尤为迅速。
材料三:
抗日战争爆发后,沿海工业内迁,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工业布局不合理状况。但战时国家经济统制政策加强,国家资本迅速膨胀,民族工业受到挤压。到1945年,国家资本已占全国工业资本总额的70%以上。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抗战时期民族工业面临的困境。(8分)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认识。(9分)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
启蒙运动不是单纯的政治运动,而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它的核心是理性,即人能够通过理性思考认识自然和社会,而不必依赖宗教启示或传统权威。启蒙思想家们相信,一旦理性被运用于社会和政治领域,人类社会就会不断进步。他们提出了自由、平等、民主、法治等观念,这些观念不仅为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理论武器,也对世界其他地区产生了深远影响。
启蒙运动的思想家们并非完全一致。伏尔泰推崇开明君主制,孟德斯鸠主张三权分立,卢梭提出社会契约论和人民主权说。尽管有这些差异,但他们都对传统权威持批判态度,都相信理性的力量。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
(1)根据材料,概括启蒙运动的核心思想及其主要内容。(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启蒙运动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7分)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中华文明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格局。从新石器时代的多元区域文化,到夏商周三代华夏族的形成,再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中华文明经历了从多元到一体的发展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
请结合中国古代史相关知识,对材料中的观点进行阐释。(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