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人教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本试卷33小题,满分100分。考试用时80分钟。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将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春秋时期,霸主肩负着协调、平衡各国关系,保护属国利益的义务,并且组织各国以盟誓的形式,公开申明反对用战争解决国与国之间的矛盾。这实质上反映出(  )
A.诸侯注重维护王室尊严 B.诸侯严格遵从礼乐秩序
C.周王室的地位下降 D.诸侯之间关系非常融洽
2.夏、商、西周是中华文明和早期国家进一步形成与发展时期,也是奴隶社会的形成、发展与繁荣时期。这一时期的政治特征是(  )
A.经济发展迅速 B.中华传统文化奠基时期
C.奴隶制王朝的更替 D.以分封巩固疆域
3.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王朝。禹最初想传位于伯益,但是禹的儿子启凭借强大的势力,在禹死后继承了他的位置。这表明
A.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B.启的治国能力更强
C.德才重于血缘关系 D.禅让制更利于治国
4.夏朝与商朝建立之初,都非常注重建立或加强军队,设置监狱,制定刑法。这些做法旨在(  )
A.对外扩张疆域 B.完善法律制度
C.强化国家统治 D.维护奴隶权益
5.禹因治水有功,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其时间换算成世纪是(  )
A.公元前21世纪后期 B.公元前21世纪前期
C.公元前20世纪前期 D.公元前20世纪后期
6.历史学家郭沫若诗句:“洹水安阳名不虚,三千年前是帝都;中原文化殷创始,观此胜于读古书。”与“安阳”成为商朝都城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商汤灭夏 B.牧野之战
C.盘庚迁都 D.“国人暴动”
7. 西周初年的整体战略是稳定西北,开发东南。在东进过程中,齐、鲁是前哨,卫国接济东进主力,也北瞰燕冀,东控徐淮。(见下图)这反映出西周统治者(  )
A.制定刑法,稳定统治秩序 B.躲避战乱,多次迁移国都
C.实行分封,扩大统治范围 D.发展生产,兴修水利工程
8.为了防范蛮夷入侵,周王将三个最得力的辅臣召公、周公、太公分封在山戎、东夷、淮夷三个最大威胁的附近。材料表明西周实行这一制度的根本目的是(  )
A.促进文化发展 B.推动民族交融
C.传播中原文化 D.巩固西周统治
9.《左传》记载“封建亲戚,以蕃屏周”。这说明分封制的主要作用是(  )
A.实现了富国强兵 B.巩固了西周疆土
C.确立了等级制度 D.促进了民族交融
10.春秋时期,秦楚等国以新占领的地方为县,直属于国君,由国君派官员去治理,他们在县里只替国君征收赋税,判断讼狱。这说明春秋时期(  )
A.分封制度遭到破坏 B.周王室地位被取代
C.君主专制得到加强 D.统一趋势得到发展
11.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是(  )
A.青铜冶炼技术的提高 B.金属货币的流通
C.漆器制作的发展 D.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12.春秋时期,齐桓公实施“通齐国之鱼盐于东莱,使关市几而不征,以为诸侯利”;晋文公推行“轻关易道,通商宽农”政策。这些措施反映了春秋时期(  )
A.统治者鼓励商业发展 B.耕作技术不断进步
C.金属货币使用较广泛 D.中心城市商贾云集
13.在河南三门峡上村岭虢国墓地发现了春秋早期的冶铁遗存,包括冶铁炉及炼渣等,这一发现说明了春秋早期(  )
A.冶铁技术十分成熟 B.已能够生产铁制品
C.冶铁水平领先世界 D.冶铁只是偶然现象
14.战国时期,一般指公元前475—前221年。这一时段也可以表示为(  )
A.公元前5世纪前期—前3世纪后期
B.公元前5世纪后期—前3世纪前期
C.公元前4世纪前期—前2世纪后期
D.公元前4世纪后期—前2世纪前期
15.在历史的舞台上,无数人物次第登场,为我们带来一首首荡气回肠的英雄赞歌。请你将下列人物按出现的先后顺序进行排序(  )
①秦孝公 ②齐桓公 ③大禹 ④商汤
A.②③④① B.③④①② C.④①②③ D.③④②①
16.从春秋到战国,民族关系出现重要变化。春秋时期还属于“四夷”的秦、楚等国,在战国时期已经认同于华夏,中原诸国也承认了秦、楚是华夏族的组成部分,与齐、燕、赵、魏、韩并称七雄,形成七个地区性的多民族国家。这表明(  )
A.华夏认同观念得到发展 B.百家争鸣繁荣局面出现
C.民族融合的趋势不断加强 D.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17.以下是春秋战国时期时代特征示意图,图示中“大变革”处的内容应是(  )
A.国家产生 B.文明起源 C.政权分立 D.社会转型
18.《史记》记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商鞅在秦国为相十年,宗室贵戚大多怨恨他)。”这主要是因为商鞅变法哪一项内容造成的?
A.国家承认土地私有 B.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C.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 D.建立县制
19.据《华阳国志·蜀志》记载,都江堰建成后,“蜀沃野千里,号为陆海……汉祖自汉中出三秦伐楚,萧何发蜀汉米万船而给助军粮。”由此可见,都江堰的建成(  )
A.激化了社会矛盾 B.加速了中国统一
C.促进了岭南发展 D.印证了秦朝暴政
20.都江堰放水节在四川成都都江堰景区飞沙堰溢洪道举行。本次活动以“水润天府·万千气象”为主题,上千名观礼嘉宾着秦朝服饰,学习秦朝礼仪,沉浸式体验智慧的治水文化。主持修建都江堰的是(  )
A.李冰 B.秦孝公 C.商鞅 D.秦穆公
21.“孔子成长的时代,鲁国政乱 ‘陪臣执国命’成为当时各国的普遍态势。孔子认为,正是因为内心道德秩序观念的缺失才导致社会秩序的崩坏,要想修复礼乐秩序,必须从人心入手。因此,既然无望入朝执政扭转乾坤,那么退而育化人心也可以从根本上培育社会的元气。”据此可知,孔子从事教育的目的是(  )
A.教化民众,匡正社会秩序 B.以法为教,建立法治社会
C.有教无类,发展私塾教育 D.著书立说, 宣扬儒家思想
22.老子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下列选项能体现其政治主张的是(  )
A.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 B.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C.依法治国,加强君主权力 D.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23.《史记》评诸子百家说:“儒者博,墨者俭,法家严,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其中,“严”字当头的代表人物是(  )
A. B.
C. D.
24.稷下的百家先生们在义利之辩、人性善恶之辩、世界本原之辩等争鸣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理论体系.使秦以后的思想、学术、文化,几乎均可以在其找到源头。材料表明百家争鸣(  )
A.提高了秦国综合国力 B.促进了社会生产力变革
C.奠定了文化发展基础 D.增强了地主阶级的势力
25.战国时期,各国统治者出于争霸需要,争相招揽人才。士人周游列国,颇受重用。他们的活跃推动了学术文化的繁荣。众多学派各自提出对政治社会乃至宇宙万物的看法,彼此论战辩驳,形成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这种局面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
A.生产力的发展 B.诸侯国的变法
C.士阶层的崛起 D.分封制的确立
26.《殷商贞卜文字考》中提到,“闻河南之汤阴发现古龟甲兽骨,其上皆有刻辞”。其后“乃恍然悟此卜辞者,实为殷室王朝之遗物。其文字虽简略,然可正史家之违失”。这反映出, 甲骨文 (  )
A.所记载的内容十分丰富 B.是我国已知最早的文字
C.可以用于考证商朝历史 D.已具备汉字的基本结构
27.在中华民族的血脉中,一直流淌着“工匠精神”,四羊方尊堪称绝世精品。该文物反映了(  )
A.商周青铜铸造发达 B.春秋时期农业的发展
C.商周制瓷业的发展 D.春秋时期手工业发展
28.汉字的演变由繁到简,一脉相承。应填入下图空格处的是(  )
A.甲骨文 B.钟鼎文 C.草书 D.行书
29.妇好是商王的王后,一年夏天,北方边境发生战争,妇好自告奋勇,要求率兵前往,商王犹豫不决,占卜后才决定派妇好出兵,结果大胜。这个故事最早可能记载在(  )
A.龟甲或兽骨上 B.竹简或木牍上
C.丝帛或麻布上 D.宣纸上
30.《诗经》是我国古代诗歌的开端,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多以四言为主,语言质朴;《楚辞》则是战国时期屈原等人在楚地民歌等基础上创造的一种新诗体,句式灵活多变,情感表达更为浓烈奔放。据此可知,两者本质区别为(  )
A.《诗经》写实,《楚辞》浪漫
B.《诗经》篇幅短,《楚辞》篇幅长
C.《诗经》用四言,《楚辞》多变
D.《诗经》质朴,《楚辞》华丽
三、材料分析题(3小题40分)
31.阅读材料,解析问题。
材料一 夏朝已有政府官僚机构,古书上记载夏朝有“六卿”“六事之人”“三正”等官长。夏朝有军队,兵士称为“甲士”,还有“夏有乱政,而作禹刑”的记载,说明已有刑法。夏朝的监狱称为“夏台”,据《史记·夏本纪》记载,这里曾拘禁过商首领汤。
材料二 关于夏桀的昏暴行为,古书记载很多。《史记·殷本纪》中载:“是日何时丧?予与女皆亡!”《尚书·汤誓》中载:“时日曷丧,予及汝皆亡!”
材料三 商朝最后一个国王帝辛,名纣,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他荒淫无度,宠爱妲己,终日歌舞,他还造酒池肉林,酗酒无度。他大肆搜刮,粮食装满了巨桥的仓库,无数珍宝堆满了鹿台。他任用小人,迫害正直的大臣。
材料四 周武王亲率大军伐商,在孟津会合各路属国,纣王逃回殷都,自焚于鹿台,武王在此举箭连射三发,用铜钺砍下商纣的头,悬挂在旗杆上示众,商朝灭亡,武王建立周朝。
根据材料一,归纳夏朝国家机构的组成部分。这些机构的设立有何影响?(4分)
从材料二、三可以看出,夏朝和商朝最终灭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对此你有什么感想?(4分)
材料四叙述的是什么历史事件?此事件中的关键战役是什么?(4分)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用简要的语言表述夏、商、西周王朝更替的关系。(2分)
3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大国争霸的背后就是经济实力的竞争,几乎所有的争霸落实到经济制度和经济政策层面;而黄河流域丰厚的土地资源为这一次农业扩张提供了天然的舞台;传统农业技术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推广,都强化农业的开发利用。
——引自贺耀敏著《中国古代农业文明》
材料二 春秋时期,山东诸小国为齐所并,河北、山西诸小国为晋所并,江淮、汉水诸小国为楚所并,西北诸小国为秦所并,使春秋初年百十个国家,缩减成几个大国。周边的蛮、夷、戎、狄不断袭扰中原;中原霸主也以“攘夷”相号召,与之进行斗争……华夏族与其他少数民族彼此犬牙交错,杂居共处。
材料三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史记·李斯列传》
根据材料一,归纳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农业发展的原因。(4分)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的积极作用。(2分)
根据材料三并所学知识,分析商鞅变法的历史意义。(4分)
根据以上材料,概括推动社会进步的因素。(2分)
33.一个民族的文化,凝聚着这个民族对世界和生命的历史认知和现实感受,积淀着这个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是民族赖以生存的支柱。阅读下列图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孔子为中华民族保存了一大批宝贵的文化财富,奠定了中国文化主体结构的初步基础……中国早期文化第二次大发展是战国后期,彼时各种文化既互相对立又互相渗透,出现了文化发展的综合趋势。
——摘编自赵吉惠《论中国文化的多元性、一元性与封建专制主义》
材料三:
材料四: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材料一中,图一的文物是考古挖掘出来的人面鱼纹彩陶盆,请写出与它有关的远古居民的名称。图二是我国已发现的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请写出它的名称。图三是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大青铜器,请写出它所属的朝代。(4分)
根据材料二,孔子的学说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请写出孔子的核心思想和他对教育的贡献。这种局面的出现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4分)
(3)对号入座,将材料三图片人物写在相应位置上(4分)
①“兼爱 ”、“非攻 ”   
② 以法治国   
③ 民贵君轻   
④ 顺应自然与民心   
(4)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谈谈在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方面,我们可以做些什么?(2分)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2.【答案】C
3.【答案】A
4.【答案】C
5.【答案】B
6.【答案】C
7.【答案】C
8.【答案】D
9.【答案】B
10.【答案】A
11.【答案】D
12.【答案】A
13.【答案】B
14.【答案】A
15.【答案】D
16.【答案】A
17.【答案】D
18.【答案】C
19.【答案】B
20.【答案】A
21.【答案】A
22.【答案】D
23.【答案】D
24.【答案】C
25.【答案】A
26.【答案】C
27.【答案】A
28.【答案】A
29.【答案】A
30.【答案】A
31.【答案】(1)组成部分:军队、刑法、监狱等
影响:有利于维护和巩固夏朝的统治,有利于夏朝的稳定。
(2)根本原因:统治者的暴政。
感想:暴政不得人心,统治必然要被推翻。
(3)历史事件:武王伐纣。
关键战役:牧野之战。
(4)关系:商朝灭掉夏朝,西周灭掉商朝,更替顺序为夏、商、西周。
32.【答案】(1)原因:诸侯国重视农业发展;黄河流域土地资源丰厚;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推广。
(2)积极作用:出现了一些强大的诸侯国,加快了统一的步伐;促进了民族交融。
(3)历史意义:商鞅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4)因素:国家政策,生产工具的改进,民族交融,顺应历史潮流的改革等。
33.【答案】(1)半坡居民甲骨文商
(2)核心思想:仁;
对教育的贡献:创办私学;提出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等教育思想,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
影响: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墨子;韩非子;孟子;庄子
(4)自觉学习和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努力学习提高自身素质,为国家发展做贡献,国家强大就会为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创造更好的条件;在民族传统文化基础上创新发展,使其成为我们创造历史新辉煌的重要根基。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