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四单元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测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人教统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四单元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测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人教统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本试卷33小题,满分100分。考试用时80分钟。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将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构建时空坐标是提升学生时空观念的有效途径之一,如图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这一单元的时空坐标。其中②代表的历史事件是(  )
A.护国战争 B.新文化运动
C.五四运动 D.中国共产党成立
2.胡适先生曾说:“《新青年》杂志代表和创造了一个新时代。”这个“新时代”指的是(  )
A.民主科学时代 B.民主共和时代
C.君主立宪时代 D.君主专制时代
3.1919年,《北京学界全体宣言》中说:“现在日本在万国和会要求并吞青岛,管理山东一切权利,就要成功了!他们的外交大胜利了,我们的外交大失败了!”。以上材料可用于研究(  )
A.五四运动的背景 B.新文化运动原因
C.辛亥革命的影响 D.洋务运动的影响
4.五四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主要是因为(  )
A.改变了中国社会的性质
B.工人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
C.马克思主义的传入
D.提出“外争主权,内惩国贼”口号
5.“外争主权,内除国贼。”1919年,一群学生高喊着这样的口号,揭开了一个新时代的序幕。这个新时代是(  )
A.旧民主主义革命时代 B.资产阶级革命时代
C.新民主主义革命时代 D.民主科学时代
6.《全球通史》中写道:“当凡尔赛的调停人没有将这个丢失的省份还给中国时,在北京的学生和知识分子中间爆发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这场运动是中国历史上民族感情最强烈、最普遍的表露。”材料中的“这场运动”指的是:(  )
A.洋务运动 B.维新变法运动
C.新文化运动 D.五四爱国运动
7.五四运动时期疾呼“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的既有学生、市民,又有工人阶级。虽然他们无兵一卒,但联合起来,竟可以逼迫北洋政府让步。由此可见,五四运动(  )
A.揭露了北洋军阀政府的腐败 B.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C.促进了无产阶级力量的壮大 D.彰显了人民群众团结的力量
8.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一直认为新文化运动缺乏传统文化支撑、处于浮游漂离状态而苦恼万分,五四运动令他们眼前豁然一亮,找到了传统价值的立足点。这里的“立足点”是(  )
A.民主共和 B.尊孔复古 C.爱国主义 D.三民主义
9.“当凡尔赛的调停人没有将这个丢失的省份归还中国时,在北京的学生和知识分子中间爆发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发生在(  )
A.1914年 B.1917年 C.1918年 D.1919年
10.毛泽东认为:“没有五四运动,第一次大革命是没有可能的,五四运动的的确确给第一次大革命准备了理论、准备了人心、准备了思想、准备了干部。”材料强调了五四运动(  )
A.在民主革命中的全面作用 B.在思想启蒙方面的价值
C.在发动群众方面的作用 D.在培养干部方面的作用
11.1919年5月5日,天津《大公报》刊登“北京特约通讯”,标题为《北京学界之大举动——昨日之游街大会/曹汝霖宅之焚烧/青岛问题之力争/章宗祥大受夷伤》。从上述标题中能获得的信息是(  )
A.京、津两地工人罢工 B.学生爱国浪潮遍及全国
C.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D.北洋政府逮捕大批学生
12.五四运动成为每一个中国人自我认同、民族意识崛起的契机。五四运动后不久,梁启超也改变了自己过去的看法,将“中华民族"的概念扩大为所有民族的共同体。由此可见,五四运动(  )
A.是彻底的反帝反封建运动
B.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C.有利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D.推动了国民民族意识的日益觉醒
13.吴玉章在回忆五四运动时说:“以往搞革命的人,眼睛总是看着上层的军官、政客、议员、……如今在五四群众运动的对比下,上层的社会力量显得何等的微不足道。”这段话说明五四运动(  )
A.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B.富有彻底的斗争精神
C.具有反帝反封建性质 D.依靠上层社会的力量
14.这场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追求民族独立和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这场运动指的是(  )
A.太平天国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新文化运动 D.五四运动
15.“这是一声砸向旧世界的锤头撞击,和着十月革命的惊天霹雳。从上海望志路到南湖的红船发力,锻造出一个民族驶向复兴彼岸的航迹。”与材料描述有关的会议是(  )
A.中共一大 B.中共二大 C.遵义会议 D.中共七大
16.有人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从“一条船”开始,到“一片船”结束,“一条船”是指(  )
A.中共一大 B.五四运动 C.遵义会议 D.渡江战役
17.从中共一大提出推翻资产阶级政权,直接搞社会主义革命,到中共二大提出首先进行民主革命,然后再进行社会主义革命,这是中国共产党战略方针的一次重大转变。这一转变是基于(  )
A.对中国国情的客观分析 B.中国的社会矛盾开始变化
C.共产国际的指示 D.农民阶级显示出强大力量
18.1921年,李大钊指出,中国现在没有一个真能表现民众势力的团体,若能成立一个强固精密的组织,那么中国彻底的大改革将有所附托。这段话表明李大钊的主张是(  )
A.成立无产阶级政党 B.创办《时务报》
C.建立中国同盟会 D.武装起义救中国
19.“一缕曙光映红了嘉兴的一艘游船,十三名水手劈风斩浪将历史推向深远。”对材料中“将历史推向深远”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启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 B.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纲领
C.中国革命有了新的政党的领导 D.标志着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形成
20.1919年李大钊将《新青年》第六卷第五号编为“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号,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并帮助北京《晨报》副刊开辟了“马克思研究”专栏。据此可知李大钊(  )
A.积极推动马克思主义传播 B.深刻认识到资产阶级的重要性
C.最早吹响新文化运动号角 D.已经建立北京共产党早期组织
21.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勇敢地肩负起带领中国人民创造幸福、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确定党的中心工作是( )
A.领导和组织工人运动 B.领导工人阶级进行武装革命
C.反抗袁世凯的反动统治 D.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22.中共一大时,因为历史的局限性,中共简单地认为其面临的任务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而没有意识到革命的敌人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这一缺陷在中共二大时获得了解决。材料反映了中共在早期探索中
A.适时调整革命纲领 B.高度重视农村发展
C.十分关注百姓生活 D.致力改善国共关系
23.1920年,一批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先进青年提出了“请钻进工厂去吧”的口号。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成员俞秀松改名换服,到铁厂做工;早期工人运动领袖李启汉则选择在上海纺织工人最集中的沪西小沙渡创办--所工人半日学校。这反映出(  )
A.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途径多样化
B.工人运动成为中国共产党工作重心
C.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主流价值观
D.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的传播
24.上海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首度对公众展出由中、俄、蒙三国学者共同发现的中共一大“第15人”一共产国际代表尼克尔斯基的照片与真实生平资料。这一珍贵历史资料最能说明(  )
A.俄国给中国革命送来马克思主义
B.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的紧密结合
C.先进的中国人开始“以俄为师”
D.中共的诞生得到了共产国际的帮助
25.中国共产党一大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决议》,确立党成立以后的基本任务是成立产业大会。这预示着中国共产党将工作重心对准(  )
A.工人运动 B.工农联盟 C.根据地建设 D.国共合作
26.《新青年》在1915-1918年总篇数共1274篇,其中“社会主义”一词一共有20篇文章使用: 而从1919-1922年,总篇数1026篇,其中使用该词的篇数达145篇。这种变化主要是因 为(  )
A.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文 B.全国工人运动的高涨
C.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 D.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
27.中共一大提出党的纲领是“革命军队必须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中共 二大提出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共产主义”,最低纲领是“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 压迫,将中国统一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这说明中国共产党 (  )
A.开始改变中国革命的道路
B.认识到建立军队的重要性
C.认清了中国社会性质和革命性质
D.与资产阶级的革命对象相一致
28.2017年10月18日至10月24日在北京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回顾历史,在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举为中央局书记的是(  )
A.毛泽东 B.何叔衡 C.陈独秀 D.李大钊
29.1922年初到1923年春,全国掀起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共举行大小罢工100多次,参加人数达30万以上。1923年的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则将高潮推向了顶峰。这一现象出现的背景是(  )
A. 统一战线破裂 B.中国共产党成立
C.国民革命失败 D.北伐战争的进行
30.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这里的“新”不包括:(  )
A.革命出现了崭新的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
B.革命开始以武装斗争为主要手段
C.马克思主义开始成为了革命的指导思想
D.革命以实现共产主义为远大目标
二、材料分析题(3小题40分)
31.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是中国青年运动的时代主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19年5月6日,(江西)九江教育会及南伟烈学校、省立第三中学等校,联名致电北洋政府,要求释放北京被捕学生、拒签巴黎和约。随后,南昌、赣州、吉安、抚州、萍乡、宜春等地学生纷纷加入声援斗争的行列。
——摘编自《红色文化》
1919年5月上海《民国日报》对江西学生运动的相关报道
材料二:在山河破碎、国家危亡、是非颠倒、民族蒙耻之际,中华民族积蓄已久的爱国激情猛烈地迸发出来。以学生为先锋的民众运动在北京、上海、天津等大城市展开,并迅速蔓延到全国各大中城市。据统计,运动波及全国20多个省的100多个城市,处于抗争中心的山东、长期遭受日本侵略的东北和上海郊区等地的农民也参加了斗争。除少数亲日派当权者外,青年学生、知识分子、工人阶级、工商业者等几乎所有的城市居民都不同程度地卷入了五四运动的浪潮。
——摘编自李东朗《五四运动与民族意识的空前觉醒》
材料三:严峻的形势使北平的学生感到“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了”。1935年12月9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北平数千名学生冒着严寒聚集在新华门前,向国民党当局请愿。他们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反对华北自治”“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等口号,并举行游行示威。这就是著名的“一二 九运动”。
——摘编自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材
(1)材料一《民国日报》和《红色文化》中,能相互印证得出什么信息?结合所学,说说出现材料中对应的历史事件的导火索是什么?(4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五四运动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简述五四运动的影响。(4分)
(3)结合三则材料,说说中国近代青年学生运动的精神核心内涵是什么?(2分)
32.20世纪20年代前后,新时代的曙光出现在中华大地上。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8年,陈独秀等人创办《新青年》的姊妹刊物《每周评论》。从这以后,新文化派知识分子由批判封建旧传统等一般宣传,开始转向宣传现实的政治斗争,把民主与科学思想同时事政治结合起来。五四运动前后,《新青年》刊登了李大钊《庶民的胜利》《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等文章;《每周评论》也刊载了摘译版《共产党宣言》以及陈独秀《二十世纪俄罗斯的革命》等文章。
材料二 当这些和平的缔造者同意日本继续干涉中国的时候,这些希望破灭了。这一决 定导致了五四运动的爆发,充当先锋的是中国城市的学生和知识分子。这一运动唤醒了这个 国家,唤起这个国家的各个阶层反抗外国尤其是日本人的干涉。
——摘编自[美]杰里 ·本特利等《新全球史》
材料三 1921年注定照耀史册,它并非世纪起点的标志,却是一个全新时代的开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总结经验,上下求索,终于找到了一条正确的革命道路。
——摘编自《百年中国》解说词
(1)根据材料一,说说陈独秀等知识分子宣传的内容有了哪些新变化。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概括这些变化产生的原因。(4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说你对“这些和平的缔造者同意日本继续干涉中国”的理解,并分析五四运动中学生起到了什么作用。(4分)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列举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条件,并解读“1921年是一个全新时代的开始”。(4分)
(4)综上所述,简述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成立之间的内在联系。(4分)
33.阅读下列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追本溯源……只因为拥护那德谟克拉西(Democracy)和赛因斯(Science)两位先生……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摘编自陈独秀《〈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
材料二 五四时期,青年学生为争取民族独立、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而奋不顾身,为反对帝国主义的奴役和封建军阀政府的卖国行径而奔走呼号……他们以高尚的爱国情操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诠释了五四精神的丰富内涵,树立了一座推动中国
——李长春在纪念五四运动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历史进步的不朽丰碑。
--- 李长春在纪念五四运动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材料三 (中共一大)接着讨论并通过《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决议》,对今后党的工作作出安排部署,鉴于党的力量还弱小,决定以主要精力建立工会组织,指导工人运动和做好宣传工作,强调与第三国际建立紧密关系。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德谟克拉西(Democracy)和赛因斯(Science)两位先生”,即“德先生”和“赛先生”分别指什么 这次运动对待传统文化的看法具有一定的片面性,那么我们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 (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线是什么 最能体现五四运动“反帝反封建”性质的口号是什么 (4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共一大召开的时间 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的中心工作是什么 中国共产党成立的重大历史意义是什么 (6分)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2.【答案】A
3.【答案】A
4.【答案】B
5.【答案】C
6.【答案】D
7.【答案】D
8.【答案】C
9.【答案】D
10.【答案】A
11.【答案】C
12.【答案】D
13.【答案】A
14.【答案】D
15.【答案】A
16.【答案】A
17.【答案】A
18.【答案】A
19.【答案】C
20.【答案】A
21.【答案】A
22.【答案】A
23.【答案】D
24.【答案】D
25.【答案】A
26.【答案】C
27.【答案】C
28.【答案】C
29.【答案】B
30.【答案】B
31.【答案】(1)信息:1919年江西青年学生进行斗争运动;(能体现时间和事件对应)导火索: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外交失败
(2)特点:以学生为先锋;席卷全国;群众基础广泛;( 任答2点)影响:激发了爱国热情;中国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3)精神内涵:爱国主义精神
32.【答案】(1)新变化:由批判封建旧传统等一般宣传转向宣传现实的政治斗争,把民主与科学思想同时事政治结合起来;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原因:北洋军阀统治黑暗,政治腐败;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但袁世凯妄图复辟帝制,掀起尊孔复古逆流;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等。(答出两点即可)
(2)理解:巴黎和会上,协约国列强决定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无视中国的战胜国地位,这一决定体现了帝国主义列强的强权政治和对中国主权的侵犯,导致了中国人民的强烈不满,成为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线。作用:五四运动中,学生起到了先锋作用,他们走在运动前列,积极宣传,唤起民众觉醒,推动了运动的发展。
(3)历史条件: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阶级基础——中国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和工人运动的发展;组织基础——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解读: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正确的方向;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的性质由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新民主主义革命,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4)内在联系: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五四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阶级基础;五四运动推动了中国社会进步,促使先进知识分子深入工人群众中传播马克思主义,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
33.【答案】(1)德先生:民主 赛先生:科学。 对待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造创新,与时俱进(此题属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2)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 口号:“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3)时间:1921年。 中心工作:领导和组织工人运动。
意义: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