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点石联考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份联合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辽宁省点石联考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份联合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辽宁省点石联考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联合考试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
1.两汉时期,霍去病“匈奴未灭,无以家为”的壮志,张骞“凿空”的勇气,苏武绝不“屈节辱命”的精神,马援“马革裹尸”的情怀,班超“投笔从戎”“立功绝域”的追求,脍炙人口,广为流传。这反映出两汉时期的社会风尚是( )
A.崇尚武力 B.抵御外侮 C.忠孝节义 D.昂扬进取
2.“满天星斗”是中国考古学家苏秉琦提出的经典比喻,形象概括了新石器时代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格局。揭示了中华大地各区域文化如夜空中的星辰般独立发展、交相辉映的壮丽图景。下列选项中,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辽河流域的遗址是( )
A.龙山文化 B.红山文化 C.良渚文化 D.仰韶文化
3.下图所示为西周一项重要制度的示意图。该制度是( )
A.分封制 B.宗法制 C.世袭制 D.礼乐制
4.《诗经》中曾描述西周时期“千耦其耘”(众人集体耕作)的劳动场景,但到了战国后期,这种大规模集体耕作的现象逐渐减少,取而代之的是个体农户独立耕种,且粮食产量明显提高。导致上述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青铜农具的广泛使用 B.铁制农具与牛耕的推广
C.水利工程的大量兴修 D.曲辕犁出现并逐渐普及
5.《史记·孔子世家》载:“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这些弟子中,有出身贵族的孟懿子,有贫寒的颜回,有商人子贡,甚至有曾为盗的颜涿聚。这可以用来说明孔子主张( )
A.因材施教 B.温故知新 C.学思结合 D.有教无类
6.秦朝建立后,统一车轨、文字、货币和度量衡,修建驰道、直道,颁行法律,编制户籍,整顿社会风俗,并且迁徙六国贵族豪强到关中、巴蜀等地。这些措施的实施旨在( )
①发展商品经济 ②改善百姓生活 ③加强中央集权 ④巩固国家统一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7.秦统一之后,秦始皇多次到各地巡视,并且用刻石方式宣扬自己的显赫业绩,宣称“一家天下,兵不复起”,“人迹所至,无不臣者”。然而就在一次出巡途中,随从车辆被刺客掷出的铁锥击中,秦始皇侥幸逃生。后来,又有人在陨石上刻下“始皇帝死而地分”的标语。这反映出( )
A.秦始皇的巡视未能起到作用 B.秦朝已出现分裂割据的迹象
C.秦朝存在着严重的统治危机 D.民众普遍反对秦朝的郡县制
8.西汉初年,汉高祖陆续将异姓诸侯王逐渐剪除,但又“惩亡秦孤立之败”,陆续分封了一批同姓诸侯王。这些诸侯王大者“夸州兼郡,连城数十,宫室百官同制京师”。这( )
A.维护了汉朝的长治久安 B.完全恢复了西周的制度
C.不利于汉朝统治的稳定 D.放弃了地方郡县制传统
9.据史载,魏晋南北朝时期,“今服冕之家,流品之人,视寒素之子,轻若仆隶,易如草芥,曾不以为之伍”“士庶之际,实自天隔”。与之相关的是,当时( )
A.阶级矛盾不断激化 B.统治危机较为严重
C.士族长期把持政权 D.君主专制日益强化
10.下表所示为北魏孝文帝改革的部分措施。这些措施( )
改革前 改革后
穿鲜卑服饰 以汉服为礼服
说鲜卑语 以汉语为“正音”
用鲜卑姓氏 改用汉姓
A.推动了民族交融 B.强化了中央集权
C.加快了国家统一 D.改变了民族布局
11.《资治通鉴》记载唐太宗晚年曾总结自己的治国之道:“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朕所以成今日之功也。”下列史实能论证材料观点的是( )
A.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 B.文成公主入藏
C.联合回纥灭掉西突厥 D.唐蕃政治会盟
12.唐玄宗晚年怠政,对节度使的信任远超中央官员,甚至允许节度使长期连任、父子相承。同时,为削弱朝中大臣对边疆的影响力,唐玄宗重用胡人担任节度使,认为其“无党援”,却忽视了对其忠诚度的约束。这一局面的发展直接导致了( )
A.安史之乱 B.藩镇割据 C.宦官专权 D.朋党之争
13.隋唐时期,中书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处理各项具体政务。这体现出三省六部制的特点是( )
A.强化相权 B.分工明确 C.等级森严 D.效率低下
14.唐朝天宝年间,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政府直接支配的土地日益减少,均田制无法推行,租庸调制也无法维持。安史之乱后,中央财政长期困难。为解决这一困局,唐朝政府( )
A.开征人头税 B.开展海外贸易 C.实施两税法 D.实行南粮北运
15.魏晋南北朝时期,一些佛教寺庙的建筑风格模仿中国传统宫殿,佛像的面部特征逐渐融入汉族人的样貌,部分佛经还增添了“孝顺父母”“忠君爱国”的内容。这反映了当时( )
A.佛教逐渐本土化 B.三教并行的趋势
C.儒学地位的动摇 D.中央集权的削弱
16.闻名中外的唐三彩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唐朝的历史。考古发掘的唐三彩造型有很多形象逼真的骆驼,形态各异的胡人和体型丰腴的贵妇。这说明当时( )
A.女性政治地位提高 B.社会风气开放包容
C.商品贸易日益繁荣 D.制瓷技术逐渐提升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分封制作为宗法制的政治延伸,通过“封建亲戚,以蕃屏周”的策略,将姬姓子弟与异姓功臣分封至各地,形成“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天下共主格局。诸侯在封国内享有“授民授疆土”的自治权,但需承担纳贡、述职、军事支持等义务,从而实现中央集权与地方自治的平衡。
——摘编自王国维《殷商制度论》
材料二 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在许多国家掌握政权。他们为了打击旧的奴隶主贵族势力,建立封建政治和经济秩序,巩固新生政权,增强竞争实力,纷纷开展变法运动。如李悝在魏国推行变法,按照“食有劳而禄有功”的原则授予官职与爵位;主张“尽地力之教”,发展生产;颁布《法经》。吴起在楚国实行变法,“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
——摘自《中外历史纲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周分封制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战国时期诸侯国变法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商鞅变法与李悝变法的相似措施。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汉武帝亲自主持政务之后,他频繁任免丞相,在位54年间,先后用相12人。其中除4人在任上正常死亡之外,有3人被免职,2人畏罪自杀,3人下狱处死。
汉武帝还特意从身分低微的士人中破格选用人才,担任参与国家政治中枢主要决策的侍中、常侍、给事中等职,让他们能够出入宫禁,随侍左右,顾问应对,参议大政。这些成为近臣的官员,身份相当于皇帝的宾客和幕僚。
班固在《汉书·公孙弘卜式儿宽传》后的赞语中列数当时许多身分低下者受到识拔,指出正是由于汉武帝的独异的文化眼光,使得这些人才不致埋没,于是“群士慕向,异人并出”,形成了历史上引人注目的群星璀璨的文化景观。
——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
(1)根据材料,概括汉武帝执政期间实行的政策,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补充汉武帝在经济、思想领域实行的措施。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晋室南迁,南方地区的人口渐渐多了起来。许多从北方来的人,带来了他们那里的农具和耕种技术,在南方开垦荒地。原来南方有些地方还比较落后,人们大多靠打猎、捕鱼为生,现在也慢慢学着种庄稼了。长江中下游一带,出现了不少良田,每年的收成比以前多了很多。
——摘自沈约《宋书》(中华书局1974年白话版)
材料二 南方的水利工程也多了起来,人们修了很多水渠来灌溉田地。一些地方还种上了从北方传来的麦、菽等作物,和原来的水稻一起种植,收成更好了。城市里的手工业也有了发展,纺织、冶铸等行业都比以前更兴旺。
——摘自范晔《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白话版)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经济开发的表现。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这一时期南方经济得到开发的原因。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唐朝科举制度日臻完善,成为选拔官员的重要途径。报考者不受门第限制,无论是士族子弟还是平民百姓,只要符合条件均可报名。科举分常科与制科,常科中进士科最为热门,虽录取率较低,但一旦考取,仕途前景广阔,故有“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之说。考试流程严谨,考生先经地方筛选,合格者赴京参加尚书省考试。试题多出自儒家经典,进士科还要考诗赋,以此检验考生的文才与见识。考中后并非直接任职,需通过吏部考核,考察其仪表、言辞、书法和判案能力,合格者方可授官。这一制度打破了世家大族对官场的垄断,让寒门学子有了晋升机会,但也存在弊端,如考生为求推荐,常向官员献诗献文,形成“行卷”之风,部分权贵还会干预考试结果,影响公平性。不过,它仍为唐朝选拔了大量人才,推动了文化繁荣。
——摘编自傅璇琮《唐代科举与文学》
(1)根据材料,指出唐朝科举制度的主要选拔标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朝科举制度的影响。
1.D
2.B
3.A
4.B
5.D
6.D
7.C
8.C
9.C
10.A
11.B
12.A
13.B
14.C
15.A
16.B
17.(1)影响:巩固了西周统治;扩大了统治疆域;形成了天下共主的政治格局;促进了周文化的传播。(任答两点即可)诸侯在地方拥有自治权,为西周衰落埋下了隐患。
(2)原因:封建经济的发展;新兴地主阶级逐渐掌握政权;奴隶主贵族势力的衰落;兼并战争激烈,富国强兵成为发展趋势;新兴地主阶级巩固新生政权、增强竞争力的需要。(任答两点即可)
相似措施:打击旧贵族(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发展农业生产(重农抑商,奖励耕织);重视法律建设;在民间实行什伍连坐,互相纠察告发。(任答两点即可)
18.(1)政策:频繁换相;设置中朝;实行察举制。(任答两点即可)
影响:削弱相权,加强了专制集权;提高了统治效能;扩大了选官渠道;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增强了儒学的影响力;对后世政治产生了深远影响。(任答两点即可)
(2)措施:改革币制,将铸币权收归中央;实行盐铁专营;推行均输平准;抑制工商业;尊崇儒术。(任答两点经济、一点思想即可)
19.(1)表现:人口的增加;荒地的开垦,粮食产量的提高;水利的兴修;农作物品种的增多;手工业的发展。(任答四点即可)
(2)原因: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工具;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较为优越的自然条件;统治者的重视。(任答两点即可)
20.(1)选拔标准:学识:文才;综合素质。(任答两点即可)
(2)积极影响:打破了门第限制;扩大了统治基础;提升了官员素质;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推动了文化教育的发展。(任答三点即可)
消极影响:存在权贵干预、行卷等破坏公平的问题。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