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人教统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七单元测试卷(含答案)本试卷33小题,满分100分。考试用时8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将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在讲话中提到“国内政治上军事上所存在的各项迫切问题,应在和平、民主、团结的基础上加以合理解决,以期实现全国之统一,建设独立、自由与富强的新中国”。基于上述认识,毛泽东( )A.与蒋介石进行重庆谈判 B.制定了运动战的对敌作战方针C.带领中共中央转战陕北 D.下令晋冀鲁豫部队跃进大别山2. 报刊是人们了解时事的重要媒介,下列报刊的社评反映了( )重庆《大公报》社评:“几百个爱好民主自由的人士都知道这是维系中国目前及未来历史和人民幸福的一个喜讯。” 西安《泰风日报、工商目报联合版》社评:“好像在阴暗的天空中忽然放出来一道光明, 不禁使人手舞足蹈, 为国家的前途祝福!自日本投降后,这真是最令世人兴奋的消息!”A.重庆谈判实现了民主统一 B.国共合作推动抗战的胜利C.抗战胜利给人们带来了喜悦 D.人民渴望和平,反对内战3.蒋介石认为,如果毛泽东不来重庆,就可以宣布共产党拒绝谈判。把战争责任加在共产党身上;如果毛泽东来了,则妄图诱逼共产党交出解放区和人民军队,也可借机部署内战。这揭示了( )A.国共第二次合作已初步形成 B.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利益为重C.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本质 D.民主与团结成为了时代主题4.下侧照片是毛泽东和蒋介石两人一生中唯一的一次合影。该合影拍摄于( )A.国共合作 B.抗战胜利 C.重庆谈判 D.南京解放5.1945年,《大公报》社评《毛泽东先生来了!》:“毛泽东先生来了!中国人听了高兴,世界人听了高兴,无疑问的,大家都认为这是中国的一件大喜事。”材料中的认为它是“大喜事”是因为这件事( )A.增强了中国共产党的实力 B.顺应了国内要求和平的呼声C.阻止国共内战的全面爆发 D.揭露了蒋介石假和平的阴谋6.“愿所有的人从这张照片上能够理解和体会,在抗日战争胜利以后,我们的国家处在十字路口,处在两种命运、两个前途决定胜败的严峻时刻。我们的党和毛主席为国家和人民作出了怎样的贡献!”如下图这张照片可以用来研究( )A.毛泽东“进京赶考”,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党政权垮台B.艰难的较量-----重庆谈判C.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D.转战陕北,粉碎国民党军队的重点进攻7.重庆谈判后签订的《国民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双十协定)》记录:“中共愿将其所领导的抗日军队由现有数目缩编,并表示可逐步撤退应整编的部队至防海路以北及苏北、皖北的解放区集中”。这体现了中国共产党( )A.确立自卫反击的口号 B.争取和平民主的诚意C.粉碎敌人的重点进攻 D.扭转抗战艰难的局势8.抗日战争胜利之际,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两党就中国未来的发展前途在重庆进行会谈。经过43天谈判,国共双方达成《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 )A.《论联合政府》 B.《双十协定》C.《共同纲领》 D.《论持久战》9.1946年8月,毛泽东在与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的谈话中说:“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看起来,反动派的样子是可怕的,但是实际上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力量”。此次谈话的背景是( )A.重庆谈判的进行 B.全面内战的爆发C.政协会议的召开 D.战略决战的胜利10.标志着国民党撕下和平的面具,发动了全面内战的历史事件是(____)A.进攻中原解放区 B.进攻陕北解放区C.进攻山东解放区 D.进攻东北解放区11.面对国民党军的全面进攻,人民解放军采取的作战原则和作战方法分别是( )A.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阻击战B.诱敌深入,步步为营,聚而歼之;蘑菇战C.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运动战D.诱敌深入,步步为营,聚而歼之;阵地战12.电视剧《中原突围》反映的是人民解放军中原突围。1946年6月,国民党调集大量军队向中原解放区发动进攻。李先念等率中原军区5万余人,粉碎了国民党军一次又一次妄图消灭我军的阴谋,最终被迫英勇突围。这一战事意味着( )A.国民党撕毁协议发动了全面内战B.国民党重点进攻解放区战略失败C.解放军开始了全面战略进攻作战D.解放战争即将进入战略决战阶段13.西北野战军先后取得青化砭、沙家店等战役胜利的意义在于( )A.消灭了蒋介石的主力B.打退了敌人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C.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对陕北的重点进攻D.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14.陈毅借用《三国演义》中的历史典故,将哪一次战役豪迈地称为“百万军中取上将(整编第七十四师师长张灵甫)首级”(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孟良尚战役15. 毛泽东曾说:“如果我们能够普遍地彻底地解决土地问题,我们就获得了足以战胜一切敌人的最基本的条件。”为获得“最基本的条件”,中国共产党颁布了( )A.《中国土地法大纲》 B.《中华民国约法》C.《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D.《论联合政府》16.1947年中共中央公布的一份文件中规定:乡村中一切地主的土地及公地,由乡村农会接收,连同乡村中其他一切土地,按乡村全部人口,不分男女老幼,统一平均分配。 该文件在当时起到的积极作用是 ( )A.调动了农民的革命积极性 B.加强了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C.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掀起了军民联合大生产运动17.据记载,到1948年底,在山东解放区,有2000多万翻身农民从地主、富农手中获得了近3000万亩的土地。国民党后方的成千上万农民纷纷武装起义,反抗国民党军和国民党政权。解放区农民获得土地得益于( )A.《天朝田亩制度》的颁布 B.《中国土地法大纲》的实施C.“减租减息”政策的实施 D.“平均地权”政策的提出18.揭开人民解放军全国性战略进攻序幕的事件是( )A.太岳兵团开辟豫陕鄂解放区B.西北野战军粉碎国民党军队对陕甘宁解放区的进攻C.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D.华东野战军粉碎国民党军队对山东解放区的进攻19.“人民解放军的主力已经打到国民党统治区域里去了。…………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这是蒋介石的20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句话评价的历史事件是( )A.转战陕北 B.孟良崮战役C.千里挺进大别山 D.万家岭大捷20.下图是解放战争中某一战役形势图,该战役中图中①所示城市获得了和平解放。该战役胜利的意义是( )A.华北全境基本得到解放 B.揭开了战略进攻的序幕C.粉碎了国民党全面进攻 D.结束国民党在大陆统治21.在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期间,周恩来感慨道:“毛泽东在世界上最小的司令部里,指挥了规模最大的革命战争。”这里“规模最大的战争”是指( )A.平型关大捷 B.百团大战 C.三大战役 D.渡江战役22.战争是靠人打出来的。辽沈战役中,东北人民踊跃参军参战,东北野战军兵力越打越多;淮海战役成为“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胜利”的典范。这些史实揭示了( )A.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真相 B.战争本质是政治的延续C.依靠人民就能战无不胜的道理 D.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23.“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该诗反映的是( )A.武汉会战 B.百团大战 C.淮海战役 D.渡江战役24.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朱德发出进军的命令,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分三路突破长江防线。23日,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蒋介石集团在大陆的统治覆灭。以上描述的是(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投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25.一次战役结束后,纽约《先驱论坛报》感叹:“中国打完了最大规模的一场战争,南京国民政府遭到的悲剧,显示出一个时代即将终结。”材料反映的是( )A.辽沈战役 B.平津战役 C.转战陕北 D.渡江战役26.从淮海战役到渡江战役,山东农民有153.3万人参与支援前线,为前线战士送去了7.12亿斤粮食。这反映了( )A.井冈山根据地不断扩大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使抗日战争获得胜利C.国民党的重点进攻失败D.农民为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保障27.2021年,马毛姐被中共中央授予“七一勋章”。72年前的一天夜里,马毛姐穿着满是补丁的小棉袄,载着30名解放军,从无为县白茆洲驶离江岸,向暗黑如墨的长江南岸进发。马毛姐参加的战役是(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28.2017年12月14日,当代著名作家、诗人余光中先生逝世,他的作品《乡愁》中“…乡愁是—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那头。”表达了作者在台湾隔着台湾海峡对祖国大陆的无限思念。造成宝岛台湾与祖国大陆现在分离的原因是( )A.清政府将台湾割让给日本 B.荷兰殖民者占据台湾C.解放战争中国民党败退台湾 D.西班牙人占据台湾29.著名学者余秋雨说:“废墟是昨天派往今天的使者,废墟让我们把地理读成了历史。”站在今天南京古城墙上,我们可以“读到”的历史是:( )①中华民国的成立 ②侵华日军屠杀中国同胞的暴行 ③中共“七大”的召开 ④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党政权垮台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30.中共中央发出《解放战争第二年的战略方针》明确规定:“我军第二年作战的基本任务是:举行全国性的反攻,即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在外线大量歼敌”。为此人民解放军进行了( )A.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B.渡江战役C.淮海战役 D.解放南京二、材料分析题(3小题40分)3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目前摆在中国人民面前的有两个前途。美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要使中国回到不独立、不自由、不民主、不统一、不富强的老状态里。这是个黑暗的前途。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要彻底打败日本侵略者,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的新国家。这是个光明的前途。我们要努力争取实现光明的前途。——摘编自毛泽东《论联合政府》材料二 倭寇投降,世界永久和平局面可期实现,举凡国际国内各种重要问题,亟待解决,特请先生克日惠临陪都(即重庆),共同商讨,事关国家大计,幸勿吝驾,临电不胜迫切悬盼之至。——1945年8月14日蒋介石致电毛泽东材料三 1945年8月,毛泽东在周恩来等人的陪同下到达重庆,同国民党当局进行谈判。中共代表团的来临使整个山城重庆为之沸腾,许多人感动地流下了热泪。——电视纪录片《复兴之路》的解说词材料一中的这份报告是毛泽东在什么会议上做出的?这次会议的召开有何历史意义?(4分)根据材料二,写出蒋介石电邀毛泽东到重庆谈判的理由。其真实目的是什么? (4分)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说说为什么“整个山城重庆为之沸腾,许多人感动地流下了热泪”。(2分)(4)重庆谈判取得了什么成果?这个成果最后实现了吗?请用史实说明。有人认为,既然谈判没能阻止战争,谈判就没有意义。你如何看待这种观点?(4分)32. 结合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漫画“话”阴谋】【史料“露”狰狞】史料 1945年10月19日,蒋介石密令国民党军队将领努力进副。胡宗南、孙连仲部20余万人沿着平汉、同蒲、正太、平安、津浦5条铁路,气势汹汹地向解放区推进,进攻的目标是要割裂华北解放区,抢占北平、天津。【策略“战”敌人】材料 从1946年6月26日起至7月底,中原军区各路部队均胜利突围。这是一次伟大的战略转移,它牵制了国民党军队30个旅的兵力,保存了主力,建立了两块根据地,并留下小部分兵力坚持原地斗争,有力地配合了其他战场的作战,为以后的战略进攻和夺取解放战争的全面胜利奠定了基础。解读漫画,判断其与哪一历史事件有关。图中的“和平方案”指的是什么?图中的磨刀有何深层次的含义?(6分)史料说明蒋介石正在为什么作充分准备?哪一个帝国主义国家在暮后与其狼狈为奸?蒋介石最后正式撕毁其虚伪的面具是在什么时候?(3分)中原解放区各路部队面对敌人的进攻采取的军事策略是什么?这次军事胜利对解放战争全局起了什么作用?(4分)3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老百姓高呼的口号有“前方打老蒋,后方挖蒋根”“支援大反攻,参加胜利军,打倒蒋介石,拔掉老祸根”。材料二 毛泽东对这一次战略部署作出了生动比喻:蒋介石把他的主要兵力集中于陕北、山东,搞“重点进攻”,好比两个拳头一张,胸膛就露出来了。这样的兵力部署很像一个哑铃,两头粗,中间细。两头力量强,还有攻势;中间力量弱,处于防御。我们就攻其薄弱部分,从中间突破,像一把尖刀,插入敌人胸膛。材料三 文献纪录片《走近毛泽东》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在西柏坡的小院里,警卫员给毛泽东梳头时拔下一根白发,毛泽东打趣地说:“打了三个战役,白了一根头发,值得!”材料四 人民解放军强渡长江——促使了“一个城市的解放,一个政权的垮台”。材料五 解放战争开始时的力量对比项目 国民党 中国共产党拥有军队 约430万人 约127万人武器装备 接收100万日军的装备,取得美国大量武器 基本上是步枪,少数火炮拥有人口 约3.39亿 约1.36亿拥有地区 大城市,绝大部分铁路交通线 小城镇、乡村、偏远地区材料六 1949年8月,毛泽东曾指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看起来,反动派的样子是可怕的,但是实际上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力量。从长远的观点看问题,真正强大的力量不是属于反动派,而是属于人民。”“挖蒋根”是指什么 该事件有何意义 (2分)根据材料二,思考为什么选择大别山作为战略进攻的地点。(2分)“三个战役”分别指哪些战役 毛泽东为什么说“值得” .(4分)材料四反映了哪一战役 “一个城市”“一个政权”分别指什么 .(3分)(5)依据材料五、六说出解放战争中中国共产党的不利条件和有利条件。(2分)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A2.【答案】D3.【答案】C4.【答案】C5.【答案】B6.【答案】B7.【答案】B8.【答案】B9.【答案】B10.【答案】A11.【答案】C12.【答案】A13.【答案】C14.【答案】D15.【答案】A16.【答案】A17.【答案】B18.【答案】C19.【答案】C20.【答案】A21.【答案】C22.【答案】C23.【答案】D24.【答案】D25.【答案】D26.【答案】D27.【答案】D28.【答案】C29.【答案】A30.【答案】A31.【答案】(1)会议:中共七大。历史意义:为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准备了条件,并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指明了战后的奋斗方向。(2)理由:面商国家大计。真实目的:为发动内战争取时间;想在政治舆论上获得主动,把不愿和平的罪名强加到中国共产党身上。(3)原因:中国共产党是为人民的利益与和平民主而来的;中国共产党具有敢于只身犯险的大无畏精神。(4)成果:签订《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没有实现。史实:蒋介石在1946年6月撕毁政协决议,全力围攻中原解放区,发动全面内战。看待:谈判虽未能阻止战争,但仍具有一定的意义。中国共产党通过谈判揭穿了国民党“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如果蒋介石发动内战,就会激起全国人民的愤怒。32.【答案】(1)历史事件:重庆谈判。“和平方案”:“双十协定”。含义:国民党“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2)准备:为发动全面内战作准备。国家:美国。时间:1946年6月,蒋介石撕毁“双十协定”,全面围攻中原解放区,发动了全面内战。(3)军事策略:采取“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作战原则和方针,集中兵力打运动战。作用:为以后的战略进攻和夺取解放战争的全面胜利奠定了基础。34.【答案】(1)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2)大别山的敌人力量薄弱,对敌人威胁大。(3)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4)渡江战役。南京、国民政府(国民党政权)。(5)不利:人民解放战争初期,国共两党力量悬殊,国民党力量远大于中国共产党。有利: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全国人民的拥护和大力支持。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