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无锡市青阳中学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文字版,无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江苏省无锡市青阳中学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文字版,无答案)

资源简介

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初一历史10月份检测卷
单项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1.史料是研究历史的基础。研究原始社会人类生产、生活的情况,最可信的史料来源是
A.神话传说 B.考古发现 C.史籍记录 D.学者论著
2.化石是记录地球历史的特殊文字。考古学者发掘的元谋人和北京人的“特殊文字”可用于研究
A.人类起源 B.农耕生活 C.部落联盟 D.国家产生
3.考古学者通过对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研究,揭示人类的
A.进化过程 B.农耕生活 C.王朝更迭 D.政权并立
4.2022年9月28日,国家文物局发布了最新考古成果,湖北十堰学堂梁子遗址,新发现1具古人类头骨化石——郧县人3号头骨,新发现的“郧县人”3号头骨化石,距今约100万年,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郧县人”的发现填补了我国哪两个古人类之间的空隙
A.元谋人、北京人 B.北京人、山顶洞人 C.元谋人、山顶洞人 D.北京人、河姆渡人
5.右图反映了
A.北京人已经懂得了人工取火
B.北京人正在烧烤水牛等家畜
C.北京人学会了用火改善生活
D.北京人烧烤的食物中有甘薯
6.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中华大地很早便出现了人类的足迹。请选出下列哪个
是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相似点
A.都与现代人模样基本相同 B.都已经吃上熟食但只能使用天然火
C.使用打制石器进行劳动 D.都能缝制衣物御寒有爱美意识
7.一位同学在某处原始居民遗址博物馆里看到了下列展品。据此判断,当时生活在这里的原始居民
A.已经发明使用了文字 B.逐渐产生了阶级分化
C.过上定居生活从事农业生产 D.实行禅让推选部落联盟首领
8.考古学家在河南渑池的仰韶村发现了史前彩陶片,依据考古惯例,该文化被命名为仰韶文化,泛指距今约7000年至5000年前黄河中游地区的新石器彩陶文化。其显著特征包括:彩陶、半地穴式房屋、磨制石器等。据此,下列遗址中属于仰韶文化的是
A.河姆渡 B.半坡 C.大汶口 D.良渚
9.下表是陶寺墓葬(752座)等级分类统计表。据此可知,陶寺遗址所代表的文明
墓者身份 “王”者 贵族 平民富有者 平民
数量(座) 6 161 31 554
百分比(%) 0.8 21.4 4.1 73.7
A.已经具备成熟国家形态 B.社会组织能力比较强
C.形成完备社会管理体系 D.已出现复杂阶级分化
10.2024年是中国甲辰龙年。远古时期,中华大地上就普遍流行着对龙的崇拜。下列出土于不同地区史前时期文化遗址中的龙形器物,共同印证了
A.中原地区较高的文明程度 B.玉器制造业的水平高超
C.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特点 D.黄河流域孕育早期国家
11.4月4日,甲辰(2024)年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在陕西举行,中国国民党前主席马英九先生率台湾青年参加。两岸人民公祭轩辕黄帝是因为
A.黄帝治理了黄河水患 B.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C.黄帝创造了中国文字 D.黄帝建立了第一个封建王朝
12.2024年掀起龙年寻“龙”热潮。二里头遗址出土的绿松石龙形器再次走进大众视野,被誉为“华夏第一龙”,彰显了二里头文化是中华文明总进程的核心与引领者。此文物可以用来研究
A.夏朝文明 B.商朝文明 C.西周文明 D.东周文明
13.制作年代标尺是历史学习的有效方法之一,它能将复杂的历史较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下面是一位同学在复习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政权更迭时制作的年代标尺,其中②处应该是
夏朝 B.商朝 C.西周 D.东周
14.国之重器“利簋”铭文记录了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兴兵与诸侯联军讨伐殷商,与商朝大军决战于牧野,商军大败的相关史实。用公元纪年法来计算,公元前1046年是
A.公元11世纪40年代 B.公元前11世纪40年代 C.公元10世纪40年代 D.公元前10世纪40年代
15.“夏桀本是亡国君,夏朝历时四百七……商纣暴虐施炮烙,引来武王正义师……周王无道国人起,西周灭在前771。”这一历史歌谣主要反映了
A.早期国家的建立 B.暴政导致亡国的教训 C.礼乐制度的瓦解 D.战争导致的消极影响
16.周武王建立周朝后,将一些人分封到地方,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以扩大统治范围。下面是他分封的部分诸侯国的示意图,这说明西周分封的依据之一是
A.年龄 B.军功 C.血缘 D.地域
17.某班同学编排了某一时期的三幕历史剧,它们共同反映出
第一幕:生产力提高·经济有所发展 第二幕:周王室衰微·无力控制诸侯 第三幕:诸侯国崛起·操控政治局面
A.早期国家产生 B.政权更替频繁 C.春秋争霸激烈 D.商鞅变法开始
18.《管子·海王篇》中记载,齐国“一女必有一针一刀,耕者必有一耒一耜一铫【yáo】(一种铁锄),”“行服连轺【yáo】辇(轻便的马车)者,必有一斤(铁斧)一锯一锥一凿”。这表明当时的齐国
A.管仲改革成就霸业 B.铁质工具普遍使用 C.农业生产迅速发展 D.军事实力大为提高
19.根据史书记载,西周初年的国家有800多个,到了春秋初年,还剩下170多个,战国之初,只有十几个了。这反映了历史发展的趋势是
A.民族交融逐渐加强 B.国家逐渐走向统一 C.封建制度正在确立 D.人民遭受的灾难更重
20.某中学刚调来一位风趣的历史老师,她在自我介绍时说:“我与战国有缘,我的姓是战国七雄中最西边的一个国家的名称,我的名字是战国七雄中最东边的一个国家的名称。”由此可知,这位老师的名字是
A.秦燕 B.秦齐 C.齐燕 D.齐韩
21.《汉书·食货志》记载:“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倾邻国而雄诸侯。”这反映出商鞅变法对秦国的影响是
A.废井田,确立土地国有制 B.推动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C.鼓励耕织、奖励军功 D.经济发展,军队战斗力提高
22.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东周时期朝廷软弱无力,列国相互混战不休,表面上看来是个多事之秋。不过,这也是一个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从而永久地决定中国发展历程的时期。”据此,说明当时社会呈现这些特点的根本原因为
A.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形成 B.王室衰微,礼崩乐坏
C.春秋霸主相继,战国七雄并存 D.铁犁牛耕,生产飞跃
23.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影响最大的一次改革。有人评价这次变法:“以前是贵族任战士,现在是战士为贵族。”与之相关的变法措施是
A.加强刑罚 B.奖励生产 C.推行县制 D.奖励军功
24.“东流不尽秦时水,润泽天府两千年。”这副对联赞美的是我国古代哪一项著名工程
A.都江堰 B.长城 C.大运河 D.赵州桥
25.《道德经》中讲到:“最好的统治者,人民并不知道他的存在……他很少发号施令,事情办成功了,百姓皆谓‘我自然’。”这体现了老子主张
A.无为而治 B.为政以德 C.兼爱非攻 D.以法治国
材料分析题:本题共4小题,共25分。
26. 10000多年前,中华大地进入新石器时代。此后,我们的祖先开始定居生活,制作陶器和磨制石器,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逐渐产生和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6分)。
指出图一、图二分别是哪一原始居民的房屋(2分)
图一、二所代表的文化大致处于同一时期,造成这两种房屋构造不同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在此影响下,图一、图二居民种植的农作物分别是什么?(3分)
(3)以上材料反映了我国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出现了什么新变化?(1分)
27.中国古代曾创造出许多制度,制度的创新也影响着社会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7分)
材料一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大道通行于天下时,天下是天下人所共有的。选举贤能的人,讲究诚信,重视亲睦,所以人们不只是爱自己的亲人,不只是把自己的子女看作子女……) ——《礼记·礼运》
材料二 今大道既隐(衰微),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出力赚钱)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天子和诸侯都把世袭当作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用城郭、护城河等来维护国家的稳固)……故谋用是作(所以,权谋由此而盛行),而兵(战争)由此起(兴起)。 ——《礼记·礼运》
材料三 罢兵西归……封诸侯,班赐宗彝……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
——《史记·封禅书》
材料一中“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指哪种政治制度?列举通过这种方式成为部落联盟首领的代表。(写出一例即可)(2分)
(2)指出材料二中“天下为家”的制度是哪种政治制度?这种局面从哪个朝代开始的?(2分)
(3)材料三反映出西周实行哪项政治制度?这一制度起到了什么作用?(2分)
(4)综合上述材料,我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的变革说明了什么?(1分)
28.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7分)。
材料一
图1 铁制农具 图2 牛耕图
材料二 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
材料三 春秋时期,一位国君任用管仲为相,执掌国政。改革内政,发展生产,训练军队,使本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大为提高。这位国君打着“尊天子,攘四夷”的旗号,号令诸侯,成为春秋第一位霸主。
材料四 《太史公自序》载:“《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其社稷者不可胜数。”
材料五 在评价春秋争霸战争时,有人说,“春秋无义战”。列宁曾这样评价战争,“历史上常常有这样的战争,它们虽然像一切战争一样不可避免地带来种种惨祸、暴行、灾难和痛苦,但它们仍然是进步的战争……它们有利于人类的发展,有助于破坏特别有害的和反动的制度”。
(1)图1图2所示物品出现于我国哪一历史时期?它们的出现产生了什么影响?(2分)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现象?材料三中第一位成为春秋霸主的国君是谁?春秋时期强大的诸侯为取得优势以什么名义进行征战?(3分)
(3)依据材料四、材料五及所学知识,分别从积极和消极两个角度说一说春秋争霸的影响。(2分)
29.阅读下列历史地图及材料,回答问题(5分)。
材料一 孔子的政治活动失败了,而孔子的教育事业却留下了一个绝大的影响。——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二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得到百姓的拥护)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材料三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墨家、法家、纵横家等都开办私学,聚徒讲学,各家在讲学活动中又创立了新的学派,各学派在理论上自成体系,标新立异。 ——摘编自曲士培《中国大学教育发展史》
材料四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观园中,诸子百家熠熠生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浑然一体。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想上有大智,在科学上有大真,在伦理上有大善,在艺术上有大美。
——《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力量》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的核心思想。孔子在教育方面留下了什么“绝大的影响”?(2分)
(2)材料二是战国时期哪位思想家的言论?(1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春秋战国时期思想领域出现了什么局面。(1分)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我们应当怎样对待中国传统文化。(1分)
答案
1-5:BAAAC
6-10:CCBDC
11-15:BABBB
16-20:CCBBB
21-25:DDDAA
26.(1)半坡原始居民(1分);河姆渡原始居民 (1分)
(2)主要因素:地理环境不同 (1分);农作物:水稻、粟(2分)
(3)出现了原始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了(1分)。
27.(1)制度:禅让制。(1分)代表:尧、舜、禹。(写出一例即可)(1分)
(2)制度:世袭制。(1分)朝代:夏朝。(1分)
(3)制度:分封制。(1分)作用:西周分封制稳定了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扩大了统治范围。(1分)
(4)说明:综合上述材料可知,我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的变革说明了这些制度的制定符合历史潮流。(1分)
28.(1)春秋时期。(1分)影响: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也可以)。(1分)
(2)现象: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势力崛起。(1分)霸主:齐桓公。(2分)名义:“尊王攘夷”。(或者尊天子,攘四夷)(1分)
(3)战争给各诸侯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但在争霸过程中,有的诸侯国被灭掉,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展。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言之成理即可)(2分)
29.(1)核心:“仁”(1分)。 影响: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提倡“因材施教”(任意答一点1分)。
(2)孟子(1分)。
(3)百家争鸣(1分)。
(4)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地继承;继承并发展等(言之有理即可,1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