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考试测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人教统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考试测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人教统编版七年级历史期末考试测试卷(含答案)
本试卷33小题,满分100分。考试用时80分钟。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将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发展座谈会上强调,经过几代学者接续努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重大工程的研究成果,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下列选项中,能体现我国一万年文化史的是(  )
A.北京人头盖骨化石 B.山顶洞人使用的骨针
C.郧县人的头骨化石 D.半坡遗址的彩陶文化
2.在江门新会罗山咀遗址考古中发现,距今约5000年的贝丘堆积中有大量的鱼骨、贝壳、骨制工具和简易的陶器,陶器上有疑似原始部落标记的刻画符号。据此推断,江门新会当时(  )
A.以游牧生活为主 B.出现早期文字
C.生产力得到发展 D.出现早期国家
3.2024年河南永城王庄遗址出土各类器物1000余件,其主体遗存隶属大汶口文化,又带有中原仰韶文化、南方屈家岭文化和良渚文化的特征,这表明(  )
A.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B.河南地区文明程度最高
C.地区文化差异明显 D.当时贫富分化现象严重
4.“夏传子,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这是古时的《三字经》对夏朝的描述。那么,“夏传子,家天下”表明夏朝创立的制度是
A.奴隶制 B.世袭制 C.分封制 D.皇帝制
5.河南洛阳发掘的二里头遗址,年代相当于夏王朝后期。这里有宫殿建筑群、大型墓葬区和手工业作坊,还有平民生活区和墓葬群。这反映了夏朝(  )
A.等级有序,阶级分化 B.对外征战,耗费国力
C.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D.轻徭薄赋,休养生息
6.在河南三门峡上村岭虢国墓地发现了春秋早期的冶铁遗存,包括冶铁炉及炼渣等,这一发现说明了春秋早期(  )
A.冶铁技术十分成熟 B.已能够生产铁制品
C.冶铁水平领先世界 D.冶铁只是偶然现象
7.秦国蜀郡郡守李冰审时度势,利用江水的自然流势与挟沙水沉在下层的特性修建了都江堰,使堤防、分洪、排沙等功效合成为一个系统,发挥出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这表明,都江堰的修建(  )
A.体现了中央集权的优势 B.促进了水上贸易的繁荣
C.蕴含着古人的治水智慧 D.加速了区域统一的进程
8.从春秋到战国,民族关系出现重要变化。春秋时期还属于“四夷”的秦、楚等国,在战国时期已经认同于华夏,中原诸国也承认了秦、楚是华夏族的组成部分,与齐、燕、赵、魏、韩并称七雄,形成七个地区性的多民族国家。这表明(  )
A.华夏认同观念得到发展 B.百家争鸣繁荣局面出现
C.民族融合的趋势不断加强 D.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9.某校准备编写校本教材《诸子百家的“爱”》,书稿以人物为单元,目录(部分)如下表。横线处最恰当的内容是(  )
第一单元 老子爱个人,求与世无争 第二单元 孔子爱亲族,重道德规范 第三单元 墨子爱天下,倡____ 第四单元 韩非爱君主,谋以法治国
A.兼爱非攻 B.以德治国 C.顺应自然 D.礼法并用
10.在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以二十四节气为倒计时的创意惊艳世界。二十四节气既是中国古人对时间的理解,又蕴含着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中国智慧。下列观点与这一思想相似的是(  )
A.战胜而强立,故天下服矣
B.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C.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D.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11.中国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展览中的器物——“利簋”,器内底铸铭文记载了甲子日清晨武王伐纣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此记载与《尚书 牧誓》及《逸周书 世俘》的记录相符。由此可知(  )
A.文献与文物都不可相信 B.文物与文献可互相印证
C.文献记录更具有真实性 D.文物与文献同时代出现
12.“沉睡三千年,一醒惊天下。”2022年春晚节目中,以“三星堆”文化为背景的舞蹈《金面》惊艳四方,节目中还原青铜神树、青铜面具等出土文物造型,部分文物与河南安阳殷墟、山西陶寺遗址、江西新干遗址等地出土的青铜器有相似之处又各具特色。这体现了(  )
A.中华文化的新起源 B.中原传统文化的地位
C.多民族国家的形成 D.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
13.高尚的道德品质是秦朝基层官员的任命条件之一,品德高尚的基层官员容易受到地方民众的尊重,更有利于处理烦琐的地方性事务。这一任命条件旨在(  )
A.加强对地方的管理 B.完善选官制度
C.提高民众道德水平 D.削弱诸侯势力
14.《秦律 厩苑律》有许多关于管理牛耕的规定,如在评比耕牛的考核中,成绩领先的,有关人员可以得到相应奖励。如果用牛耕田,牛因过度劳累致使腰围减瘦,主事者要受到惩罚。这反映了秦朝(  )
A.推行轻徭薄赋政策 B.重视农业生产
C.设置三公九卿制度 D.注重兴修水利
15.“他们‘奋臂为天下倡始’的首义精神,‘削木为兵,揭竿为旗’的斗争气魄,鼓舞着后来的千千万万反抗封建统治的斗争。”“他们”是指(  )
A.反对周厉王的“国人” B.张角领导的黄巾军
C.刘邦、项羽 D.陈胜、吴广
16.汉文帝母亲薄太后南陵出土了多件金银器,这些器物的装饰风格不是典型的中原文化风格,而与北方草原风格十分相似。据此推知,当时(  )
A.存在农牧文化的交流 B.汉文帝提倡勤俭治国
C.西汉与匈奴进行和亲 D.统治者主张清静无为
17.汉高祖即位之初,“约法省禁,轻田租,十五而税一”;文帝十二年,下诏:“赐天下民今年田租之半”;景帝时“三十而税一也”。据此可知,汉初统治者(  )
A.实行休养生息 B.提倡勤俭治国
C.重视思想控制 D.采取和亲政策
18.《汉律·邮驿令》规定,重要公文及官员任免文书必须由特定的邮驿系统快速传递,不得有丝毫延误,否则相关人员将受到惩处。汉朝这一规定(  )
A.优化了全国信息传递网络 B.推动了各地文化的交流
C.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D.限制了民众的言论自由
19.东汉安帝卒,皇后阎氏与其兄合谋,另选宗室之子刘懿为君,阎氏兄弟由此身居要职。随后,宦官孙程等19人发动政变,拥立刘保为帝,19名宦官皆得封侯,宦官权势大为增长。据此可知,东汉中后期(  )
A.中央官僚机构臃肿 B.诸侯强大威胁中央
C.豪强地主势力膨胀 D.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20.东汉末年,在农民起义军的威震慑下,有的州刺史不敢与农民军交战,望风而逃,以致造成有的州无长官,同朝廷失去联系。这说明当时农民起义(  )
A.造成国家分裂 B.引起阶级矛盾
C.打击东汉统治 D.导致王朝更替
21.张骞凿空后,中原地区逐渐种植原产印度的黄瓜,伊朗的石榴、核桃、苗霜,乌兹别克斯坦的葡萄,埃及的豌豆、芹菜等果蔬;还开始饲养孔雀、大象、狮子等来自印度地区的珍稀动物,由此可以推断西汉(  )
A.已完全控制西域 B.重视对外文化输出
C.与印度交流最多 D.物种类别显著增加
22.历史史实是指客观发生的历史事件,历史观点是人们对历史史实的看法和评价。下列选项中,属于历史观点的是(  )
A.公元前60年,西汉朝廷设置西域都护
B.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
C.卫青、霍去病率兵与匈奴进行了三次大战
D.东汉明帝时,派班超出使西域
23.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确保边疆长治久安是每个中国公民不可推卸的责任。下列能证明新疆是我国领土组成部分的事件是(  )
A.班超出使西域 B.丝绸之路的开通
C.西域都护的设置 D.昭君出塞
24.司马迁游历各地,搜集民间传说,考证文献记载,辨别文献真伪,最终完成《史记》的著述。这表明,司马迁著史(  )
A.维护儒家正统史观 B.忽略实地考察的真实性
C.全面采用民间传说 D.注重搜集鉴别历史材料
25.制作示意图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如下图中①②③④处的政权名称是(  )
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示意图
A.东汉、东晋、北周、北魏 B.蜀、东晋、北魏、北周
C.东汉、前秦、北周、北魏 D.蜀、前秦、北魏、北周
26.地图是研究历史的重要工具。如下图所示战役(  )
A.促进了魏对北方的统一 B.推翻了秦朝残暴的统治
C.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D.形成了南北分立的局面
27.《晋书·北狄传》记载:“魏晋时,西羌及鲜卑降者,多处之塞内,其部落随所居郡县,使宰牧之,与编户大同,而不输贡赋。”材料说明了这一时期(  )
A.民族交融发展 B.中原发展受阻
C.边境战争频繁 D.民族隔阂加深
28.东晋诗人谢灵运在其作品《山居赋》中提到了麻、粟、豆等农作物,以及梨、枣等果树,这些作物原来都是种植在北方的,而这时也在南方种植了,这反映了当时(  )
A.南方经济繁荣 B.南北经济交流
C.北方交通发达 D.国家政治清明
29.大同市博物馆收藏了北魏墓群出土的出行俑,其中人物俑身着胡装,头戴风帽;洛阳博物馆收藏了北魏重臣杨机墓出土的彩绘出行俑,其中女立俑的襦裙式着装体现了汉装儒雅宽博的特点。发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商鞅变法 B.孝文帝改革 C.吴起变法 D.李悝变法
30.某同学查阅了有关“赤壁之战”“人口南迁”“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一些历史资料进行主题探究,他探究的主题是 (  )
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 B.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C.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D.民族关系的发展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题14分、32小题10,第33小题16分,共40分。
31.春秋战国是一个变革的时代。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商鞅变法的直接目的是为了提升秦国国力,进而实现秦国称霸,这迎合了秦孝公的“变法图强 ”的政治意图,获得统治阶层的支持是商鞅变法成功的基础。商鞅变法首先以“徙木立信”来向民众展示诚信,立信于民取得民众的信任,为变法打下坚实的基础。刑治贵族来表明“君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的变法思想,严厉打击了反对势力,为变法清除障碍。调整生产关系是战国时期历史发展的要求,而商鞅变法顺应了这一要求,使秦国的经济实力、军事实力等大大提升,是秦国称霸的重要一步。
——摘编自邹佳辰《解读商鞅变法对当今法治社会的贡献及意义》
(1)以下表述是从材料一中得出的,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的括号内填“正确”;违背了材料一所表述的意思,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的括号内填“错误”;是材料一没有涉及的,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的括号内填“未涉及”。 (3分)
A.商鞅变法鼓励耕织,推动农业发展,为秦国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
B.商鞅变法通过优待贵族来获取旧贵族势力的支持。(  )
C.商鞅变法提高了秦国的国力,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重要基础。(  )
(2)根据材料一归纳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 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商鞅变法的积极作用。(4分)
材料二: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将上述中国古代先民使用的生产工具按照出现的时间先后顺序进行排序。(只写序号)(3分)
(4)结合所学回答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农业领域出现的新现象,以及其带来的影响。(2分)
(5)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的感悟。(2分)
3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政治建制】
材料一 历史上把“秦皇”“汉武”相提并论。有史学家说,中国的政治统一完成于秦始皇,而中国的文化统一完成于汉武帝。
【经济措施】
材料二
【思想文化】
材料三 公元前 213年,秦始皇下令在全国范围内“焚书”。第二年,他又在咸阳郊外活埋了一批反对他的儒生和方士。
材料四 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 他重视儒学,重用儒生,确立了儒学在思想文化领域和政治生活中的特殊地位,断绝了研读其他学说的人求取功名利禄之路。
(1)据所学回答,秦朝在地方实行什么制度 西汉初期封国势力强大,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汉武帝采取了什么措施 (2分)
(2)请分别写出图1中和图2中形状相同的两种货币的名称。(2分)
(3)材料三中秦始皇为加强思想控制采取了什么措施 请写出材料四中董仲舒的建议内容。(4分)
(4)从秦亡汉兴的历史现象中你能得出怎样的认识 (2分)
33.在学完七年级上册历史之后,七年级同学们开展了相关主题探究活动,他们列出了一些问题请你完成。
【读书明史】
材料一 下列内容是摘选自《魏书》卷二十二
(迁都洛阳后)高祖日∶“今恂(即太子)欲违父背尊,跨据恒朔(今山西大同,内蒙古河套一带)。………此小儿今日不灭,乃是国家之大祸。”乃废为庶人。
(1)材料一中的"高祖"指的是历史上的哪一人物 迁都洛阳后,他实行的重要改革措施有哪些 根据材料一指出他推行的改革能够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6分)
【看图说史】
材料二
(2)根据材料二指出西晋时期我国内迁的少数民族有哪些 少数民族的内迁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4分)
【今人论史】
材料三 “一带一路”建设根植于历史,但面向未来。古丝绸之路凝聚了先辈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促进了亚欧大陆各国互联互通,推动了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为人类文明发展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
——习近平
(3)根据材料三指出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作用。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今天我们在建设“一带一路”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有哪些。(4分)
(4)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们在探究历史过程中需要坚持的原则有哪些 (2分)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2.【答案】B
3.【答案】A
4.【答案】B
5.【答案】A
6.【答案】B
7.【答案】C
8.【答案】A
9.【答案】A
10.【答案】D
11.【答案】B
12.【答案】D
13.【答案】A
14.【答案】B
15.【答案】D
16.【答案】A
17.【答案】A
18.【答案】C
19.【答案】D
20.【答案】C
21.【答案】D
22.【答案】B
23.【答案】C
24.【答案】D
25.【答案】B
26.【答案】C
27.【答案】A
28.【答案】B
29.【答案】B
30.【答案】B
31.【答案】(1) 未涉及;错误;正确。
(2) 原因:迎合统治者意图获得支持;立信于民取得信任;刑治贵族清除障碍;顺应历史发展要求等。
积极作用: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3) ②③①。
(4) 新现象: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
影响: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
(5) 感悟:改革要顺应时代潮流;改革要获得统治者支持等。
32.【答案】(1)郡县制。颁布“推恩令”。
(2)圆形方孔半两钱。五铢钱。
(3)“焚书坑儒”。尊崇儒术。
(4)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等。
33.【答案】(1) 人物:北魏孝文帝。
措施:说汉语;穿汉服;改汉姓;与汉族人联姻等。
原因:改革决心大,坚决推行改革法令。
(2) 少数民族:匈奴、鲜卑、羯、氐、羌。
影响:有利于民族的融合;促进了中华文明的多样性。
(3) 历史作用:促进了亚欧大陆各国互联互通,推动了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为人类文明发展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
注意:平等互利;注意环境的保护;在平等对话的基础上加强沟通和联系等。
(4) 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注意材料的收集和整理;科学严谨的探究态度等。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1页/共1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