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人教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测试卷(含答案)本试卷33小题,满分100分。考试用时8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将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云南元谋蕴藏着丰富的古文化遗产,至今还留存许多古生物、古人类、古文化遗留的化石和遗迹,被人类学家称之为“天然原始社会博物馆”。通过对遗存的研究,我们可知道元谋人( )①距今约170万年②使用磨制石器③知道使用火④掌握磨光技术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③④2.史学研究极其重视史料的真实性,历史研究学者习惯把史料分为第一手资料(指历史事实发生时期留下的资料)和第二手资料(指史学家经研究编写的各种文献资料等)。一般而言,第一手资料的可信度高于第二手资料。我国境内的古人类会使用火,会烧烤食物,最能支持这一结论的是( )A.遗址中发现的灰烬、烧石和烧骨B.《韩非子》中关于远古时代的记述C.远古时代的神话传说D.历史研究学者的推测和论述文章3.考古学家在北京人地层处发现了大量的朴树籽,还有榛子、胡桃、松、榆等植物孢粉;在北京人居住的洞穴里,发现了不同动物的化石。由此可知北京人( )A.已经会人工取火 B.以采集狩猎为生C.开始种植农作物 D.会使用磨制石器4.右面是一组在北京人遗址出土的物品图片,它们传递给我们的信息是( )A.北京人过着群居生活 B.北京人的饮食十分讲究C.北京人已经会使用火 D.北京人已懂得人工取火5.下图是七年级某学生制作的北京人生产生活示意图,图中“ ”处应该填入( )A.修建房屋 B.制作陶器 C.打制石器 D.种植作物6.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都是我国境内的原始人类。要获得他们生产生活的第一手资料,应该通过( )A.神话传说 B.历史记载 C.学者推断 D.考古发掘7.研究表明,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70万至20万年,而山顶洞人生活在距今约3万年。比起北京人,山顶洞人各方面都有所进步,但二者的生活习性也有相同之处,其表现在( )A.缝制衣服,有爱美意识 B.建造房屋C.集体生活,用打制石器 D.人工取火8.在我国境内,迄今已发现数千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主要分布于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东南地区、西南地区、北方地区和华南地区等几个大的区域,各地区的文化遗存各有特点。这可以用来说明中华文明起源的( )A.阶段性 B.渐进性 C.连续性 D.多元性9.北京人生存的地区有大片森林和水域,动物出没,水草丰美。他们采用打制方法,制作不同类型的工具,如尖状器、刮削器等。这些工具可用于( )A.采集狩猎 B.刀耕火种 C.家畜饲养 D.精耕细作10.距今约70万—20万年的北京人已经会使用火。火使得肉类、块状根等食物变得精细、高质量且易消化,从而促进了人类脑容量的增加。这表明( )A.火的使用促进了人类进化 B.火能够烤熟食物C.火能驱赶野兽,保护人类 D.火能照明、取暖11.据考古发现,山顶洞人遗址中出土了石器、穿孔骨针,还有很多兽牙、石珠等装饰品。据此推断山顶洞人( )A.使用磨制石器 B.掌握成熟的纺织技术C.有了审美意识 D.懂得交换生活用品12.下图彰显了远古先民对土地索取资源的创举,也铭刻了一次食物获取模式的变革。这次变革指的是( )北京门头沟东胡林遗址出土的炭化粟粒和黍粒A.金属工具的使用 B.原始农业的兴起C.产品交换的萌发 D.游牧生活的开端13.右图是河姆渡房屋的栏、柱等木质构件,用到了榫、卯、销钉等,起到了固定房屋、抗压、受拉的作用。这体现了当时( )A.原始农业已经产生 B.原始居民具有生活智慧C.黄河流域文化领先 D.农业生产工具不断革新14.某校举办“百件文物讲述浙江故事”图片展。下图为“河姆渡文化猪纹陶钵”文物介绍。据此推测①该文物出土于黄河中游地区②河姆渡居民已开始了家畜饲养③该文物是旧石器时代的器物④河姆渡居民已经能够烧制陶器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5.原始农业种植发明后,人类充分利用土地资源,种植农作物,增殖农产品以获得生活来源,使生活来源有了可靠保障,从而解决了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问题。这表明原始农业的发展( )A.促进了原始手工业与家畜饲养的发展B.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物质基础C.仰赖大自然的恩赐并受大自然的制约D.促进人口增长并提高人类寿命16.粟是一种喜干怕涝的农作物,陕西半坡遗址出土大量碳化粟粒;浙江余姚河姆渡地区水网密布,河姆渡遗址则有大量水稻遗存。这说明( )A.半坡原始居民偏好食粟 B.浙江余姚河姆渡地区温暖湿润C.河姆渡原始居民偏好水稻 D.作物种植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17. 据今约1万年前,中国进入新石器时代。目前,中国已发现的新石器文化遗存有1万多处,而且分布广泛。据此可以得出( )A.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 B.新石器时代人们大量使用陶器C.已经呈现南稻北粟的种植特点 D.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18. 石器时代是考古界对早期人类历史划定分期的第一个时代,即从人类出现到青铜器出现,大约始于距今二三百万年,止于距今5000年至2000年左右。由此可知,考古界划定石器时代的主要依据是( )A.氏族公社取代原始人群 B.贫富分化是否已经出现C.生产工具及其制作水平 D.古人类所处地域环境19.在大汶口墓葬的考古发掘中,发现有墓主人手握獐牙勾形器的现象。从墓葬发掘的情况看,手握獐牙器者是少数;并且和其他墓葬相比,有獐牙器的墓葬,随葬品都是比较丰富的。这可以用来说明大汶口文化( )A.贫富差距尚不明显 B.手工业高度发达C.贫富分化较为突出 D.早期国家已经产生20.原始人类经历了从群居到聚族而居,从采集到种植,从狩猎到饲养家畜的演进过程。推动这些演进的根本因素是( )A.建筑技术的进步 B.生活方式转变C.饲养水平的提高 D.生产力的发展21.小东在西安半坡看遗址内的表演人员演示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其中不正确的是( )A.一位半坡妇女正在用水冲洗蔬菜B.一位半坡小朋友正在帮助大人给饲养的猪喂食C.一位半坡男子正在田间种植水稻D.一位半坡老人正在教年轻人制造彩绘的陶器22.导致下图中两种房屋结构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A.自然环境 B.生产工具 C.生活习惯 D.生产力水平23.我国拥有“五千年的文明史”,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有( )A.磨制石器、原始农业、制陶术 B.城市、战争、早期国家C.内城、外城、宫殿区 D.阶级、私有制、早期国家24.下图Ⅰ是五千年前辽河上游红山文化出土的玉龙,图Ⅱ是同时期长江下游良渚文化出土的龙首纹玉镯,这一现象说明了( )A.早期中华文明的多源多元 B.中华文明起源多元一体特点C.南北文化格局的逐渐融合 D.不同文明有共同的价值取向25.良渚古城,距今约5300﹣4300年,由宫殿区、内城和外城组成。城内外贵族墓地随葬品丰富,与城外的普通墓地形成鲜明对比,陶寺古城遗址也有类似的现象。两地的考古发现说明当时( )A.中华文明汇聚中原 B.经济结构较为合理C.城市的兴起与发展 D.已经进入文明社会26.山西陶寺遗址出土的蟠龙纹陶盘,受良渚文化黑陶刻画蟠蛇纹和肖家屋脊文化玉龙的启发,创造了中原蟠龙形象,影响到后来的河南新砦文化、二里头文化、殷墟晚商文化等,直至发展到今天的中国龙造型。这反映出中华文明( )A.领先世界其他文明 B.呈现多元一体特点C.区域发展相对平衡 D.深受地理环境影响27.在大汶口晚期墓葬中, 明显地分成大墓和小墓群。大墓中,死者往往随葬大批财物,有的随葬陶器多达120多件,甚至有镂花象牙简、鳄鱼鳞板、玉铲、宝贝、龟甲等珍奇物品。而其他许多小墓只有才容得下尸体的小坑,除一具白骨外别无他物。材料表明这一时期( )A.生产力水平提升 B.聚落形成发展C.出现贫富分化 D.早期国家产生28.“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材料表明华夏族( )A.成分单一、文明先进 B.文化信仰、大相径庭C.交通便利、联系紧密 D.族群众多、碰撞融合29.《礼记·礼运》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其中“选贤与能”指的是( )A.皇帝制 B.民主制 C.郡县制 D.禅让制30.2024年4月4日,甲辰年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在陕西省延安市黄陵县桥山祭祀广场举行。两岸同胞、港澳同胞、海外侨胞代表共400余人参与,他们向轩辕黄帝像行三鞠躬礼,乐舞告祭,龙飞中华,瞻仰轩辕殿、拜谒黄帝陵,种植桥山柏。这反映了中华儿女的( )A.血缘认同 B.国家认同 C.文化认同 D.制度认同二、材料分析题(3小题40分)31.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 在世界直立人的遗址中,最被人肯定的、最丰富的用火遗迹当属北京人的用火遗迹。在北京人遗址中的13层文化堆积里,共发现了5层面积较大、堆积较厚的灰烬和其他用火的遗迹。其中最厚的灰烬层可达6米。灰烬成堆分布,含有烧过的朴树籽、木炭、烧石、烧过的鹿角和各种动物骨骼。灰烬成堆、成层分布的现象,表明北京人已具有管理火的能力,对火的使用能力具有相对的连续性。——摘编自安家媛《北京人的发现:中国重要古人类遗址》根据材料一的我国早期人类分布图,指出①处跟④处分别生活着哪些早期人类。结合所学知识,说说这些早期人类使用的工具有哪些。(4分)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任选一个方面,说说两个时期的早期人类的异同。(4分)从材料三中我们可以得出什么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我国早期人类在用火方面的发展。(4分)32.进入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开始定居生活。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人们砍去树木,铲除荆棘和杂草,晒干后焚毁,灰烬成了天然的肥料,进行简单的松土平整后即行播种,这种原始农业通常称之为刀耕火种。农业的发明无疑是人类征服自然的一个新的里程碑。所以新石器时代被誉为“农业革命时代”。——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材料二 中国原始农耕时代的代表性遗址及其考古发现遗址 考古发现半坡遗址 炭化粟;磨制石器、骨器;半地穴式房屋遗迹河姆渡遗址 人工栽培水稻遗址;磨制石器、骨器;干栏式建筑遗迹——整理自人教版教材教师教学用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材料三 陶器的发明对人类的生活有着重大的意义。在这以前,人类处理食物一般采用烧或烤的方法。有了陶器后,人类增加了煮熟食物的方法,并且便利了饮用水的运送和储存,使人类比较能够定居下来,从事农业生产。所以,陶器的制作是人类与自然界斗争中一项划时代的发明创造,也构成新石器时代文化的一个重要标志。——摘编自王玉哲《中华远古史》根据材料一,指出原始农业的耕作方式。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影响。(6分)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半坡遗址和河姆渡遗址在生产生活方面的相同之处。(4分)根据材料三,概括陶器出现的意义。(4分)33.中国是人类文明发源地之一,在古老的中华大地上,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在艰难困苦中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今天我们就以“灿烂的中华文明”为题进行一次项目式学习。探究任务一【从建筑看文明】探究任务二【从传说看文明】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梁启超《太古及三代载记》探究任务三【从制度看文明】尧知子丹朱之不肖,不足授天下,于是乃权授舜。授舜,则天下得其利而丹朱病;授丹朱,则天下病而丹朱得其利。尧曰“终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而卒授舜以天下。——司马迁《史记 ·五帝本纪》请回答: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探究任务一中建筑物图一和图二的名称。造成房屋结构不同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4分)根据探究任务二结合所学,传说为华夏族的形成作出突出贡献的是谁?华夏民族形成有什么特点? (4分)(3)探究任务三中尧权授舜,反映了我国古代的一种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该制度是什么?你认为什么样的人才能被推举为部落联盟的首领?该制度对我国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有什么借鉴意义? (6分)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A2.【答案】A3.【答案】B4.【答案】C5.【答案】C6.【答案】D7.【答案】C8.【答案】D9.【答案】A10.【答案】A11.【答案】C12.【答案】B13.【答案】B14.【答案】C15.【答案】B16.【答案】D17.【答案】A18.【答案】C19.【答案】C20.【答案】D21.【答案】C22.【答案】A23.【答案】D24.【答案】B25.【答案】D26.【答案】B27.【答案】C28.【答案】D29.【答案】D30.【答案】A31.【答案】(1)①处:元谋人;④处:北京人。早期人类使用的工具:打制石器。(2)相同点:都使用打制石器;都过群居生活;都以采集和狩猎为生。不同点:北京人的头部保留了更多的原始特征;山顶洞人的模样与现代人基本相同。(3)信息:北京人会使用火,并且具有管理火的能力。发展:早期人类最初使用天然火,如雷击起火、火山爆发等;后来,人类学会了保存火种,如钻木取火等;再后来,人类能够人工取火。32.【答案】(1)耕作方式:刀耕火种。影响:原始农业的兴起和发展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促进了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的发展;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从迁徙走向定居。(2)相同之处:都使用磨制石器;都从事农业生产;都建造房屋,过定居生活。(3)意义:增加了煮熟食物的方法;便利了饮用水的运送和储存;使人类能够比较定居下来,从事农业生产;构成新石器时代文化的一个重要标志。33.【答案】(1)图一建筑:干栏式建筑;图二建筑:半地穴式房屋。原因: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两种不同的自然环境造成的。(2)人物:炎帝和黄帝;特点:华夏族的形成是众多部落相互交融的结果(由错居杂处的众多民族在不断的交流交往过程中逐渐融合而成)。(3)制度:禅让制;品格:贤德之人;借鉴意义:要选举贤能,重用人才等(言之有理即可)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