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测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测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人教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本试卷33小题,满分100分。考试用时80分钟。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将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梁启超曾如此评价秦统一全国:“天下之统一,势也。不统于秦,亦统于他国。”据此判断,秦统一全国的根本原因是 (  )
A.统一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
B.秦王嬴政雄才大略、任用贤才
C.变法的成功为统一打下坚实基础
D.秦国积极筹划,策略得当
2.公元前221年,秦朝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用公元纪年法来计算,公元前221年是(  )
A.公元前2世纪20年代 B.公元2世纪20年代
C.公元前3世纪20年代 D.公元3世纪20年代
3.考古学家在秦始皇陵兵马俑坑中清理出了战车上百辆,经过研究得知,战车关键零部件的形状、尺寸、质量和机械性能都几乎完全一样,同样可以替换使用。这种现象说明(  )
A.秦朝统一了文字 B.秦朝统一度量衡
C.秦朝的统治暴虐 D.秦朝统一了货币
4.习总书记强调坚定不移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引向深入,提出:“打老虎,也打苍蝇”,加强对官员的监管。在秦朝时,负责“打老虎”,监察百官的是(  )
A.丞相 B.刺史 C.御史大夫 D.太尉
5.“不到长城非好汉”,长城历来被视为中国古代文明的象征,也是世界古代史上伟大的工程之一。下列关于秦长城的说法,正确的是
A.秦朝初年为防御强大的匈奴、巩固北方边防而修
B.战国时期由李冰主持修建的
C.秦长城西起辽东,东至临洮
D.秦长城是连接秦都咸阳与外界的通道
6.历史课堂上,李老师的板书包括了“戍守长城”、 “遇雨误期”、 “张楚政权”等关键词,据此可知,该历史课的内容是(  )
A.“国人暴动” B.秦末农民大起义
C.官渡之战 D.黄巾起义
7.《过秦论》中记载:“(秦二世)更始作阿房宫,繁刑严诛,吏治刻深,赏罚不当,赋敛无度……是以陈涉(胜)……奋臂于大泽而天下响应者,其民危也。”这一记载反映了大泽乡起义的(  )
A.原因 B.方式 C.影响 D.性质
8.楚汉之争历时四年,刘邦在谈到为何能战胜项羽时说:“吾能用之(张良、萧何和韩信等),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刘邦认为其战胜项羽的主要原因是(  )
A.积极响应大泽乡起义 B.抓住时机,攻入咸阳
C.注重团结和使用人才 D.势力强大,善用武力
9.汉高祖即位之初,“约法省禁,轻田租,十五而税一”;文帝十二年,下诏:“赐天下民今年田租之半”;景帝时“三十而税一也”。据此可知,汉初统治者(  )
A.实行休养生息 B.提倡勤俭治国
C.重视思想控制 D.采取和亲政策
10.秦汉时期的驷马安车是指由四匹同色马拉着、王侯及卿才可以乘坐的车。汉初几乎没有驷马安车,但60余年后,驷马安车遍布街巷。这一变化得益于西汉初年(  )
A.统一车轨 B.采取休养生息政策
C.反击匈奴 D.实施重文轻武政策
11.西汉政权在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他们继续推行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并重视“以德化民”,使国库充盈、粮仓丰裕,历史上把这一局面称为(  )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大一统“ D.“王与马,共天下“
12.据下表内容可知,汉初统治者采取的政策是(  )
项目 秦朝 汉高祖时期 文景时期
赋税 约三分之二 十五税一 三十税一
徭役 一年数次 一年一次 三年一次
A.轻徭薄赋 B.重农抑商 C.减免刑罚 D.勤俭治国
13.下图为“汉并天下”瓦当,出土于西安汉长安城遗址,是西汉的建筑材料。西汉制作和使用“汉并天下”瓦当,是为了纪念(  )
A.汉高祖统一全国,建立汉朝 B.汉文帝以德化民,勤俭治国
C.汉景帝实行削藩,平定叛乱 D.汉武帝北击匈奴,南征百越
14.西汉休养生息的政策有“兵皆罢归家”、“招抚流亡”、“释放奴婢”,这些措施意在(  )
A.减免赋税 B.强化军事 C.增加劳动力 D.减轻刑罚
15.翦伯赞在《中国史十五讲》中提到:“华夏民族大一统的国家伟业到了汉武帝时代,完成了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针对“地理空间”的整合与凝聚,汉武帝(  )
A.北击匈奴 B.建立刺史制度
C.建立郡国 D.实行“推恩令”
16.“统一思想,归本儒家,便是要使全国人有一致的信仰,让大家在相同的目标下,致力于共同的利益,所以统一思想是有其必要性的。”这主要强调尊崇儒术有利于(  )
A.巩固大一统国家 B.恢复西周礼乐制
C.边疆问题的解决 D.商品经济的发展
17.汉武帝时期的盐铁官营一直被认为是一种变相的税收政策,不过,官营垄断相比于征税而言,有一个好处就是“取民不怨”。据此可知,朝廷通过把控盐铁政策(  )
A.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B.增强诸侯的经济力量
C.抑制商品经济的发展 D.改善国家财政状况
18.汉武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巩固统治,出现“藩国始分,而子弟毕(都是)侯”、“不行黜(罢免)陟(升迁),而藩国自析”。这是因为(  )
A.尊崇儒术的推行 B.刺史制度的建立
C.盐铁专卖的实行 D.“推恩令”的实施
19.考古学家在西汉海昏侯墓出土的漆器屏风上发现了《论语》,某报刊评论:“可见墓主人刘贺对儒家典籍尤其是与孔子相关的著作特别重视,除了大风气外,个人的喜好恐怕也是重要一面。”“大风气”指的是(  )
A.“焚书坑儒” B.佛教盛行
C.“百家争鸣” D.尊崇儒术
20.为了巩固对全国的统治,刘秀采取了一系列稳定社会局面的措施,如减轻田租和刑罚等,到其统治后期,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  )
A.“周召共和” B.“文景之治”
C.“汉武盛世” D.“光武中兴”
21.东汉和帝幼年即位,窦太后临朝称制,窦氏一族把持朝政,“权贵显赫,倾动京师”。汉和帝不甘为傀儡,与宦官密谋铲除了窦氏一族,宦官因功封侯,也开始把持朝政。这反映出东汉后期(  )
A.地方势力威胁中央 B.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C.军事实力大幅提升 D.文化教育事业昌盛
22.外戚梁冀(东汉梁太后之兄)独揽朝政20余年。梁冀一门“前后七封侯,三皇后,六贵人,二大将军……”,宗室姻亲充斥朝廷和郡县。这说明当时(  )
A.外戚专权乱政 B.军阀混战不休
C.豪强地主横行 D.官僚机构臃肿
23.张角创立了太平道,尊奉黄帝和老子,他也吸收了流行在社会上的一些神仙方术,以治病来传道,太平道在民间传播很快。184年,张角领导的农民大起义爆发了。这表明黄巾起义(  )
A.对抗了社会不公 B.获得了多方支持
C.推动了道教发展 D.借助了宗教手段
24.敦煌莫高窟第323窟的北壁,有一幅壁画,内容是西汉武帝时代的一位使臣,穿越广袤大漠到中国西边寻求盟友,共同对付匈奴族侵略的故事。这位使臣(  )
A.开通了汉代海上丝绸之路 B.增进了中原与西域的联系
C.建立了与匈奴的友好关系 D.开辟了中原往西亚的路线
25.张骞凿空后,中原地区逐渐种植原产印度的黄瓜,伊朗的石榴、核桃、苗霜,乌兹别克斯坦的葡萄,埃及的豌豆、芹菜等果蔬;还开始饲养孔雀、大象、狮子等来自印度地区的珍稀动物,由此可以推断西汉(  )
A.已完全控制西域 B.重视对外文化输出
C.与印度交流最多 D.物种类别显著增加
26.历史学习强调“论从史出,史论结合”。下面表格列出的史实能够证明(  )
时期 史实
西汉 公元前 60年, 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 管辖西域36国
东汉 东汉明帝时, 派班超出使西域, 班超长期留守西域,经营西域30多年
A.新疆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领土
B.西藏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领土
C.东汉时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D.汉武帝时就对西域进行了有效管辖
27.东汉以后,因为有了便捷的书写材料,著作数量逐步变多,在书法、绘画领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艺术大家。“便捷的书写材料”指的是(  )
A.龟甲 B.绢帛 C.竹简 D.纸
28.被国家卫健委纳入第6、7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的清肺排毒汤,是由《伤寒杂病论》中多个方剂优化组合而成。此书作者(  )
A.贾思勰 B.张仲景 C.华佗 D.祖冲之
29.东汉史学家班固称赞《史记》:“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下列选项符合班固这一评价的是(  )
A.《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B.《史记》文笔优美,所记人物形象生动
C.《史记》讲究秉笔直书,爱憎分明,公正记事
D.《史记》内容丰富,为许多下层人物写了传记
30.汉明帝因夜梦金人,遂派人出使西域,请来了两位天竺高僧,他们带来了佛教经典。东汉永平十一年,中国第一座官办佛寺——白马寺在洛阳建成。佛教逐步在社会上传播开来。据此可知,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得益于(  )
A.印度僧人的传教 B.贫苦民众的信仰
C.丝绸之路的开通 D.上层统治者的支持
二、材料分析题(3小题40分)
31.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主流。巩固统一,维护社会稳定,有利于中华文明的绵延不绝。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王扫六合(六合,天地四方。扫六合,横扫天下之意),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李白《古风》(节选)
材料二
  措施
政治  
文化  
经济  
交通 统一车轨
军事 北击匈奴,修长城
材料三 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臭,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四 世界遗产委员会给予长城的评价是:“约公元前220年,一统天下的秦始皇,将修建于早些时候的一些断续的防御工事连接成一个完整的防御系统,用以抵抗来自北方的侵略。……它在文化艺术上的价值,足以与其在历史和战略上的重要性相媲美。“秦长城以石筑见称,雄伟壮观,是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如今虽然历史的风雨将它剥蚀成了断垣残基,但它浓缩成了一种厚实的文化积淀,以永恒的苍凉和悲壮留在华夏文明的史册里。
请回答:
材料一中的秦王指的是谁?这段材料赞赏的是他的什么功绩?(4分)
材料二表格中列出了秦始皇巩固统一的一些措施,请你写出政治、文化、经济方面的措施。(4分)
从材料三中可以看出,李斯反对的是周朝的什么制度?它有什么消极的影响?李斯的反对得到了皇帝的支持,在地方上实行了什么制度?这一制度又有什么积极的影响?(4分)
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长城对秦朝的影响,分析长城的当代价值。(2分)
32.重要历史人物对历史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力。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摘编自班固《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农,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也。而民或不务本而事末,故生不遂。
——《汉书文帝纪》
农,天下之本也。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令郡国务劝农桑。
——《汉书景帝纪》
材料三:华夏民族大一统的国家伟业到了汉武帝时代,完成了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正是这个伟大而充满凝聚力的民族共同体,承载着中华文明古往今来的生生不息。2000多年来的中国历尽沧桑,也曾战乱分裂,但是不管危机多么深重,由秦汉帝国开创的这一民族共同体总是能够重新走上统一、安定的大道,重现蓬勃生机。
——翦伯赞《中国史十五讲》
根据材料一,说明西汉成立之初的社会情况(2分)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两位皇帝继续推行的汉初政策是什么。历史上把他们统治时期出现的局面称作什么。(4分)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汉武帝即位后是怎样解决面临的难题。(提示:政治、经济、思想方面)(6分)
以上提及的历史人物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他们身上有什么优点值得我们学习?(2分)
33.习近平主席提出建设"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成响决策,使丝绸之路成为热门话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初,骞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
——《汉书·张骞传》
材料二
材料三 《大公财经》评价说∶"丝绸之路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它是国际交流的典范,成为和平跨国商业贸易和跨种族文化交流的代名词。"
材料四 这一跨越时空的宏伟构想,承接古今、连接中外,赋予古老丝绸之路崭新的时代内涵……因为,它既传承以团结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鉴、合作共赢为核心的古丝绸之路精神,又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21世纪时代潮流,将"中国梦"与"世界梦"进行有机地衔接,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和全球性影响力。
——陈凤英《习近平"一带一路"构想战略意义深远》
材料一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 "初行"的目的是什么 材料一与材料二有什么内在联系
(4分)
写出材料二中A、 B两点分别代表的地方。(2分)
请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作者的观点。(有观点,有史实)(2分)
(4)据材料四,指出今天在共建"一带一路"的进程中应如何弘扬丝绸之路精神。(4分)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2.【答案】C
3.【答案】B
4.【答案】C
5.【答案】A
6.【答案】B
7.【答案】A
8.【答案】C
9.【答案】A
10.【答案】B
11.【答案】A
12.【答案】A
13.【答案】A
14.【答案】C
15.【答案】D
16.【答案】A
17.【答案】D
18.【答案】D
19.【答案】D
20.【答案】D
21.【答案】B
22.【答案】A
23.【答案】D
24.【答案】B
25.【答案】D
26.【答案】A
27.【答案】D
28.【答案】B
29.【答案】C
30.【答案】D
31.【答案】(1)秦王:秦始皇(嬴政);
功绩:统一六国。
(2)政治: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或郡县制等);
文化:统一文字;
经济:统一货币(或统一度量衡)。
(3)反对:分封制
影响:导致国家分裂。
地方制度:郡县制
积极影响: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
(4)影响:长城对秦朝的影响是用以抵抗来自北方匈奴的袭扰。
价值:今天我们主要从历史文化角度认识长城,认识长城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集中体现,是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载体。
32.【答案】(1)社会情况: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到处残破荒凉。
(2)政策:休养生息;局面:“文景之治”。
(3)措施:政治上,颁布实行“推恩令”并建立刺史制度;思想上,“罢黜百家,尊从儒术”,建立太学;经济上,统一货币,五铢钱,盐铁专卖,平抑物价。
(4)优点:有伟大目标志向,爱国,意志坚定等。
33.【答案】(1)张骞出使西域。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使汉朝和西域的交往日趋频繁;为丝之路的开通创造了条件。
(2)A:长安;B:欧洲《或大秦)。
(3)观点:丝调之路是国际交流的典范,成为和平跨国商业贸易和跨种族文化交流的代名词。史实:往来于丝绸之路上的各国商人把中国的丝绸和丝织品从长安通过丝绸之路转运到欧洲,又把沿途的奇珍异宝输人中国内地。
(4)与沿线各国平等互利、包容互信,加强团结合作,推动不同文明交流互鉴,促进各国经济繁荣和贸易发展。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