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人教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测试卷(含答案)本试卷33小题,满分100分。考试用时8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将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制作示意图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如下图中①②③④处的政权名称是( )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示意图A.东汉、东晋、北周、北魏 B.蜀、东晋、北魏、北周C.东汉、前秦、北周、北魏 D.蜀、前秦、北魏、北周2.小芳同学为某单元设计了下列示意图,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该单元的主题是( )A.中华文明的起源 B.早期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C.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3.第一手史料是接近或直接在历史事件发生时所产生或记录的原始资料。以下可作为研究三国历史第一手史料的是( )A.评书《曹操》 B.小说《三国演义》C.司马迁的《史记》 D.诸葛亮的《出师表》4.下列示意图能反映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是A. B.C. D.5.史实指历史事实,史论是对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评论。下列选项中,属于史论的是( )A.曹魏兴修水利,制成提水工具翻车B.三国时期的局部统一,是历史进步C.蜀汉实施“南抚夷越”的民族政策D.孙权派将军卫温率领船队到达夷洲6.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结束三国时期,实现南北统一的标志是( )A.魏灭蜀 B.定都洛阳 C.西晋灭吴 D.西晋迁都7.西晋人鲁褒作《钱神论》道:“危可使安,死可使活,贵可使贱,生可使杀……凡今之人,惟钱而已!”还说钱“为世神宝,亲之如兄,字日‘孔方’。”这说明当时的社会风气是( )A.世人崇尚文学 B.政府鼓励消费C.世人金钱至上 D.朝廷打击商业8.西晋,一个骤起骤灭的政权,其盛衰兴亡耐人寻味。使西晋走向衰弱的历史事件是( )A.三家归晋 B.定都洛阳 C.恢复分封制 D.八王之乱9.西晋末年我国出现了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南方政治经济发达 B.北方自然条件恶劣C.社会风气奢侈腐化 D.八王之乱相互混战10.两晋南北朝时,社会上流行“穿胡服、住胡帐、坐胡床、吃胡饭、听胡乐”等现象。对这一现象解读正确的是( )A.内迁各族进一步汉化 B.内迁各族文化习俗影响了汉族C.士族世家的生活腐化 D.内迁各族沿袭中原的统治方式11.西晋初年,晋武帝大封同姓诸王,后又陆续派遣诸王据守州郡重镇。这些派出镇守的宗室诸王,既手握重兵,又掌管民事,势力日益强大。这客观上( )A.掀起北民南迁的高潮 B.埋下地方叛乱的隐患C.加剧统治阶层的腐败 D.激起少数民族的反抗12.从东汉桓帝(永寿二年)到西晋统一前的125年间,全国人口减少了3390多万,平均每年减少近28万。这一时期人口大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 )A.政局动荡战乱频繁 B.人口南迁土地荒芜C.北方自然条件恶劣 D.江南地区得到开发13.魏晋南北朝时期,所谓的胡服、胡食(胡饼、胡饭)等已经渗入了汉人的日常生活,胡乐、胡歌、胡舞的引入,则进一步丰富了汉族人民的娱乐生活。该段文字反映出这一时期北方地区出现了A.经济文化的交流 B.各民族的大交融C.汉族向少数民族学习 D.少数民族生活丰富多彩14.“王与马,共天下”反映了东晋时期门阀士族显赫一时、权倾朝野,有时甚至可以与皇帝平起平坐的景象。这里的“马”是指( )A.司马炎 B.司马睿 C.司马懿 D.司马衷15.假如你穿越时空隧道,成为东晋时期的一位官员,你不可能看到的情景是( )A.皇族政治上依靠世家大地主的扶持,“王与马,共天下”B.祖逖北伐收复了黄河以南的部分地区C.东晋军队在水之战中打败前秦军队D.中原地区出现“荆扬晏安,户口殷实”的景象16.据下图判断,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人口迁移的路线是( )A.由西到东 B.由北到南 C.由东到西 D.由南到北17.“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渡似永嘉”。李白的诗句中提到了永嘉五年,西晋都城被攻陷,中原人民大量南迁的情景。从中可以看出,北方人民南迁的主要原因是A.北方自然条件恶劣 B.南方经济发达C.北方战乱频繁 D.南方自然条件优越18.据《宋书》记载:“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下列选项中,对这一现象起到推动作用的是( )①北方人口的南迁,带去了先进的技术和劳动力 ②“苏湖熟,天下足” ③南方自然条件优越,利于经济发展 ④南方相对和平稳定A.①②④ B.①③ C.①③④ D.①④19.东晋时与西方的大秦、波斯和中南半岛上的国家有往来贸易。南朝时,对日本和朝鲜半岛的贸易增多,与东南亚地区的交往更加频繁。这体现了东晋南朝时( )A.海外贸易发展 B.江南地区得到开发C.社会比较安定 D.积极进取开疆拓土20. 公元420—589年, 中国南方政权更迭频繁,相继出现宋、齐、梁、陈四个王朝,这些王朝都定都于建康, 史上合称“南朝”。“建康”即现在的( )A.洛阳 B.杭州 C.南京 D.扬州21.东晋政府在浙江湖州筑荻塘,溉田千顷。宋政府在湖州修吴兴塘,溉田二千余顷;又在会稽一带开垦湖田,“皆成良业”。由此看出,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是( )A.南方优越的自然条件 B.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C.历代政府的农业政策 D.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22.成语是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中的一颗明珠,许多成语的来源与我国古代战役有密切联系。表中“?”处应填入( )成语典故 古代战役纸上谈兵 长平之战破釜沉舟 巨鹿之战风声鹤唳 ?A.桂陵之战 B.官渡之战 C.淝水之战 D.赤壁之战23.北魏统治者标榜其祖先为黄帝后裔,定国号为魏,并宣称自己是曹魏政权的合法继承者。这反映北魏( )A.欲加强对北方控制 B.已完成全国统一C.社会改革成效显著 D.与曹魏一脉相承24.4世纪后期,氐族人建立的________政权,消灭了其他割据势力,统一了黄河流域。其皇帝率大军南下,企图统一南北,却在________中败于东晋A.前秦、淝水之战 B.后秦、官渡之战C.南燕、淝水之战 D.北燕、官渡之战25.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曾下诏:“迁洛之民,死葬向南,不得北还”,孝文帝此举的意图是( )A.避免思乡之苦 B.消灭鲜卑贵族C.减少洛阳人口 D.学习中原文化26.北魏孝文帝说:“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 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材料说明孝文帝( )A.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B.为学习汉文化寻找历史依据C.进一步神化封建皇权 D.力图推动经济地区经济发展27.《齐民要术》引书有书名可考的共计155种(实际为162种),无书名可考的不下数十种;所引的每一句话,都标明出处,态度极为严肃。这说明《齐民要术》( )A.科学严谨 B.领先世界 C.推崇传统 D.注重创新28.据史书记载,撰写《齐民要术》的贾思驾亲自养过200只羊,因饲养不当,死去大半,后向羊倌请教,才学会养羊的方法。这反映了贾思勰重视( )A.环境保护 B.理论创新 C.文化传承 D.劳动实践29.将书法艺术提高到一个新高度的是东晋的“书圣”。他继承各种书体的优点,所作行、楷、草书尤为精湛。当时的人称赞他的书法为古今之冠。他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代表作品(如图所示)是( )A.《兰亭集序》 B.《颜世家庙碑》C.《九成宫醴泉铭》 D.《比丘道匠造像题记》30.南北朝时期,统治者大力宣扬佛教。体现这一现象的云冈石窟艺术位于( )A.河南洛阳 B.陕西西安 C.山西大同 D.陕西咸阳二、材料分析题3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由大一统走向分裂,又由分裂重新走向大一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材料二 孝文(帝)明知鲜卑游牧故习,万不足统治中华,又兼自身深受汉化熏染,实对汉文化衷心欣慕,乃努力要将一个塞北游牧的民族,一气呵熟,使其整体的汉化。——钱穆《国史大纲》请写出材料一中①②的政权的名称。(2)魏晋时期,我国北方的游牧民族不断内迁。迁入山西一带(汾河流域)的少数民族主要有哪些?(3)材料二中“一个塞北游牧的民族”所指的是哪一个民族?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其“汉化”的具体措施。(列举两例)通过分析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归纳民族交融的方式有哪些?(举出两例)(5)根据材料,概括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6)请你谈谈为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应如何正确处理民族关系。3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时空观念江南产生巨变】材料一: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 不待贾(买卖)而足,……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 无千金之家。——《史记 ·货殖列传》材料二:会土(会稽郡)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顷,膏腴土地……荆 城(今荆州)跨南楚之富,扬郡(扬州)有全吴之沃……丝绵布帛之饶,覆 衣天下。——《宋书》(1)从材料一到材料二,江南地区的经济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这种变化 产生了什么影响 (2)【历史解释江南何以开发】材料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人口迁徙。材料四: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 ——《宋书》两宋时期,政府奖励州县官兴修陂塘堤堰等工程,州县官大都兼“提举 圩田”或“主管圩田”的职务,致使“低田常无水患,高田常无旱灾”。——摘编自《中国史纲要》东晋时,区田法(原适用于北方旱作地区的耕种法)已传入南方,并已 使用粪肥……。——许辉《六朝时期江南经济的开发与发展述论》联系材料三、四,归纳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经济得到发展的原因。(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影响古代经济发展的因素3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雄关漫道】材料一:孝文帝决心迁都,但迁都的决定遭到许多鲜卑贵族的反对。公 元493年,孝文帝以南征为名,亲率文武官员和20万大军南下。到 ▲ 城时,正值秋雨连绵,道路泥泞,长途跋涉的鲜卑贵族和官兵们疲惫不堪, 不愿意继续前进了,孝文帝趁机说:“行军中途,怎么可以无功而返 如果 不愿意继续南征,可以先定都在此。”随行人员没再反对,于是大功告成。请将材料一 中 ▲ 补充完整,并运用所学知识说明迁都的原因。(2)【革故鼎新】材料二:材料二依次体现了孝文帝改革中的什么措施 (3)【今非昔比】材料三:成书于6世纪中期的《洛阳伽蓝记》记载:“自晋宋(东晋、 刘宋)以来,(南朝人)视洛阳为荒土……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衣冠 楚楚的社会名流),并在中原,(洛阳城里)礼仪富盛,人物殷阜(富足)。”材料三中的现象与材料二中的改革有什么联系 (4)【以史为鉴】综合上述材料,说说孝文帝改革给了我们哪些启示 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B2.【答案】C3.【答案】D4.【答案】C5.【答案】B6.【答案】C7.【答案】C8.【答案】D9.【答案】D10.【答案】B11.【答案】B12.【答案】A13.【答案】B14.【答案】B15.【答案】D16.【答案】B17.【答案】C18.【答案】C19.【答案】A20.【答案】C21.【答案】C22.【答案】C23.【答案】A24.【答案】A25.【答案】D26.【答案】B27.【答案】A28.【答案】D29.【答案】A30.【答案】C31.【答案】(1)名称:①:吴;②:东晋。(2)少数民族:匈奴族、羯族。(3)民族:鲜卑族。推行汉化措施:用汉语、穿汉服、改汉姓、与汉族通婚等。(两例即可)(4)方式:友好往来、民族迁徙、战争、统治者的支持等。(写出两点即可)(5)特征:这一时期是我国孕育统一和民族交融的历史时期。(6)做法:要保持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进步的原则,彼此尊重等。(言之有理即可)32.【答案】(1)变化:从尚未开发的落后萧条到经过充分开发的繁荣富足。影响:为统一局面的重新出现奠定了基础。(2)①北方人大规模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劳动力,也带去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②当时的江南地区,战乱少,社会比较安定:③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⑤统治者重视发展经济,兴修水利工程(3)统治者的政策;自然条件,社会环境:生产技术:水利设施的修建:人民的辛勤劳动等。33.【答案】(1)洛阳。因为拓跋部仍保持鲜卑习俗,要治理好广大的北方地区困难重重,南迁利于推行改革。(2)改鲜卑姓为汉姓;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代鲜卑服(3)材料二中的北魏孝文帝改革,改善和巩固了鲜卑拓跋部与汉人的关系,促进了民族交融,使洛阳成为北方的政治、经济中心,所以出现了材料三中洛阳的繁荣景象。(4)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需要魄力、能力与坚忍不拔的毅力,还需要有正确的策略:顺应历史流的改革能促进社会的进步等。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