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人教统编版七年级历史期中考试测试卷(1-11课)(含答案)本试卷33小题,满分100分。考试用时8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将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分析下图北京人遗址出土的工具,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北京人( )A.学会了使用火 B.能够直立行走C.结成群体生活 D.使用打制石器2.山顶洞人使用的骨角器中最有代表性的是骨针,针身保存完好,针身微弯,刮磨得很光滑,针孔是用小而细锐的尖状器挖成的。这说明山顶洞人( )A.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 B.过上了定居生活C.已经进入了新石器时代 D.有爱美意识3.原始农业种植发明后,人类充分利用土地资源,种植农作物,增殖农产品以获得生活来源,使生活来源有了可靠保障,从而解决了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问题。这表明原始农业的发展( )A.促进了原始手工业与家畜饲养的发展B.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物质基础C.仰赖大自然的恩赐并受大自然的制约D.促进人口增长并提高人类寿命4.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文物有打磨的石器、骨器、炭化稻谷、猪和水牛等家畜的骨头,还有陶器、木制船桨和木制建筑残件等。这说明当时( )A.农作物品种得到改良 B.人们过着游牧生活C.牛耕技术得到了发展 D.原始农业已经产生5.大汶口文化晚期,大多数墓葬随葬品较少,有的墓葬随葬品多达180余件,部分墓葬中出现了象征权力的石制斧钺,滕州岗上遗址还发现了城池。这表明该时期( )A.早期国家初具雏形 B.阶级阶层分化明显C.已进入了邦国时代 D.手工业得到了发展6.从长江上游三星堆遗址中的云雷纹、铜顶尊中等可以明显看出长江中下游文明、中原文明的印记。中原文明尊罍(léi)的兽头趴在肩上,而三星堆的则是挂在肩上,这反映出铸造技术的差异。据此可知( )A.中国古代青铜铸造技术世界领先B.文明尊罍是世界上最重的青铜器C.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并各具特色D.中华文明历史悠久源远流长7.《尚书·尧典》中有“尧舜禅让”的记载,《尚书·大禹谟》中也有“舜禹禅让”的记载。尧、舜、禹之间“禅让”的主要标准是( )A.才能德行 B.部落势力 C.财富多寡 D.征战功绩8.梁启超先生在《饮冰室合集》中指出:“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由此可见,梁启超先生的观点是( )A.华夷有别,各有特色 B.国家统一,发展巩固C.民族交融,形成华夏族 D.中华文明,多元一体9.夏朝的建立标志着我国早期国家的产生,那是因为夏朝( )A.进行了变法B.组建了政府和军队,并制订了刑法C.实行了分封制D.产生了封建制度10.西周分封制下,土地和劳动者名义上都归周王所有,下一级须对上一级承担缴纳贡法、服力役、军事保卫和述职等义务。这表明,周王通过分封制( )A.开发了边远地区 B.使国家日益强盛C.加强对地方统治 D.直接控制了地方11.春秋时期,霸主往往打着“尊王”的旗号举行会盟。如鲁昭公二十五年的黄父之会,晋国的赵简子就“令诸侯之大夫输王粟”。鲁昭公三十二年的狄泉之盟,任务是“城成周”,即屏卫周王室。据此可知,春秋会盟( )A.延缓了周王室衰微的过程 B.成为诸侯维护分封制的工具C.加强了天子对诸侯的控制 D.反映了诸侯兼并战争的激烈12.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规定要在每年的每个季度对耕牛进行评比,那些把耕牛养得壮实、很健康的,还能得到奖励;反之,如果耕牛养得不好、瘦了,当地负责管理耕牛的官,要跟着受到处罚。通过此则材料可以了解当时( )A.保护动物观念 B.王室地位下降C.诸侯争霸情况 D.重视农业生产13.如图是战国七雄位置示意图,其中①②③④所示位置分别是( )A.秦、楚、齐、燕 B.齐、楚、秦、燕C.燕、齐、秦、楚 D.燕、齐、楚、秦14.学校新来了一个风趣的历史老师,她作自我介绍时说到:“我的名字与战国有缘,我的姓是战国时期地处最西的一个国家的名称,我的名是战国时期地处最东的一个国家的名称。”这位历史老师的名字是( )A.燕齐 B.楚秦 C.秦齐 D.秦燕15.《史记·商君列传》记载秦国变法“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荣耀、显赫)。”此项变法措施( )A.提升了秦国的粮食产量 B.提高了秦国的军队战斗力C.增加了秦国的财政收入 D.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16.商鞅变法期间,土地占有权扩展至庶(平)民,造就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批数量庞大且独立的自耕农。与这一变化密切相关的变法措施是( )A.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B.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C.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D.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17.“…有了它,旱涝无常的四川平原成了天府之国,每当我们民族有了重大灾难,天府之国总是沉着地提供庇护和濡养。”文中的“它”指的是( )A.灵渠 B.都江堰 C.黄河 D.长城18.周有许多封国,它们无视周名义上的最高领主地位,彼此征战不休。不过,这种动乱不宁的政治局面致使中国知识分子急急反省。这句话旨在强调( )A.百家争鸣的社会背景 B.周王室日益衰微C.分封制逐渐遭到破坏 D.战争带来的危害19.孔子的学生子路曾问“闻斯行诸”(听到就去做吗 )孔子说不行;冉有问同样的问题,孔子却说可以。有弟子对此表示疑问,孔子解释说,子路性格莽撞,所以让他注意克制;冉有行事畏缩,因此要鼓励他大胆去做。此故事体现的教育思想是( )A.有教无类 B.因材施教 C.举一反三 D.温故知新20.文字是承载历史的符号,是中华文明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不但承载了我们几千年的历史,也是从古到今人们进行沟通的重要手段。通过“甲骨卜辞”文字可以了解到( )A.夏朝的历史 B.商朝的历史 C.秦朝的历史 D.汉朝的历史21.下图是三星堆3号坑出土的青铜大面具,是三星堆考古发掘出土的2000多件的文物之一,这些文物显示蜀地与中原及长江中下游地区文化的紧密联系。由此可以推断出( )三星堆青铜大面具A.中外之间的文化交流频繁 B.巴蜀地区手工业水平领先全国C.中华文明具有民族交融的特点 D.青铜冶炼技术开始于商周时期22.“他驱动万乘战车,点燃遍地烽烟……诸侯割据,十一年间完成了无影无踪的旧梦——这是中国大陆上第一次真正的统一……中国大陆永远连成了统一的整体。”与歌词描述相符的史实是A.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B.秦灭六国,统一全国C.推行改革,巩固统治 D.以农为本,让利于民23.“陛下”本是对他人的尊称。“陛”是台阶,称人“陛下”表示谦卑,意思是我不敢直接靠近你,只能站在台阶下和你说话。但秦以后,“陛下”一词只能专称皇帝。这体现了皇帝制度的特点是( )A.皇位世袭 B.皇帝独尊 C.君权神授 D.家天下24.大型纪录片《长城 中国的故事》全面展现了长城的雄姿和周边优美的环境。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秦朝长城的东西起止是( )A.辽东、临洮 B.东海、陇西C.山海关、嘉峪关 D.长城、南海25.陆贾在《新语》中写道:“秦非不欲为治,然失之者,乃举措暴众而用刑太极故也。”这句话说明了秦朝灭亡的原因是( )A.暴政与严刑峻法 B.分封制的实行C.陈胜、吴广起义 D.疆域过于辽阔26.秦朝灭亡后,拥有重兵的项羽自封为西楚霸王,封刘邦为汉王,双方为争夺帝位,展开争战,史称“楚汉之争”。关于“楚汉之争”理解正确的是( )A.是为争夺帝位而展开 B.仍属于农民起义性质C.是为了反抗秦的暴政 D.胜利者建立东汉王朝27.汉高祖刘邦称帝后,国家仍处于饥荒之中,“米时万钱,马匹百金”,以至于出现“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的状况。为此,汉高祖刘邦采取的政策是( )A.重农抑商 B.以德化民 C.严刑重赋 D.休养生息28.2020年12月17日,经历23天惊心动魄的太空之旅,嫦娥五号怀揣来自月球的岩石和土壤返回地球。这是一趟满载而归的科学探索,据说本称姮娥,因西汉时为避汉文帝刘恒的忌讳而改称嫦娥。这位西汉皇帝( )A.增加赋税徭役 B.倡导勤俭治国C.实施“推恩令” D.设置西域都护29.学习历史,首先要注意时间概念,懂得计算年代,现在世界上通用的是公元纪年,公元纪年把每100年叫做一个“世纪"。习惯上每个世纪头20年叫某世纪初,最后10年又叫某世纪末。据此刘邦于公元前202年建立汉朝,时间上应该表述为( )A.公元前3世纪初 B.公元前3世纪末C.公元前2世纪初 D.公元前2世纪末30.夏、商、西周是中华文明和早期国家进一步形成与发展时期,也是奴隶社会的形成、发展与繁荣时期。这一时期的政治特征是( )A.经济发展迅速 B.中华传统文化奠基时期C.奴隶制王朝的更替 D.以分封巩固疆域二、材料分析题31.中国是人类文明发源地之一,在古老的中华大地上,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在艰难困苦中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今天我们就以“灿烂的中华文明”为题进行一次项目式学习。探究任务一【从建筑看文明】探究任务二【从传说看文明】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梁启超《太古及三代载记》探究任务三【从制度看文明】尧知子丹朱之不肖,不足授天下,于是乃权授舜。授舜,则天下得其利而丹朱病;授丹朱,则天下病而丹朱得其利。尧曰“终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而卒授舜以天下。——司马迁《史记 ·五帝本纪》请回答: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探究任务一中建筑物图一和图二的名称。造成房屋结构不同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根据探究任务二结合所学,传说为华夏族的形成作出突出贡献的是谁?华夏民族形成有什么特点?探究任务三中尧权授舜,反映了我国古代的一种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该制度是什么?你认为什么样的人才能被推举为部落联盟的首领?该制度对我国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有什么借鉴意义?32.阅读材料,解析问题。材料一 夏朝已有政府官僚机构,古书上记载夏朝有“六卿”“六事之人”“三正”等官长。夏朝有军队,兵士称为“甲士”,还有“夏有乱政,而作禹刑”的记载,说明已有刑法。夏朝的监狱称为“夏台”,据《史记·夏本纪》记载,这里曾拘禁过商首领汤。材料二 关于夏桀的昏暴行为,古书记载很多。《史记·殷本纪》中载:“是日何时丧?予与女皆亡!”《尚书·汤誓》中载:“时日曷丧,予及汝皆亡!”材料三 商朝最后一个国王帝辛,名纣,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他荒淫无度,宠爱妲己,终日歌舞,他还造酒池肉林,酗酒无度。他大肆搜刮,粮食装满了巨桥的仓库,无数珍宝堆满了鹿台。他任用小人,迫害正直的大臣。材料四 周武王亲率大军伐商,在孟津会合各路属国,纣王逃回殷都,自焚于鹿台,武王在此举箭连射三发,用铜钺砍下商纣的头,悬挂在旗杆上示众,商朝灭亡,武王建立周朝。根据材料一,归纳夏朝国家机构的组成部分。这些机构的设立有何影响?从材料二、三可以看出,夏朝和商朝最终灭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对此你有什么感想?(3)材料四叙述的是什么历史事件?此事件中的关键战役是什么?(4)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用简要的语言表述夏、商、西周王朝更替的关系。33.纵观中国历史,历朝历代中央政府对地方的管理在不断的强化。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分封制与郡县制的根本不同在于,封君及其封邑是世袭的,而郡、县长官由国君任命,直接听命于国君,领取俸禄,概不世袭。——摘编自赵毅、赵轶峰《中国古代史》材料二秦朝政治建制示意图材料三 秦王朝开创的华夏民族大一统的国家伟业……完成了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正是这个伟大而充满凝聚力的民族共同体,承载着中华文明古往今来的生生不息。——纪录片《中华文明》解说(1)根据材料一,概括分封制与郡县制的不同。(2)材料二示意图中秦朝政治制度的具体名称是什么?图中丞相掌管什么事务?(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秦王朝巩固“华夏民族大一统的国家伟业”的重大举措两例。(4)以上材料反映出中央对地方的治理呈现怎样的发展趋势?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D2.【答案】A3.【答案】B4.【答案】D5.【答案】B6.【答案】C7.【答案】A8.【答案】C9.【答案】B10.【答案】C11.【答案】A12.【答案】D13.【答案】D14.【答案】C15.【答案】B16.【答案】A17.【答案】B18.【答案】A19.【答案】B20.【答案】B21.【答案】C22.【答案】B23.【答案】B24.【答案】A25.【答案】A26.【答案】A27.【答案】D28.【答案】B29.【答案】D30.【答案】C31.【答案】(1)图一建筑:干栏式建筑;图二建筑:半地穴式房屋。原因: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两种不同的自然环境造成的。(2)人物:炎帝和黄帝;特点:华夏族的形成是众多部落相互交融的结果(由错居杂处的众多民族在不断的交流交往过程中逐渐融合而成)。(3)制度:禅让制;品格:贤德之人;借鉴意义:要选举贤能,重用人才等(言之有理即可)32.【答案】(1)组成部分:军队、刑法、监狱等影响:有利于维护和巩固夏朝的统治,有利于夏朝的稳定。(2)根本原因:统治者的暴政。感想:暴政不得人心,统治必然要被推翻。(3)历史事件:武王伐纣。关键战役:牧野之战。(4)关系:商朝灭掉夏朝,西周灭掉商朝,更替顺序为夏、商、西周。33.【答案】(1)不同:分封制下的封君及其封邑是世袭的,而郡、县长官由国君任命,直接听命于国君,领取俸禄,概不世袭。(2)名称:(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职能:行政。(3)统一文字和度量衡;修建万里长城。(4)趋势:中央对地方的治理呈现出逐步集中和强化的趋势。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