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复活(节选)》课件(共43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9《复活(节选)》课件(共43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43张PPT)
课堂导入
你有没有因某件事而心灰意冷?
有没有因什么事而“堕落”?
你可曾丢失过最炽热的自己?
发光不是太阳的权利,每个人都可以熬过最苦的日子,去做最酷的自己。总有一束光能够穿透黑暗,带来希望与救赎。
复活
介绍作者
19世纪中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思想家、哲学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
列夫·托尔斯泰
(1828-1910)
《 复活 》
【俄】列夫·托尔斯泰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请根据节选部分(第41和44自然段),进行大胆想象
猜一猜聂赫留朵夫和玛丝洛娃之间曾是什么关系
他们之间曾经发生过什么
他们为何会相遇
情节猜想
前情提要
卡秋莎.玛丝洛娃本是一个贵族地主家的女仆,她被主人的侄子、贵族青年聂赫留朵夫公爵玩弄后遗弃。由此她陷入了苦难的生活,她怀着身孕被主人赶走,四处漂泊,不断堕落,沦为妓女。后来她被人诬陷谋财害命而被捕入狱。
前景提要
参加陪审的聂赫留朵夫在法庭上认出了玛丝洛娃,他十分恐惧震惊,但他回想起与玛丝洛娃认识与交往的经过,认为自己是造成她不幸的罪人。他开始忏悔,反省自己过去的生活;同时,他还去找检察官,要求去探狱。
学习目标
把握聂赫留朵夫和玛丝洛娃的人物形象。
研习人物的对话,辅以人物的神态、动作,心理活动,体会塑造人物形象之妙。
了解作者及原著,梳理课文情节。
探究小说题目“复活”的含义,理解作者在作品中寄寓的真挚情感和深刻思想。
学习活动一
介绍你们所了解到的列夫·托尔斯泰写作的《复活》的写作背景、主要内容等。
简要概括
小说内容
学习任务二
作者如何塑造
男女主人公形象
【研读3-5段】
“您找我吗?”她问,把她那张眼睛斜睨的笑盈盈的脸凑近铁栅栏。
“我想见见……” 聂赫留朵夫不知道该用“您”还是“你”,但随即决定用“您”。他说话的声音并不比平时高。
“我想见见您……我……”
研读对话
【研读10-12段】
“您说什么,我听不见。”她叫起来,眯细眼睛,眉头皱得更紧了。
“我来是……”
“对,我在做我该做的事,我在认罪。”聂赫留朵夫想。他一想到这里,眼泪就夺眶而出,喉咙也哽住了。他用手指抓住铁栅栏,说不下去,竭力控制住感情,免得哭出声来。
研读对话环境——铁栅栏
有罪 → 在铁栅栏外
无罪 → 在铁栅栏内
【研读3-5段】
“您找我吗?”她问,把她那张眼睛斜睨的笑盈盈的脸凑近铁栅栏。
“我想见见……” 聂赫留朵夫不知道该用“您”还是“你”,但随即决定用“您”。他说话的声音并不比平时高。
“我想见见您……我……”
研读对话
【研读10-12段】
“您说什么,我听不见。”她叫起来,眯细眼睛,眉头皱得更紧了。
“我来是……”
“对,我在做我该做的事,我在认罪。”聂赫留朵夫想。他一想到这里,眼泪就夺眶而出,喉咙也哽住了。他用手指抓住铁栅栏,说不下去,竭力控制住感情,免得哭出声来。
对话不顺畅的原因?
小说中人物对话的作用
展现人物间关系;
窥见人物的身份、经历、境遇、教养、背景、社会地位;
推动小说情节的发展,引导故事的走向;
透露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人物复杂而丰富的性格特点。
“托尔斯泰伯爵才华的特点就是不限于描写心理过程的结果;他所关心的是过程本身——那种难以捉摸的内心生活现象,彼此异常迅速而又无穷多样地变换着的,托尔斯泰伯爵却能巧妙地描写出来。”
——车尔尼雪夫斯基
讨论:玛丝洛娃是怎样一个形象?文中多次描写玛丝洛娃的外貌和神态,尤其关注“笑容”及眼神,表现出人物怎样的心理?
分析
玛丝洛娃形象
鉴赏微表情——玛丝洛娃
1.阅读文本,作者用了什么微表情来塑造玛丝洛娃的形象?
①笑
②眼睛
2.阅读文本,找到文中关于此微表情的描写,分别分析人物当时的心理,
小说对玛丝洛娃的“笑”用笔最多的,请找出来。
她从衣衫上看出他是个有钱人,就嫣然一笑。(2)
把她那张眼睛斜睨的笑盈盈的脸凑近铁栅栏。(3)
此时,玛丝洛娃还是以妓女的身份审视周围的人,看到眼前是个有钱人就露出习惯性的讨好的笑容。
点评:
她忽然瞟了她一眼,又嫌恶又妖媚又可怜地微微一笑。(43)
点评:
“嫌恶”应该是玛丝洛娃的真情流露,正是眼前这个男人,对她始乱终弃,给自己带来了深重的痛苦和灾难。
“妖媚又可怜地微微一笑”则是她故意而为之,装出的一副妖媚可怜相,其目的是“利用他弄到些好处”。
4.她向他妖媚地笑了笑(44)
5.她鄙夷不屑地——他有这样的感觉——微笑着说。(65)
6.她说,做出一种要讨男人喜欢的媚笑。(76)
点评:
突出了玛丝洛娃的真实状态,她根本不在意对方的想法,只是要尽可能地获得一些好处。
面对聂赫留朵夫的赎罪,玛丝洛娃鄙夷不屑、不信任,觉得聂赫留朵夫所说的话是骗人的。
小说对玛丝洛娃的“眼神”也进行了大量描写,请找出来。
玛丝洛娃
眯细眼睛,眉头皱得更紧了。(10)
眼睛不看他,叫道。她那涨红的脸突然变得阴沉了。(16)
斜睨nì的目光盯住他不放。(20)
点评:
玛丝洛娃的表情表现了她认出对方后的心理,那段不愿意触及的痛苦记忆又出现在她的脑海中。
面对聂赫留朵夫的赎罪,玛丝洛娃蔑视、愤怒、无声抵抗。
皱着眉头看了他一眼,她那双乌黑发亮的斜睨眼睛在浮肿的眼皮下显得特别有神。(27)
她那双斜睨的眼睛又像在瞧他,又像不在瞧他。(32)
她气愤地简单回答,转过眼睛不去看他。(37)
点评:
面对聂赫留朵夫的赎罪,玛丝洛娃转移话题、冷漠置之,表现出她的内心是痛苦的,是愤恨的,努力想要忘记过去,不想再触及那段痛苦的回忆。
面对聂赫留朵夫的赎罪,玛丝洛娃鄙夷不屑、不信任。
玛丝洛娃形象总结
从玛丝洛娃的“笑”和眼神可以看出,心灵的痛苦和生活的磨难使她丧失原本的天真纯朴。
玛丝洛娃这时已经唯利是图,善于讨好献媚。

眼神
社会现实的玛丝洛娃
精神中的玛丝洛娃
对自身命运的强烈不满
不得不服从命运
我们关注到小说家将人物置身于监狱这一特定的空间,以研读对话为核心,通过聚焦对话中人称的变化、作者“画眼睛”的艺术手法、人物彼此眼中今昔的对比等,赏析了托尔斯泰独创的小说创作手法。
课堂小结
聂赫留朵夫他的心灵此刻正要完成一种极其重大的变化
什么变化?通过什么来表现出内心的变化?
探究人物形象——聂赫留朵夫
称呼
因为他们之间没有了以往的亲切、熟悉感;更重要的是,他是带着“严肃、庄重和爱怜的心情”来请求玛丝洛娃的饶恕的,所以用“您”
为何一开始称呼玛丝洛娃“您”?(5)
“聂赫留朵夫不知道该用‘您’是‘你’,但随即决定‘您’”。(4-5)
从“您”到“你”,到直呼“卡秋莎”。
“卡秋莎!我来是要请求你的饶恕,可是你没有回答我,你是不是饶恕我,或者,什么时候能饶恕我。他说,忽然对玛丝洛娃改称“你”了。(63)
“卡秋莎,你为什么说这样的话?你要明白,我是了解你的,我记得当时你在巴诺伏的样子……”(68)
直接叫她“卡秋莎”,并且由“您”改称“你”。卡秋莎是玛丝洛娃的名,这一称呼拉近了两人之间的距离。他不再束手束脚,他直接喊出“你”,袒露真心,不再犹豫,真正地想要“复活”。
卡秋莎,你为什么说这样的话?你要明白,我是了解你的,我记得你当时在巴诺伏的样子……(68)
带着聂赫留朵夫所熟悉的温顺表情(1)
温和、善良的本性
是什么让聂赫留朵夫坚信玛丝洛娃仍是当时记忆中“美好”存在?
探监结束后,称呼又变回“您”
“再见,我还有许多话要对您说,可是,您看,现在没时间了。”聂赫留朵夫说着伸出一只手,“我还要来的。” (72)
“不,我要设法找个可以说话的地方再同您见面,我还有些非常重要的话要对您说。”聂赫留朵夫说。(75)
因为玛丝洛娃的冷漠让他意识到她对自己的距离感,他决定还是用这种庄重的敬称;他想要用这种态度表达请求饶恕和救赎玛丝洛娃的决心。
聂赫留朵夫心理发生怎样的转变?
第一阶段:
19岁大学斯宾塞的《社会静力学》正义不容土地私有立时把父亲名下继承的土地送给农民
在他对喀秋莎刚刚萌生爱意的时候,别人规劝他万万不能也不应该把他的命运同这样一个姑娘结合在一起,他却凭他那敢做敢当的性格做出决定“认为只要爱上一个姑娘,就不管她是什么人,没有理由不同她结婚”
在聂赫留朵夫的眼中,只要有卡秋莎的出现就会觉得似乎一切都被阳光所照亮,一切烦恼都变得更有趣
有志青年
纯洁善良
第二阶段:禁卫军
当他成年以后,认为拥有自己的土地是不公正的,而把从父亲名下继承的一部分田产分给农民,他这一行动同样使母亲和亲属们感到恐慌,并且成为所有亲属和朋友经常责难和嘲笑的话题。
每逢他节俭用度,大家就认为他脾气古怪,标新立异。可是花大笔钱布置一个与众不同的奢华书房时,大家却称赞他风雅,送给他种种名贵的物品。
对爱情发生变化,“想占有一样”“女人是最好的享乐工具”
“大家素来都是这样做的”,“使用她后应该给钱才体面”
放纵情欲
走向堕落
第三阶段:自我忏悔
“您”和“你”的人称变换,其实反映了聂赫留朵夫内心激烈的矛盾震荡,表现了他走向“精神复活”时抉择的艰难。
在刻画聂赫留朵夫这个形象时,作者将人物放在特定的矛盾处境中,用内心独白、对话,以及全知视角直接分析等手法细细展现一个内心矛盾,灵魂痛苦,艰难迈出忏悔第一步的青年贵族形象。
聂赫留朵夫形象小结
探究人物 文本研读
我们关注到小说家将人物置身于监狱这一特定的空间,以研读对话为核心,通过聚焦对话中人称的变化、作者“画眼睛”的艺术手法、人物彼此眼中今昔的对比等,赏析了托尔斯泰独创的小说创作手法。
课堂小结
为什么要塑造“聂赫留朵夫”这样的人物呢?
原因:
他是一个“忏悔贵族”形象,是一个理想的贵族知识分子。他能幡然悔悟,能认识到自己的罪恶,并毅然打算赎罪,并且产生了不带有任何私心的想法唤醒玛丝洛娃的精神,达到了人性的复活、道德的复活、精神的复活,完成了从"兽性的人”到“精神的人”的本质飞跃。
【探究写作目的】
他活着的时候,拥有财富、地位、名誉,最后自己却孤独地病死在一个无名的火车站。
他生前被誉为俄国文学大师,死后的坟墓却是最不起眼的小土丘。
他是俄国的世袭贵族,却能放弃阶级观念,站在农民的立场上考虑问题,并为争取农民的权益做出自己的努力。
列夫·托尔斯泰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
19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最著名的代表作家。他出身贵族,但是热心平民教育和社会进步事业,强调道德的完善,被奉为道德的楷模,俄罗斯民族精神的领袖。主要作品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晚年的列夫托尔斯泰
晚年的托尔斯泰力求简朴,致力于过平民化的生活,渴望摆脱自己的贵族阶级身份,信奉众生平等,反对一切战争和暴力。但现实情况与他的思想是截然相反的(农民觉醒意志,通过暴力革命手段)(家人对他思想的不理解)(因为身份差距,无法真正了解农民的困境),这就造成了他内心的极大痛苦,却又无法舒解。
超越苦难,回归本我
聂赫留朵夫的“复活”
纯洁善良
有志青年
放纵情欲
走向堕落
苏醒忏悔
自我赎罪
受到环境影响
被自身兽性控制
内心经历动摇
人性回归
从“兽性的人”回归“人性”,从“不道德”回到“道德”的一面,是道德不断完善的过程。
超越苦难,回归自我
玛丝洛娃的“复活”
天真单纯
自暴自弃唯利是图
宽恕复活
人性和尊严的回归。玛丝洛娃代表的普通人民遭受如此多不合理的压迫,爱与宽恕再一次唤醒她心中残存的天真和自尊,实现精神上的复活。
玛丝洛娃的改变
面对她的冷冰冰,聂赫留朵夫却熟视无睹,依然心甘情愿地为承诺做出努力。
聂赫留朵夫忙于找关系往上一级级上诉,劝告他不用这么努力。
拜托聂赫留朵夫照顾其他狱友。
自认搭配不起,不想葬送他的远大前程,虽然爱他,但不得不选择远离他。
他活了,她死了
①良心与人性的复活。曾经聂赫留朵夫沉迷声色、内心空虚。直到他看到因为他毁掉的玛丝洛娃,开始审视自己,直面错误。那一刻,他内心中善良的一面,在忏悔中开始苏醒。
②思想与道德的复活。聂赫留朵夫鼓起勇气,放下贵族身段,向玛丝洛娃忏悔罪恶,祈求获得宽恕。看到她堕落感到愧疚痛苦。这一刻,他曾经沦丧的道德感再次回归。
③精神的复活。当聂赫留朵夫走上赎罪之路,拯救玛丝洛娃和与她一样的底层受难百姓,并反思自我时,也是在进行自我救赎,他的精神走向了复活。
总结“复活”的多重内涵
探究新知 文本研读
小 结
《复活》体现了作者对人生、人性的思考,对人类道德与价值的不断寻求。托尔斯泰的创作带有浓浓的自传成分,反映着作家的生活经历和精神上的艰难探索。“复活”后的聂赫留朵夫,标志着托尔斯泰的思想探索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