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经营西域》教案①教学分析教学目标 结合地图,叙述张骞通西域的基本过程并能够分析其历史意义;结合《学史崇德》和相关材料,了解张骞出使西域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感受他为国分忧、不忘使命、不畏艰难险阻的精神品质,逐步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唯物史观、时空观念) 2.了解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路线,掌握识别历史地图的基本方法;提取史料信息,分析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理解今天建设“一带一路”的意义,拓展立足中国、面向世界的视野。(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3.知道西汉和东汉对西域的管理,讲述班超经营西域的事迹,感受班超父子为国守疆的责任担当;认识到新疆地区自汉朝以来就是我国领土的一部分,加强主权意识,促进形成国家认同。(历史解释、家国情怀)②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教师活动:汉朝人把阳关、玉门关以西,也就是现在新疆和更远的广大地区称作西域 。(设计意图:阅读《丝绸之路图》,明确西域的地理位置。)二、讲授新课(一)张骞通西域1.背景(1)教师活动阅读下则材料,概况张骞通西域的背景。材料一:汉初西域有36国,后来匈奴征服乌孙、楼兰等小国,“敛税重刻,诸国不堪命”“至匈奴老上单于,杀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材料二:文景时期,继续与匈奴和亲,并厚予馈赠,但匈奴仍然不断侵犯边境,抢走人畜,毁坏庄稼。——翦伯赞《中国史纲要》材料三:高祖以来,我国人民屡遭匈奴袭扰。现招募一勇士,出使西域,联络大月氏,共击匈奴。重赏!——《招贤令》(2)学生活动西域社会状况:小国林立,被匈奴奴役。西汉和匈奴关系:匈奴严重威胁着西汉边境。汉武帝认识到西域的重要性,决定招募使者出使西域,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2.两次出使西域(1)教师活动:多媒体播放视频《张骞出使西域》。阅读课本及视频观看,通过列表对比的方式,从目的、结果、影响等方面梳理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内容。学生活动时间 背景 目的 时间 结果第一次 汉武帝反击匈奴 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公元前138年 了解西域第二次 了解西域, 控制了河西走廊 加强汉与西域的联系 公元前119年 沟通西域(3)教师活动为什么说张骞出使西域是“凿空”之举?然骞凿空,诸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以为质于外国,外国由是信之。—《汉书 张骞传》(4)学生活动古代称对未知领域的探险为“凿空”,张骞第一次开辟出中原通往西域的道路,中原王朝和西域各国有了第一次友好往来,所以称为“凿空”。3.影响(1)教师活动阅读材料,尝试多角度说说张骞通西域的影响。材料一: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虽未达到联合大月氏的目的,但同西域各国建立了联系,知道了许多西域地区的山川、地形、物产、人口、风俗等,此后,汉朝与西域诸国互派使节,互通商旅。——《秦汉,一个民族强盛的起点》材料二:后人对张骞的评价“骞始开通西域道也”材料三:他发现西域,其对于当时中国人的刺激,就像后来194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对于欧洲人的刺激是一样的······他是一个冒险家,又是一个天才的外交家,同时又是一员战将,真可谓是中国历史上出类拔萃的人物。——翦伯赞(2)学生活动政治方面:加强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联系。交通方面: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了基础。经济文化方面: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对西汉(短时段):促进了汉朝与西域的相互了解与往来,促进了各族交往交流交融。对后世(长时段):成为了丝绸之路史上标志性事件,促进了中外文明的交流互鉴。(3)教师活动张骞有哪些精神品质值得我们学习?初,骞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汉书·张骞传》留骞十余岁,予妻,有子,然骞持汉节不失。——《汉书·张骞传》(4)学生活动勇于开拓、不畏牺牲、忠于祖国、不辱使命、坚守诺言、不忘初心。丝绸之路1.陆上丝绸之路(1)教师活动阅读课本第二目第一段,在课本地图上标出“丝绸之路”主要经过的地方?(2)学生活动长安 →河西走廊 →西域→中亚、西亚→欧洲、北非(3)教师活动观察下图,东西方通过丝绸之路输出的内容有何不同 这一不同说明了什么 (4)学生活动中原输出:以传统优势手工业品好和技术为主西域输入:以动植物品种、奢侈品和宗教文化为主(5)教师活动结合刚刚所学内容,你认为丝绸之路具有怎样的历史作用呢?(6)学生活动①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②促进了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2.海上丝绸之路教师过渡:除了陆上丝绸之路,汉武帝还大力开辟海上交通,汉朝时已形成了多条海上航线。其中,从今山东沿岸出发的船只可到达朝鲜半岛和日本。还有一条更重要的线路——“海上丝绸之路”。(1)教师活动阅读课本第二目第二段,在课本地图上标出海上“丝绸之路”主要经过的地方?(2)学生活动东南沿海→中南半岛→马来半岛→马六甲海峡→孟加拉湾→印度半岛和锡兰→【转运】欧洲地区。(3)教师活动:多媒体播放视频《当“丝绸之路”遇见“一带一路”》。结合《课后活动》第2题,帮助学生了解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正是对古代丝绸之路价值的传承发展,引导学生关注、思考现实和历史的联系,认识丝绸之路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三)汉朝对西域的管理1.设置西域都护府教师过渡:前面我们了解了西汉与西域在经济文化方面的交往,而西域地区正式作为行政区域纳入中央政府管辖,始于西域都护府的设置。(1)教师活动阅读课本第三目第一段,归纳西域都护设立的背景、职责、意义等内容。(2)学生活动背景 张骞通西域后,西汉加强了对西域的经营设置 公元前 60 年,西汉朝廷在乌垒城 设置西域都护府,以西域都护为管理西域的最高长官职责 西域都护颁行汉朝的号令,调遣军队,征发粮草,对西域地区进行有效治理,管辖范围包括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意义 西域都护府的设置,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2.班超经营西域(1)教师活动阅读课本第三目第二段,归纳班超出使西域的时间、目的、结果。(2)学生活动时间:73 年,东汉朝廷派兵出击匈奴,并派班超出使西域。目的:重新建立汉朝与西域的联系结果:域各国与汉朝重新建立联系。派甘英出使大秦 ,开辟了通往西亚的路线。(3)教师活动延续:班超经营西域 30 多年,在他去世后,他的儿子班勇继承父业,再次出使西域。管理机构:123 年,东汉改西域都护府为西域长史府,继续行使管理西域的职权。③总结反思三、课堂总结本课通过讲述张骞通西域,引导学生认识到张骞的精神品质,理解张骞通西域的历史意义;通过讲述汉朝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引使学生初步了解丝绸之路的路线及影响;通过讲述两汉王朝对西域的管理,东汉班超父子经营西域,理解新疆地区自汉朝以来就是我国领土的一部分,增强国家主权意识。四、板书设计五、教学反思我通过生动的故事讲述、详细的图示说明及视频资源播放,帮助学生理解丝绸之路开通的背景、过程及影响。例如,讲解张骞出使西域的艰难历程时,学生深刻体会到其坚韧不拔的精神以及对丝绸之路开辟的关键作用。但对于丝绸之路在促进多元文化融合方面,部分学生理解较为肤浅,未能深入洞察文化传播与交流背后的深层次影响。接下来,我将设计更多探究性问题,组织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从经济、文化、民族关系等多个角度,深入剖析丝绸之路对古代中国和世界文明发展的深远意义,提升他们对复杂历史现象的解释与理解能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