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辛亥革命 课件(共22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9课 辛亥革命 课件(共22张PPT)

资源简介

(共22张PPT)
【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孙中山等民主革命先行者早年的革命活动、武昌起义的史事,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及局限性。
第三单元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第9课
辛亥革命
你能否说出这个时代的关健词
民国
孙中山
武昌起义
民主共和
1911
总统
黎元洪
自由民主
袁世凯
南京
1.背景
通过上述材料,简要归纳武昌起义胜利的历史条件有哪些?
②思想基础: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
④军事基础:革命党人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
材料一:1905至1908年四年间,新设资本万元以上厂矿238家,资本6121.9万元,较上次高潮增长三倍以上。1909、1910年发展势头减弱,但还是有所增长。总计1901至1011年间,新设厂矿386家,资本额8.8348亿元,十年间超过前此三十年设立的厂矿、资本额总数二倍以上。
——李侃《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革命者,天演之公例也,革命者,世界之公理也。竖独立之旗,撞自由之钟……我中国今日不可不革命。
——邹容《革命军》
材料三:
材料四:
①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③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政党的建立(同盟会);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清政府反动卖国。
2.导火线
四川保路运动
1911年9月,清政府调湖北新军到四川镇压保路运动,武昌空虚。
1911年
5月8日
1911年
5月9日
1911年
5-10月
清廷推出“皇族内阁”
清廷宣布“铁路国有”,强行收回民间集资自办的铁路。
民间抗议不断,陆续发起各地保路运动。
1911年5月,清政府为了向英、法、美、德四国银行团借款镇压革命,宣布“铁路国有”政策,将已归民间商办的川汉、粤汉铁路收归国有。清政府收回了路权,不但没有退还补偿民间资本的投入,还转而将筑路权出卖给四国银行团,因此招致了社会各阶层,尤其是广大城乡劳动人民的反对,从而掀起了轰轰烈烈的保路运动。其中,因四川省尤为激烈。
3.经过
1911
1911.11
1911.10.9
1911.10.10
1911.10.10
1911.10.11
一半以上省份宣布独立
湖北革命组织文学社与共进会谋划起义
孙武等在汉口租界制造炸弹时不慎爆炸,起义计划泄露
新军工程营革命党人首先起义,夺取军械库
进攻总督衙门,夺取武汉三镇
成立湖北军政府,推举黎元洪为都督
1911年10月10日(辛亥年)
湖北 武昌
新军
湖北军政府成立
湖北军政府旗帜
独立省份很多是由
旧军阀、资产阶级主导
革命党人的软弱性和妥协性,革命的不彻底性!
1.中华民国的建立
①时间:
②国号:
③定都:
④临时大总统:
⑤纪年:
⑥机构:
⑦意义:
成立临时参议院,
1912年1月1日
中华民国
南京
孙中山
改用公历,1912年为民国元年
选举黎元洪为副总统;
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是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重要成果。
由各省会议代表任参议员。
(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
2.民国纪年法与公元纪年法的换算
观察民国纪年与公元纪年,归纳其换算公式。
公元纪年 民国纪年
1912年 民国元年
1913年 民国二年
1914年 民国三年
1915年 民国四年
1916年 民国五年
…… ……
(1)民国八年是公元多少年?
1919年
(2)图中,毕业证上的时间是公元多少年?
1946年
民国 年 =公元纪年-1911
公元 年 =民国纪年+1911
(3)换算公式为:
例:1912年是中华民国元年。某杂志发行时间是中华民国十四年十二月一日,其年份按公元纪年换算应是( )
A.1924年 B.1925年 C.1926年 D.1927年
B
历史解释
广义的辛亥革命
狭义上:就是指1911年的武昌起义,发生于旧历辛亥年,故称辛亥革命。
19世纪末
1912年3月
1911年10月10日
狭义的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
广义上:辛亥革命是指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全过程。
2.民国纪年法与公元纪年法的换算
3.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颁布:
1912年3月,孙中山以临时大总统名义颁布了由临时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3.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2)内容:
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全体国民;
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国民有人身、居住、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及请愿、考试、选举、参政等自由和权利;
参议院行使立法权,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行使行政权并负其责任,法院行使司法权,司法独立等。
主权在民
国民平等
天赋人权
三权分立
(3)目的:
(4)性质:
(5)意义:
(6)局限:
限制袁世凯权力,维护共和制度;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
肯定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和民主自由原则;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
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难有实际的约束效力。
主权在民、
国民平等、
天赋人权、
三权分立
有效防止专制独裁
倾覆满洲专制政府, 巩固中华民国, 图谋民生幸福,此国民之公意,文实遵之,以忠于国,为众服务。 至专制政府既倒,国内无变乱,民国卓立于世界,为列邦公认,斯时文当解临时大总统之职。 谨以此誓于国民。
——孙中山《临时大总统誓词》(1912年1月1日)
材料研读 P54
谈谈孙中山对临时大总统职责的认识。
3.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临时大总统应遵循国民的意愿,推翻清政府的专制统治,巩固新生政权,实现社会安定,使中华民国得到世界各国的承认。他把担任最高职务视为“为众服务”,将人民置于主人,自己置于公仆的地位。
1.背景
(1)武昌起义成功后,湖北军政府与清政府内阁总理大臣袁世凯交涉,力图通过和平的方式早日实现共和;
(2)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孙中山在重重压力下被迫表示,如果清帝退位,袁世凯宣布赞成共和,自己即行辞职,并推举袁世凯出任临时大总统。
袁世凯
(1859年-1916年)
袁世凯(1859-1916年),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北洋军阀领袖。
袁世凯清末新政期间积极推动近代化改革,是大地主大买办资产阶级政治代表。早年发迹于朝鲜,归国后在天津小站训练新军。在辛亥革命前的十几年中,他以叛卖维新派而获得慈禧太后的信任,以血腥镇压义和团和出卖主权而博得帝国主义的欢心,一直是清政府和帝国主义所倚重人物。辛亥革命期间逼清帝溥仪退位,以和平的方式推翻清朝,成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建立起北洋军阀独裁统治。
2.袁世凯窃国
为了限制袁世凯的权力:
阅读课本,归纳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果实的过程?
袁世凯逼清帝退位。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溥仪下诏退位,清朝260年统治结束。
袁世凯通电赞成共和。孙中山提出辞职,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
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4月,孙中山正式解职。临时政府迁北京。
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①实行内阁制;
②临时政府设在南京;
③新任大总统到南京就职。
袁世凯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后与北洋将领合影
3.辛亥革命失败原因
根据上述材料,归纳袁世凯为什么能够窃取辛亥革命的果实?
材料一 只要能建立共和,实现民权,谁当总统都无所谓。 ——孙中山
材料二 在革命派内部,妥协思想也已占上风……财政困难使南京临时政府硬气不起来,帝国主义干涉的阴霾更令革命党人气短(各国军舰在长江示威)……大多数革命党人终于在帝国主义的威胁下屈服。南北双方达成了一项协议:革命党人同意让出政权,袁世凯则同意宣布赞成“共和”,并逼清帝退位。
——李侃《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 据统计,当时袁世凯的北洋系部队是当时全国最精锐的部队。清末,袁世凯被认为是“治世之能臣”,随着国内革命形势的发展,凡一切拥护清廷和反对革命的人们都寄厚望于他。
①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②帝国主义的干涉
③袁世凯的个人实力与威望
(主要原因)
①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后,公然背弃誓言,一再破坏《临时约法》。
4. 二次革命
(1)背景:
袁世凯
②宋教仁于1912年组建国民党,在国会选举中占据优势,制约袁世凯权力。
建立
独裁统治
捍卫
民主共和
1913年春,准备北上组阁的宋教仁在上海火车站遇刺身亡,年仅31岁。
经查,“宋案”的幕后凶手竟是袁世凯的亲信。
VS
重金收买
不为所动
宋教仁
二次革命形势图
导火索
时间
经过
结果
原因
宋教仁案
1913年(宋案发生后)
孙中山、黄兴号召反袁
被镇压,孙中山、黄兴流亡日本
4. 二次革命
(3)概况:
这次革命保卫民主共和,反对专制独裁,是辛亥革命的继续。
(2)概念:
国民党力量涣散
遗憾:并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
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成功了吗?他有什么遗憾?
成功: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它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5.评价辛亥革命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病逝于北京,终年59岁。世人闻此噩耗,纷纷书写挽联纪念,其中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先生的挽联是:
是中国自由神,三民五权,推翻历史数千年专制之局。
愿吾侪后死者,齐心协力,完成先生一二件未竞之功。
辛亥革命
武昌起义
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与二次革命
中华民国建立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911年10月10日
时间:
时间:
1912年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
主力:
湖北新军
中华民国建立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性质:
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二次革命:
失败,孙中山、黄兴等流亡日本
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清朝结束。
1912年3月,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
意义:
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的重要成果
结果:
全国响应,清朝瓦解
中国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
1.1912年发表的《新陈代谢》一文中写道:“共和政体成,专制政体灭……总统成,皇帝灭。”文章中两个“成”所表述的事件是( )
A.中华民国成立 B.提出三民主义
C.秋收起义爆发 D.推翻封建制度
2.武汉是近代民主革命的重镇,有“首义之城”的美誉。这得益于( )
A.黄花岗起义 B.武昌起义
C.二次革命 D.北伐战争
3.有人认为,辛亥革命打断了中国传统王朝更替体系的循环链条,肇建民国。这一观点肯定了辛亥革命( )
A.终结君主专制制度 B.促进民族工业发展
C.推翻北洋军阀统治 D.推动社会习俗变化
A
A
B
4.有人用“创立共和、捍卫共和、发展共和”来概括孙中山的革命一生。下列属于他“创立共和”时期的历史事件是( )
A.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B.号召发动“二次革命”
C.发表《讨袁檄文》 D.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
5.孙中山在担任临时大总统期间,曾发布通令,要求所有政府官员树立公仆意识,“须知凡属官员,皆系为民服务,官规具在,莫不负应尽之责任,而无特别之利益。”这体现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
A.治理体系的完善 B.人民主权的实现
C.实业救国的主张 D.民主政治的色彩
6.“是中国自由神,三民五权,推翻历史数千年专制之局;愿吾侪后死者,齐心协力,完成先生一二件未竟之功。”这里的“先生”应该是( )
A.林则徐 B.洪秀全 C.孙中山 D.陈独秀
D
A
C
7.胡适认为:“如果我们将中国传统文化比喻成一棵大树,洋务运动只不过剪断了一些枝叶,辛亥革命则相当于将这棵大树砍断了”。“砍断大树”是指( )
A.刺激了民族工业发展
B.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
C.改变了中国社会性质
D.促进了社会生活变化
B
D
8.学者金冲及曾指出:辛亥革命使中国人抛弃了对皇帝的崇拜,促使人们敢于发表以前不敢说的主张,民众心理有了巨大变化。这反映了辛亥革命的( )
A.背景 B.经过 C.性质 D.影响
10.“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这出自历史文献?(  )
A.《钦定宪法大纲》 B.《中华民国宪法》
C.《中华民国约法》 D.《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D
9.“……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这被称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份皇帝诏书,该诏书颁布于( )
A.1912年1月1日 B.1912年2月12日
C.1912年2月15日 D.1912年3月
B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