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装 订 线 内 不 得 答 题) (订) (装)赤峰信息职业技术学校2025-2026学年度第一学期10月份高一年级职普融通专业《历史》试卷注意事项:1.本试卷共4页,满分100 分,考试时间为75分钟;2.答题前将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3.答题时请使用黑色钢笔或者碳素笔。第Ⅰ卷(48分)一、单项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题3分,共48分)1.如图为良渚古城遗址平面示意图。考古工作者发现良渚古城有宫殿区、内城和外城,内城中有仓储区和作坊区,贵族墓地出土了透雕冠状器、龙首镯等高等级玉器。上述考古发现可以证明良渚文化( )A.青铜铸造技术最为发达 B.出现了高度成熟的文字C.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 D.君主专制国家已经建立2.“夏朝设秩宗,商朝设卜、巫、史,西周设太史、太祝、太卜、太士等,他们既是神权的掌握者,又是国家的重要执政官,权位显赫。”这表明夏、商、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之一是( )A.按照血缘亲疏分配政治权力B.形成内外相辅的地方政权体制C.神权与王权相结合D.国家和家族宗法制度密切结合3.商朝甲骨文记载了商王占卜的内容,它一般由序辞、命辞、占辞和验辞四部分构成,具体内容见下表。由此可知( )类别 内容 举例序辞 叙述占卜的日期和人物 武丁之时命辞 记录所占卜的具体事情 某次征战占辞 记录兆文显示的占卜结果 显示大吉验辞 记录事后应验的情况 得到应验①甲骨文为研究商朝的一手史料 ②商朝王权神秘色彩浓厚③甲骨文能够说明商朝历史细节 ④甲骨文实现了文化普及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4.据图可知,商、西周青铜器铸造的繁荣( )A.推动了南北农业经济进步 B.依赖大规模商业活动开展C.反映了南北方联系的加强 D.缘于统治区域扩大到江南5.《孟子·滕文公上》载:“古者公田为井,方一里,九夫耕之,各授私田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先耕种公田,然后耕种私田)……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据此可知,井田制( )A.可以自由买卖土地 B.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C.与分封制互为表里 D.使血缘色彩逐渐浓厚6.下表所示的不同状况( )时期 士大夫语言和语态状况西周 士大夫在日常交往中态度恭敬、敬语连连。表达意见时,或遵先王遗训,或引经据典,力求做到婉转以达意春秋早期 士大夫语言己表现出较多的随意性,不注意语态而“多言”,从个人利益出发赋诗言志,进而断章取义A.说明社会等级秩序的松动 B.缘于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动C.成为百家争鸣的社会根源 D.意味尊祖敬宗观念的淡化7.战国时期铁农具种类较多。河南新郑韩国铸铁作坊遗址就出土铁农具200多件,铁农具的数量占全部出土铁器的63.5%。从出土的农具种类看,农业生产的主要环节,如翻土、整地、中耕、除草和收割等,都已出现。下列选项对材料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①韩国是当时农耕经济最发达的诸侯国 ②铁器的使用减轻了农民的赋役负担③铁器的使用使大型水利工程的兴修成为可能 ④铁器的使用促进了农业精耕细作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8.战国时期,顺应社会大变革的历史潮流,各国相继推行变法运动,在思想领域也发生了百家争鸣。变法运动和百家争鸣发生的共同条件有( )①铁犁牛耕的使用促进经济发展 ②法家的思想成为思想理论基础③阶级关系发生变化 ④新兴的士阶层崛起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9.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治大国若烹小鲜”的治国隐喻,强调统治者治理国家时,应避免过度干预、频繁施策,需谨慎决策并顺应社会运行的自然法则与民众意愿。这一主张的核心是( )A.凸显顺应自然的治国逻辑 B.明确以民为本的施政核心C.反映新兴地主阶层的政治诉求 D.为思想文化统一提供理论支撑10.面对秦王赢政下令驱逐所有其他诸侯国的人,李斯上书说:“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嬴政采纳李斯的建议( )A.尊奉法家思想 B.任用商鞅变法 C.广纳天下贤才 D.实施远交近攻11.秦朝建立后,为征服西南夷,修建“五尺道”;为控制岭南,修建了穿越五岭屏障的“新道”;为抗击匈奴修建“直道”;为将长城防区贯通一线,修建“北边道”。秦朝修建这些道路主要是为了( )A.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B.防止六国叛乱 C.有效抵御匈奴侵扰 D.巩固君主专制12.秦朝推行郡县制,户籍的保存与管理、赋税役的征调以及地方军队的基本编制都是以县为单位的,这就把全国的每个地方、每户人家都纳入国家政治体制之中。据此可知,郡县制的设立( )A.标志着中央集权体制被削弱 B.彻底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C.以促进各地的经济交流为主要目的 D.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13.汉代从维护皇帝集权、防止诸侯生乱出发,保留了秦代的郡县制;同时,吸取秦朝因取消封国失去藩屏而迅速覆亡的教训,恢复、改良了分封制,通过扩大封国数量、缩小封国规模、削弱封国实力的方法,使“国”实际上变成了“郡”。这体现出汉代( )A.抛弃了秦朝制度的不利因素 B.采取了灵活务实的治理策略C.调整了地方行政的管理层级 D.消除了分裂割据的制度基础14.汉武帝时期,将铸币、煮盐、冶铁的权力收归朝廷;把原来因路远而运价高、损耗大的贡品设官经理,运到缺货地高价出售,得钱归官;在京师设官,对一些货物实行贱买贵卖。这些措施( )A.推动了西汉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 B.加强了中央政府的经济控制能力C.彻底解决了西汉政府的财政危机 D.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的经济基础15.西汉设置西域都护府,最高军政长官西域都护相当于内地的郡守,掌管着大宛以东、乌孙以南的50多个国家,各国“自译长、域长、君、监、吏……将、相至侯王及大小官员都由朝廷任命,并佩汉印绶,确认是汉的官员的身份”。据此可知,西汉时期( )A.匈奴问题得到了彻底解决 B.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C.西域地区开始封建化进程 D.少数民族地区得到有效治理16.如图是某同学根据东汉中后期政局变化画的一幅示意图,图中AB两处应为( )A.与民休息、尊崇儒术 B.王莽改制、农民起义C.光武中兴、党锢之祸 D.外戚专权、宦官得宠第Ⅱ卷(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共12分)材料一材料二 西周分封制带有早期地方行政制度的性质,是中央政权控制地方的行政手段。每一个封出的诸侯国,既是就近控制当地的军事据点,又是代表宗周拥有统治权力的政治派出机构。尽管受封者享有政治军事上的自主权,但他们对宗周的服从关系和对周天子的臣属关系,比之商朝诸侯对王室是大大加强了。……现代著名史学家张荫麟曾指出,周初实行分封制是周有别于商的一大特征:“这商、周间的一大差异有两种重大的结果:第一,因为王族的向外分封,周朝王族的地盘,比之商朝大大地扩张了……第二,王族的向外分封也就是周人的向外移殖。这促进了民族间的同化,也就助成‘诸夏’范围的拓展。”——摘编自胡新生《周初大分封与宗周礼制的传播》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周分封制的特点。(6分)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西周分封制的进步性与局限性。(6分)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共15分)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逐渐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兴起。周王室衰微,社会剧烈动荡,诸侯纷争不断。私学兴起,打破了“学在官府”的传统,士阶层崛起。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百家争鸣局面出现,思想文化领域呈现出繁荣景象。——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材料二 在治国的方略上,孔子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孟子认为,这是一种最理想的政治,如果统治者实行仁政,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反之,如果不顾人民死活,推行虐政,将会失去民心,被人民推翻。孟子总结各国治乱兴亡的规律,提出了一个富有民主性精华的著名命题:“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摘编自《论孔孟的儒家思想》材料三 韩非子推崇法制,他认为,高度集中的王权是法律的来源,是君主权力的一部分,法律由王权统一颁布并由下属遵照执行。韩非子这种王在法上的法制实质上是披着法律外衣的人治,其政体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这种政体权力高度集中于中央,而在中央权力又高度集中于君主个人。——摘编自朱韬《法制之殇读韩非子有感》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归纳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6分)根据材料二、三,分别概括孔子孟子和韩非子的治国方略。(3分)简述百家争鸣的历史意义。(6分)19.统一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客观需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除了军事与经济资源的互为挹注,这些封君与周王室之间,也依仗宗族纽带,用祖先崇拜的繁缛礼仪,以朝贡、觐见、馈赠、通婚、封赏……不断加强亲戚之间的关系……亲缘网络的伦理要求,是敦睦亲戚的孝道。于是,周人统治的机制,取得了道德的意义。——摘编自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材料二: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而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摘自《史记·商君列传》材料三:嬴政建立统一国家后,把战国时期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中央集权制度加以系统化、完善化并推行于全国。这一制度主要有三个环节构成。一是建立国家元首制度,称“皇帝”;二是成立中央政府机构……以协助皇帝领导全国军政事务;三是建立地方行政制度。此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两千多年历代王朝统治的基本模式。——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周的主要政治制度。(2分)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变法的措施及主要的影响。(8分)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三个主要环节。(3分)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共12分)材料 “大一统”思想在中国源远流长。《公羊传·隐公元年》曰:“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大”作重视、尊重解,“一统”指天下诸侯统一于周天子,后世遂称统治全国、统一全境为“大一统”,其主要特征是王朝更替一系相承、合乎正统,国家政令统一、疆域完整,各方面整齐划一,有凝聚力、向心力。秦统一六国后,统一货币、度量衡和文字等,“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建立了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中国古代行政体制以中央集权制为主体,所着力支撑和维护的正是大一统局面,而“大一统”理念则为推行中央集权制扫除了思想障碍。可以说,到秦汉时期,在相关制度支撑下,“大一统”已成为一种政治理想,内涵丰富,影响深远。在清康雍乾时期,中国达到空前统一。各兄弟民族在历史进程中有纷争,更有交融,共同缔造了璀璨的中华文明,共同培育了伟大的民族精神。——摘编自夏春涛《中国古代治理体系的鲜明特点》围绕材料,自拟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述。(要求: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清晰)(线)高一 职普融通专业《历史》10月份试卷 第2页(共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