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0.1《劝学》教学设计一、教学理念设计以“文言研读为根基,思想传承为核心”,结合高一学生文言积累水平,通过“字—词—句”精读与现实联结,引导学生理解荀子“学不可以已”的核心观点。注重“读—译—议”结合,让学生在掌握文言知识的同时,领悟“持续学习”的现实意义,实现文言能力与价值观培养的统一。二、核心素养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积累“輮以为轮、金就砺则利”等通假字、词类活用,掌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等特殊句式,提升文言文翻译与解读能力。思维发展与提升:梳理“学习意义—学习作用—学习方法”的论证脉络,理解比喻论证的妙用,培养逻辑分析与辩证思考能力。审美鉴赏与创造:体会荀子散文“论证严密、气势充沛”的风格,感受比喻论证“生动形象、说理透彻”的审美特质。文化传承与理解:领悟“学不可以已”的深刻内涵,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传承儒家重视学习的文化传统。三、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假、绝、强”等多义词含义及“輮”“有”等通假字;梳理文章“学习意义—作用—方法”的论证结构,理解比喻论证的作用。难点:理解“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的深层含义;结合现实,领悟“学不可以已”对当代学习的启示。四、教学方法及准备方法:采用“诵读法”夯实文言基础,“问题引导法”推动深读,“小组讨论法”促进合作,“情境联想法”联结现实。准备:教师制作PPT(含荀子生平、文言知识点、比喻论证思维导图);学生提前预习,标注疑难字词,查阅荀子思想相关资料。五、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展示两组对比图片:一组是“水滴石穿”的自然景象,一组是“古今学者勤学”的典故(如祖逖闻鸡起舞、当代学子挑灯夜读),提问:“水滴为何能穿石?古人与今人为何都重视学习?两千多年前的荀子,在《劝学》中给出了答案。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这篇经典,探寻‘学习’的真谛。”补充背景:简要介绍荀子及其思想——战国末期儒家代表人物,主张“性恶论”,强调后天学习对人格塑造的重要性,写作《劝学》旨在劝导人们重视学习、持续学习,为文本研读铺垫思想基础。(二)初读感知(1)文言基础积累:字音字形:教师领读全文,强调易错音,如“輮(róu)以为轮”“跂(qì)而望矣”“锲(qiè)而不舍”,学生跟读并标注;通假字:梳理“有(通‘又’,再)”“暴(通‘曝’,暴晒)”“生(通‘性’,天性)”,结合例句解析,如“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中“生”指天性,体现荀子“后天学习改变天性”的观点;词类活用:分析“輮(使动用法,使……弯曲)以为轮”“假舟楫者,非能水(名词作动词,游泳)也”,通过对比“輮木为轮”的过程,让学生理解词类活用的表达效果;特殊句式:讲解“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状语后置,‘于蓝取之’‘于蓝青’)”“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利之爪牙’‘强之筋骨’)”,通过句式还原,帮助学生准确翻译。(2)梳理论证脉络:学生默读全文,以“学习”为核心,用表格梳理文章结构:论证层次 核心观点 关键比喻学习意义 学不可以已(改变本性、提升自我) 青出于蓝、冰寒于水、輮木为轮学习作用 善假于物(弥补不足、拓展能力) 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舟楫、假舆马学习方法 积累、坚持、专一 积土成山、积水成渊、锲而不舍、蚓与蟹小组代表分享,教师补充:明确文章“总分总”的论证结构,以及“以比喻为论据,层层递进说理”的特点,避免学生陷入“只记比喻,不懂逻辑”的误区。(三)品读文章,赏析意境聚焦“比喻论证”,析说理逻辑:分析“学习意义”中的比喻:提问:“荀子为何用‘青出于蓝’‘冰寒于水’证明‘学习改变本性’?”引导理解:“青”“冰”的变化是“后天加工”的结果,如同人通过学习“改变天性、超越过去”,比喻生动形象,将抽象的“学习意义”具象化,让说理更易理解。分析“学习方法”中的比喻:对比“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与“蚓无爪牙之利……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用心躁也”,提问:“为何用‘朽木’‘金石’‘蚓’‘蟹’对比?”明确:“朽木”与“金石”突出“坚持”的重要性,“蚓”与“蟹”突出“专一”的关键,通过正反对比,强化“学习需坚持、专一”的观点,让论证更有说服力。深挖关键句,悟思想内涵:句1:“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提问:“‘假于物’仅指借助工具吗?结合生活,说说当代人的‘假于物’有哪些?”引导拓展:“假于物”不仅是“假舟楫、假舆马”,还包括借助书籍、网络、老师同学等“外部资源”,体现荀子“重视借助外力提升自我”的智慧,对当代“善用学习资源”有重要启示。句2:“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提问:“‘积善成德’与‘学习’有何关联?”明确:荀子认为“学习”不仅是知识积累,更是品德修养,“积善”是“学习”的重要内容,体现儒家“学以修身”的思想,让学生理解“学习”的全面性——既学知识,也修品德。(四)对比阅读,深化理解补充文本:分发《论语》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的选段;对比探究:提问:“荀子的《劝学》与孔子的‘学’,在观点上有何异同?”小组讨论后总结:相同点:都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孔子重视“学习与实践结合”,荀子重视“学习与修身结合”,核心都指向“通过学习提升自我”;不同点:孔子的“学”更侧重“道德修养与礼仪学习”,如“学而时习之”强调“实践道德”;荀子的“学”更侧重“后天努力改变天性”,如“学不可以已”强调“持续学习对本性的改造”,且论证更系统、更注重逻辑;延伸思考:引导学生结合当代学习——既要像孔子那样“在实践中巩固学习”,也要像荀子那样“通过持续学习提升能力、修养品德”,实现传统思想与现实学习的联结。六、板书设计10.1劝学(荀子)一、核心观点:学不可以已二、论证脉络学习意义(改变本性)比喻:青出于蓝、冰寒于水、輮木为轮学习作用(弥补不足)比喻: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舟楫/舆马学习方法(提升路径)正面:积土成山、积水成渊、锲而不舍、蚓(专一)反面:不积跬步、不积小流、锲而舍之、蟹(浮躁)三、思想内涵善假于物(借外力)积善成德(修品德)终身学习(贵坚持)七、作业设计基础作业:翻译文中“吾尝终日而思矣……善假于物也”“积土成山……用心躁也”两段,标注重点文言现象;拓展作业:结合《劝学》观点,写300字短文《我的“劝学”思考》,谈谈“坚持”或“善假于物”对自己学习的启示;选做作业:搜集古今“勤学”典故(如宋濂抄书、钱钟书苦读),制作1页“勤学故事卡”,融入《劝学》中的句子。八、教学评价及反思(1)教学评价通过课堂提问(文言知识、比喻论证分析)、小组展示(论证脉络梳理),判断学生是否掌握“文言解读、论证逻辑把握”目标;作业中的“短文写作”“故事卡”,评价学生“文化传承与现实联结”能力。(2)教学反思本次教学通过“文言细研”与“对比阅读”,落实了文言与思想双重目标,但“比喻论证赏析”环节对高一学生稍难,部分学生未能深入理解;后续可简化对比维度,增加“学生仿写比喻说理句”环节,强化对论证方法的运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