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0.2《师说》教学设计一、教学理念设计以“文言研读为基础,思想探究为核心”,结合高一学生文言学习学情,通过“字—词—句”精读与现实联结,引导学生理解韩愈“尊师重道”的主张。注重“读—译—议”结合,让学生在掌握文言知识的同时,领悟“从师学习”的当代意义,实现文言能力与价值观培养的统一。二、核心素养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积累“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等判断句、“不拘于时”等被动句,掌握“师、传、道”等多义词含义,提升文言文翻译与解读能力。思维发展与提升:梳理“破立结合”的论证脉络,理解对比论证、引用论证的作用,培养逻辑分析与辩证思考能力。审美鉴赏与创造:体会韩愈散文“气势充沛、说理严谨”的风格,感受“针砭时弊却掷地有声”的论证魅力。文化传承与理解:领悟“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的内涵,树立正确的师生观与学习观,传承儒家尊师重道的文化传统。三、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受(通‘授’)、不(通‘否’)”等通假字及“师(名词作动词,从师)”等词类活用;梳理“批判时弊—阐述师道—例证强化”的论证结构。难点:理解“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辩证关系;结合现实,领悟“尊师重道”对当代教育的启示。四、教学方法及准备方法:采用“诵读法”夯实文言基础,“问题链引导法”推动深读,“小组合作探究法”促进交流,“情境联想法”联结现实。准备:教师制作PPT(含韩愈生平、唐代“耻学于师”背景、文言知识点导图);学生提前预习,标注疑难字词,查阅“古文运动”相关资料。五、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展示两组图片:一组是“古代拜师礼”的传统场景(如弟子向先生行拱手礼),一组是“当代课堂师生互动”的画面(如学生向老师提问),提问:“从古代拜师到现代课堂,‘师生关系’如何变化?两千多年前,韩愈为何要专门写《师说》倡导‘从师学习’?今天,我们一起探寻答案。”补充背景:简要介绍唐代“耻学于师”的社会风气——士大夫阶层因门第观念,认为“从师学习”是耻辱,韩愈作《师说》既是批判时弊,也是鼓励弟子李蟠“不拘于时,学于余”,为文本研读铺垫思想基础。(二)初读感知文言基础积累:字音与通假:教师领读全文,强调易错音(如“句读(dòu)之不知”“或不(fǒu)焉”),梳理通假字“受(通‘授’,传授)”“不(通‘否’,指不从师学习)”,结合例句解析,如“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中“受”为“传授”,明确师者的核心职责。词类活用与句式:分析“吾从而师之(师,名词作动词,以……为师)”“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下,名词作动词,低于)”等词类活用;讲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判断句,‘……者,……也’表判断)”“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不知句读,不解惑’)”等特殊句式,通过句式还原帮助学生准确翻译。多义词辨析:以“师”为例,梳理“名词,老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从师(吾从而师之)”“动词,学习(不耻相师)”三种含义,结合语境让学生明确词义变化。梳理论证脉络:学生默读全文,以“师道”为核心,用表格梳理文章结构:论证层次 核心内容 论证方法破题立论 定义师者职责,提出“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定义论证批判时弊 指责“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现象 对比论证(士大夫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阐述师道 提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道理论证例证强化 以孔子从师、李蟠学于余为例 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小组代表分享,教师补充:明确文章“先破后立、破立结合”的特点——先批判“耻学于师”的错误观念,再树立“尊师重道”的正确主张,避免学生陷入“只记观点,不懂逻辑”的误区。(三)品读文章,赏析意境聚焦“论证方法”,析说理逻辑:分析“对比论证”:提问:“文中将‘士大夫之族’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对比,有何作用?”引导理解:“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而“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通过对比突出士大夫阶层的虚伪与狭隘,强化“耻学于师”的荒谬,让批判更具针对性。分析“引用论证”:解读“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提问:“引用孔子的话,为何能支撑‘弟子不必不如师’的观点?”明确:孔子曾向郯子、苌弘、师襄、老聃学习,这些人“其贤不及孔子”,却能成为孔子的老师,印证了“师不必贤于弟子”,让观点更具说服力,也体现儒家“以圣人为范”的论证传统。深挖关键句,悟思想内涵:句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提问:“‘传道’‘受业’‘解惑’三者的顺序能否调换?”引导拓展:“传道”是核心(传递儒家道德理念),“受业”是基础(传授知识技能),“解惑”是延伸(解答学习困惑),三者层层递进,体现韩愈对“师者职责”的深刻认知,也暗示“从师学习”不仅是学知识,更是学做人。句2:“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提问:“这句话打破了怎样的传统观念?对当代师生关系有何启示?”明确:打破“弟子必须不如师、师必须贤于弟子”的刻板认知,强调“道”与“术业”是师生关系的核心——只要“闻道在先”“术业有专攻”,无论年龄、地位,都可成为老师。这对当代“师生平等交流、互学互鉴”的师生观有重要启示,如学生可在某一领域(如信息技术)成为老师的“小老师”。(四)对比阅读,深化理解补充文本:分发荀子《劝学》中“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学不可以已”的选段;对比探究:提问:“韩愈的《师说》与荀子的《劝学》,都关乎‘学习’,观点有何异同?”小组讨论后总结:相同点:都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劝学》主张“持续学习改变本性”,《师说》主张“从师学习获取道业”,核心都指向“通过学习提升自我”;不同点:《劝学》侧重“个体如何通过自我积累、坚持学习提升”,如“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师说》侧重“个体如何通过借助师者力量提升”,如“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二者从“自我努力”与“借助外力”两个角度互补,共同构成儒家“学习观”的重要内容;延伸思考:引导学生结合当代学习——既要像《劝学》倡导的那样“自主积累、坚持学习”,也要像《师说》倡导的那样“虚心向师、乐于求教”,实现“自我努力”与“借助外力”的结合。六、板书设计10.2师说(韩愈)一、核心主张:尊师重道二、论证脉络(破立结合)破(批判时弊)对象:士大夫之族现象:耻学于师、群聚而笑方法:对比论证(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立(阐述师道)师者职责:传道、受业、解惑从师标准: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师生关系: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证(强化观点)举例:孔子从师、李蟠学于余引用:孔子“三人行,则必有我师”三、思想内涵批判虚伪:针砭士大夫“耻学于师”的荒谬倡导平等:打破门第、年龄对师生关系的束缚传承师道:树立“以道为师”的正确观念七、作业设计基础作业:翻译文中“古之学者必有师……如是而已”段,标注重点文言现象(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拓展作业:结合《师说》观点,写300字短文《我心中的“好老师”》,阐述对“师者职责”的理解;选做作业:搜集当代“尊师重道”的案例(如“最美教师”事迹),制作1页“当代师道故事卡”,融入《师说》中的句子。八、教学评价及反思(1)教学评价通过课堂提问(文言知识、论证方法分析)、小组展示(论证脉络梳理),判断学生是否掌握“文言解读、逻辑把握”目标;作业中的“短文写作”“故事卡”,评价学生“文化传承与现实联结”能力。(2)教学反思本次教学通过“文言细研”与“对比阅读”,落实了文言与思想双重目标,但“对比论证赏析”环节对高一学生稍难,部分学生未能深入理解;后续可简化对比维度,增加“学生仿写对比说理句”环节,强化对论证方法的运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