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碳的氧化物随堂练习 (含解析)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6.2碳的氧化物随堂练习 (含解析)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6.2碳的氧化物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下列有关一氧化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一氧化碳能与血红蛋白结合,导致人体缺氧
B.在火炉上放一盆水,可以避免一氧化碳中毒
C.一氧化碳中含有氧元素和碳元素,所以它是混合物
D.一氧化碳是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有毒气体
2.海洋酸化与全球气候变暖并称“邪恶双子”。迄今为止,人类排入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有三分之一左右被海洋吸收。海洋酸化可能会损伤诸如贝类、珊瑚类等海洋生物形成钙质骨骼和外壳的能力,进而影响整个海洋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下列措施不能有效减缓海洋酸化的是
A.大力推广电动汽车替代汽油车
B.减少一次性塑料袋、泡沫饭盒的使用
C.积极植树造林
D.利用风能、太阳能、水能发电,减少火力发电
3.同学们在课外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兴趣实验,有关该实验的描述与分析,正确的是
A.实验中上层蜡烛先熄灭 B.蜡烛刚熄灭时产生了白雾
C.蜡烛熄灭的原因是隔绝氧气 D.实验证明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
4.4月15日是我国“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A.发现煤气泄漏,关闭阀门,严禁烟火 B.在加油站张贴严禁烟火的标志
C.炒菜时油锅起火,用水浇灭 D.进入久未开启的地窖,要做灯火实验
5.有二氧化碳的说法错误的是(  )
A.二氧化碳在高压低温下能变成“干冰”
B.二氧化碳是密度比空气大的气体
C.二氧化碳一般情况下,既不能燃烧,又不支持燃烧
D.二氧化碳能使紫色石蕊变红
6.“碳循环”和“氧循环”是自然界中的重要循环,下列有关分析中,其中正确的

A.变化观:“碳循环”和“氧循环”主要发生物理变化
B.守恒观:“碳循环”和“氧循环”的过程中分子种类不变
C.微粒观: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使自然界中的碳原子总数减少
D.平衡观:“碳循环”和“氧循环”有利于维持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稳定
7.“归纳与比较”是化学学习的主要方法,下列关于CO2与CO的不同点比较错误的
A.构成:一个二氧化碳分子比一个一氧化碳分子多一个氧原子
B.性质:CO2能溶于水,水溶液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CO难溶于水,但能燃烧
C.用途:CO2可用于光合作用、灭火等;CO可作气体燃料,还可用于人工降雨
D.危害:CO2会造成温室效应;CO易于血红蛋白结合,使人中毒
8.我国科学家利用新型催化剂,将和氢气转化成某种燃料,转化的微观过程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两种反应物的分子个数比为
B.生成物有三种
C.反应物和生成物中共有3种氧化物
D.该反应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了路径
9.下表实验、操作、现象及结论均正确的是
选项 实验装置 操作与现象 结论
A 静置一段时间后,烧杯①中液体变红色。 氨分子很小,且分子之间有间隔。
B 向集满CO2的塑料瓶中加入约体积的水,振荡后发现塑料瓶没有变瘪。 CO2难溶于水。
C 将红热的细铁丝伸入集气瓶,铁丝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瓶内有黑色颗粒状固体。 铁丝能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铁。
D 朝一个密闭的易拉罐内装着的干燥面粉鼓气,罐内发生爆炸 面粉具有可燃性
A.A B.B C.C D.D
10.如图是验证二氧化碳溶解性的实验,向充满二氧化碳气体的矿泉水瓶中倒入适量水,迅速盖好瓶盖,摇动瓶身,观察到瓶子会变瘪,从微观角度分析此现象发生的原因是
A.瓶中气体分子的种类减少 B.瓶中气体分子体积变小
C.瓶中气体分子的间隔变小 D.瓶中气体分子数目减少
11.下列关于一氧化碳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一氧化碳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B.一氧化碳有可燃性,燃烧时火焰呈蓝色
C.一氧化碳能与水发生反应 D.一氧化碳是煤气的主要成分
12.科学的假设与猜想是科学探究的先导和价值所在,在下列假设(猜想)引导下的探究肯定没有意义的选项是
A.探究二氧化硫和水反应可能有硫酸(H2SO4)生成
B.探究氢氧化铜(Cu(OH)2)粉末加热后生成的黑色物质可能是氧化铜
C.探究镁在二氧化碳气体中燃烧生成的白色固体可能是氢氧化镁(Mg(OH)2)
D.探究钠与水的反应产生的气体可能是氧气
二、非选择题
13.在标准状况下,二氧化碳的密度为,空气密度为。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 。
14.在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氮气、氖气五种气体中,选择适当物质填写在下面空格中:可用于动植物呼吸、气割、气焊等的气体是 可用于制硝酸和化肥的气体是 ;可用于制霓虹灯的气体是 ;大量释放会造成温室效应的气体是 ;松脆的饼干遇到会变软的气体是 。
15.大自然中产生二氧化碳的主要途径有 等,消耗二氧化碳的途径主要有 。科学家普遍认为,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会导致 ,从而使两极冰川融化,海平面升高,海水上涨,许多沿海城市、岛屿或低洼地区将面临被海水淹没的危险。这叫“ ”。
16.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 水,在一定压强和低温条件下变成白色块状或片状固体,称为 (用途制冷剂、 、食物储运、制造舞台烟雾效果)。
17.某实验小组的同学为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做了如下几个实验。

(1)如图1,收集两塑料瓶()二氧化碳气体,向甲瓶中加入澄清石灰水,乙瓶中加入滴有紫色石蕊溶液的水,盖紧瓶盖,振荡。
①甲瓶中出现的现象有 。
②由乙瓶中出现的现象得出二氧化碳具有的性质是 。
(2)探究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
资料:①通常状况下,1体积的水约能溶解1体积二氧化碳。
②能与氢氧化钠反应,将通入氢氧化钠溶液中无明显现象。
如图2,丙、丁中分别装有氢氧化钠溶液和澄清石灰水,向装置中缓慢通入约二氧化碳,丙、丁中均无明显变化。此实验可以说明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其理由是 。
18.二氧化碳溶于水是否发生化学反应?
[资料]石蕊是一种色素,呈紫色,酸性物质使紫色石蕊变红,其水溶液叫作石蕊溶液。 是用石蕊溶液染成的干燥试纸。
[演示实验]将上一实验塑料瓶中液体取少量于两支试管中,向其中一支试管滴加石蕊溶液。
现象:石蕊溶液变 。
[提出问题]酸性物质是什么物质?是水?二氧化碳?还是和反应的生成物?
利用下列试剂及物品,按照以下步骤完成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
猜想假设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猜想1: 铁丝上的两张紫色石蕊试纸,一张滴加水,一张不滴加水 滴加水的石蕊试纸在瓶外 不显酸性
猜想2: 没滴加水的石蕊试纸在瓶内 不显酸性
猜想3:和反应的生成物 滴加水的石蕊试纸在瓶内 和反应的生成物显酸性
[提出问题]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的生成物是什么呢?
[演示实验]取一张石蕊试纸,滴加几滴稀醋酸。
现象:石蕊试纸变 。
结论:石蕊遇酸变 ;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了具有 的物质,叫 。
化学方程式: 。
[演示实验]将变红的石蕊试纸小心地用吹风机烘干。
现象:石蕊试纸 ;结论:碳酸 。
化学方程式: 。
19.化学兴趣小组为探究的相关性质,设计了以下实验:在体积相同的两个软塑料瓶中装满,打开瓶塞,迅速将烧杯中的澄清石灰水和氢氧化钠溶液倒入瓶中,立即拧紧瓶塞,振荡,如图1所示。
(1)图1甲装置中发生的现象是 ,该实验说明与氢氧化钙发生了化学反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图1乙装置中软塑料瓶变瘪,小刚认为与氢氧化钠一定发生了化学反应,小明不同意小刚的判断,他的理由是 ,为此设计了如图2所示实验。
(3)在分析图2所示实验现象时,小红认为导致乙试管中液面上升的其中一个原因是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4)为了验证二氧化碳与水反应,小刚、小明和小红又合作设计了如图3所示装置。(已知氮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小)。具体操作有:①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在锥形瓶中放入干燥紫色石蕊纸花。②从a端通入二氧化碳;③从a端通入氮气;④从分液漏斗中滴加适量的水;⑤从b端通入二氧化碳;⑥从b端通入氮气。下列实验操作顺序合理正确的是__________(填字母编号)。
A.①②④⑤ B.①⑤③②④ C.①⑤③④② D.①②⑥④②
(5)上述实验结束后,将(4)中锥形瓶内的纸花取出,用吹风机吹干,观察到纸花变色,说明碳酸的性质是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20.我国“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2060年前要实现“碳中和”。CO2减排战略是CCUS,即CO2捕集、利用与封存。
(1)干冰升华属于 (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它的一种用途是 。
(2)向空气中排放的CO2过多,会导致的环境问题是 。生活中有利于降低“碳排放”的做法是 (写一点即可)。
世界首艘安装碳捕集(“碳”是指二氧化碳)和封存设备的海上浮式生产储油船在上海中远海运重工码头建造完毕,于2月底交付使用,其流程如图所示。
(3)“碳捕集”:采用化学吸收法,利用碱性吸收剂捕集并安全存储二氧化碳写出用氢氧化钠溶液“捕集”二氧化碳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4)“碳利用”:清华大学研究人员成功研制出一种纳米纤维催化剂,可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液态燃料甲醇(CH3OH),其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甲与乙的分子个数比 。
21.人类在研究物质过程中,不断了解它们的性质和用途。二氧化碳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有很多重要的用途。若没有二氧化碳防止地表热辐射到太空,则地球年均气温要降低20℃左右,但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过高会使温室效应加剧,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兴趣小组同学对此展开以下学习活动。
【活动一】分析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加的原因
(1)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主要有两个途径:自然界生物的有氧呼吸以及化石燃料的燃烧。碳的燃烧产生二氧化碳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二氧化碳是一种重要的物质,自然界中消耗二氧化碳的途径有 (写一条)。
【活动二】探究碳捕捉、碳封存、碳利用技术
我国明确提出了减排目标: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二氧化碳的“捕捉”、“封存和利用”是实现减排的重要途径之一。
碳捕捉
(2)如图是实际生产中采用足量NaOH溶液来“捕捉”CO2的工艺流程:
①操作a的名称是 。
②“捕捉室”中NaOH溶液与CO2发生反应生成Na2CO3和H2O,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碳封存
(3)“碳封存”是将CO2(气态)压入地下或注入海底深处,以液态的形式封存。加压“封存”过程中,CO2分子的 (填“大小”或“间隔”)变小。
碳利用
(4)CO2也是重要的化工原料,科学家采用新技术能将CO2转化为甲醇、乙醇、淀粉等有机物。我国科学工作者在二氧化碳人工合成淀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其中最关键步骤----生成甲醇(CH3OH)的微观反应示意图如下:
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6.2碳的氧化物》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B C C D D C D D D
题号 11 12
答案 C C
1.A
【详解】A.一氧化碳易与血红蛋白结合,但是难以分离,导致人体缺氧,选项正确;
B. 一氧化碳不溶于水,也不与水反应,在火炉上放一盆水,不可以避免一氧化碳中毒,选项错误;
C. 一氧化碳是由氧元素和碳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它是化合物,不是混合物,选项错误;
D. 一氧化碳是无色无味的有毒气体,选项错误。
故选A。
2.B
【详解】A、大力推广电动汽车替代汽油车,可减少化石燃料的燃料,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减少污染,能减缓海洋酸化,不符合题意;
B、减少一次性塑料袋、泡沫饭盒的使用,可以减少白色污染,但不是能减缓海洋酸化的措施,符合题意;
C、积极植树造林可以吸收二氧化碳生成氧气,利于环境保护,能减缓海洋酸化,不符合题意;
D、利用风能、太阳能、水能发电,减少火力发电,可减少化石燃料的燃料,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能减缓海洋酸化,不符合题意;
故选B。
3.C
【详解】A.因为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所以二氧化碳使阶梯下层的蜡烛先熄灭,错误;
B.蜡烛刚熄灭时产生了白烟而不是白雾,错误;
C.蜡烛熄灭的原因是二氧化碳隔绝了空气中的氧气,正确;
D.若下层蜡烛先熄灭则证明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但是题干并没说明哪支蜡烛先熄灭,错误;
故选C。
4.C
【详解】A、煤气属于可燃性气体,与空气混合后遇明火或电火花等易发生爆炸,所以发现煤气泄漏,应关闭阀门、严禁烟火,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B、加油站内的空气中混有可燃的汽油蒸气,为防止发生燃烧或爆炸,加油站内要张贴严禁烟火的标志,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C、油的密度比水小,加水后油会漂浮于水面上,与氧气的接触面积更大,更容易燃烧,因此炒菜时油锅起火,不能用水浇灭,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D、久未开启的地窖中容易积聚大量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不能供给呼吸,浓度过大会造成人窒息死亡,所以进入久未开启的地窖前,要做灯火实验,以检验二氧化碳的浓度是否过高,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C。
5.D
【详解】A、二氧化碳在高压低温下能变成“干冰”(固态的二氧化碳),此选项正确;
B、通常情况下二氧化碳是密度比空气大的气体,此选项正确;
C、二氧化碳一般情况下,既不能燃烧,又不支持燃烧,此选项正确;
D、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变红,而不是二氧化碳能使紫色石蕊变红,此选项错误。
故选:D。
6.D
【详解】A、自然界中的碳循环和氧循环主要通过动植物的呼吸,化石燃料的燃烧,植物的光合作用等,这些过程中均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选项说法错误;
B、“碳循环”和“氧循环”的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变化,分子种类改变,选项说法错误;
C、光合作用有新物质氧气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和数目不变,故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不能使自然界中的氧原子总数增加,氧原子总数不变,选项说法不正确;
D、碳、氧循环有利于维持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稳定,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7.C
【详解】A、根据CO2和CO两种物质的化学式可以看出一个二氧化碳分子比一个一氧化碳分子多一个氧原子,此选项表述正确;
B、CO2能溶于水,其水溶液中含有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的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CO难溶于水,但能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此选项表述正确;
C、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可用于灭火,固态的二氧化碳可用于人工降雨,CO2还可用于光合作用;CO具有可燃性可作气体燃料,但不能用于人工降雨,此选项表述不正确;
D、CO2会造成温室效应;CO易于血红蛋白结合,使人中毒,此选项表述正确。
故选C。
8.D
【分析】由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可知,二氧化碳和氢气在一定条件下生成甲烷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4H2CH4+2H2O。
【详解】A、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知,二氧化碳与氢气的分子个数比为,故选项说法不正确;
B、由分析可知,生成物只有甲烷、水两种物质,故选项说法不正确;
C、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则CO2、H2O属于氧化物,故选项说法不正确;
D、该反应可以将二氧化碳转化为甲烷和水,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了路径,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9.D
【详解】A、浓氨水具有很强的挥发性,静置一段时间后,烧杯②中液体变红色,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选项错误,不符合题意;
B、向集满CO2的塑料瓶中加入约体积的水,盖紧瓶盖振荡后塑料瓶会变瘪,说明CO2能溶于水,选项错误,不符合题意;
C、将红热的细铁丝伸入集气瓶,铁丝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有黑色颗粒状固体,说明铁丝能与氧气反应生成四氧化三铁,选项错误,不符合题意;
D、朝一个密闭的易拉罐内装着的干燥面粉鼓气,罐内发生爆炸,说明面粉具有可燃性,选项正确,符合题意。
故选D。
10.D
【分析】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也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加水后,矿泉水瓶中的二氧化碳气体会减少。
【详解】A、加水后,一部分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矿泉水瓶内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还有少量由水汽化变成的水蒸气,所以气体分子种类增加,而不是减少,A错误;
B、在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过程中,分子体积不会发生改变,B错误;
C、矿泉水瓶变瘪,最终瓶内外压强相等,瓶内气体的分子间隔与初始状态相等,C错误;
D、矿泉水瓶变瘪,瓶中气体所占体积减小,而最终压强等于大气压,推知瓶中气体分子数目减少,D正确。
故选:D。
11.C
【详解】A:一氧化碳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难溶于水的气体。A正确。
B:一氧化碳能燃烧,燃烧时放出热量,火焰呈蓝色。B正确。
C:一氧化碳难溶于水,不与水反应。C错。
D:一氧化碳是许多气体燃料的主要成分,是水煤气的主要成分。D正确。
综上所述:选择C。
12.C
【详解】A.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则二氧化硫也可能和水反应生成硫酸,该探究有意义;
B.根据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则氢氧化铜受热分解生成的黑色固体可能是氧化铜,该探究有意义;
C.根据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镁和二氧化碳反应时,反应物中没有氢元素,则不可能生成氢氧化镁,该探究没有意义;
D.根据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水中含有氢元素和氧元素,则钠与水的反应产生的气体可能是氧气,该探究有意义,
故选C。
13.大
【解析】略
14. 氧气 氮气 氖气 二氧化碳 水蒸气
【详解】氧气能帮助燃烧(支持燃烧)、供给呼吸,所以可用于动植物呼吸、气割、气焊等;氮气中含有氮元素,可用于制硝酸和氮肥;稀有气体通电时会发出不同颜色的有色光,氖气属于稀有气体,通电时可发出红光,可用于制霓虹灯;二氧化碳气体具有吸热和隔热的功能,大量二氧化碳能使太阳辐射到地球上的热量,无法向外层空间发散,其结果使地球表面、低大气层变热,形成温室效应;松脆的饼干遇到水蒸气时吸收水分变软。
15. 化石燃料的燃烧、动植物的呼吸 植物的光合作用 气温升高 温室效应
【详解】大自然中产生二氧化碳的主要途径有化石燃料的燃烧、动植物的呼吸等,消耗二氧化碳的途径主要有植物的光合作用,科学家普遍认为,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会导致气温升高,从而使两极冰川融化,海平面升高,海水上涨,许多沿海城市、岛屿或低洼地区将面临被海水淹没的危险。这叫“温室效应”。
16. 能溶于 干冰 人工降雨
【详解】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能溶于水,在一定压强和低温条件下变成白色块状或片状固体,称为干冰(用途制冷剂、人工降雨、食物储运、制造舞台烟雾效果)。
17.(1) 石灰水变浑浊 可溶于水,跟水反应生成碳酸
(2)若二氧化碳不跟氢氧化钠反应,那么50mL氢氧化钠溶液只能吸收相同体积的二氧化碳,剩余的二氧化碳气体会通入到澄清石灰水中,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但实验过程中,澄清石灰水无现象,则说明没有二氧化碳通入,即二氧化碳已和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
【解析】略
18. 石蕊试纸 红 不变色 不变色 变红 红 红 酸性 碳酸 变紫 不稳定
【解析】略
19.(1)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软塑料瓶变瘜(二者缺一不可)
(2)二氧化碳能溶于水,能与水反应,也会使装置内压强减小,软塑料瓶变瘪
(3)
(4)D
(5)
【详解】(1)图1中二氧化碳和石灰水中的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瓶中二氧化碳减少,气压减小,故观察到的现象为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软塑料瓶变瘜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软塑料瓶变瘜。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Ca(OH)2=CaCO3↓+H2O。
(2)图1乙装置中软塑料瓶变瘪,小刚认为CO2与氢氧化钠一定发生了化学反应,小明不同意小刚的判断,他的理由是二氧化碳能溶于水,能与水反应,也会使装置内压强减小,软塑料瓶变瘪。
(3)在分析图2所示实验现象时,小红认为导致乙试管中液面上升的其中一个原因是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导致乙试管内二氧化碳气体减少,气压减少,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H2O=H2CO3。
(4)要验证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可以先在锥形瓶中放入干燥紫色石蕊纸花,然后通入二氧化碳,观察纸花不变色,证明二氧化碳不能使石蕊变色,从b端通入氮气,将二氧化碳排出,然后再将水滴下,从a端通入二氧化碳,纸花变红,证明二氧化碳与水发生了化学反应,故其正确的操作顺序为①②⑥④②。
故选D。
(5)上述实验结束后,将(4)中锥形瓶内的纸花取出,用吹风机吹干,观察到纸花变色,说明碳酸的性质是碳酸不稳定,受热易分解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H2CO3CO2↑+H2O。
20.(1) 物理变化 人工降雨(作制冷剂,合理即可)
(2) 温室效应加剧 绿色出行(合理即可)
(3)2NaOH + CO2 = Na2CO3 + H2O
(4)1:3
【详解】(1)干冰升华只是物质状态的变化,该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干冰升华吸热,可用作人工降雨或作制冷剂等。
(2)向空气中排放的CO2过多,会导致的环境问题是温室效应加剧。生活中有利于降低“碳排放”的做法是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等。
(3)用氢氧化钠溶液“捕集”二氧化碳时发生的是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生成碳酸钠和水的反应,化学方程式为:CO2+2NaOH=Na2CO3+H2O。
(4)由图示可知,该化学方程式为,则甲与乙的分子个数比1:3。
21.(1) 植物光合作用
(2) 过滤
(3)间隔
(4)
【详解】(1)碳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
自然界中消耗二氧化碳的途径有:植物光合作用;
(2)①操作a是分离固液的过滤操作,则操作a的名称是过滤;
②“捕捉室”中NaOH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化学方程式为;
(3)“碳封存”是将(气态)压入地下或注入海底深处,以液态的形式封存,则加压“封存”过程中,分子的间隔变小;
(4)由微观示意图可知,该反应为氢气与二氧化碳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反应生成甲醇和水,化学方程式为。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