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科版】新教材八年级上册秋季物理-讲义-第12讲 物态变化(二)(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苏科版】新教材八年级上册秋季物理-讲义-第12讲 物态变化(二)(含答案)

资源简介

1.了解升华、凝华的现象与吸放热情况
2.探究碘升华的特点实验
3.了解水的循环
1.升华、凝华的现象与吸放热
2.物态变化综合辨析
升华
1.概念:物质从固态直接转化为气态的过程,升华要吸热
2.升华现象
冬天衣服变干 樟脑丸变小 灯丝变细 干冰变小
3.升华吸热的应用
(1)舞台上的云雾场景:干冰(固态二氧化碳)升华吸热,形成气态二氧化碳,使舞台温度降低,此时,空气中的水蒸气(不是气态二氧化碳)遇冷液化形成小水珠,从而出现白雾效果.
(2)人工降雨:利用人工降雨炮弹,将干冰打向空中,干冰在空中升华吸热,使温度降低,周围的水蒸气凝华成小冰晶,小冰晶在落下的过程熔化成小雨滴,就形成了人工降雨.
舞台上的云雾场景 人工降雨
4.探究碘升华的实验
实验1 实验2
在碘锤内装入碘的固体颗粒,用酒精灯直接加热,发现碘锤内出现了碘的蒸气. 在碘锤内放碘的固体颗粒,塞紧盖子后放入沸水中,发现碘锤内出现了碘的蒸气.
碘的熔点:114℃ 碘的沸点:184.3℃ 水的沸点:100℃ 酒精灯火焰:500℃左右
实验2的方法更好,因为酒精灯火焰的温度高于碘的熔点、沸点,可能使碘发生熔化和沸腾不能说明碘的升华;标准大气压下,水沸腾时的温度为100℃,低于固态碘的熔点,证明紫色的碘蒸气是由固态碘直接升华来的.
凝华
1.概念:物质从气态直接转化为固态的过程,凝华要放热。
2.凝华现象
霜 雾凇 冰花 灯泡变黑
判断正误:
A.深冬时节,树枝上出现雾凇是凝华现象 ( )
B.用久的日光灯管两端变黑,属于汽化现象 ( )
C.用湿手摸冷冻室里的冰块会粘手,属于凝华现象 ( )
D.冰箱冷冻室里的食品如果不用塑料袋包装就会变干,属于汽化现象 ( )
E.冬季,堆在户外的“雪人”没熔化却变小,属于升华现象 ( )
F.冻肉刚出冷库时比进冷库时重,这是由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所致 ( )
G.“霜叶红于二月花”,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需要吸热 ( )
H.“雾里山疑失,雷鸣雨未休”,雾的形成是汽化现象,需要放热 ( )
I.“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雪的形成是凝华现象,需要放热 ( )
G.夏天从冰箱取出水果,一会儿水果表面出现小水珠,是液化现象,需要放热 ( )
K.冬天人们常说下雪不冷,化雪冷,这是因为雪熔化时吸收热量 ( )
L.寒冷的冬天,“冰花”结在玻璃窗的外表面,“冰花”是水蒸气放热凝华形成的 ( )
夏北方寒冷的冬天,窗户玻璃的______(选:内/外)侧出现冰花,是______(填物态变化),夏季夜晚,紧闭门窗,开启卧室空调,由于室内外温差大,第二天早晨,玻璃窗上常常会出现一层水雾.水雾是在玻璃的______侧(选:内/外),是______(填物态变化).
遇到干旱天气气象部门会实施人工降雨,用飞机在高空喷洒干冰,干冰(固态CO2)的制取是将气态的CO2加压低温处理变成固态CO2,该过程的物态变化是___________;干冰进入云层后迅速___________成为气体,并从周围___________大量的热,空气温度急剧下降,使空气中水蒸气___________成小冰品或___________形成的小液滴,这些冰品逐渐变大而下降,遇暖气后吸收热量而___________成雨滴落到地面,干冰用在舞台上产生的淡淡白雾,是由于干冰___________吸热,使周围空气温度降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___________形成的小液滴.
小明在观察“碘锤”中的物态变化中:
(1)如甲图所示,下部有少量的碘颗粒,当用酒精灯微微加热碘锤下部时,会看到碘锤内出现__________,而碘颗粒将__________,停止加热,并在碘锤上部滴入适量冷水,你会看到碘锤内的__________减少,而碘锤的__________(选填“上部”、“下部”或“整个玻璃壁”)出现大量碘颗粒,此现象说明碘,凝华__________热.
(2)细心的小华却发现小明的实验中出现了液态碘,他猜想:固态碘很可能先变成液体,再变成气体,难以说明碘升华了,他查阅资料得知:酒精灯外焰的温度为800℃,碘的熔点为113.7℃,水的沸点是100℃,为了验证碘确实升华了,他改进了实验,用水浴法加热碘锤,如图乙所示,果然只看到了固态碘和气态碘之间的变化,没有液态碘的出现,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雪的形成
雪是从云中降落到地面的雪花形态的固体水,它由大量白色不透明的冰晶和其聚合物(雪团)组成,在水蒸气弥漫的云层里,雪最先以肉眼看不到的一颗微尘粒子形状存在,叫做晶核,通常会在低于零下10℃的环境下形成,晶核周围的水蒸气分子在冷空气作用下,围着晶核开始凝华,使晶核逐渐变大,成为雪晶,当雪晶增大到能够克服浮力时,便落到地面,这就是雪花,水蒸气的多少和温度的高低造成了雪花多少、大小和形状的差异.
降雪要满足三个气象条件:一是云层中含有较冷的晶核:二是要有充足的水汽:三是云层下面气温低于0℃,接近地面的气温一般不能低于4℃,当靠近地面的空气在0℃以上,但是这层空气不厚,温度也不很高,会使雪花没有来得及完全融化就落到了地面,这叫做降“湿雪”,或“雨雪并降”,这种现象在气象学里叫“雨夹雪”
受强冷空气影响,2019年1月9日盐城部分地区迎来了首场降雪,为了应对下雪可能对交通的影响,交警和路政部门提前布局,做好了向路面撒盐除雪,并出动铲雪车进行铲雪作业的准备预案.
(1)晶核周围的水蒸气围绕晶核__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使晶核长大成雪晶,该过程中水蒸气需要_________(吸热/放热)
(2)下列不属于雪的形成条件的是( )
A,云层中气温较低 B.云层水汽充足
D.云层下气温较高 C.云层中有较冷的晶核
(3)向路面撒盐除雪的原理是盐水的凝固点比水的凝固点_________(高/低)
(4)收集一定量的干净雪置于室温下,观察雪的熔化现象,测量并作出雪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能反映雪熔化规律的图象是_________
(5)1月9日我市部分地区下的是雨夹雪,形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物态变化的应用
1.冰箱的工作过程:利用制冷剂(易液化也易汽化的物质)流经冷冻室时,会发生汽化现象,并吸收热量,起到降温效果.再以蒸气形式流回压缩机,压缩机将环戊烷压缩到冰冻室外的冷凝器中,发生液化并放出热量,再次流经冷冻室.
2.舞台上的白雾:干冰(固态二氧化碳)升华吸热,形成气态二氧化碳,使舞台温度降低,此时,空气中的水蒸气(不是气态二氧化碳)遇冷液化形成小水珠,从而出现白雾效果.
3.人工降雨:利用人工降雨炮弹,将干冰打向空中,干冰在空中升华吸热,使温度降低,周围的水蒸
气凝华成小冰晶,小冰晶在落下的过程熔化成小雨滴,就形成了人工降雨.
4.自然界中的水循环
自然界中的水循环包含了六种物态变化,其中常见的天气现象的成因如表;
物态变化固态、液态和气态是物质常见的三种状态,某物质通过放热、吸热在甲、乙、丙三种物态之间转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为固态,由甲到乙是凝华过程
B.丙为气态,由丙到甲是液化过程
C.乙为液态,由乙到丙是汽化过程
D,丙为液态,由乙到丙是熔化过程
如图所示,物质M通过吸热、放热,出现了三种不同物态。甲、乙、丙表示的物态分别是甲_______
态,乙:_______态,丙:_______态.(填写“固”或“液”或“气”)
表中列出几种物质的熔点(在标准大气压下),据此判断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铜球掉入铁水中不会熔化 B.用钨制成的灯丝不易熔化
C.水银温度计可测量-40℃的气温 D.在-255℃时,氨是固态
固态酒精、煤油、水银的熔点分别是﹣117℃、﹣31℃、﹣39℃,我国北方的气温最低可达﹣50℃,
要测北方的气温,应选用()
A.酒精温度计 B.煤油温度计 C.水银温度计 D.都可以
制取合金常用的方法是将两种或多种金属(或非金属)加热到某一定温度,使其全部熔化,再冷却成为合金.根据表中的数据判断(其他条件均满足),下列合金不宜采用上述方法制取的是( )
A.铁--铜合金 B.镁--铁合金 C.钠--铝合金 D.铁--铝合金
火山爆发是近段时间人们常议论的话题,你知道吗,岩浆是多种物质成分组成的液体,在流淌过程中不断降温,就会按下列顺序先后在火山口形成一系列的矿物:橄榄石﹣﹣﹣辉石﹣﹣﹣角闪石﹣﹣﹣﹣黑云母﹣﹣﹣﹣正长石﹣﹣﹣﹣白云母﹣﹣﹣﹣石英。由此可以判断出这些矿物的熔点依次__________(填“升高”或“降低”)。
如下表,为几种物质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的沸点。如果在标准一个大气压下,用降温的方法,从
空气中分别提取这些气体,那么,当温度下降后,首先液化被分离出来的是()
A.液态氧气 B.液态氮气 C.液态二氧化碳 D.三种气体同时液化无法分离
如图中A、B、C、D、E、F分别表示一种物态变化,下列几种物态变化现象中:
①晾在室外的湿衣服变干了;
②夏天,揭开冰棒包装纸后会看到冰棒冒“白气”;
③冬天,河面上结了一层冰;
④放在衣柜里的樟脑丸会越来越小,最后“消失”了;
⑤严冬的深夜,教室窗玻璃的内表面上有一层冰花;
⑥北方寒冷的冬天,雪人“变矮”了。
其中属于F物态变化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B物态变化过程要___________(选填“吸热”或“放热”)
如图1是大自然中水循环现象的示意图.江、河、湖、海以及大地表层中的水不断蒸发变成水蒸气。当含有很多水蒸气的空气升入高空时,水蒸气的温度降低凝成小水滴或凝成小冰晶,这就是云。在一定条件下,云中的小水滴和小冰晶越来越大,就会下落。在下落过程中,小冰晶又变成小水滴,与原来的水滴一起落到地面,这就形成了雨。
请在括号内写出相应引文涉及到的物态变化名称:“水蒸气的温度降低凝成小水滴( )或凝成小冰晶”( )、“小冰晶又变成小水滴”( ),上面涉及到的三种物态变化中属于吸热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水是生命之源,人类为了生存
①求天
根据雨的形成原理,将干冰(固态二氧化碳)抛酒到云中,利用干冰__________时热,使周围环境满足形成雨的条件,成功的实现了人工降雨.
②求地
农作物种植采取地膜覆盖技术,针对土地沙化及沙尘暴日益严重的形势,提高植被覆盖率,减少裸地面积,这些措施可以使土壤中水分的________减慢.
③求自己
我国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国家,节约用水应从我做起,小明认为人类还应该有更积极的措施应对水资源危机并意识到污水净化、海水淡化具有重要的意义,理解了地球上的水循环原理以后,他受到启发,发明了太阳能净水器,如图2在污水净化的过程中发生的物态变化是先_____再______
国庆假期,小刚与小健在家用电冰箱研究物态变化现象
(1)他们从冰箱的冷冻室取出了一块冻豆腐,发现其体积比放入冰箱时________(大/小),待其再解冻后切开,发现豆腐内部有许多小孔,这是因为豆腐中的水先________再________的结果。
(2)他们从冰箱中取出饮料瓶,观察到瓶子表面有许多小水珠,擦干后很快又形成,这过程中发生的物态变化是________,需要________(吸热/放热);
(3)从冰箱中取出的冻鱼在空气中放置一会儿,冻鱼身上出现一层白霜,又经过一段时间冻鱼身上的霜变成了水,此过程经历的物态变化是先________后_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
(4)他们在一杯水中加入半勺盐,搅拌使盐溶解后插入一支温度计,放到冰箱冷冻室。一小时后发现部分盐水已经结冰,小刚按图示方法读出杯内温度计的示数,测得的温度将偏________(高/低),准确读数后,根据得出的结论说明在冰雪路面撒盐除冰的道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小健观察到冰箱的冷冻室内积着一层厚霜,这些霜形成的物态变化是________过程,
回答下列问题:
冬季汽车的车窗和后视镜上,常常会由于空气中的水蒸气发生现象________结霜,干扰司机的视线。许多汽车的车窗和后视镜上都装有电热丝,通电后产生的热量,可以使得霜发生________或________现象,可以达到很好的除霜效果
(2)夏天,市场上的海鲜周围通常要放一些冰块,这是因为冰熔化时________(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从而使海鲜的温度________(选填“降低”或“升高”),海鲜才不易变质,通常冰块应放在食品的________(上方还是下方).
(3)有一种自发热暖手袋,反复扭曲袋内金属片,袋内液体立即变为固体,此过程要________热量;袋体变凉后,如欲再次使用,只需放入沸水3-5分钟,袋内会发生________(填一种物态变化名称)现象。
(4)我国研制的一种聚乙烯材料,超过40℃时完全熔化,低于15℃时完全凝固,将其制成小颗粒,掺在水泥中制成地板或墙板,在昼夜温度变化大的地区用这种地板和墙板修筑房屋,可调节室温,这是因为:白天温度升高时,该材料会____________,使室内温度不致升得太高;晚上温度降低时,该材料会________,使室内温度不致降得太低。
(5)青藏铁路是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铁路,其路基两旁树立着一根根热棒,热棒的一端插入地下的冻土层,热棒里密封有特殊的液体,当冻土层温度升高时,这种液体就会________(填物态变化的名称)成气体________(“吸收”“放出”)热量,对冻土进行降温,保证路基的安全。
图甲是小明同学用“水浴法”探究海波熔化时温度变化规律的实验装置,实验中搜集和记录的数据如下表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在图乙中描绘出海波熔化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线
海波属于________(填“晶体”或“非晶体”),它的熔点是________℃。
在第5min时,海波处于________(固态/液态/固液共存状态).
已知在第7min时海波尚未全部熔化,若此时熄灭酒精灯,则海波将________(“继续熔化”或“停止熔化”),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时,将装有晶体的试管放入盛有水的烧杯中加热,试管在水中的深度要适当。其中“适当”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中采用“水浴法”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一个即可)
小明实验时发现海波熔化时间短,不便于观察熔化时的实验现象和记录实验数据,在不改变原实验装置的情况下,为了延长海波熔化时间,小明想出了如下方法,其中可行的是__________。
A.换用初始温度低一些的水进行实验 B.把海波放到冰箱去降低其初始温度
C.增大试管中海波的量进行实验 D.把酒精灯的火焰调得更大一些.
在标准大气压下,萘的熔点是80℃,则此温度下的萘()
A.一定是固态B.一定是液态
C.一定是固液共存D.以上三种情况都有可能
将一小块-10℃的冰投入一大盆0℃的水中,则( )
A.冰变的比原来多 B.水变的比原来多
C.冰、水的多少都不变 D.无法确定
把盛有碎冰块的大试管插入烧杯里的碎冰块中,用酒精灯对烧杯底部慢慢加热,如图所示,当烧杯中的冰块大部分熔化时,试管中的冰()
也熔化一部分 B.一点都没熔化
C.全部熔化 D.下边的熔化,上边的没熔化
把正在熔化的冰拿到0℃的房间里,冰不再熔化,这是因为( )
A.房间里的温度低,达不到熔点,所以冰不再继续熔化
B.房间里的温度低于冰的温度,冰不能吸热,所以冰不再熔化
C.房间里的温度与冰的温度都是0℃,没有温度差,不进行热传递,所以冰不再熔化
D.正在熔化的冰拿到0℃的房间里,冰上的水开始凝固,所以冰不再熔化
在气温是0℃的情况下,用一小金属盆装冰水混合物,置于装0℃的酒精的大盆中,如图所示,在两盆液体中分别各插一温度计甲和乙,用电扇吹液面时,内盆仍为冰水混合物,外盆仍有许多酒精,在此过程中()
A.内盆中,冰与水比例增加 B.内盆中,冰与水比例不变
C.甲、乙两支温度计示数相同 D.甲温度计的示数低于乙温度计
某兴趣小组用甲、乙、丙三个相同的烧杯盛等量的水,采用相同的装置同时开始加热,但所用的
导热介质分别为水、油、细砂。加热一段时间后,三种导热介质的温度先后达到一个稳定值
(水温100℃、油温180℃、砂温250℃),再过足够长的时间后,下列说法正
确的是()
A.三烧杯中水均在沸腾 B.三烧杯中水均不在沸腾
C.三烧杯中水温t甲=t乙=t丙 D.三烧杯中水温t甲<t乙<t丙
水槽加热,下列说法正确的在图中,将甲、乙两个杯子放入水槽中,甲内有水,乙倒扣入水中,然后对水槽加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不能沸腾,乙能沸腾 B.甲能沸腾,乙不能沸腾
C.甲能沸腾,乙也能沸腾 D.甲不能沸腾,乙也不能沸腾
假设两套完全相同的(如图甲所示)加热装置,两套装置的试管中分别装有少量的相等体积的M
固体和N固体。它们的加热时间一温度曲线如图乙所示(M为实线,N为虚线),在35min内M
物质从固体熔化成了液体,N物质始终是固体。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由图乙知,M、N肯定都是晶体 B.由图乙知,M、N肯定都是非晶体
C.由图乙知,M肯定是晶体,N肯定是非晶体
D.这种加热方法一般称为“水浴法”优点是被加热物质受热比较均匀,缺点是加热温度一般不会
超过100℃
如图所示,是压缩式电冰箱工作原理示意图.
(1)电冰箱的工作是利用一种制冷剂作为热的“搬运工”将电冰箱冷冻室里的“热”搬运到电冰箱的外面.制冷剂是一种既容易_______(填物态变化的名称),又容易_______(填物态变化的名称)的物质.
(2)电冰箱工作时,压缩机将制冷剂气体压缁进入冰箱外的冷凝管里.制冷剂在冷凝管里的流动,变成液体的同时_______(选填“放出”或“吸收”)大量的热,热量被周围的_______带走.
(3)冷凝器里的制冷剂流经一段很细的毛细管,进入电冰箱内的冷冻室,迅速变成气体,同时_______
(选填“放出”或“吸收”)大量的热,使冰箱内的温度_______.
(4)生成的气体再次被压缩机压入冷凝管,物态发生变化的同时“搬出”热量.制冷剂不停的_______
流动,电冰箱冷冻室里就可以_______相当低的温度.
用电冰箱研究物态变化现象:
(1)如图甲所示,电冰箱的原理是制冷剂循环发生汽化和液化过程,其中发生汽化现象的是在_______(选填“冷冻室”或“冷凝管”)处,该过程需要_______热.
(2)实验室中温度计的量程只有-2℃~100℃,活动中若冰箱冷冻室某测量点的温度为-10℃,测温度计中液体上表面的位置大致上在图乙中所示的_______(填“A”、“B”或“C”)位置;
(3)甲图中的电冰箱冷藏室内温度分布情况是_______.
A.上冷下热,内冷外热 B.上冷下热,内热外冷
C.上热下冷,内冷外热 D.上热下冷,内热外冷
(4)为解决测量凝固点不方便的问题,可以采取先将不同的液体放入冷冻室速冻,然后再取出测量它们的熔点的方法,从而得到凝固点,这样做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有同学认为,电冰箱既然能够制冷,那么打开电冰箱的门,让其持续工作就可以像空调一样降低室内温度,你认为这种说法______________(选填“正确”或“错误”).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汽车防冻液
汽车在行驶时,发动机的温度会升得很高。为了确保安全,可用水循环进行冷却。实际上,水中往往还要加入不易挥发的防冻液(原液),加入防冻液后的混合液冬天不容易凝固,长时间开车也不容易沸腾。有关资料表明,防冻液与水按不同的比例混合,混合液的凝固点、沸点不同,具体数值参见表(表中防冻液含量是指防冻液在混合液中所占体积的百分比)。
在给汽车水箱中加防冻液时,宜使混合液的凝固点比本地常年最低气温低10~15℃.考虑到混合液中防冻液的含量过高会影响散热效果,因此,混合液中防冻液的含量不宜过高。
(1)在混合液中,如果防冻液含量由30%逐渐增大到90%,则混合液凝固点的变化情况是( )
A.逐渐升高B.逐渐降低C.先升高后降低D.先降低后升高
(2)若某地常年最低气温为﹣15℃,对该地区汽车来说,在下列不同防冻液含量的混合液中,宜选( )
A.30%B.40%C.60%D.90%
(3)请在图2中作出混合液沸点与防冻液含量的关系图象;由图象可以推知,防冻液的含量达到75%时,混合液的沸点大约是_______℃。
(4)长时间使用后,汽车水箱中的混合液会减少。与原来相比,混合液的沸点_______(选填“升
高”、“降低”或“不变”),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星期天,小华在家烧水煮饺子。当水烧开准备下饺子时,妈妈提醒他锅里的水量少了点,于是小华又往锅里迅速加了一大碗水(水量比锅里少),用同样大的火直至将水再次烧开。下面能反映小华整个烧水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是()
如图,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某同学将冰块放入空易拉罐中并加人适量的盐,用筷子搅拌大约半分钟,测得易拉罐中冰与盐水混合物的温度低于0℃,实验时易拉罐的底部有白霜生成。对于这一实验和现象的分析,正确的是()
A.盐使冰的熔点低于0℃,白霜的生成是凝华现象
B.盐使冰的熔点高于0℃,白霜的生成是凝华现象
C.盐使冰的熔点低于0℃,白霜的生成是凝固现象
D.盐使冰的熔点高于0℃,白霜的生成是凝固现象
如图所示,在两个相同的试管甲和乙中分别装入质量和初温相同的水,然后将沸腾时产生的水蒸气通入试管甲的水中,水蒸气在甲中几乎全部液化,待甲中的水面上升一段高度后,停止通入水蒸气。测出此时甲中水的温度为t,以下能验证水蒸气液化放热的操作是()
A.测出乙中的水温并与t比较
B.测出烧瓶中的水温并与t比较
C.将烧瓶内开水倒入乙中直至与甲中水面相平,摇匀后测出乙中水温并与t比较
D.将另一杯开水倒入乙中直至与甲中水面相平,摇匀后测出乙中水温并与t比较
小芳在“观察水的沸腾”实验中:
(1)图(1)中装置有一处明显错误,请指出来:______________。
(2)为了完成实验,还需要的测量器材是;______________
(3)图(2)中正确的操作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4)水沸腾前后的气泡变化情景如图(3),则表示水沸腾时的是图_______,此时气泡内的主要成份为_______(水蒸气/小液滴/空气)。
(5)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数据如下表所示,请在图(4)坐标系中画出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线。
(6)由表中的实验数据可知:水的沸点为_______℃,当水的温度达到沸点后,继续给水加热,水的温度_______。(升高/不变/降低)
(7)通过这次实验小芳知道了水沸腾必须具备一定条件,请你帮他写出: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
(8)小芳做此实验时,发现从开始给水加热到水开始沸腾所用的时间过长,请你帮她找出可能存在的原因(写出一种即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小芳在做“观察水的沸腾”实验后,又进一步观察了水是自然冷却过程,他根据实验数据绘出水温随时间变化图象如图3所示。由图象可知:水是沸点是_______℃,做上述实验时是环境温度(即室温)应在______℃左右。
某物理兴趣小组在学习物态变化知识时做了如下实验:
(1)在密封的碘锤内放入适量的碘颗粒:将碘锤在热水中加热。你会看到瓶内出现______________,而碘晶粒逐渐消失;将碘锤从热水中拿出,过一会儿在瓶壁上会出现紫色碘颗粒,在瓶上方的凹槽内滴儿滴水,发现水变热,这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了通过直观现象说明干冰(固态二氧化碳)易升华这一特点,该小组设计了如下两种方案。
方案1:将一小块干冰放入一瘪的保鲜袋中,并将袋口扎紧,很快看到保鲜袋鼓起,里面充满无色透明气体,如图乙所示。(为安全起见,袋口不能太紧)
方案2:在烧杯中放入适量的水,向水中放入一小块干冰,观察到水中很快有大量气泡产生,同时水面有大量白气,如图丙所示。
①方案2中,气泡的主要成份是_______(选填“白气”、“二氧化碳气体”或“水蒸气”),此实验中杯中水温会_______。
②你认为方案可以达到实验目的_______(选填“1”或“2”、或“1和2”)。
阅读下列短文,回答文后的问题:
空气能热水器
空气能热水器是吸收空气的热能来制造热水的装置.其耗能约为电热水器的四分之一.空气能属于可再生的新能源,拥有先天的节能环保的优势.
如图是空气能热水器的工作原理示意图,它主要由储水箱、毛细管、蒸发器、压缩机、冷凝器等部件组成.制冷剂在毛细管、蒸发器、压缩机、冷凝器之间循环过程与我们所熟悉的电冰箱的制冷循环过程相同,其工作过程如下:
A.液态制冷剂经过一段很细的毛细管缓慢地进入蒸发器,在蒸发器迅速①,并从空气中吸收热能.
B.制冷剂经过蒸发器生成的蒸气被压缩机压缩后变成高温高压的蒸气进入冷凝器.
C.在冷凝器中,高温高压的蒸气将热能传递给冷水并发生②.制冷剂依此不断循环流动,使水的温度不断上升.
(1)给短文中的①、②两处补写上适当的物态变化:①__________②__________.
(2)根据空气能热水器的工作原理,你认为管中的“制冷剂”应具有的主要物理性质是__________
A.沸点低B.熔点低C.沸点高D.熔点高
(3)制冷剂在工作循环过程中,将__________中的热能不断地“搬运”至__________中.
观察“碘锤”中的物态变化:
(1)如图甲所示,密闭的锤形玻璃泡内装有少量的碘颗粒,将玻璃泡浸入开水中.仔细观察,一会儿玻璃泡内弥漫了紫色的气体,碘的这种物态变化叫___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
(2)小明猜想碘是先由固态迅速变为液态,再由液态迅速变为气态,因为变化的速度太快,液态碘出现的时间太短,因而没有观察到.请你根据如表提供的信息分析,小明的猜想是__________(选填“正确”或“错误”)的.
(3)小华用电吹风对“碘锤”吹热风,也完成了上述这种物态变化实验,据此你可判断出电吹风的热风温度应满足什么要求?__________
(4)用电吹风热风来代替热水来做此实验,你认为优点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说出一点)
物质 熔点/℃ 沸点/℃
碘 113.7 184.3
冰 0 1001.了解升华、凝华的现象与吸放热情况
2.探究碘升华的特点实验
3.了解水的循环
1.升华、凝华的现象与吸放热
2.物态变化综合辨析
内容一 升华与凝华
升华
1.概念:物质从固态直接转化为气态的过程,升华要吸热
2.升华现象
冬天衣服变干 樟脑丸变小 灯丝变细 干冰变小
3.升华吸热的应用
(1)舞台上的云雾场景:干冰(固态二氧化碳)升华吸热,形成气态二氧化碳,使舞台温度降低,此时,空
146
例1 判断正误:
A.深冬时节,树枝上出现雾凇是凝华现象
B.用久的日光灯管两端变黑,属于汽化现象
C.用湿手摸冷冻室里的冰块会粘手,属于凝华现象
D.冰箱冷冻室里的食品如果不用塑料袋包装就会变干,属于汽化现象
E.冬季,堆在户外的“雪人”没熔化却变小,属于升华现象
F.冻肉刚出冷库时比进冷库时重,这是由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所致
H.“雾里山疑失,雷鸣雨未休”,雾的形成是汽化现象,需要放热
I.“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雪的形成是凝华现象,需要放热
G.夏天从冰箱取出水果,一会儿水果表面出现小水珠,是液化现象,需要放热
K.冬天人们常说下雪不冷,化雪冷,这是因为雪熔化时吸收热量
L.寒冷的冬天,“冰花”结在玻璃窗的外表面,“冰花”是水蒸气放热凝华形成的 (
(填物态变化),夏季夜
晚,紧闭门窗,开启卧室空调,由于室内外温差大,第二天早晨,玻璃窗上常常会出现一层水雾.水雾
是在玻璃的 侧(选:内/外),是 (填物态变化).
例3遇到干旱天气气象部门会实施人工降雨,用飞机在高空喷洒干冰,干冰(固态CO )的制取是将气态
的 CO 加压低温处理变成固态CO ,该过程的物态变化是 ;干冰进入云层后迅速
成为气体,并从周围 大量的热,空气温度急剧下降,使空气中水蒸气 成小冰晶
或 形成的小液滴,这些冰品逐渐变大而下降,遇暖气后吸收热量而 成雨滴落到
地面,干冰用在舞台上产生的淡淡白雾,是由于干冰 吸热,使周围空气温度降低,空气中
的水蒸气遇冷 形成的小液滴.
(1)如甲图所示,下部有少量的碘颗粒,当用酒精灯微微加热碘锤下部时,会看到碘锤内出现
而碘颗粒将 ,停止加热,并在碘锤上部滴入适量冷水,你会看到碘锤内的 减少,
而 碘 锤 的 (选填“上部”、“下部”或“整个玻璃壁”)出现大量碘颗粒,此现象说明碘,凝
148
华 热.
(2)细心的小华却发现小明的实验中出现了液态碘,他猜想:固态碘很可能先变成液体,再变成气体,难
以说明碘升华了,他查阅资料得知:酒精灯外焰的温度为800℃,碘的熔点为113.7℃,水的沸点是100℃,
为了验证碘确实升华了,他改进了实验,用水浴法加热碘锤,如图乙所示,果然只看到了固态碘和气态
碘之间的变化,没有液态碘的出现,这是因为
例5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雪的形成
雪是从云中降落到地面的雪花形态的固体水,它由大量白色不透明的冰晶和其聚合物(雪团)组成,在水
蒸气弥漫的云层里,雪最先以肉眼看不到的一颗微尘粒子形状存在,叫做晶核,通常会在低于零下10℃
的环境下形成,晶核周围的水蒸气分子在冷空气作用下,围着晶核开始凝华,使晶核逐渐变大,成为雪晶,
当雪晶增大到能够克服浮力时,便落到地面,这就是雪花,水蒸气的多少和温度的高低造成了雪花多少、
大小和形状的差异.
降雪要满足三个气象条件:一是云层中含有较冷的晶核:二是要有充足的水汽:三是云层下面气温低于
0℃,接近地面的气温一般不能低于4℃,当靠近地面的空气在0℃以上,但是这层空气不厚,温度也不
很高,会使雪花没有来得及完全融化就落到了地面,这叫做降“湿雪”,或“雨雪并降”,这种现象在
气象学里叫“雨夹雪”
受强冷空气影响,2019年1月9日盐城部分地区迎来了首场降雪,为了应对下雪可能对交通的影响,交
警和路政部门提前布局,做好了向路面撒盐除雪,并出动铲雪车进行铲雪作业的准备预案.
(1)晶核周围的水蒸气围绕晶核 (填物态变化名称)使晶核长大成雪晶,该过程中水蒸气需要
(吸热/放热)
A,云层中气温较低 B.云层水汽充足
D.云层下气温较高 C.云层中有较冷的晶核
(3)向路面撒盐除雪的原理是盐水的凝固点比水的凝固点 (高/低)
(4)收集一定量的干净雪置于室温下,观察雪的熔化现象,测量并作出雪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
能反映雪熔化规律的图象是
(5)1月9日我市部分地区下的是雨夹雪,形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149
当云层中的小水滴合并成大水滴(或小冰晶下落时熔化成小水凋),
雨 液 化 、 m n
便形成了雨
太阳照到地面上,温度升高,含有水蒸气的高温空气快速上升,在上
云 升过程中,空气逐渐冷却,水蒸气液化成小水滴或凝华成小冰晶,便 液化
形成了云
雾是水蒸气在空气中遇到冷空气液化成的小水珠,这些小水珠悬浮在
雾 液化
空气中,在地面附近称为雾
露 在天气较热的时节,空气中的水蒸气在早晨遇到温度较低的树叶、花 液化
草等,液化成为小水珠附着在它们的表面上
霜是水蒸气在地表遇到0℃以下的物体时,直接凝华为固体形成的.如
霜、雪 凝华
果高空温度为0℃以下,水蒸气直接凝华成小冰晶,便形成雪.
冰雹是体积较大的冰球,在云中的水珠被上升气流带到温度低于0℃
的高空,凝结成小冰珠.小冰珠在下落时,其外层受热熔化成水,并
冰雹 熔化、凝固
彼此结合,使冰珠越来越大,当上升气流托不住它时,冰珠就落到地
面上,形成冰雹
例6 物态变化固态、液态和气态是物质常见的三种状态,某物质通过放热、吸热在甲、乙、丙三种物
态之间转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为固态,由甲到乙是凝华过程
B.丙为气态,由丙到甲是液化过程
C.乙为液态,由乙到丙是汽化过程
D,丙为液态,由乙到丙是熔化过程
例7 如图所示,物质M通过吸热、放热,出现了三种不同物态。甲、乙、丙表示的物态分别是甲
态,乙: 态, 丙: 态.(填写“固”或“液”或“气”)
例8 表中列出几种物质的熔点(在标准大气压下),据此判断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物 质 名 称 固态水银 金 铜 铁 钨 固态氢
熔点/℃ - 3 8 . 8 1064 1083 1535 3410 - 2 5 9
151
A.铜球掉入铁水中不会熔化 B.用钨制成的灯丝不易熔化
C.水银温度计可测量-40℃的气温 D.在 时,氨是固态
例9 固态酒精、煤油、水银的熔点分别是 ,我国北方的气温最低可达-50℃,
A.酒精温度计 B.煤油温度计 C.水银温度计 D.都可以
例10制取合金常用的方法是将两种或多种金属(或非金属)加热到某一定温度,使其全部熔化,再冷却
成为合金.根据表中的数据判断(其他条件均满足),下列合金不宜采用上述方法制取的是()
金属 钠 镁 铝 铜 铁
熔点/℃ 97.5 649 660 1083 1535
沸点/℃ 1883 1090 2467 2567 2750
A.铁--铜合金 B.镁--铁合金 C.钠--铝合金 D.铁--铝合金
程中不断降温,就会按下列顺序先后在火山口形成一系列的矿物:橄榄石 - - - 辉 石 - - - 角 闪 石 --
- - 黑 云 母 - - - - 正 长 石 - - - - 白 云 母 - - - - 石 英 。 由 此 可 以 判 断 出 这 些 矿 物 的 熔 点 依 次
(填“升高”或“降低”)。
例12如下表,为几种物质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的沸点。如果在标准一个大气压下,用降温的方法,从
空气中分别提取这些气体,那么,当温度下降后,首先液化被分离出来的是()
物质 液态氧 液态氮 二 氧 化 氮
沸 点 / ℃ - 180 - 1 9 6 - 7 8 . 5
A . 液 态 氧 气 B . 液 态 氮 气 C.液态二氧化碳 D.三种气体同时液化无法分离
例13 如图中A、B、C、D、E、F分别表示一种物态变化,下列几种物态变化现象中:
①晾在室外的湿衣服变干了;
②夏天,揭开冰棒包装纸后会看到冰棒冒“白气”;
③冬天,河面上结了一层冰;
152
④放在衣柜里的樟脑丸会越来越小,最后“消失”了;
⑤严冬的深夜,教室窗玻璃的内表面上有一层冰花;
⑥北方寒冷的冬天,雪人“变矮”了。
其中属于F物态变化的现象是 ;B物态变化过程要 (选填“吸热”或“放热”)
当含有很多水蒸气的空气升入高空时,水蒸气的温度降低凝成小水滴或凝成小冰晶,这就是云。在一定
条件下,云中的小水滴和小冰晶越来越大,就会下落。在下落过程中,小冰晶又变成小水滴,与原来的
水滴一起落到地面,这就形成了雨。
(1)请在括号内写出相应引文涉及到的物态变化名称:“水蒸气的温度降低凝成小水滴( )或凝
成小冰晶”( 、“小冰晶又变成小水滴”( ),上面涉及到的三种物态变化中属于吸热的
是:
(2)水是生命之源,人类为了生存
①求天
根 据 雨 的 形 成 原 理 , 将 干 冰 ( 固 态 二 氧 化 碳 ) 抛 酒 到 云 中 , 利 用 干 冰 时热,使周围环境满足形
成雨的条件,成功的实现了人工降雨.
②求地
农作物种植采取地膜覆盖技术,针对土地沙化及沙尘暴日益严重的形势,提高植被覆盖率,减少裸地面
积,这些措施可以使土壤中水分的 减慢.
③求自己
我国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国家,节约用水应从我做起,小明认为人类还应该有更积极的措施应对水资源危
机并意识到污水净化、海水淡化具有重要的意义,理解了地球上的水循环原理以后,他受到启发,发明
了太阳能净水器,如图2在污水净化的过程中发生的物态变化是先 再
例15 国庆假期,小刚与小健在家用电冰箱研究物态变化现象
(1)他们从冰箱的冷冻室取出了一块冻豆腐,发现其体积比放入冰箱时 (大/小),待其再解冻
后切开,发现豆腐内部有许多小孔,这是因为豆腐中的水先 再 的结果。
(2)他们从冰箱中取出饮料瓶,观察到瓶子表面有许多小水珠,擦干后很快又形成,这过程中发生的
物态变化是 ,需要 (吸热/放热);
(3)从冰箱中取出的冻鱼在空气中放置一会儿,冻鱼身上出现一层白霜,又经过一段时间冻鱼身上的霜
变成了水,此过程经历的物态变化是先 后 (填物态变化名称)
153
(4)他们在一杯水中加入半勺盐,搅拌使盐溶解后插入一支温度计,放到冰箱冷冻室。一小时后发现部
分盐水已经结冰,小刚按图示方法读出杯内温度计的示数,测得的温度将偏 (高/低),准确读
数后,根据得出的结论说明在冰雪路面撒盐除冰的道理是
(5)小健观察到冰箱的冷冻室内积着一层厚霜,这些霜形成的物态变化是 过程,
例16回答下列问题:
(1)冬季汽车的车窗和后视镜上,常常会由于空气中的水蒸气发生现象 结霜,干扰司机的视线。
许多汽车的车窗和后视镜上都装有电热丝,通电后产生的热量,可以使得霜发生 或 现
象,可以达到很好的除霜效果
(2)夏天,市场上的海鲜周围通常要放一些冰块,这是因为冰熔化时 (选填“吸收或“放出”)
热量,从而使海鲜的温度 (选填“降低”或“升高”),海鲜才不易变质,通常冰块应放在食品
的 (上方还是下方).
(3)有一种自发热暖手袋,反复扭曲袋内金属片,袋内液体立即变为固体,此过程要 热量;袋体
变凉后,如欲再次使用,只需放入沸水3-5分钟,袋内会发生 (填一种物态变化名称)现象。
(4)我国研制的一种聚乙烯材料,超过40℃时完全熔化,低于15℃时完全凝固,将其制成小颗粒,掺在
水泥中制成地板或墙板,在昼夜温度变化大的地区用这种地板和墙板修筑房屋,可调节室温,这是因为:
白天温度升高时,该材料会 ,使室内温度不致升得太高;晚上温度降低时,该材料会
使室内温度不致降得太低。
(5)青藏铁路是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铁路,其路基两旁树立着一根根热棒,热棒的一端插入地下的冻土
层,热棒里密封有特殊的液体,当冻土层温度升高时,这种液体就会 (填物态变化的名称)成气
体 (“吸收”“放出”)热量,对冻土进行降温,保证路基的安全。
例17图甲是小明同学用“水浴法”探究海波熔化时温度变化规律的实验装置,实验中搜集和记录的数据
如下表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时间/ min 0 1 2 3 4 5 6 7 8 9
海波的温度/℃ 40 42 44 46 47 48 47 48 48 4
水的温度/℃ 45 47 49 51 53 55 57 59 61 6
154
(1)在图乙中描绘出海波熔化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线
(2 )海波属于 (填“晶体”或“非晶体”),它的熔点是 ℃。
(3)在第5min时,海波处于 (固态/液态/固液共存状态).
(4)已知在第7min时海波尚未全部熔化,若此时熄灭酒精灯,则海波将 (“继续熔化”或“停
止熔化”),这是因为
(5)实验时,将装有晶体的试管放入盛有水的烧杯中加热,试管在水中的深度要适当。其中“适当”的
含义是: 和
(6)实验中采用“水浴法”的优点是 (写一个即可)
(7)小明实验时发现海波熔化时间短,不便于观察熔化时的实验现象和记录实验数据,在不改变原实验
装置的情况下,为了延长海波熔化时间,小明想出了如下方法,其中可行的是 。
A.换用初始温度低一些的水进行实验 B.把海波放到冰箱去降低其初始温度
C.增大试管中海波的量进行实验 D.把酒精灯的火焰调得更大一些.
例18在标准大气压下,萘的熔点是80℃,则此温度下的萘()
A.一定是固态B.一定是液态
C.一定是固液共存D.以上三种情况都有可能
例19 将一小块-10℃的冰投入一大盆0℃的水中,则(
A.冰变的比原来多 B.水变的比原来多
C.冰、水的多少都不变 D.无法确定
杯中的冰块大部分熔化时,试管中的冰()
A.也熔化一部分 B.一点都没熔化
C.全部熔化 D.下边的熔化,上边的没熔化
例21把正在熔化的冰拿到0℃的房间里,冰不再熔化,这是因为(
A.房间里的温度低,达不到熔点,所以冰不再继续熔化
B.房间里的温度低于冰的温度,冰不能吸热,所以冰不再熔化
C.房间里的温度与冰的温度都是0℃,没有温度差,不进行热传递,所以冰不再熔化
D.正在熔化的冰拿到0℃的房间里,冰上的水开始凝固,所以冰不再熔化
例22在气温是0℃的情况下,用一小金属盆装冰水混合物,置于装0℃的酒精的大盆中,如图所示,在
两盆液体中分别各插一温度计甲和乙,用电扇吹液面时,内盆仍为冰水混合物,外盆仍有许多酒精,在
此 过 程 中 (
155
A.内盆中,冰与水比例增加 B.内盆中,冰与水比例不变
C.甲、乙两支温度计示数相同 D.甲温度计的示数低于乙温度计
例23某兴趣小组用甲、乙、丙三个相同的烧杯盛等量的水,采用相同的装置同时开始加热,但所用的
导热介质分别为水、油、细砂。加热一段时间后,三种导热介质的温度先后达到一个稳定值
(水温100℃、油温180℃、砂温250℃),再过足够长的时间后,下列说法正
确 的 是 ( )
A.三烧杯中水均在沸腾 B.三烧杯中水均不在沸腾
C . 三 烧 杯 中 水 温 t 甲 = t 乙 = t 丙 D . 三 烧 杯 中 水 温 t 甲 < t 乙 < t 丙
例24水槽加热,下列说法正确的在图中,将甲、乙两个杯子放入水槽中,甲内有水,乙倒扣入水中,
然后对水槽加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不能沸腾,乙能沸腾 B.甲能沸腾,乙不能沸腾
C.甲能沸腾,乙也能沸腾 D.甲不能沸腾,乙也不能沸腾
例25 假设两套完全相同的 (如图甲所示)加热装置,两套装置的试管中分别装有少量的相等体积的M
固体和N固体。它们的加热时间一温度曲线如图乙所示(M为实线,N为虚线),在35min内M
物质从固体熔化成了液体,N物质始终是固体。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由图乙知,M、N肯定都是晶体 B.由图乙知,M、N肯定都是非晶体
156
C.由图乙知,M肯定是晶体,N肯定是非晶体
D.这种加热方法一般称为“水浴法”优点是被加热物质受热比较均匀,缺点是加热温度一般不会
超过100℃
例26如图所示,是压缩式电冰箱工作原理示意图.



压缩机
(1)电冰箱的工作是利用一种制冷剂作为热的“搬运工”将电冰箱冷冻室里的“热”搬运到电冰箱的
外面.制冷剂是一种既容易 (填物态变化的名称),又容易 填物态变化的名称)的物质.
(2)电冰箱工作时,压缩机将制冷剂气体压缁进入冰箱外的冷凝管里.制冷剂在冷凝管里的流动,变
成液体的同时 (选填“放出”或“吸收”)大量的热,热量被周围的 带走.
(3)冷凝器里的制冷剂流经一段很细的毛细管,进入电冰箱内的冷冻室,迅速变成气体,同时
(选填“放出”或“吸收”)大量的热,使冰箱内的温度
(4)生成的气体再次被压缩机压入冷凝管,物态发生变化的同时“搬出”热量.制冷剂不停的
流动,电冰箱冷冻室里就可以 相当低的温度.
用电冰箱研究物态变化现象:
(1)如图甲所示,电冰箱的原理是制冷剂循环发生汽化和液化过程,其中发生汽化现象的是在
(选填“冷冻室”或“冷凝管”)处,该过程需要 热.
(2)实验室中温度计的量程只有-2℃~100℃,活动中若冰箱冷冻室某测量点的温度为-10℃,测温度
计中液体上表面的位置大致上在图乙中所示的 (填“A”、“B”或“C”)位置;
(3)甲图中的电冰箱冷藏室内温度分布情况是
A.上冷下热,内冷外热 B.上冷下热,内热外冷
157
C.上热下冷,内冷外热 D.上热下冷,内热外冷
(4)为解决测量凝固点不方便的问题,可以采取先将不同的液体放入冷冻室速冻,然后再取出测量它
们的熔点的方法,从而得到凝固点,这样做的理由是
(5)有同学认为,电冰箱既然能够制冷,那么打开电冰箱的门,让其持续工作就可以像空调一样降低
室内温度,你认为这种说法 (选填“正确”或“错误”).
例28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汽车防冻液
汽车在行驶时,发动机的温度会升得很高。为了确保安全,可用水循环进行冷却。实际上,水中往往还
要加入不易挥发的防冻液(原液),加入防冻液后的混合液冬天不容易凝固,长时间开车也不容易沸腾。
有关资料表明,防冻液与水按不同的比例混合,混合液的凝固点、沸点不同,具体数值参见表(表中防
冻液含量是指防冻液在混合液中所占体积的百分比)。
防 冻 液 含 量 / % 30 40 50 60 70 80 90
混 合 液 的 凝 固 点 / ℃ - 17 -28 -37 -49
混 合 液 的 沸 点 / ℃ 103 104 107 111 117 124 141
在给汽车水箱中加防冻液时,宜使混合液的凝固点比本地常年最低气温低10~15℃.考虑到混合液中防
冻液的含量过高会影响散热效果,因此,混合液中防冻液的含量不宜过高。
(1)在混合液中,如果防冻液含量由30%逐渐增大到90%,则混合液凝固点的变化情况是(
A . 逐 渐 升 高 B . 逐 渐 降 低 C . 先 升 高 后 降 低 D . 先 降 低 后 升 高
(2 )若某地常年最低气温为-15℃,对该地区汽车来说,在下列不同防冻液含量的混合液中,宜选(
A. 30%B.40%C. 60%D. 90%
( 3 ) 请 在 图 2 中 作 出 混 合 液 沸 点 与 防 冻 液 含 量 的 关 系 图 象 ; 由 图 象 可 以 推 知 , 防 冻 液 的 含 量 达 到 7 8
时 , 混 合 液 的 沸 点 大 约 是 .℃。
( 4 ) 长 时 间 使 用 后 , 汽 车 水 箱 中 的 混 合 液 会 减 少 。 与 原 来 相 比 , 混 合 液 的 沸 点 (选填“升
高”、 “ 降 低 ” 或 “ 不 变 ” ) , 其 原 因 是
158
作1 星期天,小华在家烧水煮饺子。当水烧开准备下饺子时,妈妈提醒他锅里的水量少了点,于是小
华又往锅里迅速加了一大碗水(水量比锅里少),用同样大的火直至将水再次烧开。下面能反映小华整
个烧水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是 ()
作2如图,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某同学将冰块放入空易拉罐中并加人适量的盐,用筷子搅拌大约半
分钟,测得易拉罐中冰与盐水混合物的温度低于 0℃,实验时易拉罐的底部有白霜生成。对于这一实验
和现象的分析,正确的是(
A.盐使冰的熔点低于 0℃,白霜的生成是凝华现象
B.盐使冰的熔点高于0℃,白霜的生成是凝华现象
C.盐使冰的熔点低于0℃,白霜的生成是凝固现象
D.盐使冰的熔点高于0℃,白霜的生成是凝固现象
作3如图所示,在两个相同的试管甲和乙中分别装入质量和初温相同的水,然后将沸腾时产生的水蒸
气通入试管甲的水中,水蒸气在甲中几乎全部液化,待甲中的水面上升一段高度后,停止通入水蒸气。
A.测出乙中的水温并与t比较
B.测出烧瓶中的水温并与 t 比较
C.将烧瓶内开水倒入乙中直至与甲中水面相平,摇匀后测出乙中水温并与 t比较
D.将另一杯开水倒入乙中直至与甲中水面相平,摇匀后测出乙中水温并与t比较
159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