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梅州市兴宁市宋声学校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广东省梅州市兴宁市宋声学校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兴宁市宋声学校七年级月考历史试卷
说明:考试时间8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考古学者在我国云南、北京、重庆、陕西、山西、湖北、辽宁、河北、安徽、江苏、山东、四川、广东等地发现了多处不同时期的古人类遗址。”上述材料反映我国古人类遗址( )
A.分布范围广 B.分布地域集中 C.分布南方为主 D.集中于沿海地区
2.下图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牙齿化石。据此推断,该化石属于( )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山顶洞人 D.半坡人
3.如果你去陕西旅游,你可以参观的原始人遗址是( )
A.山顶洞人遗址 B.蓝田人遗址 C.元谋人遗址 D.马坝人遗址
4.“郧县人”遗址位于湖北郧阳。经1990年以来的多次发掘,在其文化层上共出土各类石器241件,以及大量打击碎片和带有打击痕的砾石。据此可知,郧县人( )
A.处于旧石器时代 B.已经懂得人工取火 C.处于新石器时代 D.开始从事农业耕种
5.在远古时代一个晴朗的下午,两个北京人捕获了一头梅花鹿(见下图)。在分给伙伴时,他们最可能使用的切割工具是( )
A.石制工具 B.彩色陶器 C.棍棒 D.硬质土块
6.下列一组图片为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出土的考古遗存。其中可以证明北京人会使用火的是( )
A.①④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7.下表所示资料说明( )
地点 云南元谋县 北京周口店龙骨山上
出土文物 炭屑、烧骨化石 头盖骨、牙齿化石
史料实证价值 元谋人知道使用火 北京人前额低平、眉骨粗大……
A.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重要证据 B.元谋人和北京人都会保存火种
C.元谋人和北京人的生活方式一样 D.中国是原始人类的最早发源地
8.某中学历史小组打算在寒假参观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你建议他们去( )
A.元谋人遗址 B.周口店北京人遗址 C.山顶洞人遗址 D.河姆渡人遗址
9.据考古发掘,山顶洞人会在兽牙、海蚌壳等东西上钻出小孔,做成项链(见下图)。这说明山顶洞人( )
A.掌握人工取火技术 B.已经具有爱美意识
C.开始进行农业生产 D.能够人工饲养家畜
10.历史专题复习是构建历史知识体系的一种方式。运用下列知识,我们可以构建的体系是( )
①元谋人的两颗门齿
②北京人的头盖骨
③山顶洞人的骨针
A.中国古人类的起源与发展 B.北京地区的古人类代表
C.长江流域的古人类文明 D.新石器时代的遗址发现
11.考古研究发现,陶器作为容器可以储存大量动植物资源,作为炊煮器具能够扩大人类可食用资源范围。此外,陶器的发明在客观上降低了人群流动性。这表明,陶器的使用( )
A.推动人类走向定居生活 B.加剧了社会贫富分化
C.提高了古人的审美意识 D.促进了民族间的交融
12.当人类不仅能靠采集食物,而且可以靠栽培植物养活自己时,人类就实现了一次伟大的经济革命。这场“革命”指的是( )
A.原始农业兴起 B.聚族而居 C.采集狩猎 D.人工取火
13.距今约7000年的河姆渡原始居民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人类之一。据此可知,我国最早的稻作农业生产区域位于( )
A.黄河流域 B.辽河流域 C.珠江流域 D.长江流域
14.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下列出土文物和遗址共同印证了我国原始居民( )
A.具有朴素的审美观念 B.已经过上定居的生活
C.能够制作简单的陶器 D.开始饲养家禽和家畜
15.下图所示是河姆渡遗址出土的双鸟朝阳纹牙雕刻器,它直接反映出( )
①河姆渡人对美的追求 ②当时的房屋是干栏式建筑 ③河姆渡人会雕刻技术 ④当时出现了家畜饲养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③
16.央视热播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从最平凡的一锅米饭到一个馒头……不管吃下多少酒食菜肴,主食永远都是中国人餐桌上最后的主角。以下古人类最早有可能享受到米饭的是( )
A.北京人 B.山顶洞人 C.半坡原始居民 D.河姆渡原始居民
17.仰韶文化泛指距今约7000年至5 000年前黄河中游地区的新石器彩陶文化。其显著特征包括:彩陶、半地穴式房屋、磨制石器等。据此可知,下列遗址中属于仰韶文化类型的是( )
A.河姆渡遗址 B.半坡遗址 C.大汶口遗址 D.良渚遗址
18.下图所示是陕西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文物。该文物说明当时的人们已掌握( )
A.种植技术 B.制陶技术 C.凿井技术 D.纺织技术
19.半坡遗址中出土了骨针、骨锥、陶制和石制的纺轮。据此推断,半坡人( )
A.主要种植粟 B.掌握了简单的纺织和制衣技术
C.会制作玉器 D.过上了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
20.彩陶最早流行于河南西部、陕西关中地区、山西南部地区。距今5 300年左右,彩陶文化的影响范围遍及黄河上游和下游、长江中下游和辽河流域。下列图片是考古工作者发现的部分彩陶及其发掘地,这说明( )
A.阶级分化日益明显 B.南北文化渐趋一致
C.小农经济充足发展 D.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21.导致下图中两种房屋结构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
A.生活习惯不同 B.生产工具不同 C.自然环境不同 D.人口数量不同
22.大汶口文化遗址中有的墓葬出土了象牙梳、象牙雕筒等精美的工艺品和日常用品,有的墓葬却一无所有,同期的良渚文化遗址亦是如此。这说明当时( )
A.爱美意识形成 B.社会分化出现 C.禅让制度盛行 D.中央集权确立
23.下面是七年级(1)班的同学们对第一单元关于早期人类演进专题的部分历史笔记。由此可知,推动早期人类社会演进的根本因素是( )
A.生产水平的进步 B.生活习惯的转变 C.建筑技术的改进 D.饲养水平的提高
24.距今约4 000年的陕西神木石峁遗址是由皇城台、内城、外城三座基本完整并相对独立的城垣构成,城内密布宫殿建筑等遗迹。下列与其文化特征最相近的考古遗址是( )
A.北京人遗址 B.良渚遗址 C.河姆渡遗址 D.半坡遗址
25.玉琮是长江下游良渚文化中发现的一种玉器,是表明贵族身份的重要礼器。四川三星堆文化的前期已出现了良渚玉琮。此外,良渚文化的兽面纹还出现在陕西的石峁遗址中。这表明( )
A.中华文明起源于良渚文化 B.良渚文化领先其他文化
C.三星堆是良渚文化的扩散 D.区域文化之间相互影响
26.山西陶寺遗址出土了蟠龙纹陶盘、石制工具、铃形小铜器、玉器等多种与文明起源密切相关的文化遗存。这些遗存属于( )
A.实物史料 B.文献史料 C.口述史料 D.影像史料
27.下面所示为我国不同地区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器物,这些器物均有“龙”的元素。这说明( )
A.地理环境影响人类文明发展 B.器物的生活化功用加强
C.中华文明具有多元一体特点 D.当时社会阶级分化明显
28.“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指远古时期的部落)错居 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材料中使华夏民族“合以成一族”的是( )
A.盘古、女娲 B.炎帝、黄帝 C.尧、舜和禹 D.黄帝、蚩尤
29.直观的流程图能帮助我们有效地记忆和理解历史知识。最适合做下面流程图标题的是( )
A.各部族的统一 B.大禹治水 C.禅让制的实行 D.华夏族的形成
30.传说蚕丛是蜀地首先称王的人,他的眼睛向前突出。下图所示文物与蚕从形象吻合。由此可见( )
A.传说与神话都属于真实的历史 B.考古是了解历史真相唯一途径
C.传说中蕴含着一定的历史信息 D.传说的历史价值远超考古发现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0分。
31.(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文物是历史的真实载体,观察以上图片,谈谈获得历史信息的重要方法。(2分)
材料二 在第二届国际河姆渡文化节期间,我国举办了世界建筑艺术与低碳生活国际论坛。国内外专家学者达成共识,发表了以“传承河姆渡建筑文化,实现美好人居环境”等倡议为核心的《河姆渡宣言》。
(2)“传承河姆渡建筑文化”中的“建筑”指的是什么 (2分)该建筑有什么优点 (4分)
材料三 半坡博物馆经过修建和调整,人面鱼纹、尖底瓶等出土文物以现代化、科学化的形式面世。陈列合理利用了声、光、电等手段表现和展示文物,使文物更加光鲜亮丽和一目了然。同时,该博物馆创新性地运用了半景画的展示方式,还原了距今6000年左右半坡人的生存环境、生活状况。
(3)根据材料三,指出半坡原始居民的距今年代。(2分)他们掌握了哪些生活技能 (4分)
32.(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迫湖人文初祖】
材料一 炎黄时代也被称为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我们的祖先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筚路蓝缕、生生不息,留下了早期华夏民族薪火相传、绵延不绝的文化轨迹……炎黄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根祖文化、龙头文化,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摘编自李俊《炎黄文化与民族认同》
【传承精神文明】
材料二
【探究国家的诞生】
材料三
良渚古城遗址 良渚古城遗址位于浙江余杭,距今约5300—4300年。古城由宫殿区、内域和外域组成 城内外的贵族墓地里,随葬有数十件至上百件精美的玉器……这和城外随葬品稀少的普通墓地对比鲜明……良渚古域的考古发现证实,距今约5 000年,长江下游地区已经出现早期国家。 陶寺古城遗址 陶寺古城遗址位于山西襄汾,距今约4300—4000年。陶寺古城面积达280万平方米.城内有围墙环绕的宫城。宫城内有多处高等级建筑基址 城内有多处墓地,大型墓葬集中分布,墓中往往随葬陶鼓、石磐、玉钺、陶盘等器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炎黄文化是“根祖文化”的原因。(2分)
(2)根据材料二,请你按推举的部落联盟首领的先后顺序对以上景点进行排序。(2分,写字母即可)材料二反映了当时实行的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与图中三位人物有关,这种制度叫什么 (2分)三位首领身上有哪些共同的品质 (2分)
(3)材料三中两处遗址的考古发现有哪些共同点 (2分)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些考古发现的重要意义。(2分)
(4)请为本次探究活动拟定一个主题名称。(2分,要求:主题鲜明、语言凝练)
33.(12分)依据下面材料提炼一个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实正确,表述完整,200字左右)
材料一 中央农村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我国自古以农立国,创造了源远流长、灿烂辉煌的农耕文明,长期领先世界”……最早栽培了小米、水稻、茶和大豆等作物,拥有世界20%的原生物种。
材料二 江西万年仙人洞与吊桶环遗址、湖南道县玉蟾岩遗址、浙江浦江上山遗址等,都发现了早期栽培稻遗存,它们的年代距今12000多年至10000年。北京东胡林遗址、内蒙古赤峰兴隆洼遗址等,都发现了早期栽培粟和黍的遗存,时间在距今10000年至8000年。参考答案与解析
1. A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说明我国古人类遗址分布在多个省份,说明了我国古人类遗址分布范围广,A项符合题意。
2. 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考古学者在云南元谋县发掘出远古人类的两颗门齿化石,以及一些粗糙的石器,还发现了炭屑和烧骨。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A项符合题意。
3. B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属于陕西的原始人遗址是蓝田人遗址,B项符合题意。
4. A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大量打击碎片和带有打击痕的砾石”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郧县人使用打制石器,主要使用打制石器的时代称为“旧石器时代”,因此郧县人处于旧石器时代,A项符合题意。
5. 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京人制作石器的技术比较成熟,采用不同的打制方法,制作成不同类型的工具,如尖状器、刮削器、石锤和石砧等。所以,他们在切割时,最有可能使用锋利的石制工具,A项符合题意。
6. 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京人遗址中发现有灰烬、烧石和烧骨等,这反映出北京人已经学会使用火。所以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出土的考古遗存中,可以证明北京人会使用火的是①烧骨和③洞穴中的灰烬,D项符合题意。
7. A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重要证据,A项符合题意。
8. B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之一,B项符合题意。
9. B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山顶洞人会通过磨光和钻孔等技术制作项链等装饰品,这说明他们已经具有爱美意识,B项符合题意。
10. 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谋人生活在距今约170万
年的长江流域,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70 万—20万年;山顶洞人生活在距今约3万年的北京周口店地区。它们反映的是中国古人类的起源与发展,A项符合题意。
11. A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有了陶器人们能更好地储存食物等资源,而“陶器的发明在客观上降低了人群流动性”说明人们不需要频繁地迁徙去获取资源,更倾向于稳定地生活在一个地方,这推动人类走向定居生活,A项符合题意。
12. A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农作物种植极大改善了原始人类的生存状况,标志着原始农业兴起,是一场伟大的变革,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A项符合题意。
13. 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生活在距今约7000年的河姆渡人生活在长江流域的浙江余姚,他们在这里过着定居生活。在河姆渡遗址中,考古人员发现了大量人工栽培水稻的遗迹,这表明长江中下游是亚洲稻的起源地之一,D项符合题意。
14. B
【解析】贾湖遗址出土的炭化稻粒,表明当时已经有了农业生产,人们能够种植水稻获取稳定的食物来源;干栏式建筑遗址说明河姆渡居民有了固定的居住场所;猪纹陶钵上刻画猪的形象,说明家畜饲养有一定发展,而这些都是过上定居生活的表现,所以这三者共同印证了我国原始居民已经过上定居生活,B项符合题意。
15. B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牙雕栩栩如生,反映了河姆渡人对美的追求,①正确;“双鸟朝阳纹牙雕刻器”说明河姆渡人会雕刻技术,③正确,B项符合题意。
16. D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河姆渡遗址中发现了大量人工栽培水稻的遗迹,这表明长江中下游是亚洲稻的起源地之一,因此河姆渡原始居民最早有可能享受到米饭,D项符合题意。
17. B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半坡遗址距今约6000年,是我国黄河流域原始农耕的典型代表。半坡文明手工业发达,制造了大量彩陶,并绘制了美丽的花纹。半坡文
明建筑具有典型的北方特色,属于半地穴式建筑,B项符合题意。
18. B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片中的文物是半坡人制作的人面鱼纹彩陶盆,说明半坡人已掌握制陶技术,B项符合题意。
19. B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骨针、骨锥、纺轮属于纺织和制衣工具,这说明半坡人已经会简单的纺织和制衣,B项符合题意。
20. D
【解析】根据图片信息可知,全国许多地方都发掘出土了彩陶,这说明中华文明多元一体,D项符合题意。
21. C
【解析】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于长江流域,气候比较潮湿,因此居住干栏式房屋;半坡原始居民生活在黄河流域,气候比较干燥,因此居住半地穴式房屋。自然环境不同导致两种房屋结构不同,C项符合题意。
22. B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汶口遗址和良渚遗址的墓葬都存在着巨大悬殊,精美的陪葬品是墓主身份显贵的象征,一无所有的墓葬说明墓主地位不高,反映出贫富差距,说明当时出现了社会分化,B项符合题意。
23. A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从群居到定居,再到氏族部落联盟,并最终形成阶级国家,其根本因素是生产水平的进步,A 项符合题意。
24. B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以良渚古城为核心的良渚遗址距今5300—4 300年,由宫殿区、内城和外城组成,与题干所述遗址特征较为相近,B项符合题意。
25. D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星堆文化以及良渚文化和陕西的石饰遗址存在着相同的文化遗迹,说明区域文化之间存在交流的现象,并相互影响,D项符合题意。
26. A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可知,这些都是出土文物,属于实物史料,A项符合题意。
27. C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可知,不同地区都出现了带有“龙”元素的器物,这表明在新石器时代,虽然各地存在一定
的地域差异,但都有关于“龙”的文化元素,体现了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具有多元一体的特点,多元性体现在不同地区的文化各具特色,一体性体现在都有“龙”这一共同的文化元素,C项符合题意。
28. B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远古传说时代,在黄河流域,炎帝、黄帝两个部落,在交融中形成华夏族,炎帝与黄帝被尊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B项符合题意。
29. C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尧年老时,征求各部族首领的意见,推举品行高尚的舜做他的继承人,舜年老时让位给禹。因此其体现当时实行禅让制,即将部落联盟首领的位子传给贤德之人,C项符合题意。
30. C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示文物与传说中蚕丛的形象吻合,二者能够相互印证,说明传说中蕴含着一定的历史信息,C项符合题意。
31.(14分)
(1)考古发现。(2分)
(2)建筑:干栏式建筑。(2分)优点:上面住人,下面养牲畜,通风又防潮。(4分)
(3)年代:距今6000年左右。(2分)技能:会制作陶器(彩陶)。(4分)
32.(14分)
(1)黄帝和炎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2分)
(2)排序:CAB。(2分)制度:禅让制。(2分)品质:公而忘私、不畏艰险、不畏牺牲、开拓进取等。(2分)
(3)共同点:都出现了宫殿或宫城;都出现了墓葬;都出现了玉器;等等。(2分)重要意义:不仅展示了早期国家的形成与发展,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复杂性和高度组织能力。(2分)
(4)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2分)
33.(12分)
【示例】
观点:我国农业生产具有悠久的历史。
论述:我国自古以农立国,农耕文明源远流长。江西、湖南、浙江等地遗址发现距今约 12000—10 000年的早期栽培稻遗存,北京、内蒙古等地遗址发现距今10 000—8000年的早期栽培粟和黍遗存。中国最早栽培小米、水稻等作物,拥有众多原生物种,在世界农业起源中占据重要地位,对人类文明发展贡献巨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