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6 届高三第一次联考卷地理参考答案1. C【解析】初期军事防御,陡峭地形至关重要,A、B错误。后期城市功能变化,发展商品交易,地形平坦的河谷地区重要性上升,同时温带大陆性季风区,水源对城镇发展非常重要,毛乌素沙地限制城市北拓,C正确。该地河流航运价值较低,D错误。2. A【解析】该地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气候干旱,植被稀少,缺乏木材等建材,A正确。除此以外,该地位于黄土高原,黄土土层深厚,适合建造窑洞;气温季节变化大,窑洞冬暖夏凉,适合居住;穴居历史悠久,有建造窑洞的技术传承,且能满足农耕定居需求;气候严寒无法从材料进行判断,B错误。窑洞为定居聚落的住宅,C错误。地势陡峭与窑洞修建无之间关联,D错误。3. D【解析】为实现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的双赢,需在保护的同时进行开发,可以发展旅游等产业。拆除现代房屋不合适,A错误。禁止汲取泉水不利于文化记忆延续,B错误。普惠泉社区地势陡峭,面积较小,不适合扩宽机动车道,过度扩宽也不利于延续文化记忆,C错误。开放部分城墙,开放部分古城墙段落,设置观景台和军事文化展览区,对城墙破坏较小,同时又能弘扬军事防御文化,增强旅游吸引力,促进经济发展,D正确。4. B【解析】据图可知,移民存量除以其在总人口中的占比可以算出该国的总人口为3亿多人,且该国为世界移民大国,可推断该国为美国。5. C【解析】移民存量不仅受前期国际人口迁入和迁出的影响,同时还受移民死亡率和生育率的影响。因此,据图只能直接读出移民存量并推测总人口,迁入移民流量无法判断,A错误。移民生育率和移民年龄结构据图无法直接判断,但移民一般以青壮年劳动力为主,BD错误。读图可知,移民存量逐年增多,为该国提供劳动力,有利于制造业发展,C正确。6. C【解析】柔佛州与新加坡相比,劳动力、土地资源、水资源等具备优势,前端研发不适合布局在柔佛州,A错误,该地范围较小,水能资源有限,B错误。新加坡具备的是技术、贸易等优势,土地资源紧缺,所以芯片制造应布局在新加坡,而物流仓储更适合布局在柔佛州,C正确,D错误。7. B【解析】数据中心建设的区位要求一般有较为凉爽的气候、环境安全、电力充足、通信基础设施完善、土地资源丰富、市场广阔等。柔新经济特区位于马来西亚,土地资源丰富,人才及数据产业发达是新加坡具备的优势,B正确,A、D错误。该地为热带雨林气候,C错误。8. C【解析】柔新经济建立后,马来西亚承接部分生产环节转移,为新加坡高端产业发展腾出空间,促进新加坡产业升级,C正确。无法判断柔新经济特区是否给新加坡提供清洁能源,A错误。柔新经济特区建立没有直接完善新加坡的基础设施,B错误。增加就业岗位不是对产业发展的直接影响,D错误。9. A【解析】陆地上冷高压强盛,气压梯度力大,诱发冷空气快速南下,在地转偏向力影响下,不断右偏,冷空气主要流经海洋,摩擦力小,能够直抵南海,①②正确,故选 A。海气相互作用海洋给冷空气不断增温增湿,不是冷涌形成的条件,③错误。冷涌主要经过开阔的海域,狭管效应不明显,④错误。10. C【解析】冷涌气流经过广阔的海面,增湿明显,给马来西亚输入大量水汽,在马来西亚与当地暖湿气流交汇,辐合上升,且受地形阻挡,上升更加明显,带来降水,C正确,A错误。马来西亚附近等压线较为稀疏,B错误。由于马来西亚纬度低,气温较高,不会出现暴雪,D错误。11. 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苔草为喜湿草本植物,应分布在水分条件更好的地区,更有可能是地势低洼水分条件好的地区,且从景观图中可看出苔草分布区地势低洼,根据等高线可判断丁处地势低洼,故选D。12. A【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到该山地最高海拔1500多米,位于亚热带地区,基带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随着封禁时间的延长,地表腐殖质增加,水土条件逐渐改善,1200 米以上地区灌丛可能向森林演替,最有可能演替为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A正确,D错误。灌丛不会逆向演替为草甸,B错误。该地位于亚热带,1200米以上不可能出现山地雨林,C错误。13.D【解析】该地位于亚热带地区,山顶灌丛较为稳定没有继续演替为更复杂植被群落是受自然条件限制,光照充足错误,A错误。该地岩性无法判断,B错误。山顶处降水不一定更少,C错误。从地形图中可以看到,山顶附近地势较陡,可能导致土层薄,不利于乔木生长,D正确。14.B【解析】由材料可知,该实验的目的是研究不同治沙灌木对沙区有限降雨资源的影响,测量的是土壤蒸发,因此除了灌木类型不同外,要保持其他要素一致,所以灌木的空间距离要接近,保证气象要素一致,所处地形要相同,避免地形影响。三种灌木的高度、冠幅不需要完全一样,事实上正是3中灌木的冠幅、高度、叶片茂密程度等差异才造成土壤水分蒸发的差异。B正确。15.A【解析】由材料可知,该科研小组准确测量了土壤蒸发量,不同时间土壤重量变化可以反映水分减少,即蒸发情况,A正确,不是通过目测推断的,D错误。空气中含水量受多种因素影响,无法准确推断土壤蒸发量,B错误。烘干前后土壤重量变化只能反映土壤总含水量,不能推测蒸发量,C错误。16.D【解析】图中蒸发量为累计值,因此蒸发速度是先快后慢,A错误。读图可知,水面蒸发对应的裸地和灌木的土壤蒸发均小于水面蒸发,实际蒸发量小于水面蒸发量,B错误。沙柳对应的土壤蒸发量最大,但无法推断其耗水量是否最大,C错误。油蒿对应的土壤蒸发量最小,减缓土壤蒸发能力最强,D正确。17.(1)草地、林地、水域为碳汇。(2分)箭头应该从二氧化碳净排放量指向草地、林地、水体。(2分)(2)48.68+8.01+12.23+3.15+0.99+23.66-1.15=95.57(算式2分,结果2分)(3)该校碳排放主要由能源使用引起,加快推进高校能源结构调整,在校园屋顶、空地增设太阳能装置;宣传绿色出行理念,鼓励校园人员多选择清洁绿色的交通出行方式;增强师生的绿色环保意识和低碳消费观念,节约资源,同时为师生提供更多具有低碳绿色供应链的产品;增加校园绿化,增种绿植,增加校园碳汇。(一点2分,共8分)18.(1)加州北部受盛行西风影响时间较长,降水多,水资源充足;(2分)加州南部受副热带高压控制时间长,降水少,(2分)气温高,蒸发旺盛,水资源短缺。(2分)(2)灌溉农业需要大量抽取地下水,使得地下水水量减少,水位下降;(2分)灌溉废水溶解农田中有害物质及盐分,渗入地下,导致地下水水质下降。(2分)(3)地块平坦,灌溉水能快速均匀铺满农田,减少蒸发消耗;(2分)同时有利于均匀下渗,利于根系吸水,提高用水效率;(2分)用水效率提高,灌溉用水减少,缓解地下水消耗速度;(2分)均匀下渗,灌溉用水减少,减少多余水分下渗,减少对地下水水质影响。(2分)19.(1)水量增加;含沙量增加;流速增快。(任答2点得2分)(2)断陷盆地海拔3470——3650米,原L河源区河床海拔3280——3320米,高差大,溯源侵蚀能力强;断陷谷中为深厚的松散物质,抗侵蚀能力弱,L河不断侵蚀延伸。(每点2分,共4分)(3)X河河床纵比降比L河大。(2分)理由:原P 河自西向东流,断陷谷地势西高东低,X河源头海拔高于L河,X河断陷谷地内落差更大;L河溯源侵蚀延伸至80千米,根据比例尺可知,X河长度约为21千米,X河流程小于L河。(一点2分共4分)(4)L河持续溯源侵蚀延伸,在下游处袭夺P河,P河下游断流;X河开始发育,并通过溯源侵蚀袭夺P河上游,P河上游河水从袭夺处流入X河,导致P河中游断流,水流汇入L河。(一点3分,共6分)2026 届高三第一次联考卷地 理外审:郴州市第一中学、永州市第四中学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 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榆林古城是明初依泉(普惠泉)而建的军事城堡。后来随着人口增加、商品交易发展,城市边界在明、清时期多次拓展(如图3)榆林地区分布有古代人类穴居式遗址。历史上属中原农耕文化与北方游牧文化交汇带。目前,普惠泉社区保存着普惠泉、窑洞建筑群、城墙等早期文化遗迹,以及丰富的活态民间文化。据此完成1~3小题。1.明、清时期榆林古城特征及其产生原因是A.明初沿等高线建城,便于农耕畜牧B.明初古城选址高地,避免洪涝灾害C.明至清向南扩展,北侧沙地阻挡D.明至清向河扩展,利用河流航运2.普惠泉社区早期建造窑洞是因为当地A.缺乏木材 B.气候严寒C.游牧为主 D.地势陡峭3.为延续文化记忆并促进社区经济发展,普惠泉社区空间规划利用合理的是A.拆除现代房屋,修复窑洞B.禁止汲取泉水,保护水质C.扩宽机动车道,方便游客D.开放部分城墙,展示文化移民流量是指在特定的时间段迁入或迁出一个国家的移民数量,移民存量是指在某一特定时间点,居住在某一国家或地区的国际移民总数。某国为世界移民大国,图2示意该国移民存量及其在总人口中的占比。据此完成4~5 小题。4.该国可能为A.中国 B.美国 C.印度 D.德国5.根据图中信息,对该国人口变化特征分析正确的是A.迁入移民流量逐年增多,促进文化融合B.移民生育率高,增加抚养压力C.移民存量逐年增多,有利于制造业发展D.移民老人占比高,养老负担重新加坡是全球贸易、金融、航运和制造中心,与其一水之隔的马来西亚柔佛州拥有丰富的资源。2025年1月,新加坡与马来西亚签署协议,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在柔佛州南部合作建设柔新经济特区(如图3)。随着全球数字经济快速发展,市场对数据中心(从事数据传输、存储与处理的场所)的需求激增,柔新经济特区成为数据中心建设的热土。据此完成6~8小题。6.下列产业布局合理的是A 前端研发布局在柔佛州 B.水电开发布局在柔佛州C.芯片制造布局在新加坡 D.物流仓储布局在新加坡7. 柔新经济特区成为数据中心建设热土是因为柔佛A.数据产业发达 B.土地资源丰富C.气候凉爽干燥 D.相关人才丰富8.柔新经济特区对新加坡境内产业发展的积极影响有A.调整能源结构 B.完善基础设施C.促进产业升级 D.增加就业岗位通常把中高纬大陆冷空气突然向南爆发,南海一带东北风迅速加强的现象称为“冷涌”。2021年12月15——20日,南海一带经历了一次强冷涌过程,对马来西亚天气产生明显影响。图4表示北京时间12月17日8时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中箭头示意此次冷涌气流移动路径。据此完成9~10 小题。9.此次抵达南海的冷涌的形成条件是①大陆冷高压强 ②地转偏向力 ③海气相互作用 ④狭管效应明显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10.在冷涌影响下,马来西亚的天气为A.晴朗 B.大风 C.阴雨 D.暴雪某森林公园20世纪60年代曾大范围砍伐、放牧,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封禁管理,植被才得以恢复。现今海拔1200 米以上的地带逐渐由草丛演替成以杜鹃为主的灌丛,其中局地分布有苔草等喜湿的草本植物。研究发现,该山地杜鹃灌丛后续将演替为其他植被,但山顶附近的杜鹃灌丛在较长时间内可能仍较为稳定。图5示意该森林公园山顶局部地形,图6为苔草分布区景观。据此完成11~13小题。11.苔草可能分布在图中A.甲处 B.乙处 C.丙处 D.丁处12.该山地杜鹃等灌丛后续最可能演替为A.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 B.草甸C.山地雨林 D.亚热带常绿阔叶林13.山顶杜鹃灌丛较为稳定的原因可能是A.光照充足 B.岩性坚硬C.降水不足 D.土层较薄某科研小组,为研究不同灌木对沙区有限降雨资源的影响,在某沙漠选择当地优势固沙灌木沙柳、油蒿、柠条进行土壤蒸发实验,在降雨后测量灌木下方土壤水分蒸发量。为消除其他气象因子对土壤蒸发量的影响,以水面蒸发量为基准同步进行观测。图7示意该科研小组的实验结果。据此完成14~16 小题。14.选择的三种灌木需要①空间距离较近 ②植株高度一样③所处地形相同 ④植株冠幅相同A.①② B.①③ C. ②③ D.②④15.该科研小组测量土壤蒸发量的方法可能是A.选择固定位置和体积的土壤,固定时间间隔测量土壤重量B.选择固定位置和距地高度,固定时间间隔测量空气含水量C.选择不同位置同体积土壤烘干,测烘干前后土壤重量变化D.选择固定位置的土壤,观察其颜色变化,推测土壤蒸发量16.对该实验结果分析正确的是A.土壤水分蒸发速度逐渐加快B.实际蒸发量大于水面蒸发量C.沙柳生长过程中耗水量最大D.油蒿减缓土壤蒸发能力最强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大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校园人口密度大,能源使用密度高,在实现区域双碳目标中起到重要作用。某科研小组调查北京某高校校园,进行碳足迹现状分析,对2022年该校碳排放与碳吸收数据进行了正确计算,并绘制了该校碳足迹核算框架(图8),并据此提出了低碳校园建设的建议。(1)该小组成员在绘制该校碳足迹核算框架后,发现有错误内容,说明上图中的错误。(4分)(2)计算该校 2022年净碳排放量。(4分)(3)根据该校碳排放情况为实现零碳校园提出合理建议。(8分)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经济发达,水资源需求量大,其水资源北多南少,加州通过跨流域调水和开采地下水以解决供水问题。随着灌溉农业发展,加利福尼亚南部地下水的质量和数量受到显著影响。加州采用水平池灌溉技术,提高灌溉用水效率的同时减少对地下水的影响。水平池是通过平整土地,尽可能短的时间内使灌溉水均匀地铺满水平池地块,图9示意加利福尼亚州所在位置。(1)从大气环流角度说明加州水资源的空间分布差异。(6分)(2)分析灌溉农业发展对加州地下水产生的不利影响。(4分(3)从提高用水效率和减少对地下水影响角度,阐述水平池灌溉技术的作用原理。(8分)1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青藏高原某断陷谷地势西高东低,海拔3470——3650米。距今1.8万年前,断陷谷中的P河沉积了深厚的松散物质。分水岭以北,L河源区发育了深切峡谷,河床海拔3280——3320米。距今1.8万年以来,L河通过溯源侵蚀切穿分水岭,在断陷谷内向上游持续延伸近80千米。此后,L河的支流X河开始发育。图1、图2分别示意距今1.8万年前和现代断陷谷及其周边地貌与水系格局。(1)指出L河从基岩山地延伸至断陷谷时,L河水文特征的变化。(2分)(2)分析L河在断陷盆地内向上游能延伸至80 km的条件。(4分)(3)河床纵比降是某一河段两端的高程差与流程之比。比较断陷谷内X河与L河河床纵比降的大小,并说明理由。(6分)(4)推测 L河溯源侵蚀切穿分水岭后,P河的演变过程。(6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地理联考卷_答案.docx 湖南省部分学校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第一次联考地理试题.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