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14.称空气一、教学核心素养目标1.科学观念:知道空气是有质量的,理解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降的现象及相关原理,建立“空气是一种具有质量等特定性质的物质”的科学观念;结合伽俐略称空气、气球称重等实验,形成“空气虽看不见摸不着,但具备可被探测的物质属性”的认知。2.科学思维:通过分析气球放气后天平倾斜、电子天平充气后质量变化等实验现象,运用归纳、推理的思维方式,推导得出“空气有质量”的结论;结合热气球上升的实验与现象,运用对比、分析的思维,理解热空气与冷空气密度差异和运动规律之间的关联。3.探究实践:能规范完成“气球称重对比”“电子天平测充气质量”“热气球模拟”等实验的操作,掌握“控制变量(如气球充气/放气的变量控制)、重复测量(电子天平多次充气测量)”等实验方法;能模仿伽俐略称空气的思路,尝试设计简单的“验证空气有质量”的替代实验,在实践中学会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并根据数据和现象分析总结。4.态度责任:在实验操作、现象观察、数据记录的过程中,养成严谨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正视实验中出现的误差(如电子天平测量结果不完全一致)并尝试分析原因;结合空气的性质及热气球的应用,激发对空气相关科学知识的探究兴趣,树立“生活现象与科学原理紧密相关”的认知,培养探索生活中科学奥秘的意识。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通过“称气球”“称皮球”实验,观察实验现象,理解空气具有质量的特点;知道热气球上升与热空气密度变小的关系。2.教学难点:理解“控制实验变量”(如气球初始状态一致、皮球先放气再充气)的意义,能从实验现象中推理出空气有质量的结论。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天平1台、相同气球2只、未充气皮球1个、电子天平1台、PPT课件(含实验步骤、问题引导)。2.学生分组准备:每组天平1台、相同气球2只、未充气皮球1个、电子天平1台、实验记录表(记录实验现象和结论)。四、教学过程(40分钟)(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5分钟)1.教师提问:“同学们,我们每天都在呼吸空气,也能感受到风(比如扇扇子),那空气看得见、摸得着吗?它有没有质量呢?”引导学生自由发言,说出自己的猜想。2.出示天平,追问:“今天我们就用天平来‘称一称’空气,看看空气到底有没有质量。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称空气》。”(二)实验探究一:称气球,发现空气有质量(12分钟)1.实验引导:教师演示并讲解实验步骤:“首先,我们取两只相同的气球,一只吹满较多空气,另一只保持干瘪,把它们分别放在天平两端,观察天平是否平衡;接着,把吹满空气的气球放掉一些空气,再放回天平,看看天平有什么变化。”2.学生分组实验:学生按照步骤操作,教师巡视指导,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天平的倾斜情况,记录实验现象。3.交流总结:邀请小组代表分享实验现象——“放空气前,装空气的气球一端下沉;放掉一些空气后,这一端上升”。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天平倾斜的变化说明气球里的空气跑掉后质量变轻了,这就证明空气是有质量的。”(三)实验探究二:称皮球,验证空气质量(10分钟)1.实验升级:教师提问:“刚才我们用气球证明了空气有质量,那皮球里充入的空气越多,质量会越大吗?我们用电子天平来验证一下。”2.实验操作:学生先将未充气的皮球放在电子天平上称重,记录质量;然后给皮球充入一些空气,再次称重;接着把皮球里的空气放掉,重新充入更多空气,第三次称重。教师强调:“每次充气前要先放掉空气,这样能保证皮球初始状态一致,让实验结果更准确。”3.总结结论:学生对比三次称重结果,发现“充入的空气越多,皮球总质量越大”,进一步验证“空气有质量”,同时理解“控制变量”对实验的重要性。教师补充:“放空气时很难完全相同,所以每次质量变化会有差异,这是正常的实验误差。”(四)课堂总结,梳理知识(5分钟)1.师生共同回顾:通过今天的实验,我们知道了空气有质量,且充入的空气越多,质量越大;还了解了热气球上升的原因是热空气密度变小。2.鼓励学生:“科学探究需要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希望同学们以后也能带着好奇心去发现生活中的科学现象。”五、板书设计4.14 称空气一、实验1:称气球步骤:吹空气气球+干瘪气球→放掉部分空气→观察天平现象:放气后,装空气一端下降结论:空气有质量二、实验2:称皮球关键:先放气再充气(控制变量)结论:空气越多,总质量越大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