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16.风的形成一、教学核心素养目标1.科学观念:通过实验与观察,理解“空气受热不均导致空气流动,进而形成风”的科学原理,知道自然风与人为风的本质都是空气流动。2.科学思维:能通过对比实验现象,分析“温度差异”与“空气流动”的因果关系,初步培养归纳、推理的科学思维。3.探究实践:能参与风的形成模拟实验,正确操作实验器材,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尝试用简单语言描述实验结论。4.态度责任:激发对自然现象的探究兴趣,养成认真观察、主动思考的科学习惯,体会科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风的形成原理——空气受热不均导致空气流动,从而形成风;区分自然风与人为风的异同。2.教学难点:通过实验现象推理“空气受热上升、冷空气补充”的动态过程,理解看不见的空气流动与风的关联。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大小相同的透明塑料瓶2个、剪刀、蜡烛、火柴、小纸条(或轻小纸屑)、课件(包含自然风场景图、风的形成动画)。2.学生准备:每组一套简易实验材料(小塑料瓶、小扇子、轻小绒毛)、实验记录单。四、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5分钟)1.教师播放课件:展示微风拂动树叶、旗帜飘扬、风车转动的图片,提问:“同学们,我们平时看到树叶动、旗帜飘,都是谁在‘帮忙’呀?”(引导学生说出“风”)2.继续提问:“风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现象,那你们知道风是怎么来的吗?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科学课堂,探究《风的形成》秘密。”(板书课题)(二)探究新知,实验突破(20分钟)1.初步感知:风是空气流动形成的(5分钟)引导学生用桌上的小扇子扇动空气,观察轻小绒毛的变化,提问:“扇扇子时,绒毛动了,这说明什么?”(学生发现:扇扇子让空气动起来,就形成了风)小结:无论是扇扇子、吹头发,这些人为制造的风,本质都是“空气流动”。2.深入探究:自然风是怎么形成的(15分钟)教师演示模拟实验:将两个塑料瓶底部剪开,其中一个瓶身侧面剪一个小口(贴小纸条),把两个瓶子口对口连接;点燃蜡烛,放在有小口的瓶子下方加热。引导学生观察:“大家仔细看小纸条的变化,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观察到小纸条飘动)小组讨论:“为什么小纸条会动?瓶子里的空气发生了什么变化?”(教师引导:蜡烛加热让瓶子里的空气变热,热空气会上升;另一个瓶子里的冷空气就会过来补充,空气流动起来,小纸条就动了)播放风的形成动画:直观展示“空气受热上升、冷空气补充、空气流动形成风”的过程,帮助学生理解原理。小结:自然风的形成和实验里一样,是因为地球上不同地方的空气受热不均——热空气上升,冷空气过来补充,空气流动起来就形成了风。(三)对比辨析,巩固认知(7分钟)1.提问:“我们刚才扇扇子形成的风和自然风,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2.学生小组交流后发言,教师总结:相同点:都是空气流动形成的。不同点:人为风(扇扇子)是用工具让空气流动;自然风是空气受热不均,自然形成的空气流动。3.完成实验记录单:让学生填写“实验中空气的变化”“风的形成原因”,巩固知识点。(四)课堂总结,拓展延伸(8分钟)1.师生共同回顾:“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风是怎么形成的?”(学生回答,教师板书核心原理)2.拓展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能说明风是空气流动形成的?”(如:吹起的风筝、飘动的窗帘等)3.布置小任务:“课后可以和家人一起,用家里的材料(如杯子、蜡烛)再做一次风的形成实验,把你的发现分享给家人。”五、板书设计4.16 风的形成1.风的本质:空气流动2.人为风:工具制造空气流动(扇扇子、吹头发)3.自然风:空气受热不均→热空气上升→冷空气补充→空气流动→形成风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